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大學生應該怎麼正確過洋節日

大學生應該怎麼正確過洋節日

發布時間: 2023-06-03 15:52:37

1、請問我們應該如何去對待外國的節日???

每當某些西方節日來臨的時候,我們的社會心態總會顯得比較微妙,一方面,年輕人以一知半解的心態追捧這些節日,另一方面,一些老年人則感到焦慮,他們擔心年輕一代對「洋節」的熱衷會削弱民族文化和傳統節日的影響力,。如今的年輕人很喜歡聖誕節不假,但他們過的聖誕節早已沒了西方聖誕節的宗教信仰色彩,只不過像情人節、光棍節一樣,成為宣洩情感、放鬆自己的載體罷了。我過聖誕節,並不是因為信奉了上帝,信奉西方的自我主義。我樂意過平安夜,因為它是一種美好祝願的象徵,僅此而已。對待聖誕節,就像對待洋快餐一樣,我也會去吃,但是,不會依靠它。就像洋節日,過了之後就放下了,不會想其他的什麼,更不會將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聯系起來。
其次,文化是沒有國界的。世界各民族雖有不同的文化淵源,但某種文化一旦形成,就屬於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一個優秀的民族首先要懂得吸收外民族的優秀文化。硬要把他民族創造的先進文化視為異端來排斥,無異於精神上的自戕!四大發明是中國的成果,但現在卻被國外運用得爐火純青。況且中國的「五·一」勞動節和「三·八」婦女節,都是從國外引進的產物,現在不照樣受到國人歡迎?!所以,只有在不排斥異族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這樣民族才能不斷走向強盛。一個沒有文化國界線的民族才能最終成為繁榮昌盛的民族,而時刻小家子氣的、唯我獨尊的民族只會裹足不前,後果是十分危險的。
最後,過節是為了舒緩一下氣氛,也許隨著世界多元化的發展,節日越來越豐富,可傳統文化不是要變就變的,對於外來文化保持審慎的態度是應該的,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是上策。聯名發起抵制聖誕節的活動,認為這樣才顯得是真正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但無助於解決傳統文化保護這個問題,還可能為狹隘的排外情緒煽風點火。
百花齊放,這個世界才精彩,對待洋節日,我們不能杞人憂天!

