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雲南彝族過年有什麼節日

雲南彝族過年有什麼節日

發布時間: 2023-05-27 13:34:11

1、彝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彝族的傳統節日有拜姑爺 、開新街、祭羅節、巴烏節 、黑井燈會、祭秋架 、趕地母會、叫飯魂、二月七、二月八、拜主會、插花節、祭神樹節、祭石神 、馬櫻花節、叫五穀魂、護山節、搭清節、串會節 、小火把節、魯止、采葯日 、都陽節 、底拉 、祭蕎地 、大火把節 、祭稻田、祭族樹節、勒蘇花街 、拉麻節 、祭中柱 、嘗新節 、拜祖節 、彌勒祭山抻 、老年 、白興諾 、封工具節。



彝族的傳統節日——拜姑爺

拜姑爺節是雲南省峨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二。該節多以村寨為單位舉行。屆時,人們把近三五年內本寨嫁出去的姑娘連同姑爺一起接回本村。之後,先給各家姑爺送大紅拜帖,然後由寨子組織獅子、龍燈、花鼓隊以及大頭和尚,到各家去拜耍。姑爺們必須點燃鞭炮歡迎。並拿出糖果糕點相送。有些地方還要把全村寨的所有姑爺都請到一起進行團拜,讓各家姑爺在這種集體場合里顯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幹。團拜時,姑爺們除了擺出鞭炮、糖果、瓜子外,有的還要貢獻出自己的勞動成果,如各種高產作物的種子等。拜姑爺節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彝族的傳統節日——開新街

開新街是雲南省峨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是在農歷正月初一後的第一個趕街日。舊時峨山一帶的彝族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燒香祭神後,各家就互不往來,直到正月初二或初三各寨舉辦民間燈會、龍會、虎會、地會時才相互往來。待開了新街後,人們才下地幹活。開新街這一天,人人都穿上新衣服,吹奏起各種古老獨特的民間樂器,耍著龍燈、蝦燈、獅子燈、綵船燈,跳著熱烈奔放的花鼓舞,從各村寨朝指定街子上涌去.街場上,待三聲地炮一響,便有一位年高望重的長輩講話,他祝願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接著舉行各種文藝表演和娛樂活動。晚上,年輕人還要燃起篝火,繼續歌舞娛樂。富良棚、塔甸一帶,還有在松毛席上吃「開新街飯」的習慣,開新街期間,人們還要在貨攤上購買春耕所需的生產資料和各種生活用品。


彝族的傳統節日——祭羅節

祭羅節又稱「祭倮節」,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一帶彝族支系花腰人傳統節日,時間在春節後的第一個屬馬日。屆時先挑選八個人去村寨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挑水,再選兩個人去撿拾各種樹葉,並把樹葉塞進蘆瓶里給每家送一個,同時還送給各家一個飯團,一小塊雞肉和一小塊豬肉。然後,從挑水、撿樹葉的十人中選出兩名有妻的、三年中沒送過喪的男人替放在村寨龍樹上的鵝卵石(阿羅的化身)洗身。之後,進行祭龍儀式。祭龍時,婦女不得參加,而且每戶只參加一個男子。
彝族的傳統節日——巴烏節

巴烏節是雲南省鶴慶縣東、西山區一帶彝族支系黑活人民間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巴烏」即打獵歸來的意思,原是一項歡慶狩獵凱旋的祭祀儀式。過去,每逢寨中獵人捕到獵物時,都要跳「巴烏」舞。跳舞之前,獵人要在歌舞場當眾開剝獵物,把獸頭交給狩獵的組織者或指揮者,獸皮交給打死野物的人。將肉收拾干凈後交給主持祭祀活動的「阿布」,「阿布」再讓助手拿到火堆上燒烤。

彝族的傳統節日——趕地母會

趕地母會是雲南省漾濞縣龍潭區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正月十五日晚。屆時,人們匯聚在富丁鄉山背後的地母廟,舉行各種娛樂活動。其中以打歌最為熱鬧。打歌時,一、二人到場地中央,一邊吹蘆笙、竹笛或彈奏月琴,一邊跳舞,充當「打歌頭」,並負責指揮打歌活動,其他人則圍成圓圈隨著樂曲的節奏邊歌邊舞。歌詞內容以敘述歷史故事和抒發愛慕之情為主。

彝族的傳統節日——黑井燈會


黑井燈會是雲南省牟定縣黑井一帶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由於黑井一帶盛產井鹽,龍燈會的第一個節目便是「耍龍」,龍有九節,分別代表九眼出鹽水的井,以祈求鹽水更咸。此外還有三打、進貢、媒婆、水族、耍獅、嫁女、得利等娛樂性節目。最後是「合井太平」。由兩盞彩雲燈以及鹽燈、白鶴燈、鯉魚燈組成,取彩雲燈助龍上青天,鹽燈喻鹽業興旺之意。在鶴燈上架一「井」字,取「合井太平」之彩頭。

彝族的傳統節日——祭秋架

祭秋架亦稱祭星星,雲南省昆明西山區谷律一帶彝族支系黑彝人民間宗教節日,每逢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當地彝族相傳,古時候人世間人煙稀少,彝族的始袓非常孤單,一到夜幕降臨時便哭泣,哭泣聲驚動了星神並為之感動,於是變成美女下凡和始袓一起玩盪秋架,天一亮便返回天上。彝族始祖曾請求星女和他一起住在人間,星女不同意,而且從此不再下凡。為了感謝星女的恩德,彝族就以祭秋架來紀念她,每到這天就盪秋架。祭秋架用的祭品由全村共同負擔,集體殺一頭豬,每家得一份肉,各自煮熟後,和米酒一起在月亮升起時端到秋架下,還要點香叩頭,行祭祀之禮。

彝族的傳統節日——叫飯魂

叫飯魂是雲南省巍山縣天空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從農歷二月初五開始,期限不定。節前,全村男子將附近的路整修一次,並在經常有人行走的路口紮上刺條,村子周圍的大路口還要挖坑,以防止路人通過和進村,故民間有「二月初,阻大路」的俗語。人們認為節日期間祖宗們要回來,他們不高興見到生人。又說叫飯魂時,路上有飯魂行走,若有生人出現,會嚇跑飯魂。參加叫飯魂活動的人,須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指定。叫飯魂隊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兩名「老丑」,裝扮得奇醜無比,手執牛尾,驅鬼開路。緊跟著是由兩個小夥子裝成的「新郎」「新娘」,讓他們迎接和侍奉飯魂。
彝族的傳統節日——二月七

二月七是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軍屯鎮一帶彝族節日,時間在農歷二月初七日。據說,過二月七興於明朝末年,目的是求神靈保佑全鎮男女嬰兒無病無災。節前,人們要精製神轎三頂,兩頂有轎頂,一頂為座椅式;有頂的抬聖母、土主祌,座椅式的抬財神。二月初六晚上,由一紳老到聖母殿將三尊小塑像請下座位,供於大殿供桌上,名為「暖壽」。初七早上,軍屯鎮所有當年出步的孩子,都要穿著乾乾凈凈的節日艷裝,由父母親抱著,肩上扛一面紙糊竹做的有兩面小旗子的「枷」,並抱公、母雞一對,到菩薩座下領生,領生時先把枷上的小旗子取下讓孩子拿著,然後把枷燒掉,父母便抱著孩子和雞回家,到家後再把雞殺了煮熟,用盤子裝著去聖母殿還願。人們還完願後,便開始接神。軍屯鎮分為上截、中截、下截、街截四段,接神時這四段按次序輪流當頭。當頭者要殺豬宰羊,准備酒席,並開出「抬香老人」的名單,按規矩,凡滿五十歲的男子都有吃香飯(即參加宴會)的資格。

