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年貨豬肉
1、藏族的飲食
藏族的飲食文化
藏餐是人們對西藏及廣大藏區菜點的統稱,具體一點說,應該是以拉薩藏餐為代表的藏族餐飲的總稱。
藏族飲食文化的的發展歷史
公元6世紀,藏餐的烹調技術第一次發生較大變化。吐蕃因與中原內地和中亞各國通商,大量烹調原料和技法傳入西藏,使西藏的烹調技術得到了發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開辟了藏漢兩族飲食文化交融的先河。這時人們開始注重博食和養食。博食,即烹調用的原料品種繁多,遍及糧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門類;養食,「醫食同源」,「葯膳同功」。這充分說明當時的西藏醫葯事業在食補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四部醫典》給人們展示了西藏烹調原料的豐富資源,並從醫學理論上闡述與飲食有關的上千種本土植物、動物、礦物細化葯理功效。通俗地說,就是告訴人們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不能吃,以及怎樣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進入,使西藏葯膳製作漸漸興起,為西藏飲食烹調理論奠定了基礎。
西藏第二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18世紀,這一時期是清朝光緒皇帝統治時期,清代筵席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種類之多,規模之大,菜餚之豐盛,烹調之精美難以表述,當時出現了筵席之最——「滿漢全席」。後來隨著經濟文化交流,藏漢人員的往來,內地飲食文化不聲不響地傳入了西藏。當時藏族人稱「滿漢全席」為「嘉賽柳覺傑」,意思是漢食十八道。當時在拉薩、江孜、日喀則等藏區重鎮街面上的各種蔬菜、瓜果,廚具、器具開始多了起來,一些比較簡單的烹飪技術也流傳到民間,有力地促進了西藏烹飪技術的發展。
在這個時期,西藏的融食、娛、游、樂於一體的飲食文化開始進入上層貴族家庭。但是由於特定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餚或是從西方傳到南亞、北亞、西亞的西方飲食文化的影響范圍極其有限,只為少數西藏貴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西藏廣大農牧區的人們仍靠原始而簡單的烹調方式打發漫長的歲月,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
西藏第三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西藏的旅遊熱,使西藏飲食、烹調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的最基本的問題上,開始朝著由簡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級到高級的方向發展。新原料不斷補充,廚師地位得到提高,烹調技術不斷交流,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烹調專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譜》、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飲食辭典》、西藏拉薩飯店廚師次仁群培所著的《拉薩地區藏餐菜譜》慢慢揭開了西藏烹調的新篇章,使西藏這一「綠色飲食王國」名揚全國,聞名天下,並逐漸形成一個全新的飲食文化、飲食科學、飲食藝術、飲食禮教和藏民族的飲食特色。
四大藏餐風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點風格各異。細細研究藏餐,大致可分為四大風味:以阿里、那曲為代表的羌菜;以拉薩、日喀則、山南為代表的衛藏菜,也叫拉薩菜;以林芝、墨脫、梓木為代表的榮菜;以過去王家貴族及官府中的菜餚為代表的宮廷菜,共有200多種。
羌菜,指高寒牧區的飲食,為高原牧區風味,其菜系風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單一,重於咸、淡、鮮、酸、香。具有調理適應高山寒涼氣候之功效。以乳酪、牛蹄、酸奶、酥油等為主要原料。
衛藏菜,指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區使用的飲食。主要是農區或半農半牧區風味,其特色是:取料廣泛,除了奶製品、牛羊肉外,還有各種農作物,因此葷素配合得當,工於火候,調味以鮮咸,淡爽。製作手段也比較豐富,重於煮、炒、燒、悶、炸。如:蘿卜燉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醬而著稱。
榮菜,指低海拔的藏東南地區飲食。取材於高山森林,以菌類野生葯材為主,製作原始、風味清鮮、咸中帶甜、濃而不膩、淡而不薄,尤以烤制香豬見長。
宮廷菜:指在原有的各種藏餐的基礎上,精工細做,博採各家之長而形成的綜合菜餚,材料都取之本土,選料嚴謹、製作精細、技法全面、色澤美觀、滋味清鮮,是藏餐中的精品,各地方的人都能接受。
特色食品
酸奶
西藏的酸奶是由氂牛奶為原料的,酸奶又有兩種,一種是乳酪,藏語叫「達雪」,是用提煉過酥油的奶製作的;另一種是沒提過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語稱「俄雪」。2002年在舊金山舉辦的冬季食品展銷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大廚」對展銷的各種乳酪進行了品評,最後,西藏的氂牛乳酪被評為最受歡迎的乳酪之一。西藏氂牛奶蛋白質的含量比一般牛奶高,特別適合製作乳酪。一般10公斤牛奶可製作1公斤乳酪,而同樣數量的氂牛奶能制出1.5公斤乳酪,口味也相當不錯,而且是純綠色天然食品。
特色食品
那曲的退(酥酪糕)、普蘭的尼霧汁(醪糟煮油汁)、山南的雞蛋、亞東的魚、拉薩的糌粑、林芝的藏雞燒香菇、昌都的蜂乳醬菜等。
藏式面點
巴差瑪爾庫(酥油澆麵疙瘩)、秋爾退(乳酪糕)、卓退(人參果糕)、瑪爾森(酥油麵糕)、扎卡森(藏式薄餅)、米聶菠蘿(乳酪包子)、夏八差(肉炒麵疙瘩)、加熱(酒餅)、夏饃(肉包子)、夏八列(肉餅)、比西(湯心面)、饃東(藏式窩頭)、聽吐(拉麵)、蕃吐(藏面)、列吐(扁面)、巴吐(麵疙瘩湯)、敗塔(帶面)、塔爾細(四角面)、卓吐(打鹵面)、耐吐(青稞打鹵面)、仲吐(青稞粥)、莎吐(蕁麻糊)、崗木吐(青豆糊)、糌吐(糌粑糊)、秋瑞(乳酪糊)、觀膽(青稞酒乳酪紅糖湯)等。
2、西藏藏民習俗
獻哈達,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婚喪節慶、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音訊往來、送別遠行等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 磕頭 磕頭也是西藏常見的禮節,一般是朝覲佛像、佛塔和活佛時磕頭,也有對長者磕頭的。磕頭可分磕長頭、磕短頭和磕響頭三種。 在寺廟里.也有一種磕響頭的磕頭方法。不論男女老少,先合掌連拱三揖.然後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表示誠心懺悔之意。 鞠躬 過去遇見長官、頭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對於一般人或平輩,鞠躬只表示禮貌,帽子放在胸前,頭略低,也有合掌與鞠躬並用的.對尊敬者合掌得過頭,彎腰點頭;回禮動作也相同。 敬酒茶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穀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後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逢年過節.到藏族家裡做客,主人便應敬酒。請喝青稞酒。是農區的一項習俗。青稞酒是不經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十五度至二十度,西藏幾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敬獻客人時。客人必先喝三口再一滿杯喝乾、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不然主人就不高興,或認為客人不懂禮貌。或認為客人瞧不起他。喝茶則是日常的禮節.客人進屋坐定,主婦或子女必來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過去喝、這樣,才算是懂得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