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有什麼節日
1、立秋有哪些節日風俗
立秋都有哪些習俗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並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秋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個節氣,是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2、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那究竟什麼是「祭月節」?
以前的時候,秋分就是傳統的「祭月節」,後來「祭月節」改到了中秋節這一天,因為祭月節就是來專門祭月亮的,秋分的日期不是很固定,而且也不一定有月亮,所以就把這一天改到了中秋節。
秋分的時候白天和夜裡的時間差不多,過完了秋分以後,夜晚會越來越長,而白天會越來越短,一般每年的9月22日到24日是秋分,是二十四節氣裡面的第16個節氣。在古代的時候有春祭日,秋祭月的說法,而秋分就是以前的祭月節。
一開始的時候把祭月節定在了秋分這一天,但是後來因為秋分的日期不固定,雖然祭月不一定都是圓月,但是在祭月的時候,沒有月亮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把祭月節從秋分的一天改到了中秋節。所以現在中秋節,就是祭月節。
從周朝的時候,就開始有了春祭日,夏祭地,秋祭月,冬祭天的風俗習慣,而且還有固定的祭祀場所,有日壇,月壇,天壇,地壇,他們分別在東西南北4個方向,到現在還有很多遺留下來的拜月壇,望月樓等古跡,而每個地方因為地區原因,祭月的習俗和儀式也都不一樣。
北京有一個月壇,就是明朝嘉靖年間的時候皇家專門為了祭月而修建的。在秋分的時候,是放風箏的最佳時期,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去放風箏,甚至還會舉行一些風箏比賽,也有的地方會在這一天吃湯圓,或者是吃秋菜,地方不同,風俗習慣也都不一樣。
3、秋天有那些節日
1.是我的生日
2.父親節
3.七昔情人節
4.空軍節
5.中元節
6.記者節
7.體育節/律師節
8.中秋節
9.教師節
10.老人節
11.國慶節
12.重陽節
13.華僑節
14.台灣光復節
15.榮民節
16.商人節
17.感恩節
18.光棍節等
4、秋天有什麼節日
秋天的節日主要有:
一,七夕節
七夕節的主要習俗是乞巧,為什麼叫乞巧節,因為秋天來了,天氣冷了,女人要織布准備冬衣了。七月是女人織布的時節,是女紅開始的時候,所以女人要先乞巧,希望自己心靈手巧。
織女星之所以被稱為織女星,正是因為它是七月或者是織布之月的標志。最初,還沒有成文的歷書的時候,乞巧的日子就是根據對織女星位置的觀察隨時確定的,這就叫觀象授時。所以說,七夕節及其乞巧風俗和牛郎織女的故事都是源於根據織女星記時的習俗。
二,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
中元之意由元宵節延伸而來。古代以正月第一次月圓稱為上元(故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七月為歲中,七月的第一個月圓日稱為中元,因以為節名。
三,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在這一天中國人會抬起頭凝視天空中的滿月,會吃著香甜的月餅,與家人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夜晚。在中國人的心中,中秋這個日子便是由月、夜、家組成的。
中秋是一個圓,月亮的圓,月餅的圓,以及每個人心中所追求的美好的團圓。團圓是中秋的主題,也是中國人文化心理的最終歸宿。
四,重陽節
在古代的陰陽觀念中,九被視作陽數。農歷九月初九,月與日都逢至陽之數,因此人們稱這一天為重陽,也叫重九。至於重陽節諸多習俗的來歷,有人認為起源於祭祀星辰的活動,也有人認為和古代的豐收習俗有關。
五,寒衣節
農歷十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寒衣節,這一天,人們會通過各種方式祭奠先人,表達哀思。
由於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長城內外便將農歷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十月初一燒寒衣」,早已成為北方憑吊已故親人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