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和城市吃什麼
1、中國有哪些節日,節日都吃什麼?
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
1、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2、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里。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於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有增加了戲曲表演。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 「橘燈 」、 「絹燈 」、 「五彩羊皮燈 」、 「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始於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經過歷代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鞦韆格、卷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一百餘種,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元宵分實心和帶餡兩種。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釀元宵、以肉餡、豆沙、芝麻、桂花、果仁製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蔥、芥、蒜、韭、姜製成的象徵勤勞、長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3、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斗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使清明成為一個富有詩意的節日。
4、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5、由無數恆星組成的銀河象一條天河橫亘夜空,人們說,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織女隔開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搭成一座鵲橋,他們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這一夜還有觀天河祈禱五穀豐收的習俗,有些地方還舉辦「青苗會」。
6、農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7、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8、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9、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復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乾、桂圓肉、百合、蓮子等,通宵熬煮,香飄十里。除臘八粥外,還有臘八面、臘八蒜等風味食品。它們即可滋補身體,又是喜慶豐收的一種形式,拉開了春節的序幕。
2、中國有哪些節日吃的傳統的美食
1、節日:除夕,美食:餃子;
2、節日:春節,美食:年糕;
3、節日:立春,美食:春餅;
4、節日:元宵節,美食:湯圓;
5、節日:端午節,美食:粽子;
6、節日:中秋節,美食:月餅;
7、節日:臘八節,美食:臘八粥;
8、節日:清明節,美食:棗餅;
9、節日:立秋,美食:貼秋膘;
10、節日:重陽節,美食:菊花酒。
3、中國節日都吃什麼?
中秋節:中秋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我們應該吃月餅。月餅有很多種,比如廣式月餅,冰皮月餅。
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我們會吃粽子。粽子也有各種各樣的,比如肉粽,豆沙粽。
元宵節:元宵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我們會吃湯圓。現在湯圓的種類也有很多,各種水果餡的。
春節:春節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我們的過新年,在這一天我們會吃餃子。
4、中國的節日飲食習慣有哪些
1、春節 正月初一(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大餅炒雞旦):
餃子、年糕、春卷、花生、雞鴨魚肉。
2、元宵節 正月十五:
湯圓、餃子、面團子、生菜。
3、春龍節 二月初二:
吃燜子、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
4、寒食節 清明前一天:
春酒、新茶、清泉甘水、棗餅、寒食粥、寒食麵。
5、清明節 四月四日:
煮雞旦、驢打滾、麵茶、青團子、饊子。
6、端午節 五月初五:
粽子
7、入伏 五月二十六:
吃餃子。
8、天貺節 (中伏)六月六:
面條、曬蛋、干食、包子、焦屑。
9、立秋 六月十六:
吃餃子、吃瓜。
10、火把節 六月二十四日:
酸菜土豆湯、坨坨肉、苦養餅、洋芋湯。
11、未伏 六月二十六:
大蔥炒雞旦。
12、七夕 七月初七:
巧果
13、孟蘭盆節 七月十五日:
包子、餃餅、蒸面、粗茶淡飯。
14、中秋節 八月十五:
月餅、柿子、桂花、芋頭。
15、重陽節 九月初九:
喝桂花酒、吃重陽糕、品菊花茶。
16、立冬 九月二十二:
湯圓、餛飩、餃子、赤豆粥、黍米糕。
17、冬至 十一月初七:
吃餃子。
18、臘八節 臘月初八:
吃臘八粥。
19、小年 臘月二十三:
灶糖、餃子、火燒、關東糖、炒玉米、粘糕。
20、除夕 臘月三十:
餃子、雞、豬脷、魚、肉、蚝豉、蝦、年糕。
5、24節氣對應吃什麼食物
24節氣對應吃的食物如下:
立春,俗稱「打春」,在這一天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
雨水在北方舊俗里,這一天普通人家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雨水節,回娘家」是流行於川西一帶的節日習俗,每逢這時,出嫁的女兒要回家探望父母,其中典型的禮品被稱作「罐罐肉」,即用砂鍋燉了豬腳、雪山大豆、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送給父母,以對他們的養育之恩表示感謝和敬意。
驚蟄,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
驚蟄節氣乍暖還寒,氣候乾燥,因梨生津解渴,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在山東的一些地區,驚蟄日人們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在山西的雁北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
春分,舊時民間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也稱為春碧蒿。江南地區則流行犒勞耕牛、祭祀百鳥的習俗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春分得吃驢打滾,以求避邪祈福。驢打滾來歷不凡,光看它的加工材料包括大黃米面、黃豆面、紅豆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足以符合營養膳食指南上的食材多樣化這一條。它的製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美食。