2、談談大學生應該如何過洋節

年輕人為何愛上它
近些年,眾多的洋節在國內各城市大行其道,讓一些人深感憂慮。其實,擔心這些是多餘的。如果你仔細觀察過這些節日時年輕人的態度就可以知道,傳統節日與洋節日在年輕人心中的地位如何。
記者身邊的許多朋友每年到了中秋節春節等節日,兩口子都要為在誰家過節而爭執一番,往往是中秋節在女方娘家過,春節在男方父母家過,第二年再換過來。為什麼呢?因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是每個中國家庭都非常重視的,必須認真對待。
再看過洋節日時年輕人的表現:情人節,必定是兩人的世界;聖誕節之類的,至多不過是贈送祝福的圈子大點而已,這些節日的原來意義早已被年輕人模糊,變成了聚會、狂歡的盛宴。說白了,也就是找一個大家都願接受的理由玩樂一番。
聖誕節是西方人慶祝耶穌誕辰的節日,它無疑不能與我們傳統的春節相提並論。在我國沒有一個單位在聖誕節放假的,而春節卻是法定假日。每到春節,無論離家多遠的中國人,都想方設法回家與家人團聚。
對於商家來說,無論是「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還是春節,都成了他們攫取利潤的重點。而當這些傳統節日的蛋糕被分割完畢,商家自然就瞄準了聖誕節之類的洋節。
在中國,參與聖誕節的主要人群是年輕人,他們大多以起鬨、湊熱鬧的心情參與,也趁此機會與情侶、朋友一起增加感情。
由於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壓力太大,而過傳統節日的時候要守規矩,在心理上很難放鬆。也只有在洋節日里可以撒歡玩樂,輕松一下。另外,如今年輕人之所以熱衷過洋節,這同我們近年來對外較為廣泛的文化開放與交流是分不開的,一些西方洋節「乘虛而入」也是符合年輕人求變、求新的心理和思維。年輕人喜歡過洋節既是時尚,又是一種文化現象,它體現著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選擇和價值追求。
眾說紛紜話洋節
我國著名作家馮驥才指出,造成西方節日「入侵」,一方面與西方較強的經濟與文化大背景有關,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市場把這些外來的充滿新鮮感的節日當做商機,大力炒作,捧為時尚。
我市民間藝術家劉秀森分析,中國的節日遵循的是自然節氣,以家庭為單位形成閉合空間;西方節日就屬於大社會的東西,超出家庭范圍。兩種節日相比,前者是家庭團聚所必要的,它適應中國社會,現在所保留的大規模節日都有家庭團聚的濃厚意義;後者是人際交流的產物,它更注重與無血緣關系者的接觸,中國人日益喜歡洋節就是中國社會結構轉變的必然。隨著中國社會的城市化,這種以洋節作為人際聚合方式的交際應越來越流行。
此外,洋節的來臨也符合很多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工作節奏加快,人們特別希望能在過節時放鬆平常綳得太緊的神經,宣洩壓抑太久的情緒。
但是,在接受外來節日時,一定要尊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要一味「拿來」主義,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市劇作家任金義認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圍繞著闔家團聚和一個「吃」字。我國之所以在傳統節日期間強調「吃」文化,主要是因為中國一直是一個農業大國,以前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低,只能在過年過節的時候買些好吃的,改善一下伙食。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因此過傳統節日的熱情也大大降低了。
其實人們不是不希望過節,只是缺乏一種有情趣的節日,而洋節的到來恰好迎合了人們的這種心理需求。聖誕節,朋友聚在一起,揮灑激情;情人節,戀人們卿卿我我,說不完的甜言蜜語……這些洋節的到來,適應了人們消費水平提高後的多種需求。
我市文藝評論家康銳說,中國的節日很多,也很必要。這些節日已夠我們歡慶的了,像聖誕節之類的節日對我們來說沒有必要過,它還不像母親節父親節,這些節日很接近中華民族的傳統,有意義。
外來文化的進入是好事,但是問題出現在我們接受的環節上。在許多年輕人的眼裡,更注重接受西方人如何去享受。西方人不單單是享受節假日,他們同時也需要工作。雖然我們接觸了很多西方的東西,但很多還是一種模糊的概念,大多是從西方的節日和快餐中體會到所謂的西方。
我國正處在發展中階段,目前還不十分富裕。如果富了,人們天天過節也可以。
我們早就過洋節了
外來文化雖然會對我們有影響,但溶在血液里的中國文化不會那麼容易就被沖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些洋節進入國人的生活是很自然的事。一方面說明我們和外國人及外國文化接觸越來越多,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人願意在國際上交更多的洋朋友,過洋節也是對他們文化的一種尊重。其實中國很早就開始過洋節了,比如「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一」國際兒童節等。另外,近些年聯合國提出的「世界糧食日」、「世界助殘日」等,這些日子實際上也是節日,而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奧運會也是節日。
拿什麼放在孩子夢中
傳統雖然作為一個整體的文化體系,仍有糟粕,但其中有價值的東西仍可作為連綴當代精神生活的金縷玉片。我們應該直面的一個事實是,在眾多洋節的沖擊下,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力正在逐日下降,我們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正在褪色。面對席捲大中小學校園內的洋節風潮,我們可以看到,在學校里,傳統節日的陣地正不斷失守,逐步被洋節所替代。在傳承的載體上,一種文化觀出現了斷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整個社會都有責任在孩子傳統的天平上多放一些東西,把傳統的一些概念多放在孩子的夢中。
當然,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沉積下來的習俗,不可避免地摻雜著一些陋習,傳統的習俗也應該更新,並將如今的先進文化和文明風尚注入其中。