彝族的傳統節日——二月八

二月八是彝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舉行,節期三天。有關二月八節日來歷的傳說有多種,其中一說是紀念在十分危急的關頭,智斗強敵的民族英雄密枯。二月初八日,全村男子來到寨旁最高大最古老的樹——「密枯樹」前,每戶向密枯樹供祭一碗米、一塊鹽及茶、酒等物,再由畢摩主祭,並殺豬作為祭禮緬懷密枯的豐功偉績。祭畢,參祭者食用燒豬肉和豬血稀飯。剩餘豬肉按戶平均分配,各戶用這些肉祭祀祖先和阿儒比女神。在節日期間,人們還舉行踏歌、摔跤、打鞦韆等娛樂活動。初十日,男女青年成群結隊,上山祭祀本字神,並舉行野餐和篝火晚會,互吐心曲,尋求意中人。

彝族的傳統節日——祭神樹節

祭神樹節是雲南省巍山縣山塔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二月初八日。節日早晨,人們將村裡所有的通道路口,都用荊棘攔紮起來,並栽上一棵一丈多髙的松樹,在樹尖上插一個羊頭,同時把二隻豬趕到村後的「神樹」前等候宰殺。殺豬前,要砍來三杈青松一段,用紅布條栓銅錢,掛到樹杈上,閏年掛十三條,平年掛十二條,再用松木刀砍來六棵柳樹,拿紅布連接起來,由六個男子抬著,形成一順兒的三道門。人們拖著豬在這三道門下走三次後被宰殺。殺豬時,將鎮血接在一個盆里後,倒入煮稀粥的鍋中用松木刀攪拌,名曰做「紅稀飯」。另外殺一隻紅公雞和一隻羊,殺雞時要將雞血灑在神樹根部,並粘上一些雞毛。

彝族的傳統節日——祭石神

祭石神是雲南省峨山縣彝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二月第一個屬牛日舉行。彝族由於生活在山區,到處都是石頭,在他們的多神崇拜中,也包括對石頭的崇拜,認為石頭會保佑他們免受疾病折磨,莊稼不被偷盜。屆時,要在兩棵「龍樹」前各放一塊橢圓形的石頭,象徵雌雄二性。祭祀要用雞或豬做供品,連祭二天後,大家就在樹下會餐。祭祀的第二天,要由兩個已經成婚但還沒有孩子的男青年各抱一塊石頭圍「龍樹」繞圏,其他人則往他們身上潑水,以祈求石神保佑他們能生兒育女。這天,每家還在供奉的石神前面插松枝三條,象徵人丁興旺。代表石神的石頭當地活叫「米金路」,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彝族的傳統節日——拜主會

拜主會又稱朝山會、趕廟會,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景東等縣彝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或十四日舉行,也有的在六月二十五日舉行。相傳這個節日是為紀念一位捨身救村民的英雄而來。屆時,村民們都匯集到村中土主廟里,向這位英雄祈禱,請他保護村民。青年男女們在土主廟周圍談情說愛,盡情歡樂,如意者便可以以身相許。

彝族的傳統節日——插花節

插花節是雲南省曇華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舉行。這天,人們要在路邊、樹旁、寨口搭起花碑坊,並用采來的鮮花插滿房屋、畜廄的周圍。據傳說,插花節是曇華山一帶彝族為了表示對咪依魯的懷念而沿傳下來的。很久以前,曇華山有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名叫咪依魯,她能唱許多彝家調子,會綉各種花草鳥獸。後來,咪依魯和善良誠實、本領高強的小夥子朝列若在山上對歌時相愛,並訂下了終身。曇華山有個土司,經常以選美女到他家天仙園伺候仙女為名,糟蹋各寨美女。

彝族的傳統節日——馬櫻花節

馬櫻花節是雲南省楚雄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的二月初八日。屆時,人們把馬櫻花摘下來,插遍牛廄、羊圈、雞屋和豬舍,還要舉行跳腳、唱山歌、殺雞會餐等活動。傳說很久以前,洪水滔天,最後只剩下兄妹兩人在世界上。金龜老人想方設法讓他們結為夫妻,然後生下一個不成人形的肉團。金龜老人用劍將肉團劈成了五十個童男、五十個童女,然後用劍把帶血的肉皮挑到旁邊的一棵小樹上,這棵小樹便開出了紅彤彤的馬櫻花。

彝族的傳統節日——叫五穀魂

叫五穀魂,彝語稱咱哈咕,雲南省彌勒縣彝族支系阿哲人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屆時,各家各戶用青岡栗和黃栗樹枝紮成一捆,作成扁擔,挑著雞、酒等食品到田地邊獻祭,並請畢摩念經叫五穀魂,爾後將供品置於供桌上。叫五穀魂是為了祈求五穀豐登,年有餘糧。其他一些地區的彝族,則在每收割完一塊或一壩田之日,舉行叫五穀魂儀式。叫魂時,主人站在田頭,口念禱詞,祈求五穀魂隨同收獲的莊稼回到家中居住,以保佑來年五穀豐登。念畢,一邊返回家,一邊不停地呼喚五穀魂。

彝族的傳統節日——護山節

護山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一帶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初四日舉行。在護山節期間,任何人不許上山砍樹木打柴草,也不能把畜群趕到山上放牧。這天,各個村子還要組織「打獵」活動,一般都是青年人參加,屆時有人裝扮成動物,到傍晚後出現在「獵人」們面前,「獵人」們的武器是竹炮,「打獵」歸來後要舉行慶祝活 動,大家圍火歌舞,通宵達旦。

彝族的傳統節日——搭清節

搭清節是雲南省曲靖市白水區大德地方彝族婦女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三月的第一個馬日。這天的家務全由男子料理。婦女們精心打扮後,帶上食物來到當地的密集山上,挖好火塘,然後生火煮飯做菜。飯菜做好後,大家席地而坐,先給長輩婦女敬酒,再給小女孩挾菜。之後大家一邊品嘗飯菜一邊唱調子,直到明月當空,才扶老攜幼,相繼離去。這天,附近的漢族婦女也有應邀來參加的。搭清節猶如漢族的踏青節。

彝族的傳統節日——串會節

串會節是雲南省漾濞縣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三月二十九日。屆時,人們聚集到一起,在場院上舉行歌舞活動。由許多人組成的打歌隊伍,圍著三堆篝火,圍成一個大圓圈,在四支蘆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跳舞時伴以對歌,氣氛異常熱鬧。

彝族的傳統節日——小火把節

小火把節是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彝族民間節日,時間在農歷四月二十四日。因為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稱「大火把節」,故四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就稱為「小火把節」。其活動內容與彝族大火把節相同,參見「大火把節」條。

彝族的傳統節日——魯止

魯止又稱米孫叭,彝語意為「祭龍」,彝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一、二、三、四月間擇日舉行,彝族民間認為:人間之水皆為龍門所噴,雲行雨降皆龍所為,因此,每個村寨都選萚一個旺水源頭或一天然大水池,作為龍潭,成為永久性祭龍場所。並選擇水源旁或水池邊的一棵參天大樹,作為龍的象徵,俗稱龍樹。屆時,以村褰為單位舉行祭龍儀式,由老人籌辦祭祀用的香燭茶酒等物,並將按戶輪流飼養的豬作為牲禮牽往龍潭邊,其餘每人手持一碗米,一小塊鹽。人們焚香明燭,殺牲獻祭,行祭祀之禮,祈求龍神及時降雨,保佑五穀豐登。

彝族的傳統節日——采葯日

采葯日是雲南省小涼山一帶彝族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節日中主要是采、賣葯材。這天,天剛朦朦亮,男女老少便肩扛葯鋤、身負葯筐,到高山、深澗、低谷去尋采各種草葯。有些人家還要把採到的草葯拿到集市去賣。當地彝族認為,五月初五這天採集的草葯,治病效果最好。

彝族的傳統節日——都陽節

都陽節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一帶及金沙江沿岸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這個節日是彝漢兩族人民團結、友誼的象徵。傳說古時有一年天氣非常炎熱,彝家寨子里病疫流行。人們驚恐萬分。江邊的漢族兄弟聽說後就把端午節採的菖蒲、艾葉和雄黃送起山來,用葯給老人洗瘡,用雄黃酒給阿依擦身,不幾天,人們的病全好了。