清明,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南北各地有吃饊子(古時叫寒具)的食俗。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
穀雨,對於漁家而言,穀雨節流行祭海習俗。南方穀雨摘茶習俗,傳說穀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穀雨這天不管是什麼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來喝。
北方有穀雨節氣吃香椿的習俗。穀雨前後香椿樹萌發嫩芽,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香椿的食用歷史已逾千年,漢代即已遍布大江南北,從達官貴人到民夫走卒均可享用。
立夏舊時鄉間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後演變改為倭豆肉煮糯米飯,菜有莧菜黃魚羹,稱吃「立夏飯」。
用紅茶或胡桃殼煮蛋,稱「立夏蛋」,相互饋送。用綵線編織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孩子們一般玩吃蛋斗蛋游戲,以拄立夏蛋作戲,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尚有以五色絲線為孩子系手繩,稱「立夏繩」。
小滿,《周書》:小滿之日苦菜秀。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本草綱目》:(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氣,輕身、耐老。醫學上多用苦苦菜來治療熱症,古人還用它醒酒。
寧夏人喜歡把苦菜燙熟,冷淘涼拌,調以鹽、醋、辣油或蒜泥,清涼辣香,吃饅頭、米飯,使人食慾大增。也有用黃米湯將苦苦菜腌成黃色,吃起來酸中帶甜,脆嫩爽口。有的人還將苦苦菜用開水燙熟,擠出苦汁,用以做湯、做餡、熱炒、煮麵,各具風味。
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日祭餞花神的風俗。芒種時節有煮梅的食俗,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經有了。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種,簡單的一種是用糖與梅子一同煮或用糖與曬乾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也有用鹽與梅子一同煮或用鹽與曬乾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比較考究的還要在裡面加入紫蘇。
我國北方產的烏梅很有名氣,將其與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製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湯。
夏至,「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面,夏至日照最長,故中國紹興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語。舊時,人不分貧富,夏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
除常規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其時,夏收完畢,新麥上市,因有於是日吃面嘗新習俗,諺日「冬至餛飩夏至面」。亦有做麥糊燒者,即以麥粉調糊,攤為薄餅烤熟,亦帶嘗新之意。
小暑,過去民間有「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大暑,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喝羊肉湯等習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葯食兩用植物資源,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將其莖葉曬干後,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在我國北方,大暑時節流傳著吃面條、餃子、雞蛋等習俗。
立秋,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
經過苦夏,人們的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補償夏天的損失,北方人謂之「貼秋膘」。
處暑煎葯茶的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葯店配製葯方,然後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除此之外,老福州在處暑吃的另一種食物就是白丸子;南京人傳統的飲食習俗是在「處暑」時節吃鴨子。
鴨子,特別是南京江寧湖熟地區的麻鴨最為搶手,據悉,那裡的鴨子味甘性涼,肥瘦適宜。如果沒有空,老南京人都會去熟食店買半隻鴨子回家;有空的人都會在家燉上「蘿卜老鴨煲」或做「紅燒鴨塊」送給鄰居,這就是俗語中說的,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白露,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
湖南一帶有在白露喝米酒的風俗,每年白露節,家家戶戶都以稱為「土酒」的白露米酒待客,甘甜溫熱,最適秋天。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福州人在白露這天吃龍眼的習俗由來已久,認為龍眼很補;老蘇州會吃些石榴、白果、梨等,以此養陰潤肺;還會吃些鰻魚(鰻鱺),這時鰻魚最為肥美,是品嘗的最佳時節,因此蘇州有「白露鰻鱺霜降蟹」之說;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絲和番薯絲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
秋分在嶺南地區,昔日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一種野莧菜。採回的秋菜一般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在南京,則流行吃「桂花鴨」,用普通的鹽水鴨,以桂花鹵入味。
寒露與重陽節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寒露的另一大習俗是吃螃蟹。古人詩日:「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
民間也有「九雌十雄」的諺語。蟹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為上等名貴水產。「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了皮。」軟糯的柿子等到秋天才成熟,故寒露民間亦有吃柿子的習慣。
霜降這天,中國很多地區都有吃柿子的習俗。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 霜降時節的習俗也有很多,雲南廣西一帶還過霜降節。壯族的人們講究吃湯圓、殺鴨子、祭祀祖先、游神賽歌、慶祝豐收。
霜降時節,正是菊花盛開之際。此時,民間亦會舉行菊花會,以表達對菊花的喜愛和崇敬。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在福建的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在汕頭,人們立冬吃用蓮子、香菇、板栗、蝦仁、紅蘿卜等做成的香飯,這些都是溫熱的食物。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小雪,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在中國北方,小雪時節一般的人家都要吃涮羊肉。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
