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大全 » 什麼節日吃鹵面

什麼節日吃鹵面

發布時間: 2023-06-11 23:28:19

1、什麼節日吃面條

民間諺語說了: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初四吃烙餅炒雞蛋,初五吃餃子捏小人嘴,初六吃合子,初七人日吃壽面。合子夾七合子夾八合子夾九,一直吃到拐彎。

年初二吃面條,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誰要過「日子」就要吃面條。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面的,有的地方把這種說法解釋為迎女兒回門。
而且初二的面講究也不少。據說,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後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現在的人們一般都打個鹵兒或者炸點醬做成打鹵面或者炸醬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風俗。
農歷正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人日」,即「人類的生日」。

民間傳說,女媧造人時, 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和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漢民族認為,正月初七 是「人 類的生日」。古人認為正月初七以晴為好,寓意人壽年豐,天下大同。漢時東方朔的《占 書》中就 有「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的說法。可 見「人日」的說法至少在漢朝時就已流傳了。現在,民間還有人日吃面條的習俗,並把這習俗發展到正月十七、正月二十七。農歷正月初七,也稱「人日」、「人勝節」,或曰「七元」。同時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 是「人」日子,要吃面條,保平安,吃面條的用意 是「栓腿」,正月初七是栓小孩腿,十七栓大人腿,二十七栓老人腿,仍然是祈求平安健康的一種願望。
二月二吃面條

在我國農歷二月初二這天,民間傳說,每逢這個時候,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這天又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地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中國的節令活動十分豐富,設計安排相應的吃食。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為的是祈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二月二」還有一種說法叫春龍節。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
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夏至日吃面條此俗流傳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卻各有說法。

夏至食麵,用面(條)之長狀夏至之長晝。可用壽慶吃面討長壽彩頭之俗進行印證。 古書《二十四節氣解》說:「陽極之至,陰氣始生。日北至,日長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趙之珩說,我國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夏至食麵,一般指的是面條。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菜熬面、肉絲面、油渣面、三鮮面、片兒川、肉絲炒麵、過橋面及夏季的麻油涼拌面等許多品種。北方則主要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食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至這天,除食麵食外,也有的地方食涼粉、涼皮,既防暑又解饞 。
在清代,夏至祭神十分盛行,民間須吃麵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見夏至這天,北方人吃面條也好,南方人吃餛飩也好,都是過節祭神的習俗。

夏至過後,進入三伏,山西民間多吃涼面開胃消暑。山西涼面,又叫伏面,古稱「冷陶」,雖非珍饈名點,卻源於上古祀日,反映時令變遷,傳承千年習俗,是一道融入文化遺韻的晉地美食。

元旦節吃面條

北宋《歲時雜記》說:「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餺飥,或此之類。」(《歲時廣記》卷五引)索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說拉長的東西,索餅指像繩索一樣細長的餅,兩個名稱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條之類的食品。
最後,生日吃面條

面條的形狀最後定格為長條。到宋代,湯餅也改稱為面條(唐時叫「不託」)。

面條的這種樣子,使人的聯想「因勢賦形」,把面與生日、壽誕聯系起來。按風俗禮儀,過生日賀誕辰吃長壽面。為什麼過生日要吃面?
宋人馬永卿在《懶真子》中說:「必食湯餅者,則世欲所謂『長壽』面也。」
為什麼面條能作為人長命百歲的象徵?因為面的形狀「長瘦」,諧音「長壽」。
面條也就成為討口彩的最佳食品。還有一種說法是:漢武帝時,人們認為壽命長短與人中長短有關,人中長短取決於面孔長短,而面條正暗合「面長」,長壽面由此而來。

2、漳州的節日習俗

漳州有下列的節日習俗: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民間最為重視的節日。人們黎明即起,燃放鞭炮,互道恭喜,互相拜年。這天早餐閩南人一般不煮新飯,而吃除夕的「余飯」,討個吉利,祈望來年「有餘」。漳州人則吃「甜面線」,俗叫「長壽面」,以喻長壽。初一起床後,晚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要賞給晚輩「紅包」,即「壓歲錢」。正月初二,冰南人習慣在這一天「請女婿」,許多夫妻都攜帶兒女,回到娘家團聚。新中國成立後,春節三天(初一到初三)定為國家法定假日,機關舉行團拜,民間則舉行游園活動。漳州年年都舉辦「娛春園」里擺有各種商品,同時演出薌劇、木偶戲等文娛節目,游園者雲集,匯成人山人海。