彝族的傳統節日——底拉

底拉是雲南省元江縣一帶彝族民間傳統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日舉行。屆時,村中集體殺牛,各家殺雞,再准備桃、梨、石榴等水果作為祭品。然後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人們將各種水果拌在大門上,再擺上酒肉等祭品,焚香明燭,下跪叩拜、行祭祀之禮,祈求祖先保佑人平安,五穀豐登。祭畢,人們開懷暢飲,載歌載舞,盡興方散。

彝族的傳統節日——祭蕎地

祭蕎地,當地彝語叫「果迷峨索波底」,直譯為「祭祀蕎王天地爺」。雲南省富民、武定等縣彝族支系密且人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密且人多居住在山上,蕎麥是主要農作物之一。屆時,各家各戶在自己的蕎麥地頭,鏟出一小塊平地,鋪上松毛作為祭壇,在上方插一棵三叉的松樹枝,再插三枝青苗,點上三柱香,供上三碗飯和一杯米酒、一隻活雞。主人祈禱,燒紙錢,奠酒,之後擲卦,再把雞殺了,塗些雞血在松樹枝上,把雞完整地蒸熟後,還要再祭一次,這回要插雙筷子在雞身上。所有祭祀儀式結束之後,把祭品就地吃干凈。

彝族的傳統節日——祭族樹節

祭族樹節是雲南省富民縣、武定縣彝族支系密且人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或八月十五日舉行。祭族樹是密且人的一件大事,屆時,由族內的一戶作主持人,這戶人家需要准備羊肉、酒、香、黃錢紙等,也有的密且人是按戶湊錢。誰家新添了子女,要多交一些酒。屆時,族長領全族成員聚在族樹下,鋪松毛,插一棵三叉松枝,點三柱香,供三碗米、一杯酒、一杯茶,燒紅鐵器蘸水,用「嘶嘶」聲來避邪。然後牽羊到族樹下,、族長率大家禱告,燒紙殺羊,掛羊角於族樹上,將羊蒸熟後,再祭一次,然後,全族老少男女坐下吃族飯。祭族樹意在求袓先保佑全家族平安興旺。

彝族的傳統節日——大火把節

大火把節是貴州省黔西南一帶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屆時,村村寨寨皆要殺牛,然後按人均分。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打粑粑,或待客,或送禮。夜晚時分,男女老幼皆手持火把,繞村寨遊行,最後在田邊或地頭舉行象徵性地撲殺害蟲的儀式。貴州省六枝一帶中寨的彝族,將其稱為「火草節」。這天,青年男女身著節日盛裝,並匯集在一起跳「鈴鐺舞",唱「出嫁歌」。爾後散隱在樹蔭下或花叢中找異性對歌,吐訴愛慕之情,雙方中意者可互送信物。此日,老人和孩子們則要備好禮物,走親訪友。

彝族的傳統節日——祭稻田

祭稻田,密且語叫「且迷峨索波底」,直譯為「祭祀水田天地爺」。雲南省富民、武定縣彝族支系密且人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這一天的中午,各戶人家要到自家的稻田邊鋪上松毛作祭壇,在壇上插一枝帶三個叉的松樹枝,三枝青苗,再點三柱香,供上三碗米飯、一杯酒和一隻冼凈了頭腳的活雞,主人用密且語禱告,然後燒紙奠酒,擲卦殺雞,在松樹枝上塗些雞血,把雞蒸熟後,在雞翅上插雙筷子,再祭祀一番,做法與前一次相同。
彝族的傳統節日——勒蘇花街

勒蘇花街又叫「趕花街」,是雲南省峨山、新平、雙柏三縣交界處的彝族支系勒蘇人節日。每年兩次,時間分別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和七月十五日,節日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過去,一位漢族姑娘與一位勒蘇小伙相愛了,但因民族不同而受到輿論迫害。他們相約在綠汁江畔的大西山頂殉情。為紀念這對情人的堅貞,人們便匯集到大西山頂的草坪上進行歌舞活動,後來參加的人越來越多,慢慢地就成了勒蘇人的一個傳統節日。跳舞娛樂是花街的主要活動,人們盡情歌舞,誰也不受拘束。大家祝願青年男女幸福歡樂、永遠相愛;也預祝地里的莊稼免遭蟲害,獲得豐收。勒蘇花街,是年輕人談情說愛、尋求伴侶的好時機。

彝族的傳統節日——拉麻節

拉麻節是彝族支系黑話人傳統節日,「拉麻」彝語,意為賀牛神,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日舉行。位於雲南省鶴慶、劍川兩縣間的西山上,有個氂牛洞,洞口上方的石壁形如牛頭,據說它是牛神的化身。每當節日清晨,人們便手舉白栗葉,從四面八方匯聚這里,他們將各自帶來的食品,擺放在牛石頭下的供案上,然後爬到牛頭上高聲呼喚「牛王、牛神醒來吧!」再把白栗葉堆放到石洞內,然後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將白栗葉點燃,人們圍著火堆歌舞。隨後,在洞外草坪上舉行「拉麻」儀式:草坪中央點一堆火,一人頭戴牛頭面具、身披棕衣扮演牛王,圍繞火堆摹仿牛的各種動作。一人拿著牛繩套,做出准備拴牛的樣子。還有人拿著竹筒象徵鑽到牛腹下擠牛奶,以討吉利。

彝族的傳統節日——祭中柱

祭中柱是雲南省彌勒一帶彝族支系阿哲人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八月中旬由各家各戶自行擇日舉行。屆時,將一隻白公雞宰殺,祭於自家堂屋左側中拄,柱上插青岡栗樹枝,並粘上白雞毛,請畢摩前來家中念《中柱經》。據說中柱附有神靈,嚴禁扶摸或碰撞,也不準在此柱上掛任何物品。祭中柱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家泰人安。

彝族的傳統節日——嘗新節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鹿鳴一帶的嘗新節時間在農歷八月十五日開鐮收割稻穀之際。節前,家家戶戶都要通知至親好友前來參加。主人家要准備好豐盛的食品,有的還要殺豬宰羊。吃節日飯之前,先把舂出的新米煮成熟飯,舀三碗配以雞,羊,豬肉之類的菜餚祭祀神和祖宗,以表示對沖和祖宗賜恩的回報,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平安。就餐時,主人和客人要相互敬酒,客人稱贊主人的勤勞,並預祝來年豐收,主人則感謝上天賜福,感謝親朋好友的真誠相助。有的主人或客人還要吟誦事先編好的順口溜。吃新米時,先敬席間長者,以示尊老,再給小孩,以示愛幼,最後給中年和青年。大家在席間必須先嘗新米飯,再飲酒敘談。

彝族的傳統節日——拜祖節

拜祖節是雲南省巍山縣天空山一帶彝族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節日前,先把出嫁的姑娘和被別家招婿的兒子接回來和家人團聚。拜袓的當天早晨,先以戶為單位祭祀祖先,早飯後,則以家族為單位,帶上各種供品,趕著共同湊錢買的豬羊,到祖公樹下。阿閉念完經後,將豬、羊、雞全部宰殺,祭奠大樹;還要將雞血抹在祖公樹上。待肉煮熟後,點上香,擺好八大碗肉食和其它供品,在場者全部跪下磕頭,家族中的老人要念誦禱詞,表示對袓公的酬獻,請祖公保佑,闔族眾家,人丁興旺,有財有福。禱告結朿後,大家飲酒娛樂,盡興而歸。

彝族的傳統節日——彌勒祭山抻

彌勒祭山抻是雲南省彌勒一帶彝族支系阿哲人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初四日舉行。屆時,人們紛紛前往密枝山上,宰殺一頭黃牛和兩頭雄雞作為供品祭祀山神。祭祀時人們還要焚香燃燭,叩拜祈禱,祈求山神保佑。祭畢,將牛肉和雞肉分給各家各戶。

