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意思
1、對於哈薩克族的文化習俗,你了解多少?
哈薩克民族在中國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民族。
一、哈薩克族的居住
哈薩克人居住的地方,按一年四季分為冬窩子、春窩子、夏窩子、秋窩子,一般春秋兩季為一處。氈房是春夏秋從一個棲息地搬到另一個棲息地的簡便的活動房屋。氈房日遮陽,夜隔潮,防風擋雨,通氣透亮,移動方便,一般30分鍾內就可支撐拆除裝卸完畢。
富裕家庭的氈房很講究,裡面用不同的布剪裁出各種圖案,圍氈都加以修飾。格欄四周掛著壁氈和花色氈子。地上鋪滿花氈,綉花氈、地毯。富有的人家氈房格欄、輻柱上漆,鑲上鏤刻的骨飾和銀飾。
不過以上是指在草原上的居住所,現在絕大多數的哈薩克族都是居住在城市裡,在天氣涼爽的季節會選擇和家人朋友一起在草原的氈房裡休息作樂。
二、哈薩克族的生活習俗
哈薩克族的飲食與游牧生活有密切聯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麵食。在哈薩克人的日常飲食里,可以一日無菜,但決不能一日無茶。在冬季來臨,大雪即將封山的時候,哈薩克人要宰殺一些馬、牛、羊,再把部分肉加工成馬腸子、牛肉灌腸和熏肉、炒肉片等作為冬儲肉,這樣加工出來的肉可以吃到來年的春天。
哈薩克族的奶製品主要用羊奶、牛奶、馬奶、駱駝奶製成。有諺語說:「奶是哈薩克的糧食」。奶製品的種類主要有鮮奶子、酸奶子、奶皮子、奶豆腐、奶疙瘩、酥油、奶糕、馬奶酒等等。傳統麵食主要有烤餅,油餅、炒小麥、「那仁」(把煮熟的羊肉切成小塊覆蓋在面條上的一種手抓飲食)、「包爾沙克」(baursak)等。
三、服飾
哈薩克族服飾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吐馬克」是哈薩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帶有兩個耳扇,後面有能夠遮風雪、避寒氣的長尾扇。冬季還戴一種稱為「波爾克」的圓頂帽,一般用水獺皮、貂皮、狐皮等獸皮以及羊羔皮製作。上了年紀的哈薩克族男子一般穿軟革製成的靴子,外套膠鞋,以保護靴子。年輕男子穿長筒皮靴。獵人則穿便於跋山涉水的高翹首軟靴。此外,高寒地區的男子也有穿保暖禦寒的氈靴的。
哈薩克族婦女的頭飾主要有帽子和頭巾兩種。女孩子從小戴「塔克亞」,這種帽子帽殼較硬,平頂,頂上插有表示吉祥的貓頭鷹羽毛,上面綴有光彩奪目的珠玉。「沙吾克列」是姑娘們出嫁時戴的尖頂帽,里層為薄氈,外罩綢緞,帽壁綉有以花草和獸角的各種變形體為內容的花紋,鑲嵌五光十色的金銀珠寶。
以上的服飾均為傳統服飾,現在一般在大型節日時才會這么穿。
四、節日
主要節日除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外,還有「那吾肉孜」節。
「肉孜節」和「古爾邦節」雖然源於宗教,但已變成哈薩克族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節日,為國家法定的民族節日。
「那吾肉孜節」則是哈薩克族信奉伊斯蘭教之前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春節。哈薩克族很早以來就使用十二生肖的日歷。這些生肖紀年的起點是日夜相等的春風(3月22日),叫「ULES」或者「那吾肉孜」(NAW—REZ)。「那吾肉孜」是「新年」的意思。生肖從「那吾肉孜」這一天開始轉換,這一天算作新舊更替,叫「春分」(ULES KUNI)。「那吾肉孜」日,家家做「那吾肉孜」粥。哈薩克人成群結隊,走村竄戶,挨家喝粥,吟「那吾肉孜」詩,擁抱賀歲,祝願新年牲畜旺盛,莊稼豐收。專為那吾肉孜節准備的份肉煮好後,需端到受人尊敬的長者面前,老人致祝詞,祝牲畜興旺,乳汁豐盈。
五、哈薩克族——熱愛音樂的民族
哈薩克族的民族樂器主要有冬不拉和胡布茲、斯布孜合等。
冬不拉尤其受哈薩克族群眾喜愛,多用樺木等材料做琴身,用羊腸制弦。過去琴身有鏟子形和馬勺形兩種。現在有了將這兩種形式揉和在一起的民間新式冬不拉。
哈薩克族的各種樂器都便於攜帶、易於演奏。歌曲演唱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傳統的哈薩克族舞蹈,多以模仿飛禽走獸的動作為特徵,誇張幽默,惟妙惟肖,生動傳神,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傳統的舞蹈有《哈拉卓爾哈》(又譯「黑走馬」)。
哈薩克族民歌中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對唱。對唱,就是兩個阿肯(即對唱者)即興進行創作比賽。在哈薩克族人們之中,對唱技藝相當普及。從形式上看,對唱體裁的原始形式是學舌式對唱。唱詞的前兩句是共同的。即前一個阿肯唱過的前兩句歌詞,由後一個阿肯再重復一遍,爾後再各自即興歌唱。
阿肯彈唱是生命力很強的民間文學體裁,直到今天依然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對唱作品在群眾中流傳。現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所轄各地、縣每年都組織阿肯彈唱會。如今阿肯唱詞的內容緊跟時代步伐,對唱技藝也有了很大提高。
六、哈薩克族都有哪些風俗禁忌?
