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什麼時候正式成為節日
1、冬至節在什麼時候
2021年冬至節氣時間是 公歷2021年12月21日23點48分,農歷辛丑年十一月十八號冬至做為節氣與節日在人們的心目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一到冬至節家家戶戶都會過冬至,而冬至最明顯的習俗就在於吃,家家戶戶都會准備當地的冬至美食,如北方准備餃子,南方准備湯圓,都有著團圓的期盼,那麼冬至還有哪些特點呢?
冬至做為節氣與節日在人們的心目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一到冬至節家家戶戶都會過冬至,而冬至最明顯的習俗就在於吃,家家戶戶都會准備當地的冬至美食,如北方准備餃子,南方准備湯圓,都有著團圓的期盼,那麼冬至還有哪些特點呢?
二十四節氣冬至簡介介紹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就排在了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傳統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或一氣,一年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關於冬至說: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這天,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
天文學上也以冬至日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至日標志著陰氣到了極點,陽氣開始到來,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上的熱量比豎大地面向空間發散的少,短期內氣溫還會繼續下降。所以,冬至也是寒冷的開始。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所以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
古人認為,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也表明古人對冬至的重視程度。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的。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也有稱做"添歲"、"亞歲"。而冬至這一天,被稱為長至或大冬。冬至後一天叫作至後。
節日習俗
1、祭祖
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2、吃燒臘與姜飯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臘迅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3、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輪纖此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4、吃冬至團(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5、吃餃子,喝羊肉湯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2、冬至是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的節日,冬至是在什麼時候?
節氣的創設,源於古人對太陽影子的觀察。我們知道,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每個物體都有影子,影子的長短和方向都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發生變化。古人觀察到了這種現象,並且記錄了這種變化,這樣才形成了我們現在知道的晝夜、四季和節氣。
最早古人就是在平地上豎一根棍子,觀察這根棍子的日影的變化。古人通過觀察發現,一年中,這根木棍的日影的長度每天都在發生變化,其中,夏季的一天正午的日影最短,這一天太陽的位置最靠南,所以把這一天叫作「日南至」,也叫夏至;而冬季的一天正午日影最長,這一天太陽的位置最靠北,所以把這一天叫作「日北至」,也叫冬至。古人就是這樣算出了「冬至」。
那根豎著的棍子叫「表」,橫在地上的做記號的,叫「圭」,合起來就叫「圭表」。我們現在已經有的資料證明,最遲在我國的春秋時代,我們的古人就已經確定了夏至和冬至這兩個節氣。
古人怎樣計算冬至的時間呢?相信很多人都好奇,古人怎麼知道冬至就在12月22日左右呢?其實古人根本不知道冬至在這一天在這個日子。古人只知道冬至日,就是影子最長的那一天,而一年中,也只有那麼一天。我們現在所用的日歷,是引進西方的公元歷法,所以這個說法,這樣表達才更准確:冬至一般對應在公歷的12月22日左右。
大家都知道「冬至大如年」這句俗語,為什麼在所有的節氣中,古人這么重視冬至呢?科學家們推測,可能是因為在測量影子定節氣的時候,由於冬至的影子比較長,測量的時候相對誤差能夠小一些,而且測定和記錄冬至的「圭」也比較長,可以把其他節氣的影子長度全部包括在裡面,所以冬至這個日子就有了特殊的含義,最後演化成了重要的節日。
因為古代歷史上,有一段世界,把冬至所在的那個月叫「正月」,也就是第一月的意思,才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古人最先利用影子測出了夏至和冬至,在這個基礎上,把一年劃分成多個區間。古人先是在冬至和夏至這兩個區間,加進了春分和秋分,這樣一年就變成了「四時」,也就是把一年平分成了四段。後來在四時的基礎上,又平分一次,這樣又加進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變為八段,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四時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