彝族的傳統節日——老年節

老年節是雲南省巍山縣山塔、龍街一帶彝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臘月除夕日舉行。節前,家家戶戶要殺豬宰雞,做糯米面、磨豆腐、擀麵條、釀白酒等,備好節日食品。節日當天,各家各戶紛紛張燈結綵,貼門神和春聯,並在院子中心栽一棵枝葉茂盛、高三四米、有三排樹枝的松樹,名曰「天地棚」。然後在樹幹上扎:把松毛,將香柱插在松毛上。樹下置一供桌,桌上置一碗清水,燃燈作天地神靈位,再擺上臘豬頭和煮熟的全雞等祭品,祭獻天地神靈。

彝族的傳統節日——白興諾

白興諾,彝語為祭山神,雲南省富民、武走一帶彝族密且人民間節日。分為這期和不記期兩種,定期的在每年的農歷臘月三十日晚上舉行。屆時每戶都要前往村寨中的山神廟前殺雞祭祀,然後再返回自己家裡過除夕。密且人認為在眾多的神抵中,山神是最重耍的,祭祀山神是祈求其保佑莊稼豐收、人丁興旺,狩獵多有收獲。如果村寨中發生瘟疫和災難,還要舉行不定期的祭祀。屆時全村人宰豬殺羊祭祀,有的家庭還要前往廟中許願、還願。

彝族的傳統節日——封工具節
封工具節是雲南省富民、武定等縣彝族支系密且人民間農祀節日,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晚舉行。密且人認為各種家用工具,一年到頭為人們服務,十分辛苦,就象人需要休息一樣,也應給各種工具安排休息的日子。春節期間,人們都不勞作,工具也應該輕松幾天。所以,除夕晚上,各家都要把紅符封貼在鋤頭、鐮刀、犁、砍刀,耙、磨、箱、櫃、倉、囤、籮、簸、斗和稱等用具上,不到開封之際不得動用。直到正月初五那天,人們要開始生產活動了,工具才可啟封。

2、彝族過年的風俗是什麼

彝族過年的風俗是火炬節,「火炬節」通常在農歷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舉行,這是彝族的盛大節日。那時,要殺牛,殺羊,犧牲祖先,還有一些地方也要犧牲地主,互相盛宴,吃肉,並希望收獲頌譽糧食。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此鄭民族森櫻頌語言為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主要聚集在楚雄、紅河、涼山、畢節、六盤水和安順等地,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3、彝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1、火把節: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銷頌節傳說古時撒尼(彝族支系)百姓為了反抗一個暴虐的土司而起義,為了慶祝勝利,把這一天定為火把節。
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2、補年節: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每當農歷二月初十這天上午,各家各戶都要准備一桌豐盛的團圓飯,然後由家庭主婦給自家男子敬一杯酒,接著全家共進午餐。到中午時,男人不論大小都集中到兩位「麻公巴」家喝酒。
「麻公巴」據說是祖先打仗時首領的化身,人們在他家只喝酒不吃飯。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兩位「麻公巴」領頭,按「拉么」(老主人)和「薩南」(開腔人)劃定的路線跳銅鼓舞。舞畢,「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一陣五笙,接著人們就地吃午飯,大家互相敬酒,共慶佳節。
3、慶年節:年節是彝族銷斗緩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彝族人民都要過慶年節,並相互拜虧模祝,載歌歡舞,祝賀節日。

4、彝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 、「拜本主會」、「密枝節」 、「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年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斯」,「庫」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庫斯」一般選定在農歷10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覺羅基
全家團聚,或殺豬、殺雞,慶賀當年人丁興旺,來年吉祥安康等事宜。
庫斯
意為新年,主要內容是祭祖,早晨雞叫以後,全村就要宰殺年豬,年豬要從同村同寨年長或德高望重的人家開始,依次序宰殺。用年豬的膽、胰、尿包占卜主人家的吉凶,以豬膽飽滿、色澤好,胰平展,無缺陷,尿包豐滿為吉祥,預示來年人畜興旺,家人安康,糧食豐收。同時分「舍富」、「舍民」兩餐進餐,「舍富」主要是祭奠祖先,取豬腎、肝、舌、胰與蕎粑一同煮熟,敬奉先祖。「舍民」是全家人集體餐。吃完「舍民」後,男子們要將豬肉切成條塊,婦女們則要灌制好香腸,並當天要將鮮肉和香腸掛在火塘上烤烤,同時以展示主人家的年豬肥,人吉祥,並且顯示出主人的富裕。
朵博
意為月首(即一個月的頭一天),早晨雞叫主人就要起床做心肺三鮮湯,即將心肺搗爛,放在鍋里將油熬出來後,放入水加豆芽、干(鮮)筍等,做成三鮮湯。早晨起床全家人就要享受這頓三鮮湯的美味。上午由婦女們組織全村孩子祭果樹,既「社日」儀式。每個兒童要帶豬前蹄一隻及意節粑(細玉米粑)等,選一棵長勢豐茂的果樹,由一孩子上樹伴樹神,眾孩子在一婦女的帶領下祈求樹神要多結果子,讓孩子們分享,保佑孩子們健康成長等,然後將孩子們帶來的肉食切成小片放在樹丫上或樹皮之中。社日結束後是拜年,彝族年的拜年場面壯觀熱鬧,一般數十人一組,從整個寨子挨家挨戶拜年,拜年時主人家端上泡水酒,讓大家喝,同時,拜年隊伍還要為主人唱賀新年歌,年輕人跳舞、摔跤、跳鍋庄等。大家不分彼此,不分親疏,一起快樂到通宵達旦。
阿普機
意為送走祖靈,下午要煮豬腸青菜吃,由婦女們拜年,男子們在家接待拜年隊伍。3天的年過完以後,彝族人就要背上大塊的豬肉膀子(一般分成三、五、七塊),酒、糖、千層餅、炒麵、雞蛋等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整個10月份彝族人都沉浸在年節的快樂之中。
彝族年是彝族的一個重要節日。從古到今,彝族對過年十分重視,也很熱鬧。關於彝族年始於何時,現已無從查考,涼山彝族過年中的許多儀式均與祖先崇拜相關,整個節日中充滿濃厚的祖先至上色彩。
賽裝節
賽裝節——彝族少女的時裝表演: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一個是大姚縣三台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賽裝節為居住分散,平時很難有機會相聚相識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表白愛情的機會。而姑娘們最能顯示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綉,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因此,誰的衣服多、花樣好,誰就會被看作是勤勞能幹、心靈手巧的人。
與賽裝方式不同,人們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換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換五六套衣服。於是,賽裝節上也就多了一個景緻:在山管邊、青樹下,老人們搭起無數帳篷,烹煮著食物,忠實地為自己的姑娘守護著服裝。
賽裝節從一開始就有比賽的性質,這可謂是最早的時裝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製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打歌——最受歡迎的全球民間舞蹈:每逢收獲、婚嫁或節慶,生活在雲南的彝族,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圍著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為背景,合著蘆笙、短笛、月琴和樹葉吹奏的音樂節拍,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踏足而歌,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打歌」
遍及雲南,不僅彝族,就連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這種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腳舞」、「踏歌」、「跳蘆笙」等名稱。
據考證,「打歌」系「踏歌」轉音而來。早在漢唐之際,「踏歌」就曾是我國中原及南方民間十分活躍的民俗性歌舞。而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所鑄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個垂尾人連臂環舞的銅扣飾以及凝固在雲南滄源等地崖畫上的舞蹈圖紋,其舞蹈圖案都與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這也許可作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證。
至今,在雲南巍山縣巍寶山龍譚殿的壁畫上還保留著一幅清代人繪制的「踏歌圖」,其情形與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慶年節
慶年節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彝族人民都要過慶年節,並相互拜祝,載歌歡舞,祝賀節日。
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反映了彝族支系「倮倮」人的一種宇宙觀,他們認為天地萬物是老虎創造的,他們對老虎的崇敬,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總的來說,「老虎笙」原始、古樸,不受外界影響,是儺彝文化的珍存
十月年
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里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
補年節
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
補年節
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少女成人禮
「換裙」儀式
在大小涼山地區,彝族少女成年時要舉行一種神秘的「換裙」儀式,彝語叫「沙拉洛」,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耳朵掛的是穿耳線。「換裙」儀式舉行之後,就要穿上中段為黑藍色的三接拖地長裙,原先的獨辮要改梳成雙辮,並要戴上綉花頭帕,掛上耳墜。
舉行「換裙」儀式後,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趕場、看賽馬、交朋友、談戀愛了。「換裙」時間是根據少女的發育情況而定的,一般選在15~17歲之間,多擇單歲。因為在當地彝民看來,雙歲「換裙」會多災多難,終生也不會吉利。至於「換裙」的具體日期,則要請老人好好地擇算一下,才能最後定下吉日佳期。
由於「換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標志,作為父母對此都非常重視。特別是母親,她是女兒的貼心人,也最了解女兒的生理狀況,在臨近換裙前就熱心地為女兒准備好了頭上戴的花邊黑色哈帕、新裙,以及顏色各異的珠子和領上的銀牌等服飾品。