3、大學生過「洋節」越來越流行,應該嗎?請幫忙分析其中的利與弊。

時下流行過「洋節」
——如何看待中國人的「洋節」情結
新安二高二三班 陳媛鋒
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
一方面,當一些專家、學者紛紛動議要將中國沿襲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春節改到2月4日,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的時候,另一方面,國人中卻有相當一部分摩登的、前衛的、新潮的新新人類,在趕西洋人的時髦,紛紛過起了洋節!面對這些光怪陸離、異彩紛呈的社會眾生相,一些有識之士禁不住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怎麼了?善良智慧的中國人民怎麼了?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怎麼了?到底該怎樣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國人該不該鍾情於西洋節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們一樣崇拜中國節日?
帶著這些問題,我利用寒假半個月的時間,到圖書館、閱覽室翻閱資料,到網上搜索相關信息,到社會上走訪了各行各業的人士,現將主要觀點整理報告如下:
一、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勢不可擋,作為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節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當然,自然而然。
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高新科學技術尤其是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更使「地球村」變得越來越小了。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外交事業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在諸如香港、上海這些東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劇烈碰撞的國際大都市裡,西方文化理念和東方傳統道德,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麼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融合在更大范圍的地域內擴展開來。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響的人們在歡天喜地的過著各式洋節的同時,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他們也過得熱鬧非凡。由此可見,中國人多一些暢快抒發心情的洋節有什麼不好呢?不是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走近聖誕節、情人節的同時,也學會了在母親節、父親節給老人獻上一份祝福了嗎?誰說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輔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綜合體呢?
二、 對待一系列西方洋節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堅持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原則: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自己來拿!
在如何繼承民族文化遺產這個問題上,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我們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照單全收,我們要運用馬列主義歷史地、辯證的哲學眼光和態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鑒西方外來文化這個問題上,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論名篇《拿來主義》中明確指出: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綜其兩端,我認為,對待一系列西方節日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盤西化,照單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槍不入;而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西方節日受歷史宗教文化的影響,大都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如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盡管宗教大都是勸人向善的,但畢竟在我們這個國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對這些節日做出什麼硬性規定。對於那些帶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節日如情人節、愚人節等,則完全可以隨興所至,「悉聽尊便」,畢竟它可以給我們緊張、枯燥的生活帶來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絲活力。而對於那些既帶有西方濃郁的浪漫情調又符合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等,我們則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廣,以不斷提高民族素質,加快社會文明進程!
三、 在崇尚西洋節日、熱熱鬧鬧過好洋節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弘揚中華民族悠久的、優秀的節日文化傳統,千萬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許多傳統的節日文化,都積淀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華: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人們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走親訪友,互致祝福,回顧過去,展望來年,老老少少,團團圓圓,全家幸福,和諧美滿,該是多麼愉快的節日呀!清明節,我們可以踏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寄託我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端午節,是專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這一天,我們可以劃龍舟、吃粽子、……一舉兩得,何樂不為?中秋節是繼春節之後的又一個舉家團圓的節日,我們可以再一次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賞菊花,吃月餅,品美酒,話別離,孝敬長輩,關愛晚輩,其樂融融,喜不自勝!……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節日文化,彰顯的不僅僅是某時某地的民情風俗,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等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西風東漸,這些傳統和文化或漸被遺忘,或日漸式微,或慢慢湮滅,若不及時加以搶救性的繼承、弘揚、挖掘和開發,那麼,真等到它徹底消亡的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我們這些炎黃子孫還有何面目去見我們的老祖宗?同時,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中,也將留下難以彌補的缺失和遺憾!所以,每一個有責任心、有正義感、有遠見卓識的炎黃子孫都必須站在歷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認識這個問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適當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精華的同時,也不迷失自我,是中華傳統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著兩朵奇葩並蒂開放,香飄世界!

=================================================
大學生過「洋節」,到底為哪般?

--------------------------------------------------------------------------------

父親節,母親節,光棍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情人節等等,學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節」的熱潮,大家都熱衷於過「洋節」,對中國傳統的節日卻幾乎沒有興趣。究其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傳統節日最大賣點似乎是以吃為主,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春節還是吃,生猛海鮮,海味山珍。過去生活水平不高,大家都盼著過節能吃好的,穿好的。可現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雖然對學校餐廳的飯菜抱怨不少,但是菜式還是五花八門,樣樣俱全的。因此,有天天過年的感覺。可是生活當中,工作節奏加快,學習壓力增大,交際壓力增大,大家特別希望能在過節時,放鬆平常綳得太緊的神經、宣洩心中壓抑太久的情緒,就想找個機會大家聚一聚,玩一玩,樂一樂。「洋節」恰好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這種需求,因此越來越被人們青睞。

其二,年輕人有激情,有活力,渴望新鮮的東西,渴望刺激的東西,「洋節」在學校里過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光棍節,大家湊到一塊,開著不大不小的玩笑,還有的男光棍請女光棍吃飯,唱KTV,或者到避風塘,去聊上一晚上,參加派對舞會,尋找生命中的另一半,讓人覺得新鮮中帶有刺激。萬聖節,大家給自己戴上可愛的面具,做自己平時也許不敢做的事,說自己平時也許不敢說的話,吃可口的南瓜餅。

其三,有些洋節,過起來很有人情味。在父親節,母親節時,給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送上最溫馨的祝福,最真摯的感情。給母親買一條圍巾,買一束可人的康乃馨;給父親買一個精美的打火機,給家裡買一塊精緻的桌布……禮輕情義重。

