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六一兒童節有什麼好玩的
1、六一兒童節怎麼過
六一兒童節孩子最希望是跟父母團聚。在這天父母最好能夠陪在孩子身邊。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共同參與很重要。
很多家庭都是父親很少參與孩子的成長,其實這是不對的,父母應該多抽時間陪陪孩子,哪怕時間很少,也要高質量的陪伴。
為了有個儀式感,我們可以給孩子送一份他喜歡的禮物。當然禮物不僅僅就是玩具、衣服、零食。我們可以找點有意義的禮物。
兒童節設立的意義
童年本來就應該是幸福、無憂,國際兒童節的設立是提醒人們對兒童的守護,不僅僅在戰爭中要保護好兒童,不論何種族,哪種宗教信仰和文化,在任何一個時期人們都應該有愛護兒童的意識。
兒童節也提倡人們更多關注和愛護兒童群體,關注兒童生活,社會要保障兒童的權益。
2、古代小孩六一玩什麼和現代小孩玩什麼?
哈哈這個問題以前沒想過耶,搜了下漲知識了
個人覺得每個年代都有各個玩法,一般童年都挺開心的,古代玩的多來自百度哈僅供參考咯
現代的我就手打,歡迎採納喲
現代:玩手機易拿易取(影響小孩視力,要注意啊),看電視(需要保持正確距離),玩電腦游戲或者視頻(因為屏幕大距離近其實久看對視力危害不小,小孩尤甚),這幾個不推薦,一方面是傷眼睛還有就是其實挺孤單,沒有夥伴交流少沒有父母孤獨多;
現代還有就是學校常常組織郊遊、表演節目歡慶六一,還有父母家人一起出去吃大餐、逛街買學慣用品生活用品添置衣物等、陪伴是最寶貴的、一起看電影旅遊郊遊放風箏游泳啥的,就是注意安全啊!!!會比較難忘富有意義
古代如下
踏青,玩水,野炊,放風箏,捉迷藏,捉蝴蝶,踢毽子,老鷹抓小雞,抽陀螺,這些從古玩到今哈哈
騎竹馬——孩子們拿著一根竹竿放在胯下一隻手握著桿頭,竹竿尾部放在地下,小孩子一顛一顛的很像騎馬故名騎竹馬。古代的小朋友為什麼喜歡騎竹馬呢?原來,馬在古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是交通工具,還是運輸工具,在戰場上勇敢的士兵騎在馬上奮勇殺敵。古代的小朋友們也希望自己能騎馬,可是小孩子騎馬太危險,於是他們就找來竹竿騎在胯下,幻想著這就是馬啊,雖然是一根小小的竹竿,可是代表了小朋友們渴望馳騁的夢想。小時候一起騎竹馬的孩子,成為最好的玩伴,因此後來人們就用青梅竹馬來形容少年時期男生和女生純潔的友情,青梅竹馬時代是人生最純潔無邪的年代。
擊丸(高爾夫球)—唐代馬球的變種,宋代少馬將馬球變成步球類似現在的曲棍球。
斗蛐蛐——男孩子們總愛相約在一起讓兩只蛐蛐進行生死搏殺。
推棗磨———這個游戲可能離我們比較久遠很多人都不知道了,而且也沒人玩了。
鬥草——分為文斗和武鬥。所謂文斗就是大家一起去找各種花花草草,比試誰採到的花草種類多,看誰採到最多的奇葩草或者別人不知道的花草,就算贏。文斗還有高級一點的玩法就是大家雖然去採花草,但是斗的時候是有規矩的,一人找到觀音柳另一人就要拿出羅漢松,一人拿出美人蕉另一人就要拿出君子竹,沒有拿出來的算輸。武鬥就簡單粗暴了,就是找堅韌的草兩遍對拉看誰的草先斷,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還玩過這個。我小時候玩這個老是贏,沒人贏得了我。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1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有時用方言),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空竹——空竹又稱「抖嗡」,是1種著名的民間玩具。用兩根小竹棍拴線,纏在木軸上抖動,空竹高速旋轉而發出聲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為春季的玩具了,人們在胡同里、院落中抖響空竹,悠揚悅耳的聲響便在北京城內此起彼伏。
蹴鞠(足球)——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3種形式。
華容道——華容道是古老的漢族民間益智游戲,以其變化多端、百玩不厭的特點與魔方、獨立鑽石棋一起被國外智力專家並稱為「智力游戲界的3個讓人無法相信」。它與七巧板、九連環等漢族傳統益智玩具還有個代名詞叫作「中國的難題」。據《資治通鑒》注釋中說「從此道可至華容也」。華容道原是中國古代的1個地名,相傳當年曹操曾經敗走此地。由於當時的華容道是一片沼澤,所以曹操大軍要割草填地,不少士兵更慘被活埋,慘烈非常。通過移動各個棋子,幫助曹操從初始位置移到棋盤最下方中部,從出口逃走。不允許跨越棋子,還要設法用最少的步數把曹操移到出口。
古代兒童節是上巳節,《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就是寫的當時的情形。
上巳節也稱女兒節,杜甫的《麗人行》描述的是中國傳統的一種古老節日「上巳節」的場面,「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