慶祝方式
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 ——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贊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詩瑪,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跳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詩瑪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准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其它活動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5、彝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彝族的傳統節日是火把節,日期為每年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歷時三天。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壩或緩坡上,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斗羊、摔跤、選美等,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熱鬧非凡。早上,人們要殺牲祭祖;晚上,要舉著火把在莊稼地中轉游,意為燒死害蟲,祈求莊稼豐收。

此外,黔西、滇東彝族在農歷的三月三要過祭山節;雲南石屏、元陽、巍山一帶的彝族每年要過兩次祭龍節,第一次在夏歷二月第一個屬龍日,第二次在秋收前,稱「賠龍」,意為感謝龍王爺的雨露之恩。

雲南楚雄的彝族每年農歷的二月初八要舉行插花節,以祝願幸福安康,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廣西那坡、雲南富寧一帶的彝族在農歷四月要舉辦跳弓節,農歷三月三為廣西隆林彝族的護林節。



(5)雲南彝族過年有什麼節日擴展資料:

彝族的主食為土豆、玉米、蕎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肉食類以牛、羊、豬、雞為主,待客需殺牲,以殺牛為貴,羊、豬次之。豆類多為黃豆、胡豆、碗豆等,黃豆的一種食法彝族稱為「都拉巴」,即將黃豆磨成漿,連糟加酸菜煮吃。

調料類主要採集三種野生植物,一為「哈拉古」樹葉,一為喬木「穆庫」的根和花,一為草本植物「切批切克」的根。這三種植物均有奇特的香味。

飲料類主要為酒,彝族待客以酒為主,彝族諺語說「漢人貴在茶,彝人貴在酒」、「有酒便是宴,無酒殺豬宰羊不成席」,說明對酒的重視。彝族的酒主要有壇壇酒、桶酒、水酒等。

6、彝族的傳統節日

彝族的傳統節日有:火把節、彝族年、跳公節、花臉節、密士節。

1、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火把節是彝族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火把節是彝族百姓反抗暴虐土司而起義,為了慶祝勝利的節日。火把節一共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還會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等多種豐富多彩的活動,還有載歌載舞的篝火晚會。

2、彝族年(農歷十月)

彝族年,彝語稱「庫史」,是集祭祀祖先、游藝競技、餐飲肢升斗娛樂、服飾制度等諸多民俗事項為一體的祭祀和慶賀性民俗節日。在每年的11月20日左右擇吉日舉行。彝族年節的周期是三天,但是在正式過年前,就開始了敬祭祖靈和敬請祖先回家過年的儀式。

3、跳公節(農歷四月上、中旬)

跳公節是彝語,跳公節意為快快樂樂,祈禱祝福,笑碧也是居住在那坡縣桂滇交界地區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據說是先祖率領彝族人保衛疆土,被困山林,在情況危急下用竹子製造弓箭,奮起反擊最終勝利歷磨回家。

4、花臉節(農歷二月初八到初十)

花臉節流傳於丘北縣境內,節日期間,彝族村寨男女青年歡聚一堂,殺豬宰雞,辦酒肉飯菜,先敬神靈,再以最好的酒肉請老人吃飯,然後眾人團團圍坐,互相敬酒吃肉。

5、密枝節(農歷四月初八)

密枝節也叫「祭密枝」。彝族民間傳統節日。密枝節流行於滇南彝族地區。路南的撒尼人一般在農歷十一月的頭一個屬鼠日到屬馬日舉行,歷時七天。在七天的祭祀活動中,人們不下地幹活,男子可以上山打獵,婦女在家做針線活。第一天的祭祀最隆重。

7、彝族的傳統節日

彝族的傳統節日有:火把節、補年節、慶年節、花臉節、草馬節、密士節、沙戶比節等。

1、火把節:在每年的農枝桐歷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為彝族的火把節。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2、補年節: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日,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

3、慶年節:慶年節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彝族人民都要過慶年節,並相互拜祝,載歌歡舞,祝賀節日。

4、花臉節:流傳於丘北縣境內,於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歷時3天。節日期間,凡彝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歡聚一堂,殺豬宰雞,備辦酒肉飯菜,先敬神靈,再以最好的酒肉請老人先吃,爾後眾人才團團圍坐,互相敬酒、吃肉。

5、草馬節:流傳於阿扎支系。阿扎猛搭友十分敬重陪伴自己祖先尋路長途跋涉遷徙的役馬,並祈求保護莊稼,每年舊歷八月選屬馬或屬鼠日過草馬節。

6、密士節: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全村殺一頭豬敬獻樹神。祈求樹神降福消災,保佑全村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7、沙戶比節:「沙戶比」為巍山彝語,意為「嘗新麥」,時間在農歷四月中旬。節日這天,家家戶戶用新麥面和糯米舂糍耙,蘸蜂蜜敬祖,請親戚朋友嘗新,慶賀小春豐收。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帶上糍耙等禮物回娘家枝槐探親。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彝族

8、彝族人的節日

彝族都有哪些重要的節日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 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 同輩互撒,是搏慶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賽裝節--彝族少女的時裝表演: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日。一個是大姚縣三台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賽裝節為居住分散,平時很難有機會相聚相識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表白愛情的機會。而姑娘們最能顯示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綉,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兩昌猜年的時間。因此,誰的衣服多、花樣好,誰就會被看作是勤勞能幹、心靈手巧的人。 與過去的賽裝方式不同、現在,人們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換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換五六套衣服。於是,賽裝節上也就多了一個景緻:在山管邊、青樹下,老人們搭起無數帳棚,烹煮著食物,忠實地為自己的姑娘守護著服裝。 賽裝節從一開始就有比賽的性質,這可謂是最早的時裝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製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打歌--最受歡迎的全球民間舞蹈:每逢收獲、婚嫁或節慶,生活在雲南的彝族,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圍著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為背景,合著蘆笙、短笛、月琴和樹葉吹奏的音樂節拍,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踏足而歌,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打歌遍及雲南,不僅彝族,就連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這種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腳舞、踏歌、跳蘆笙等名稱。 據考證,打歌系踏歌轉音而來。早在漢唐之際,踏歌就曾是我國中原及南方民間十分活躍的民俗性歌舞。而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所鑄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個垂尾人連臂環舞的銅扣飾以及凝固在雲南滄源等地崖畫上的舞蹈圖......>>