大雪,俗語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說法。舊時每到大雪節氣,在南京的一些地方,家家戶戶開始忙著准備腌肉,稱為「咸貨」。
用大鹽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鍋炒熟,待炒過的花椒鹽涼透後,塗抹在魚、肉和光禽內外,反復揉搓,直到肉色由鮮轉暗,表面有液體滲出時,再把肉連剩下的鹽放進缸內,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背光的地方,半月後取出,將腌出的鹵汁入鍋加水燒開。
撇去浮沫,放入晾乾的禽畜肉,一層層碼在缸內,倒入鹽鹵,再壓上大石頭,十日後取出,掛在朝陽的屋檐下晾曬干(邱炳軍:《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
至於北方民族,這個時候已相當寒冷,像是在包頭地區有句俗諺說「小雪殺豬,大雪宰羊」,大雪季節到,就是殺豬准備年貨的時刻。這個時候,無論誰家宰殺牲畜,親朋好友都會來幫忙,東家准備食物、小酒、小菜宴請,因此小雪、大雪季節都是家族親友們敘舊聯絡感情的時刻。
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吳地蘇州過冬至是奉行周朝立法的遺風,以冬至夜為歲末,所以過冬至就是過年。蘇州人過冬至的食俗很多,要吃「團圓飯」,飯菜名字都很雅緻,蛋餃叫「元寶」、豆芽叫「如意菜」、粉條叫「金鏈條」、魚叫「吃有餘」等。
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在江南一帶尤為盛行,據史料記載這一習俗明、清已有。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圓,「圓」寓意「圓滿」、「團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小寒,每逢小寒節氣,飲食上「小寒」節氣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小寒之後臘八節也是同樣要吃臘八粥,之後便年味漸濃。
寒節氣習俗飲食有很多,吃糯米飯、臘八粥、飯菜、黃芽菜等。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特產,用白菜芽製作而成。冬至後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後取食,脆嫩無比。
大寒民間有不同的飲食習俗,如老北京大寒吃「消寒糕」,廣東人吃糯米飯,南京人喝雞湯,安徽人炸春卷等。大寒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餚,准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其間還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
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6、24節氣分別吃什麼
24節氣都吃的食物如下:
1、立春:牛肉、香菜、菠菜、雞肝。
2、雨水:南瓜、小米、豆苗、玫瑰花。
3、驚蟄:豌豆、黑米、海蜇、荸薺。
4、春分:紅棗、淮山、銀耳。
5、清明:薺菜、燕麥、茼蒿。
6、穀雨:土茯苓、豆芽。
7、立夏:木瓜、鴨肉、山楂。
8、小滿:櫻桃、苦菜。
9、芒種:茄子、冬瓜。
1、夏至:綠豆、苦瓜。
11、小暑:絲瓜、黃鱔。
12、大暑:生薑、萵筍、獼猴桃。
13、立秋:檸檬、芝麻。
14、處暑:海蜇、銀耳、百合。
15、白露:核桃、木耳、蜂蜜。
16、秋分:銀耳、芝麻、核桃、糯米。
17、寒露:豆類、海帶、紫菜。
18、霜降:柿子、栗子、花生。
19、立冬:豆漿、蛋類、核桃、杏仁。
2、小雪:牛肉、白菜、栗子。
21、大雪:鯽魚、海參、核桃。
22、冬至:獼猴桃、甘蔗、柚子。
23、小寒: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
24、大寒: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
7、中國傳統節日和相應食物
正月初一:春節
1、飲食:餃子
春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對於春節我們自然都不陌生,餃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2、正月十五:元宵節
飲食:元宵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吃元宵賞花燈早已經成為必行傳統活動,元宵也叫湯圓、湯團。
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3、二月初二:春耕節
飲食:豬頭肉
春耕節也稱龍抬頭、農事節、春龍節、青龍節、龍頭節等等,人們慶祝「春耕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雖然各地對這個節日習慣不同,飲食上也分門別類,如餃子、春餅、油糕、龍須面等等,但大部分還是以吃豬頭肉為主,歷來有「龍抬頭,吃豬頭」的俗話相傳,以此來希望新年有個好兆頭。
4、清明前一日:寒食節
飲食: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
5、冬至後的第108天:清明節
飲食:雞蛋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清明這一天各地的飲食習俗各不相同,不同的省份、地域使得清明這一天吃什麼的都有。
比如清明_、薺菜團子、清明團子等等,但清明吃雞蛋就如同端午吃粽子一樣重要,其中還寄寓著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
8、中國節日都吃什麼?
1、中秋節
中秋節是傳統節日,這個節日必不可少的就是月餅,柿子,桂花,芋頭。在江浙地區還有吃螃蟹的習俗。
2、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吃粽子是特色,還有就是吃蒜頭的習俗。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
3、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在這一天會吃湯圓,現在湯圓的種類也有很多,各種水果餡的。
4、春節
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志農歷舊的一年結束和新的一年的開始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會吃餃子,年糕(諧音「年高」),春卷,花生,雞鴨魚肉。
5、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清明節會吃雞蛋、驢打滾、麵茶、青團子、暖菇包、饊(sǎn)子、朴籽粿(guǒ)、芥菜飯。
9、什麼節日要吃哪些東西?
1、春節:吃年糕。年糕屬於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2、元宵節:吃元宵、湯圓。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煮食的方法有帶湯、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種四時皆備的點心小吃,隨時都可以來一碗解解饞。
3、端午節:食粽是我國的傳統習俗,粽的形狀很多,品種各異,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咸兩種。
4、中秋節:吃月餅。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中秋節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
5、重陽節: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代替茱萸),並點蠟燭燈。
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