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苗族的節日習俗是什麼
1、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苗族節日一:趕苗場
為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古藺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系,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苗族節日二:贈帶節
流行於敘永縣下東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系。
苗族節日三:羊馬節
流行於秀山縣龍池、石堤一帶。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屆時,人們殺豬宰羊,請客送禮,隆重慶祝節日。
苗族節日四:趕秋節
流傳天秀山縣。每年立秋日舉行。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集會地點,參加和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關於趕伙節的起源,傳說是古時候一個聰明的小夥子,為民尋找心愛的姑娘,便將一人坐的鞦韆改製成八人坐的鞦韆,吸引遠近的人們都來盪鞦韆。在鞦韆場上,他終於找到了心愛的姑娘。從那以後,每年秋天人們都要聚到一起盪鞦韆。年復一年,便形成為趕秋。
苗族節日五:苗年
苗年,苗語稱「能釀」,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各地過苗年的日期不甚統一,在融水苗族中以農歷十一月三十日為除夕,次日起為過年,過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廣。
苗年的民俗活動很豐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蘆笙踩堂,走寨結同年。蘆笙踩堂在本寨蘆笙堂舉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參加。先由小蘆笙手吹出一陣短促的笙曲,接著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們則穿著百鳥衣,戴著銀首飾,銀花冠翩翩起舞,銀佩的脆響和著笙歌,交織成節日動人的旋律。
走寨結同年也是苗年期間重要的民俗活動。每到苗年。寨與寨之間便互為客主,互結同年。全村男女幾十人或上百人,帶上蘆笙,穿上節日盛裝,敲鑼打鼓到同年村進行聯歡活動。進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則帶領全村男女出村迎接。然後在蘆笙堂再次吹奏蘆笙及踩堂作為進村儀式,主人也以吹蘆笙踩堂還禮。禮畢邀客人至各家款待。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蘆笙踩堂,進行蘆笙比賽,晚上演苗戲,未婚青年男女在此期間進行「坐妹」對歌的社交活動,追尋自己的意中人,通宵達旦。
苗年期間,除上述活動外。苗族人民還舉行鬥牛、斗馬、斗鳥、射擊、爬竿等傳統體育比賽活動。其中以鬥牛、斗馬最有吸引力,常吸引成千上萬的群眾前往觀看。
苗族節日六: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獲的季節里,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里歡慶「吃新節」。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里,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借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里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桿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游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谷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谷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節日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飯,天剛破曉,人們便帶上新米飯、酒、雞、鴨、魚、肉來到田間,祭過先人之後,宴席開始,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每人將手中的酒杯舉到下一位的唇邊,老人一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便互相敬又酒,一飲而盡。頓時田間笑聲回盪,對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的文體活動開始,直到黃昏。