彝族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火把節是彝、白、僳僳、拉佑、納西、基諾等兄弟民族的盛大傳統節日,廣泛流傳在雲南各地和四川、貴州的部分地區,多在農歷6月24日或25日舉行,一般為期3天。
節日清晨,人們穿著民族盛裝,男人前額紮成長錐形的「英雄結」,女子用布或耐銀型供巾纏頭頂,男女都披著披毯。入夜,家家都點燃火把到田頭地角照燎,驅邪除祟。節日里,還要舉行鬥牛、斗羊、賽馬、射箭、摔跤、拔河、打鞦韆、歌舞等活動,其中最具特色、饒有風趣的是「潑火」。在彝族地區,人們用左手執一束燃燒的火把,而在衣袋或挎包里裝滿易燃的香灰粉,當火把挨近對方時,就用右手抓出一把加松香末的香灰粉,猛地朝火把上灑去,在對方的腳前或身後騰起一團耀眼的光焰。等對方驚喜地看著火焰像閃電般消失時,潑火的人已歡笑著跑開了。對方也舉著火把向那人追去,以便以同樣的火焰去回報他的熱情。

彝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傳統節日-????歲時節日及節日期間的各種活動較集中地表現了一個民族的傳統民俗。彝族有許多傳統的民族節日,如火把節、彝歷年、密枝節、插花節等,按其傳統的社會功用,可分五大類:祭祀性節日、節慶性節日、紀念性節日、社會性節日、農事性節日。 祭祀性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密枝節、祭宮節(跳宮節)、祭龍節、祭火節等。其中火把節最為盛行。 年慶性節日主要有涼山彝族的彝歷年和雲南哀牢山區彝族的「二月八」。 紀念性節日主要有雲南楚雄彝族的插花節。 社交性節日主要有雲南大姚彝族的服裝節和楚雄牟定彝族的三月會等。 農事性節日,則如大、小涼山彝族農歷六月中旬的剪羊毛節、蕎菜節。 火把節-??:
火把節,是包含有祭神祭田、祈求豐收、送祟祛邪等民俗內容的彝族的傳統節日。四川、雲南彝族一般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前後舉行,貴州彝族則多在在歷的六月初六左右進行。節時,晚飯前殺雞祭祖,飯後舉行點火儀式,各家以松木、細竹、苦蒿桿紮成火把,從屋的上方照亮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口中念道:「燒掉一切不吉之源,全家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臣!」舉火把繞屋一周後,匯入村寨的火把 *** 隊伍。燃後,舉行篝火晚會,跳舞唱歌,通宵達旦。火把節一般歷時三日,節日期間舉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等文娛活動。雲南永仁彝族在火把節時,每家房屋前立一根高約七八米的巨型火把,一直燃燒三個晚上,以求六畜興旺,人丁安康。貴州彝族過火把節時,最有特色的是賽歌,賽歌是青年男女交際擇偶的大好時機。廣西彝族在火把節期間殺牛祭山,然後舉行賽馬、鬥牛、摔跤、踢毽等娛樂活動。 密枝節:
密枝節,是雲南彌勒西山、石林地區圭山,以及巍山等地彝族祈求豐年的一種節日,一般在農歷的冬月間舉行,屆時,由各家捐款買羊宰殺,前往林中祭祀密枝神,以求保佑莊稼豐收。祭祀完後,全寨人上山趕麻雀一天,青年男女往往藉此機會談情說愛。祭宮節(跳宮節)-????:
跳宮節(祭宮節)是廣西隆林那坡地區和雲南東部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四五月舉行。祭龍節-???:
祭龍節是流行於雲南石屏、元陽、巍山等地彝族中的盛大節日,每年有二次或三次,第一次在農歷二月第一個屬龍日,第二次在秋收前舉行。以每年第一次祭龍最為隆重。彝歷年-????:
彝歷年一般是在秋收後農歷十月中下旬,不同地區、不同村寨選擇年節的日期不盡相同,一般節期為三天,第一天叫「庫施」清晨在家門口燒燃堆火,迎接祖靈而祭祀祖先。接著,各村寨殺年豬、烤蕎餅,送酒肉到父母家。第二天叫「多博」,孩子們帶上熟食到附近的果樹下聚餐,中年男子結隊外出拜年,中老年婦女留在家中待客,青年男女則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或進行賽馬、盪鞦韆、角力等娛樂活動。第三天叫「阿甫阿瑪博基」,即送走祖先。清晨,人們舉行儀式,敬送祖先,祈求祖靈福佑子孫。然後,舉行賽馬、摔跤、磨秋、跳鍋庄等傳統的娛樂活動。 二月八:
「二月八」,農歷二月初八是雲南哀牢山區彝族人民慶賀舊歲豐收的節日。節時,全家人團聚吃一頓豐盛的年飯,然後,老少相攜,走村串寨,訪親問友。到晚上,青年男女在村寨開闊的壩場上舉行盛大的「踏歌」活動。山區的彝族男青年在節日期間還要盪藤秋,飛越深澗,姑娘們在觀賞中選擇自己的意中人。 插花節-????:
插花節是流行於雲南楚雄彝族中的一種傳統佳節,在每年農歷的二月初八舉行。節時,人們採集火紅的杜鵲花、山茶花等,編成花環掛在門上,並用花插在門媚、房角、畜廄、耕牛的角和農具上,以祝願幸福安康、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如將花插在老人的頭帕上,則表示祝福老人健康長壽;把花插在情侶的發髻、衣服、蘆......>>

四川涼山彝族人有哪些大小節日 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又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每年夏歷的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貴州彝族地區也有於六月初六舉行。有關這個古老的節日的來源,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傳說。其中較普遍的一種傳說是:唐代南詔王皮羅閣欲吞並其他五詔,以夏歷六月二十四祭祖為名,召各詔詔主前來祭祖,預先建松明樓陰謀殺害他們。嶝賧詔主妻慈善(白節、柏節)夫人勸其夫勿去,不聽,不得已以金鐲戴其夫臂上。屆時諸詔主果真被皮邏閣以火焚樓燒死。待五詔主夫人前來收屍時,惟慈善夫人因鐲獨辨其夫屍骨歸而葬之,後皮邏閣強娶慈善為妻,她守城抵抗,因食盡自殺。有說在六月二十四日,慈善夫人燒起松枝火把照著亡夫的靈魂回家;也有說慈善夫人與皮邏閣大戰,她號召人民把無數火把捆在羊角上,驅使羊群亂竄,滿山火把,嚇得南詔將士魂不附體,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自後人們為紀念這個悲壯的歷史事件,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就燃起松枝火把。但在四川涼山地區,又有傳說古時天上有個大力士斯熱阿比,他聽說人間有個大力士阿提拉八,就到人間與阿提拉八比賽摔跤,結果斯熱阿比失敗。回奏天神後,天神就遣害蟲到人間糟踏莊稼,阿提拉八在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號召人們燃起松枝火把驅蟲,結果戰勝了天神。這些傳說和神話,反映了彝族先民不畏 *** ,敢於斗爭的反抗精神。
由於彝族分布較廣,因此火把節的儀式和內容各地不盡一致。四川涼山,屆時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晚間多以村寨為單位,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以祛災祈福。然後,相聚一塊燒起篝火,老年人教育大家放牧時,要防止牲畜踐踏莊稼,話畢開懷飲酒,歡喜若狂,青年男女翩翩起舞,盡情歡唱,以預祝人畜平安,莊稼豐收。雲南巍山彝族,屆時每戶人家都要在門口豎起一個小火把,村村寨寨還要在廣場上豎起一個大火把,到夜晚火把熊熊燃燒,互相飲宴、賽馬,並用松脂撒火把上,發出耀眼火花,電含有消災祝福之意。路南圭山和彌勒西山,節日那天彝族男女都穿盛裝;盡情跳舞唱歌,還燃火把舉行摔跤、鬥牛等游樂,雲南武定和祿勸等地,人們在這天要舉行賽馬、打鞦韆、射箭等活動,並插火把於田埂之上,青年男女歌舞達旦。貴州彝族群眾,節日晚上,家家點燃火把,一些人手持火把在村寨周圍 *** ,並到田邊、地頭進行象徵性的驅蟲活動。
除共同性的火把節外,各地還有一些地區性的傳統節日,如川、滇大小涼山及滇東北、貴州某些彝族地區的年節,雲南大理地區彝族的「拜本主會」,路南圭山和彌勒西山的「密枝節」,等等。
相傳歷史上彝族一年為十個月,因此彝族傳統過年日期與漢族的不同,後因受漢族的影響,大部分彝族地區都在夏歷正月過春節,只在川、滇大小涼山及滇東北、貴州某些彝族地區,還一直保留著傳統的年節。在涼山稱「彝族年」,滇東北、貴州稱「冬月年」。1950年前,涼山彝族年沒有固定的日子,各地亦不統一。一般是以村寨為單位,在秋收後某一個月的下半月,由巫師畢摩選擇吉日舉行。如去年獲得好收成,則這天便作為吉日繼續沿用,否則,再由畢摩另行選定。過年時,涼山一般人戶都要打牲畜獻祭靈牌,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盛裝宴飲歡度。但曲諾、阿加等級的人戶,屆時必須向主子送半邊豬頭,以表示人身隸屬關系,即使主子住處很遠,也不能豁免。在滇東北和貴州某些地區,彝族於夏歷六月,還有過「小年」的習慣。
雲南路南圭山和彌勒西山等地彝族的「密枝節」,於每年夏歷十二月初十舉行。「密枝」系當地各村寨一片茂盛的樹林,為人們崇拜的神樹,同時各村寨男子殺綿羊前往林中祭祀,由巫師誦經祈禱莊稼豐收,人們還上山趕雀,青年男女並舉行各種文娛活動。此外,在雲南楚雄小黑箐梁子彝......>>