也許,大學生過洋節並不是壞事,但關鍵是大家不要只顧著過洋節,而忘了我們傳統的節日,我們應該增加傳統節日的文化活動,文化氛圍。
=================================================
如何看待「過洋節」

中國人自90年代以來,突然對過洋節很感興趣,國外的情人節、愚人節、風情節、感恩節、母親節等等,年年十分紅火,而對本國的傳統節日如寒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等卻反倒漸漸冷淡。「洋節」盛行,土節「遇冷」這是什麼原因?過洋節究竟好不好?在媒體上眾說紛紜.各抒已見,筆者在此略作分析,綜述如下:

當今「洋節」盛行有其必然因素:其一,我國改革開放後,外國的文化滲入其中,各國互相交融。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其二,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了外國文化對我國的影響,許多外國人在中國工作,遇上節日慶賀一番,這也是人之常情;其三,媒體和商業的炒作,促使過「洋節」不斷升溫,在其後面主要是巨大的商業利潤;其四,我國人民的生活開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豐富多彩,這也是必然的;其五,許多年輕人、大學生追求時尚、趕時髦.趁外國節日來臨,熱鬧娛樂一下,而且國外節日講求人性化,比較輕松浪漫,注重情調,比如情人節送玫瑰、聖涎節過平安夜.容易受年輕人喜愛接受。

而我國傳統節日,由於一般都有教育意議,形式單調,有的還帶有封建色彩,同時又不被官方重視,由此種種原因,造成了「洋節熱土節冷」的局面。

其實,中國人體驗一下外國人的節日,領略一下異國文化,這沒有什麼不好,國外不是也有過中國節的?對端午節、潑水節也很感興趣。因此,大可不必說過洋節是崇洋媚外,背宗忘祖,在節日溫馨過後,一切也就煙消雲散了。

不過還是要提醒國人,凡事有個度,過分渲染、過分炒作,真正搞成洋節的天下,那就變味了,要記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是永恆的真理。
=================================================

4、現在,許多年輕人喜歡過洋節,作為一名中學生,你覺得應如何對待外國的節日?

從整個市場上看,可以分為:
第一,洋節比土節更為熱鬧,比如情人節等等,反正是要花錢比較多的,相對於中國的節日來說吧。
追崇的原因是:比較時尚,比較前衛,也較吸引人,有時候也能擺擺闊氣,滿足一下虛榮心。
這種思想是不提倡的,因為中國的節日還是得傳統繼承下來的好,我們不能因為有了洋節而忘了中國的傳統節日。
第二,洋節中有聖誕節之類的,這是宗教信仰,對於聖誕節由來已久,促進信仰也是可以的。因為信仰自由嘛,佛教也曾流到國外,這是文化間的相互促進。不能說是好壞。
第三,我們在引進外來的文化或節日之前,對中國的節日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們要教育孩子們傳統節日,要教育孩子們中國傳統的優良,創建和諧社會。
第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好的,去掉不好的。這才是正路。
第五,平淡對待洋節和土節,以中庸之道淡然處之。看成是一種文化交流也不錯。

5、青少年應如何正確對待外國的節日

現在,很多學生都覺得西方節日講情趣,有新鮮感,熱衷於過外國的「洋」節日。我們中國向來都是包容一切的。猶如一個平靜的湖面,扔進一兩顆石子,會泛起一陣波瀾,之後又會歸於平靜,這就是為什麼匈奴、鮮卑、回族、蒙古族、滿族等等等等民族會被我們同化於一個中國之下,回顧歷史,我們祖國、我們的祖先是偉大的。但是到了現代,我為這個偉大的驕傲開始焦慮了。短短的改革開發的30年時間,我們對於時尚潮流的追逐、對於外國信仰的崇拜、對於外國節日的極力模仿,讓我們漸漸的喪失了民族的特色,成了被別人同化的對象了。用聖誕節和我們的傳統春節做對比,就很能發現其中的問題。記得小時候過春節,會為一件新衣服而快樂,會為一頓美味而興奮,春節是我們想要過的最好時光了,而現在,社會發展了,我們幾乎天天在過春節,也少了對那節日的追求了;而聖誕節作為一個新興的所謂節日,我們倒也過的比較興奮了,興奮度超過了春節,我覺得過聖誕節的那些人,首先是處於追逐心理,就像是小孩子抽煙覺得自己長大了一樣;其次是攀比心理,別人都可以學著外國人去做,而且學得很虔誠,自己就要比他更虔誠。對於外國人節日的過度追求的越深入,對我們節日的重視度就會越減輕。我們好像成了被同化的一族了,外國人倒是替代了我們的先前能海納百川的位置了,長此以往,我們到底會保留住什麼傳統?對於外國的文化我們又能學到多少精髓呢?我看最終的結局很難脫離「四不像」的悲慘境地。永遠牢記祖先留給我們的東西,然後去學習別人,缺少了傳統指導下的學習,只會讓我們陷入更加迷失自我,到了下一代就更加的積重難返了,傳統就徹底被淡忘了。不能讓我們的傳統和文明葬送在新新人類身上,因為我們永遠是中國人!而中國的傳統,就是我們稱為中國人的依據。

