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傳統節日不能少
1、高中作文800字為什麼青少年忽視中國傳統節日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著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系,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沖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裡長期積淀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里,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2、為什麼很多傳統節日消失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按照我國的民族傳統和風俗習慣,一年中有八個傳統的節日:
1、春節: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
2、元宵:農歷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
3、清明: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同時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4、端午:農歷五月初五。
5、七夕:農歷七月初七,中國古代的情人節。也有人稱為 「乞巧節」或「女兒節」。
6、中秋: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7、重陽:農歷九月初九。叫「登高節」,習俗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現在我國又將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
8、冬至: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寒衣節,人日節,天穿節,上巳節,觀蓮節,花朝節,天貺節,天灸日,尾牙節,這些日漸消失的中國節日你都有聽過嗎?
3、為什麼傳統節日越來越不被重視?
為什麼傳統節日越來越不被重視,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節日的吸引力逐漸褪色。中國傳統節日大多與吃有關。春節吃餃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吃糖糕,深層次的原因不用說大家也明白—渣春—幾千年來,困擾中國人的問題主要是吃的問題。現在生活好了,天天為了吃啥傷腦筋,過去盼望春節是因為能吃上一頓肉餡的餃子,現在呢,早就吃膩了,比如我兒子就不能聽見說吃餃子,煩,甚至罷吃,你說春節對他有吸引力么。
二是部分風俗已不合時宜。比如鞭炮,過去早就習慣了春季家家放鞭炮,孩子們也很喜歡這個游戲,現在呢,因為污染環境,很多羨侍城市都禁止放鞭炮了,這個禁令當讓做得對,可是,沒有鞭炮的春節還像春節嗎。還有清明節,我的家鄉是流行大門上插柳枝,過去沒問題,現在可不行了,不允許折柳枝,故意損壞樹木,破壞綠化,是違法行為。可是,不插柳的清明節,還是清明嗎。不少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導致傳統節日吸引力下降。
三是人為的給節日增加了很多惡俗,讓過節變得像「過關」。比如春節,送不完的禮,喝不完的酒,每天忙的焦頭爛額,喝的昏天黑地,枉花了很多錢,還累的半死,讓人承受不了,對過節產生厭惡。
四是西方文化的沖擊。西方的節日文化與東方大不相同,很多節日都有固定對象和文化內涵,比起我們的吃吃兄梁吵喝喝,顯得高雅很多。別怪現代喜歡西洋節的人越來越多,是我們的節日風俗和內涵幾千年如一日,缺少與時俱進造成的,墨守成規,不合時宜,難免會被冷落。
我們國家現在提出的四個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呼喚著傳統文化的回歸,希望以後我們傳統節日的吸引力,會逐漸增強起來。
4、中國的節日為什麼那麼多?
中國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五一勞動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等等,而且這些節日,每年都要過。中國為什麼有這么多節日呢?這些節日設立最初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
端午節之際,我們就拿端午節舉個例子來說,為什麼會有端午節,端午節要做些什麼?為什麼每年都要過端午節?(其實,中國大多數傳統節日,出現的原因都大相徑庭)
祭拜祖先,驅邪祈福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但為大多人熟知的還是紀念屈原,弘揚愛國精神。在中國,一個節日的設立往往一個人物有關,而這個人物身上往往會有我們後人需要學習的優良精神品質,在紀念的同時,也是對美好的祝福。
除了端午節,春節也是如此。相傳因為「年獸」的存在,人們才想到放鞭炮,貼春聯,熬夜是為了迎接一年的財富的到來。中國人提倡孝道,「百善孝為先」,所以,很多重要場合和重要節點都要祭拜祖先。
時節氣候,預示告訴
端午節,從字面的上意思來講:「端」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一年中的「午月」,所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也稱「端午節」。
中國古人用超乎尋常的智慧創造了二十四節氣,而這二十四節氣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些節日也是如此,清明節告訴你氣溫要升了,中秋節告訴你正式一年豐收的時候等等。這些節日,在某些程度上,如我們的人一般,含蓄委婉的告訴你要做什麼,該做什麼了。
聯絡感情,增加社交
在中國,關於親情、愛情、友情等的傳說、故事、詩歌數不勝收。而每一個節日,都是一次社交,都是一次聯絡感情的機會。春節和中秋節,我們認為應該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元宵節和七夕節,我們認為這是和愛情有關的節日;五一十一,可以呼朋喚友出門旅行,這是好朋友增加感情的好時候
如今,這些傳統節日更成為了社交關系中,不可缺少的粘合劑。同事、上司、合作方等,你可以完全藉由節日的由頭伸出友好的橄欖枝。
美食當前,吃為最上
在世界人面前,中國人一定是最會「吃」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中國人都可以拿來做出一道美味的食物。中國人不僅愛「吃」,而且也講究「吃」。要新鮮,要應季,要有美好的寓意。
端午節,我們吃粽子,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春節吃餃子,元宵節吃元宵,中秋節吃月餅石榴,臘八節喝臘八粥等等。每一次節日,也是一次食物的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