彝族的重要節日是什麼 彝族:最看中摔跤運動 火把節為隆重盛大節日
彝族共有人口657萬余(1990年統計),是一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民族。分別聚居在雲南、四川、貴州和廣西等省、區。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自稱「諾蘇」、雲南紅河彝族自稱「羅羅」、圭山、彌勒一帶的彝族多自稱「撒尼」和「阿細」。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據考證:彝族和古代居民氐羌有著密切的關系,認為:是古羌人南下與西南土著長期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民族。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共分為6個方言區,四個次方言區,二十一個土語區、二十二個次土語區。
盡管各種方言、土語、次土語之間有較大的差別,但在語法結構、基本詞彙和語音等方面都有共同之處,本民族中、青年交流無更大的障礙。
此外,大部分彝族群眾自古就有使用雙語 (如彝-漢,彝-白,彝-哈尼……)和多種語言的傳統語言習慣。這種龐大紛繁的少數民族語言現狀,構成了一個極其奇妙和特殊的彝族語言大系。
彝族有本民族的文字,史書古彝文稱為「倮文」、「k文」、「夷文」、「畢摩文」等。
1975年制定了四川《彝文規范試行方案》確定了819個規範字。
火把節
彝族傳統體育
摔跤: 在彝族在所有傳統體育運動中摔跤是一項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體育活動。特別是在火把節、春節和彝年期間,摔跤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
過去在滇東的彌勒、路南一帶,祭「密枝神」(傳說中主管牲畜的神)的日子是摔跤的黃金季節。
祭祀這天,由村寨里的畢摩(專伺祭祀活動的主持人)和長老領頭,人們跟隨用長桿抬著「掛紅」用的紅布入場,繞場一周,然後燒香祭拜,最後年輕人圍著掛紅跳起敬神舞蹈。
直到儀式結束後,便開始進行摔跤、舞獅子和鬥牛等各項文體育活動。
在摔跤比賽之前,先由裁判作一個簡短的儀式,儀式結束,選手才脫下上衣,下穿短褲,蹲在場邊,意思是向裁判請求開賽。
裁判則熱情的迎上前去,將選手扶起,繞場一周,並且用彝語高喊:「勇士們,來吧!莫錯過這個大好時機……」
繼後,一個個應戰者先後出場。
裁判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眼力,判定選手的體重和年齡,將對方領進場內,隨之一場激烈的摔跤比賽景開始了。根據參賽的人數多少,在摔跤場上可以同時進行幾對,甚至幾十對。
彝族摔跤不分體重級別,沒有時間限制。一般先入場的都是年輕的新手,兩人比賽結束後,負者主動退場,勝者留下再戰。
彝族摔跤的基本方式是從站立摔,轉為跪撐摔的循環式。主要動作是抓住對方腰帶、抱單腿、過背、夾臂翻、穿腿等。摔跤的過程中,使對方雙肩著地為勝。
這種規則與國際自由式摔跤十分相近,只要稍加訓練的選手,便可參加國際性的比賽。
一場摔跤比賽一般為三局,勝兩局者為勝,雙方一同倒地視為平局。如果三局均為平局,則雙方不分勝負,視為平局。連續戰勝兩個以上對手的就能得獎。
彝族摔跤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其中許多選手在國內外各種比賽中,多次獲獎。
被稱為「雲南抱腿」的彝族摔跤名將龍文才,以他的抱腿絕招,戰勝了很多名將,曾獲得73公斤級自由式摔跤的全國冠軍。
射駑:弓駑本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古老的、不可少的防身武器和狩獵用的工具。弩形狀似弓,是用堅硬的岩桑樹或梨樹做成。射弩猶如水平托弓射箭,只要扣動扳機,箭便順弩床中的箭槽飛出,射程較遠。
由於彝族人民多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林中經常有野獸出沒,所以男子外出,弓駑從不離身。射駑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在傳統節日里比賽時,多以決出誰射的又遠又准為勝。
火繩:廣泛流傳於四川涼山彝族民間,多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舉行,是彝族民間獨有的一個群眾性體育項目。
跳火繩以......>>

西南地區彝族有什麼節日? 火把節:彝族最盛大的節日是「火把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很多,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傳說的:古時候,彝族在抵禦外族的戰爭中,將火把綁在羊角上,驅趕羊群沖人敵陣,擊潰了前來侵犯的敵人。從此人們過火把節是紀念和慶祝戰爭的勝利。彝族過火把節,要舉行摔跤、鬥牛和歌舞活動,人夜各村各寨都要燃起火把,人們擎著火把,朝火把上灑松香,相互祝福。 插花節: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節,關於這個節日,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楚雄曇華山有下殘暴荒淫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園」,欺騙彝族人民說裡面有仙女在織布、綉花。強迫各村各寨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到「天仙園」去供土官淫樂,逼死了許多彝族姐妹。有個咪依嗜的漂亮姑娘,為了拯救彝家姐妹,在農歷二月初八這天,隻身闖進「天仙園」,取下頭上戴著的有劇毒的白色馬櫻花泡進酒里,與土官共飲,毒死了土官,犧牲了自己,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英勇獻身的姑娘,便把農歷二月初八這天定為插花節,這一大,人們把採摘來的杜鵑花插在門前、屋後,掛在牛羊角上,彝家男女老少,人人戴花,表示抗暴除惡、祈求吉祥幸福。青年男女更是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相好的青年男女如一方將杜鵑花插在另一方的頭上,即表示對對方的愛情矢志不渝。 賽裝節: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彝族的賽裝節又叫服裝節,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舉行,傳說是紀念一位叫米波龍的彝族姑娘。她捨身除霸,死後變為美麗的小鳥。節日期間,當地彝族姑娘們身帶數套花衣,齊聚在三台區跳歌場,圍成圓圈,在小夥子的月琴、嗩吶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會,退出跳舞場,換套新裝,又來跳,以此比試姑娘的靈巧、富足和美麗。彝族婦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圍腰上綉花,而且還在挎包、鞋子鞋墊上綉滿了各種圖案。並且各人的工藝、構圖、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風雨雷電,日夜星辰,山水木石,花鳥禽獸,各種人物都可以入綉。 虎節: 雙柏縣小麥地沖一代的彝族,農歷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過虎節,彝語稱為「羅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於村後祭拜土主後,經巫師占卜擇出8人。這8人披上畫有虎斑紋的披氈,臉、腳、手上繪上虎紋,化妝為虎,在黑虎頭率領下跳各種摩擬生產、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為各家各戶驅鬼除祟,彝族語稱為「羅麻乃轟」。虎舞(又稱老虎笙)從正月初八開始,每日增一虎(伊始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執以「崩咚」鈴的長者作前導(也稱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紋,披虎皮。如一時難得眾多虎皮,就用氈子代替。跳虎節時,前村戶戶敬香供「虎神」,每戶從門前到屋裡都要跳一場虎舞,以驅邪除祟,求虎神守衛。夜晚,田間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繞寨而舞。15隻虎都出場後,雌雄老小一應俱全(喻後又來著)全村為來日的興旺景象擺酒慶祝,狂歡一夜。