6、大學生應該如何過洋節

歲末年初,不知不覺中就進入了「節日季」。中國的、外國的,算起來有10多個。這個「節日季」,讓我們感受到,在與國際接軌的市場經濟浪潮中,越來越多的洋文化湧入中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俗文化也正悄然發生著變化。

如今,洋節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看看今年的聖誕節吧,似乎來得格外早,12月初,商家張貼的廣告已經鋪天蓋地地闖入消費者的眼簾。這幾天,商店內外更是裝飾得花團錦簇,吸引消費者不由得頻頻光顧。再想到不久前的萬聖節,幾個年輕人穿著怪異的服裝,排成一列,一邊互相交頭接耳、一邊向路人擠眉弄眼,行走在教場街和華嚴街。還有母親節、父親節花店的簇擁景象;情人節里,年輕人牽手大街小巷、影院茶樓,甜蜜浪漫的畫面……一個個過去曾那麼遙遠的西方節日就這樣闖進了我們的生活。許多人驚異於洋節日的大舉「入侵」,擔心會沖淡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其實,對於大多數國人,尤其是對熱衷於過洋節的年輕人而言,未必會真正體會每個節日的內涵,只是給自己創造一個消費、娛樂的機會而已。就在今年萬聖節那列搞怪的年輕人隊伍中,記者問他們為什麼過萬聖節,幾個年輕人嘻嘻哈哈地回答,好玩唄。問:還過什麼洋節?答: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問:怎麼過?答:聚會、聚餐、購物。問:為什麼?答:熱鬧、浪漫、開心。這一問一答可以看出年輕人過洋節的一種心態。

洋節日之風盛行,最大的推手恐怕非商家莫屬。無論什麼節,吸引來消費者就行。商家看中的就是洋節的「吸金力」,促銷不僅僅是營利的噱頭,更能打動消費者的還是實實在在的讓利。據華林有限責任公司一位負責人介紹,近兩年,該公司推出的營銷活動,聖誕節是百貨類商品唯一做通宵的節日。去年,聖誕節的單日銷售額是平日的4~5倍,客流量比平時更是高出8倍。除聖誕節外,論及百貨的銷售情況,情人節次之,母親節和父親節再次之。而超市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春節時銷售額會大幅增加。

洋節日之於國人,無論是消費娛樂也好,還是追風圖樂也罷,許多人擔心的不單單是過一個節日,而是在接受一種文化。大同鐵一中老師侯彬就不無感嘆:一個西方的舶來節日,為何會在歷史文化悠久,且不乏本土節日的我國如此受到追捧?洋節日受到追捧,他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其一,改革開放以後,外國文化逐漸滲入,其中自然包括「節日文化」;其二,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了外國文化對我國的影響;其三,我們的一些傳統節日變得貧乏、有限,甚至清明、重陽、七夕等那些過去被古人十分重視的節日,也被許多人淡忘了,「洋節」自然「乘虛而入」;其四,許多年輕人追求時尚,喜歡熱鬧的氣氛,西方的節日則屬於大社會的東西,比較輕松浪漫,注重情調,迎合年輕人的口味,容易受年輕人的喜歡。侯老師認為,外國節日作為對本國傳統節日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是十分正常的文化交流現象。畢竟讓一個人懂得感恩,記得父母的生日,心懷家庭和祖國也是我們中華文化所傳播的。我們應該教育年輕人在吸收西方節日文化精髓的同時,不忘傳承中華傳統民族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們的精神家園。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不能一味地摒棄外來文化。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我們要立足發展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激發文化創作活力,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無論是傳統節日,還是西方節日,應該注入更多先進的精神內涵,讓人們,特別是青年一代感受到節日的魅力,而不是膚淺的表象。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