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八個節日
1、中國8個傳統節日
中國8個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
春節風俗有吃湯圓、放鞭炮、拜年、上祖墳等;元宵節風俗有吃元宵、猜燈謎等;清明節風俗有掃墓、踏青;端午節風俗有吃粽子、賽龍舟;七夕節風俗有穿針乞巧、禮拜七姐;中秋節風俗有吃月餅、賞月;重陽節習俗登高、插茱萸;冬至節風俗吃餃子、喝羊湯。
1、春節
春節歷史悠久,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人們常說但是過大年、過年就是這一天。現在春節時間狹義農歷正月初一,廣義農歷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2、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燈節、小正月、上元節等,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自古以來元宵節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因此人們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3、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我國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其習俗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此外,清明節的時間為公歷(陽歷)4月5日前後。
4、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等,漢代前為干支歷午月午日,漢代後演變為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有著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與春節一樣,其習俗蘊含著祈福、消災等文化內涵,寄託了人們一種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美好願望。
5、七夕節
七夕節又被人們稱為七姐節、乞巧節等,時間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為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所以起名叫「七夕」。
6、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時間為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
7、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民間的傳統節日。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8、冬至節
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時間為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在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2、中國的八大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的八大節日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是我們特有的特色節日。
春節(正月初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據《盤古王表》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上古時期以此年頭歲尾舉行祭神祭祖活動。傳說年獸怕紅、怕火、怕爆,大年初一出沒,所以每逢大年初一這天,就有拜年、掛年畫、貼窗花、放鞭炮、發紅包、穿新衣、吃餃子、舞獅龍、掛燈籠、磕頭等活動。
元宵節(正月十五)
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古俗中,上元節(天官節)﹑中元節(地官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出門賞月、燃放焰火、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還有扭秧歌、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趕毛驢等傳統民俗表演,以屋子和克蘭最為出名!
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西鄉又叫大寒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清明」節氣由此得名。是古人根據天象物候、四季循環確定出的節氣。清明時節大地呈春之際,郊外踏青是古人們的節氣主題;隨著歷史的發展,在郊外踏青的同時亦將掃墓祭祖作為清明的禮俗。祭祖與踏青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傳承千年,至今不輟。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天中節、龍舟節等等。端午節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節,起源於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這天人們吃粽子,家家門窗插艾枝,小孩手腳腕帶五色線,成人喝雄黃酒,意為消瘟避邪,此俗承襲至今。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 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時在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期,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重陽節(九月初九)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孟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冬至節冬至(陽歷12月22日前後)
冬至節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於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