彝族,哈尼族有哪些節日風俗? 哈尼族盛大的傳統節日有苦扎扎節(即農歷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十月年,還有喝新谷酒的習俗。屆時,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熱鬧異常。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把宴席擺到街心,飯桌相連成長龍,進行長街宴,同喝街心酒,共慶新春佳節,表現了哈尼族人相親相愛、團結互助的精神

彝族的主要節日是什麼 彝族:最看中摔跤運動 火把節為隆重盛大節日 彝族共有人口657萬余(1990年統計),是一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民族。分別聚居在雲南、四川、貴州和廣西等省、區。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自稱「諾蘇」、雲南紅河彝族自稱「羅羅」、圭山、彌勒一帶的彝族多自稱「撒尼」和「阿細」。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據考證:彝族和古代居民氐羌有著密切的關系,認為:是古羌人南下與西南土著長期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民族。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共分為6個方言區,四個次方言區,二十一個土語區、二十二個次土語區。 盡管各種方言、土語、次土語之間有較大的差別,但在語法結構、基本詞彙和語音等方面都有共同之處,本民族中、青年交流無更大的障礙。 火把節 彝族傳統體育 摔跤: 在彝族在所有傳統體育運動中摔跤是一項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體育活動。特別是在火把節、春節和彝年期間,摔跤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 過去在滇東的彌勒、路南一帶,祭「密枝神」(傳說中主管牲畜的神)的日子是摔跤的黃金季節。 祭祀這天,由村寨里的畢摩(專伺祭祀活動的主持人)和長老領頭,人們跟隨用長桿抬著「掛紅」用的紅布入場,繞場一周,然後燒香祭拜,最後年輕人圍著掛紅跳起敬神舞蹈。 直到儀式結束後,便開始進行摔跤、舞獅子和鬥牛等各項文體育活動。 在摔跤比賽之前,先由裁判作一個簡短的儀式,儀式結束,選手才脫下上衣,下穿短褲,蹲在場邊,意思是向裁判請求開賽。 裁判則熱情的迎上前去,將選手扶起,繞場一周,並且用彝語高喊:「勇士們,來吧!莫錯過這個大好時機……」 繼後,一個個應戰者先後出場。 裁判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眼力,判定選手的體重和年齡,將對方領進場內,隨之一場激烈的摔跤比賽景開始了。根據參賽的人數多少,在摔跤場上可以同時進行幾對,甚至幾十對。 彝族摔跤不分體重級別,沒有時間限制。一般先入場的都是年輕的新手,兩人比賽結束後,負者主動退場,勝者留下再戰。 彝族摔跤的基本方式是從站立摔,轉為跪撐摔的循環式。主要動作是抓住對方腰帶、抱單腿、過背、夾臂翻、穿腿等。摔跤的過程中,使對方雙肩著地為勝。 這種規則與國際自由式摔跤十分相近,只要稍加訓練的選手,便可參加國際性的比賽。 一場摔跤比賽一般為三局,勝兩局者為勝,雙方一同倒地視為平局。如果三局均為平局,則雙方不分勝負,視為平局。連續戰勝兩個以上對手的就能得獎。 彝族摔跤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其中許多選手在國內外各種比賽中,多次獲獎。 被稱為「雲南抱腿」的彝族摔跤名將龍文才,以他的抱腿絕招,戰勝了很多名將,曾獲得73公斤級自由式摔跤的全國冠軍。 射駑:弓駑本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古老的、不可少的防身武器和狩獵用的工具。弩形狀似弓,是用堅硬的岩桑樹或梨樹做成。射弩猶如水平托弓射箭,只要扣動扳機,箭便順弩床中的箭槽飛出,射程較遠。 由於彝族人民多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林中經常有野獸出沒,所以男子外出,弓駑從不離身。射駑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在傳統節日里比賽時,多以決出誰射的又遠又准為勝。 火繩:廣泛流傳於四川涼山彝族民間,多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舉行,是彝族民間獨有的一個群眾性體育項目。 跳火繩以男、女青年為主,所使用的火繩是用細藤條擰成,長短因人而異。比賽前給火繩上澆上松油、桐油,或拴上沾好煤油布條。 一般選擇一塊平壩,平壩的兩端劃上起點和終點界線為比賽場地。比賽的距離沒有嚴沒有嚴格要求和規定,一般在30米至50米之間。 參賽者事先要在起點作好准備,待一聲令下,選手第一件事就是先點燃火繩,然後像單人跳繩一樣甩動火繩跳躍前進。 跳火繩比賽,以先到達終點為勝,除了單人跳外,也有集體跳。 比賽過程中......>>

彝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七月火把節
農歷十月二十左右彝歷新年

9、彝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1、火炬節

火炬節 - 彝族狂歡節:「火炬節」通常在農歷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舉行。這是彝族的盛大節日。那時,要殺牛,殺羊,犧牲祖先,還有一些地方也要犧牲地主,互相盛宴,吃肉,並希望收獲糧食。

火炬節通常慶祝3天。整個家庭在第一天聚集,在2天後,舉行各種活動,如摔跤,賽馬,鬥牛,比賽和拔河比賽。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並陶醉在夜晚。

2、彝族年份

在彝族,這句諺語被稱為「庫斯」,「庫」是年,而「斯」是新的,意思是新的一年。這是涼山彝族的傳統儀式和慶典節日。 「庫斯」通常選自農歷10月,即收獲作物的季節。彝族年份為3天。

彝族的第一個晚上叫做「焦羅基」,春節的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做「朵博」,第三天叫做「阿普機」。

3、花臉節

花臉節流傳於丘北縣境內,於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歷時3天。節日期間,凡彝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歡聚一堂,殺豬宰雞,備辦酒肉飯菜,先敬神靈,再以最好的酒肉請老人先吃,爾後眾人才團團圍坐,互相敬酒、吃肉。飯後,就到村頭寨尾,用墨汁、鍋煙灰互相抹臉,一直抹到滿臉滿身見黑,笑夠累夠方休。花臉節即由此得名。

抹花臉,除男女青年互相對抹外,其餘的人按年齡、論輩分也相互對抹,認為抹得越黑,抹的人越多,那一年才風調雨順,人畜平安,五穀豐登。節日期間,村民都不準勞動,不準春碓、推磨。

4、朵博

它表示該月的第一個月(即該月的第一天)。早上,雞叫做主人起床做心肺,心臟和肺部被打碎。將油放入鍋中,放入水中,加入豆芽並晾乾。新鮮的竹筍等,製成三個新鮮的湯。早上,全家人將享受三種新鮮湯的美味。早上,婦女們將組織整個村莊獻祭果樹和「社交日」儀式。

5、阿普機

它意味著送走祖先的靈魂,在下午烹飪豬肉腸和蔬菜,女性將慶祝新的一年,男性將在家裡接受新年的團隊。在為期三天的結束後,彝族人將攜帶大件豬肉襯衫(一般分為三,五或七件),酒,糖,蛋糕,炒麵,雞蛋等給岳父、岳母,十月的整個彝族人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悅中。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