1、做客時,忌諱客人騎著快馬直沖家門,進入房內,這會被認為是挑釁或是報喪和傳送不吉利的消息。騎馬快到家門時,要放慢速度,在房側或房後下馬,並把馬鞭放好。
2、做客時,忌諱客人坐在放有食物的箱子上或其他生活用具上。他們認為食物是ZHEN主賜予的,是聖潔的。
3、在氈房內不許坐床,要席地盤腿坐在地毯上,不許把兩腿伸直。
4、在交談和吃飯時,最忌諱捏鼻涕、挖鼻孔、放屁、吐痰,剪指甲和打哈欠等,否則被認為是最大的不尊敬。
5、吃飯、喝茶時,不能腳踩餐布,更不許跨越餐布。在餐布收起來之前,最好不要隨便離開。如有事外出,不能從人前走過,須繞到人後面走。
6、吃饢時,不能把整個饢拿在手上用嘴啃,而應該掰成小塊吃。
7、主人做飯時,客人最好不要動餐具,更不要用手撥弄食物或掀鍋蓋。
8、主人端上來的茶、酒、肉和其他食物,不管好壞,都要高高興興的接受。茶不 能喝一半剩一半離席,喝酒最好要一飲而盡,如果不會喝,也要喝一點,以示謝,否則主人會以為你瞧不起他或者有別的意見。主人給的肉也要痛痛快快地接受,不要不吃,否則主人是不高興的。
9、飯前飯後,主人都會給客人倒水洗手。洗完手後,不能亂甩水,而應用毛巾擦乾。
10、哈薩克族忌食ZHU肉、驢肉和非宰殺而死亡的牲畜肉及野獸肉,也禁食一切動物的血,他們認為,這些肉和血都是不潔的。
11、在哈薩克族人家住宿,不要拒絕使用主人的被褥,不然會被認為是看不起他們 。
12、在哈薩克族家做客,一般多是住兩天。
13、哈薩克族忌諱別人當面贊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說能「胖」,他們認為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吉利的事情。
14、忌諱別人當面贊美自己的牲畜和獵犬等,不能當著主人面追打獵犬和看門的狗,不要當面數主人牧畜頭數,他們認為這樣會使牧畜遭受損失和災難。
15、不要跨越拴牲畜的繩子,他們認為跨越拴著牲畜的繩子,是侮辱了使他們致富的神靈。他們認為,牲畜的增多和肥壯,都是由主管拴綁各種牲畜的繩子的神靈賜予的。
16、走路遇羊群要繞道而行,不要騎馬從羊群中穿過,不有用腳踢或用木棍打牲畜的頭部。
17、不要用手或棍棒等指點人數,否則會被認為是把人當作牲畜清點。
18、借用的馬歸還時要卸下馬鞍,否則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表示。
19、兒媳婦不能使用公公的馬鞍和坐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兒媳的馬鞍和坐兒媳的床位。
20、婦女坐月子、小孩出疹子的房子,新婚夫婦的房子、青年婦女單獨住的房子,不要隨便進去,更不能穿著背心、褲衩或赤膊進別人的房子。
21、婦女不能在長輩面前走過,更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和抽煙。
22、當哈薩克族做禮拜時,不要從他們面前走過,也不能腳踩禮拜用的布單子,更不能模仿他們的動作和大聲說笑。
23、哈薩克族房內的西牆上,不能掛人頭像,睡覺時不能腳西頭東,廁所門不能向西開,這是因為YSL教的聖地MAI加在西邊。
24、每禮拜二和禮拜五為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
25、住房附近、水源旁邊、禮拜寺、墓地周圍不準大小便。
26、大小便時要戴帽子,不要說話。
27、不能朝著太陽、月亮大小便。
28、忌諱拔青草、因青草是草原生命繼續的象徵。
2、哈薩克族民族的節日都有那些?
1、肉孜節。
開齋節,亦稱「肉孜節」或「小節」。與「宰牲節」同為伊斯蘭教兩大節日。時間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穆斯林在萊麥丹(第9月)全月齋戒,齋月最後一日尋看新月,見月次日開齋,即為開齋節;如未見新月,則繼續封齋,節期順延,一般不超過3天。
2、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是穆斯林的盛大節日。「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也譯作「庫爾班」。
3、那吾肉孜節。
諾魯孜節也譯那吾肉孜節。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塔吉克族等的傳統節日,該節日每年自3月21日起,延續3天至15天不等。
(2)哈薩克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意思擴展資料:
古爾邦節的習俗:
古爾邦節到來時,哈薩克族民間首先舉行隆重的節日禮拜活動,然後家家戶戶宰殺大小牲畜。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駱駝用以待客或饋贈。宰羊時,傳統習俗不幫羊腿。
據說,這天宰殺的牲畜會到天堂做乘騎,幫了腿,就沒法行走,更上不了天堂了。這天宰的牲口,肉煮熟後,切成大塊,放進大盤子里,端上桌子,客人來了,主人遞過刀子,請客人吃肉、喝湯、既熱情,又周到。
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走親串鄰,祝賀節日。在節日的白天,還舉行賽馬,叼羊,姑娘追等富有情趣,別具一格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晚上人們歡聚一堂,唱歌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