2,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歷史上叫「上元」節,也叫元宵節。閩南人每逢這一天,都要吃「元宵圓」。夜間公府街懸掛各種花燈,有雞燈、鴨燈、鵝燈、魚燈、南瓜燈、葫蘆燈那樣的固定花燈,也有風車燈、跑馬燈、雲龍燈、猴子燈、絞螺燈等會轉動的花燈。同時還放煙火和舞龍弄獅。漳州草花街是制燈啊場集中的地方,有許多名匠。這一天晚上,凡是新婚的新娘,都要到附近的廟內拜佛,已得子女的在這晚謝佛,無子女的乘此機會求佛賜給子女。新中國成立後,元宵鬧花燈、放煙火和舞龍弄獅等漳州民間喜聞樂見的藝術活動,搞得更加熱鬧了。近幾年來,花燈都集中在中山公園,成為「燈海」。各式花燈如百花齊放,艷麗多采。

3,清明:清明時,閩南一帶要吃春餅,做清明果、辦酒茶或買糕餅祭掃祖幕。掃墓時要在墓地撒下長條紙箔,在墳地鋤草、植樹,並給墳堆培土,以表達對過世的親人的懷念。新中國成立後,學校機關團體都在清明節組織到烈士墓或烈士紀念碑掃墓、獻花圈,或種松樹,和舉行其他紀念活動,表達對革命先烈的懷念。

4, 端午:這個節日相傳是為紀念公元前四世紀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在閩南端午叫「五月節」。這一天,農村裡家家戶戶要在門楣旁插菖蒲、艾草、焚雄黃酒,或飲雄黃酒,小孩在胸前佩香袋子,驅病祛邪。到了正午,人們要吃鹵面,品嘗鹼粽、肉粽或豆粽。這一天最熱鬧的是鬧龍舟。漳州一帶參加競賽的龍舟船 身長而窄、首尾高高翹起,船頭有巨大的龍頭雕飾,船身彩繪鱗甲。龍舟上插一枝「頭旗」作為競賽單位的標志。以往龍海縣賽龍舟時,都要在江中的浮標上縛幾只雞,讓參賽者奪標,現在則改用汗衫、背心等做「標」。

5, 六月半年節:農歷六月十五日,閩南農村都要吃「半年圓」。這種圓丸只有「冬至圓」的一半大,不帶湯,多染成朱紅色。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添上豐盛菜餚,合家進行半年「小圍爐」。這「半年節」風俗始自明代。十五世紀明朝中葉,漳州月港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一個港口,市鎮繁華,倭冠海賊常伺機騷擾,尤其是夏糧收成後,賊船常偷偷靠岸,突然襲擊,見人便殺,見物便搶。於是,人們就安排在農歷六月十五日,提前過個「小年」蒸些小圓丸祈求神明保佑平安。有些家庭主婦在盤蝶上將圓丸疊成小山狀,並在頂端放上一顆帶殼的龍眼乾。這「桂圓」寄託著主人「富貴」、「團圓」的願望。

6, 中秋: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節。閩南農村在節前,大都要買上坪山柚、文旦柚或蜜柚,陳列在廳堂,到這一天才剝開分給全家人吃,以慶團圓。城鄉居民在這一天晚上,都要在天井、門口或陽台上賞月、吃月餅。有的農村婦女叫女兒月下拜神,俗叫「請月姑」,祈求匹配良緣。現在這些古風已在新思想潮流的沖擊下逐漸消除。

7, 重陽:農歷九月初九,是傳統的重陽節。中國沿海一帶的人,這一天要吃蟹酒,爬山登高,游覽名勝,最普遍的是放風箏。到這一天人們處處都能觀賞到各式各樣的風箏,在天空中翱翔。舊時海澄民眾還在這天晚上把燈籠系在風箏上,那時滿天燈火,引為奇觀。

8,冬至:漳州的風俗,要吃冬至糖圓。節日前夕,家家戶戶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篩上。第二天清晨放入紅糖鍋內煮熟,作為節日早餐。舊時農在這一天還要到祠堂祭祖。
祭灶: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舊稱祭灶日。傳說家家戶戶都有個司灶的「灶君」,是天上派來監視人間的神,每年這一天,灶神都要回到天上匯報這一家人的善惡表現,直到正月初四晚才回來。灶神動身之前,家家戶戶都要為其餞行,叫「祭灶」。祭灶時,要用酒糟塗在灶口,讓灶神飯飽,以求上天後多講好話。為了給灶神照明,香燈由傍晚一直供奉到天亮。