苗族節日七: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羅格桑(今貴陽附近)休養生息,過著幸福、美滿、豐衣足食的生活。為了抵禦統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謀的首領「亞努」率眾英勇抗擊,給來犯者以沉重打擊,但終因寡不敵眾,不幸於四月初八犧牲,葬在「嘉八許」(今貴陽市噴水池附近)。為了紀念「亞努」英烈,至今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身穿節日盛裝的苗族人民,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貴陽市噴水池旁集會。
屆時,噴水池旁紅旗招展,人如潮湧,吹笙奏笛、對歌傳情、耍獅子、玩龍燈、打球、比武熱鬧非凡。小夥子的蘆笙比賽別有情趣,他們邊吹蘆笙邊做快速旋轉、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貴陽市和噴水池一帶燈火輝煌,如同白晝,到處歡歌曼舞,一派歡樂景象。四月八的活動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廣為盛行。
苗族節日八:跳香會
跳香會流行於吉首、古丈、瀘溪和沅陵一帶,舉行此會時,以跳舞為主,兼及其它游藝活動。
苗族節日九:捕魚節
捕魚節是貴州中部獨木河及南明河兩岸苗族的節日。獨木河發源於雲霧山,在貴州境內北流至尤里、福來交界處與南明河匯合,再北流注入烏江。這個節日最初是在播種插秧需要水時,苗族人民在河邊祈禱龍王降雨的求雨節,但年長月久,就逐漸演變為捕魚節了。
節日時期各地不一,從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魚而有威信的「漁頭」商定。屆時,青壯男子都要前往山上採集樹葉作「鬧葯」,到河中鬧魚捕魚,婦女則在家中備辦臘肉、香腸、糯米飯和酒。中午時,全家老少都穿著盛裝,攜帶酒肉到河邊進餐。食畢,男吹蘆笙。女唱山歌,盡興歡樂。到夕陽西下時,才帶著鮮魚回家,另設宴招待親友或以魚饋贈他們。
苗族節日十:吃信節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包寨一帶苗族人民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信」(戊)日(根據干支紀年計算)。屆時,遠嫁他鄉的苗家姑娘,極盡梳妝打扮,穿著如花似錦的衣裙,佩戴琳挪滿目的銀飾物,滿「載」節日禮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鄉親。節日期間,全寨歡騰,鼓樂齊鳴,吹起蘆笙,翩翩起舞,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百嗄雅山腳、翁雅河畔,人聲鼎沸。鬥牛、斗雀、跳蘆笙、拔河、打球等比賽場上,喝彩聲此起彼落。鍾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樹林里,溪水邊對山歌,互相傾訴愛慕之情。
2、苗族都有哪些傳統節日?
苗鄉素來有「百節之鄉」的美譽,苗族同胞在長期的遷徙歷史和抵抗外來侵略者的頑強斗爭中,不斷孕育出了眾多的祭日、紀念日、豐收日,最後演化成形式多種多樣的民族節日。
所謂「三天一小節,五天一大節」,苗族節日總會讓人看得目不暇接,在這些眾多節日中,又有哪些節日是最值得體驗的呢?
今天,九妹就整理出一批盛大的苗族節日,邀請讀者朋友們投票選出「十大最具人氣的苗族節日」~還在等什麼?快跟著九妹的步伐,一起來過節吧!
01 / 苗年節
苗族的祖先是中華文明三大始祖(炎帝、黃帝、尤帝)之一蚩尤,苗年節,是苗族人紀念祖先、慶祝豐收過的最隆重的節日,主要盛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族聚居區。過苗年的日期,各地不盡相同,但都是在收穀子進倉以後,即分別為農歷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龍)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
過苗年的頭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把房子打掃干凈,積極准備年貨,如:打糯米粑、釀米酒、打豆腐、發豆芽,一般還要殺豬或買豬肉等等。
「苗年」一般持續五至十二天,在這段時間里,串寨喝酒、跳蘆笙是必不可少的活動。苗年裡的「申」日或相近生肖日,寨中還會隆重「起鼓」,盛裝男女圍著鼓歡跳,名曰「踩鼓」。外寨的男子與寨中姑娘在晚上對歌酌誼,如此數天,至子日或丑日結束,規模盛大,熱鬧非凡!
02 / 花山節
花山節,又叫"跳場"、"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東北、滇南、川南一帶西部苗族族紀念祖先、團結族人、尋覓伴侶的重要傳統佳節,舉辦時間各地不一,通常在正月春節期間或者在每年5月初舉行。
四川的興文縣一帶,雲、貴、川三省毗鄰,苗族同胞集中,人們跨省前來參加,人數常達數萬人,規模盛大,萬眾歡騰。此外文山、馬關、河口、蒙自、屏邊等地的苗族同胞也會在節日期間舉辦自己的花山節,形成"百花爭艷"的局面"。
節日期間,苗族人都會穿上最美的節日盛裝匯集到花桿下,舉行跳花桿舞,倒爬花桿、賽馬、射箭、唱歌、跳舞、選美等比賽,人數多時達十幾萬人。
03 / 跳坡節
跳坡節是為苗族傳統節日,每年跳坡時間和跳坡地點都是歷史以來就固定的。跳坡節舉行得最隆重的地方非廣西隆林縣的德峨鄉莫屬了,每到這個節日時,都會有5萬人左右共同集會慶祝,CCTV也會經常去采訪,許多外國朋友也慕名前去遊玩。
每年農歷初一至十四就是苗族的跳坡時節,但是最熱鬧的日子應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