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會過什麼節日
1、漢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1、春節
中國最隆重的節日是春節。春節即農歷正月初一,也包括正月初一以後的幾天。它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新年節日。中國的漢、壯、布依、仡佬、瑤、京、朝鮮等民族,以及居住在海胡搭外的華人都過這個節日。朝鮮顫培、韓國和越南等國也有過春節的傳統。
2、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國漢族、壯族、朝鮮族、苗族等少數民族都過清明節。清明節的前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這一天便叫作「寒食」清明節當天為先人掃墓,給祖先的墳墓除草添土。
3、端午節
民間為悼念屈原,在每年的這一天包粽子投入河中,讓魚蟹吃飽以免傷害屈原的.遺體,並且舉行龍舟競渡表達哀思。以後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就成為了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4、中秋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中秋節」茄做唯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
2、漢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1、春節
中國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
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2、立春
立春是漢歷(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歷來為中國漢族人民所重視,早在宋代,立春習俗就已十分豐富了。
3、元宵節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漢歷(農歷)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4、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傳說是日地府洞開,鬼魂四齣,民間有諺曰「七月半,鬼亂竄」。有祀者回家受子孫祭拜,無祀者,大家請佛道做法事,勿使其流浪為害。可以說中元節為古代中國的亡靈節。
中元節起源於亡靈信仰和祖先崇拜。「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祀祖成為古代宗教生活的兩大要務。對於庶民百姓來說,祖先與自己血肉相連,情感相通,祀祖尤為有意義。中元節就是在上古秋祭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5、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仲秋節、秋節、八月節、追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在傳統歷法中,將每一季節分為「孟、仲、季」三個月,漢歷(農歷)八月十五,恰值秋季之半,故得名。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就是源自古代的祭月。月圓人團圓,表達了中國人在那輪圓月中寄託的無數美好願望。
3、漢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中國漢族傳統四大節日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春節:陰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經過除夕、春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主要節日活動:操辦年貨、製做新衣、撣塵、掛年畫、貼春聯、祭灶、祭祖、吃團圓飯、守歲,還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舞獅子、扭秧歌、玩花燈等。
清明節:陰歷三月間,即陽歷4月5日前後,主要節日活動有掃墓、插柳、踏青、射柳、放風箏、盪鞦韆等。
端午節:陰歷五月初五,主要活動有賽龍舟、吃粽子、掛鍾馗像、掛香袋、飲雄黃酒、插蒲、采葯等。
中秋節:陰歷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及舞龍燈等活動。
漢族民族文化特色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4、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1、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是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 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2、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氣象物侯的特點有關,據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清明一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
3、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龍日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天中節等 。端午習俗主要有賽龍舟與食粽子等。
食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賽龍舟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它最早是古越族舉行龍圖騰祭祀的一種活動,後逐漸傳播開並形成習俗。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已有以龍舟競渡形式敬龍神的習俗。
4、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
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拓展資料:
節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
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
一些節日源於傳統習俗,如中國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有的節日源於宗教,比如基督教國家的聖誕節。
有的節日源於對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紀念,比如中國的端午節、國慶節、青年節等等。另有國際組織提倡的運動指定的日子,如勞動節、婦女節、母親節。隨著時間推移,節日的內涵和慶祝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
而現時節日經常與假日相混淆,事實上大多數節日都沒有法定假期,如中國部分傳統節日仍沒有假期,如重陽節。
5、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漢族人民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節日,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等。具體節日如下:
1.春節,是漢族人民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1]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2.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族乃至漢字文化圈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3.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4.七夕節,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始於中國漢朝。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返擾在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諸多習俗。
5.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6.重陽節,又漏棚旦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和悉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7.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以上就是漢族文化流傳至今任然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
6、漢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漢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臘八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漢族是上古傳說中炎帝與黃帝兩個部落的後裔,是在中國及海外華人佔多數優勢的民族。漢族歷來以勤勞、富於創造的精神著稱,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和藝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春秋戰國時期更是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7、漢族的主要節日有什麼?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節、社日、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拓展資料:
漢族主要從事農業,主食以小麥、玉米、稻米等為主,輔以蔬菜、豆製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飲料。
以大米為主食的,習慣將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以小麥為主食的,習慣將麥面做成饅頭、面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講究並善於烹任,是漢族的一大飲食特點。
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民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的粵、閩、徽、魯、川、湘、浙、蘇等八大菜系,聞名於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