9, 除夕:在漳州叫「年冥兜」,家家戶戶都要「圍爐」過年。家庭成員在外地的,只要有可能,都要想方設法回來團聚。如果有人沒回來,就要給他留一個位子,放上一件他的也服,並在桌上擺一副酒杯碗筷。圍爐時,圓桌中間擺上一個火鍋,茶餚是一年中最豐盛的。同時,還講求寓意,如火鍋中滾燙的肉圓、魚丸,意味著合家團圓;一條完整的大魚,象徵「年年有餘」;豬腳芋頭,表示來年有奔頭;並把中蚶殼放在門後,用這人類最古老的貝殼錢幣,暗示錢財不外流等等。在舊社會,貧家和富家過年有天壤之別。現在過年,家家戶戶都能吃到這種豐盛的家宴了。「圍爐」過後,晚輩要向長輩「辭歲」,有的還要很秉燭「守歲」,直到天亮。

10, 婚喪習俗:舊社會男女婚嫁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進行,議婚時用紅紙寫明男女雙方年庚八字,由媒人傳給雙方家長,雙方家長按年庚八字求神部卜,然後議定。議婚成功,即行擇日定聘。迎親前一個月,男方通知女家,隨帶糕餅等禮物,並送去聘金。婚前一日,女方要將妝奩吹吹打打送往男家。娶親當日,男家准備鼓樂花轎,由媒人帶領到女家迎親。進入洞房後,新郎新娘並坐床沿,叫「坐床」。休息片刻後,拜天地,飲合巹酒。新中國成立後,推行新婚姻法,廢除包辦婚姻和買賣婚姻。男女婚姻自主,舉行新式婚禮,開茶話會,既節約又熱鬧。但有些地方還保留一些舊的風俗習慣。

11, 喪葬方面:舊社會死者家屬要延請僧人或道士做所謂「功德」,超度死者亡魂。開吊出殯之日,親友披白參加送葬。送葬時排成長隊,還要吹哀樂。死後過七日,要做「頭七」,請僧人道士念經。必須連續過七個「七」。這自然是很費錢的,所以,即使在舊時,也只有富人才認真弄這些事。現在,漳州辦理喪事逐步推行火化,廢除土葬和迷信陋俗,用送花圈、輓聯對死者表示悼念。對一些知名人士則開追悼會,表彰死者功跡。

3、為什麼生日時要吃鹵面?

因為面條是細細長長的,比喻人的壽命像面條一樣可以長長久久,寓意長壽,所以生日時人們要吃面,稱為「長壽面」。

4、寸進 在漳州,新店開張為什麼要請吃鹵面?

在漳州開店,開業當天請吃鹵面,是約定俗成的事情。

我表叔開業當天,一直在朋友圈刷請大家吃鹵面,我還十分好奇地評論了一句:「為什麼開業要吃鹵面?」

卻!一!直!沒!有!得!到!回!復!

這天我在公司嘟囔了一句,資深漳州土著探花聽到了,就想在大家面前賣弄一番:「吃鹵面,這個可是大有來歷。我們漳州人,每逢過節或者婚壽喜慶,甚至送殯出葬,家家戶戶都要煮鹵面,宴請親朋好友,任人隨便食用。鹵面在漳州可以稱之為『閩南的第一小吃』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有吃鹵面這個習俗呢?

探花接著說:「漳州較早的原住民,是苗族和畲族的百姓,統稱閩越族。一千多年前,唐高宗總章年間,朝廷派歸德將軍陳政和他的兒子陳元光,帶領五十八姓子弟兵到閩南來鎮壓當地部族的反抗。後來建了漳州府,陳將軍所統帥的軍隊也就定居在了此地,當然了,後面把家屬都接了過來。」

「這些軍屬大多數來自河南省的固始縣,他們從北方老家帶來了在喜慶佳節吃面的習俗。北方人來到漳州,改以大米為主食,吃面的機會相對減少,麵食逐漸演變為節日食品。節日吃面,不僅可以改換一下口味,而且也有懷念先輩、不忘鄉情之意,相沿成風,流傳至今已達千年之久。」

探花又接著說:「這個就是為什麼說漳州人開店,都有讓客吃鹵面的習俗。」

眾人:「長知識長知識~」

推薦閱讀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