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紀念禮品 » 新年年貨圖片

新年年貨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2-16 22:32:59

1、春節之前買什麼東西送給家人和自己能增加幸福感?

春節是重要的節日,闔家團圓,幸福滿滿!買年貨都已經變成了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情!記得小時候,過年的氣氛感拉滿呀,提前一個月就開始買新衣服,逛集市買年貨,每逢過年都是最幸福的時刻!買年貨的也換成了自己,在春節這樣儀式感滿滿的日子送些禮物給家人,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呀!

幾光虎年小電禮盒

這是虎年定製禮盒,希望萌萌噠的小老虎陪伴自己虎年行大運,虎虎生威

幾光虎年小電禮盒,包裝非常好看,像拆盲盒一樣,每拆開一格都有句溫暖的話,非常暖心,四款產品,寓意虎年四季好運
拍拍燈貼心暖光,一拍即亮,夜晚給人足夠的安全感。

藍牙音響輕松享受質感樂
無線充電板解放數據線,給手機無線充電
加濕器°緩解冬日乾燥,補充水分。

谷之優品大富大桂禮盒

藕遇好禮,好運連連!

燙金禮盒
燙金禮盒包裝,喜慶大氣,好吃不貴,送禮佳品

薑汁桂花藕粉,姜味柔和,溫暖入心
玫瑰堅果藕粉,好吃好聞,甜蜜心間。

小花樣虎年生肖果酒禮盒

妙趣潮生的國風包裝,透明的禮盒包裹四款果酒禮盒,歡樂明艷的色彩,拼湊成一副完整的虎年吉畫,令人經驗卷軸型設計,翻開就是一張輝煌燦爛的國風畫卷,美好,順利平安吉祥,這些新年祝福一一對應,細節飽滿,誠意十足,是一款兼備心意與新意的新年好禮
一盒好酒,盡收四種酸甜風味,蘋果山楂酒,荔枝酒,青梅酒,金桔酒,每一口都是熱鬧的新年好味。

實驗室虎氣滿滿年貨節禮盒

恭喜你可以實現薯片自由啦!好吃不漲肉!拋開薯片是膨化食品的觀念,這款實驗室薯片可以實現美味與健康並存,因為配料表非常干凈透明。

燕之屋冰糖燕窩


燕窩也是每年給媽媽買的,燕窩美容,促進睡眠,滋陰潤肺,補脾益氣,希望媽媽永遠年輕健康,送女性長輩必選。

2、春節小報

春節   

  春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

  春節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生機勃勃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春節又叫陰歷年、農歷新年、農歷年、舊歷年,俗稱「過年、大年、過大年」。陰歷是根據月亮陰晴圓缺的規律來制定的;而陽歷是根據地球繞太陽的運轉周期指定的。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來改為夏歷正月初一(即農歷正月初一),被視為農歷年的開始,即為歲首。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而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結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個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人們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滿、蒙古、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各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節是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慶祝新年的主要節日。越南語稱為「T?t Nguyên ?án」(節元旦)、日語稱為「正月」(註:日本節日「正月」類似於中國的元旦也即1月1日。)(明治維新後改稱舊正月)、韓語稱為「??」(此乃固有詞,即新年之意)。現在春節除了在中國、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春節」一詞已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大的節日,位居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首。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爾雅》記載,堯舜時稱年為「載」,夏代稱年為「歲」,商代稱年為「祀」,直到周代才稱為「年」。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一種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夕」的獸(又名"年"),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夕」長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現在說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夕」獸,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獸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夕」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夕」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夕」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夕」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夕」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也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有說「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臘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舊歲交替之際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風俗活動,可以認為是「年」的雛形。但「年」的名稱出現卻較晚,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歷法,年的時間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歷法使之統一,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歷,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的年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襲下來。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誠祈禱,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裡,與家人一起獲得幸福。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 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 記載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

 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中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不是神茶、郁壟,而是古代的一個叫做成慶的勇士。在班固的《漢書•廣川 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琢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世家大族用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

 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元宵節

   元宵節彩燈

元宵節是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因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2]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舞龍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歷代人們除游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游戲。

  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麵食和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並出現了「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復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3、糖瓜怎麼做才好吃

小年傳統|糖瓜



用料  

麥芽糖  230克  

小年傳統|糖瓜的做法  

中火倒入麥芽糖

煮至大泡後轉小火

熬成小泡泡就可以關火了。檢驗糖稀熬好的標准就是用筷子挑起糖絲,如果很快變得鬆脆,就說明熬好了。如果挑起糖稀還是軟的,說明沒熬好。

稍微放涼,盡可能趁熱把糖稀坨成一團,然後反復拉扯成絲狀,直至發白。

成品有這種拉絲的表面質感,其實可以拉的再白一點。

拉好後盡快用廚房剪或鋒利的刀切小塊。完全放涼後會很硬變得難切。

完成。

民俗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小年的到來,意味著新年將要來臨,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准備大掃除,准備年貨,製作一些小年獨有的美食。

為什麼小年要吃糖瓜呢?

小年這天會歡送灶王爺上天稟報一年來的工作。

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灶節日。


人們會用一塊黏稠的糖瓜粘在灶王爺的嘴上,使灶王爺嘴甜,只能說好事,即「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4、過年期間,如何讓宅家變得更精彩?

過年,包括兩種狀態:

1,過新年。

2,過春節。

其中,過新年雖然也叫過年,但是重要程度並沒有那麼高。很多人是把這個節日當做普通節日來過的。……而過春節則大不相同。……這才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充滿儀式感,充滿喜慶熱鬧的感覺。這才是真正的過年。

對於過年,每家每戶都極為重視,要提前准備年貨,同時還要給家裡進行一番打掃和裝飾,用最喜慶、最精彩的狀態來過大年。

具體來說,讓這個年過得更精彩的方式,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辦年貨。

辦年貨,是精彩過大年的必備內容。

辦年貨的過程,充滿著喜慶,充滿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看著准備好的年貨,自己和家人心中會充滿喜慶和歡樂的感覺,過大年才能過得更精彩。

2,打掃房間。

過大年,就要乾乾凈凈、整整潔潔。

因此,年前將家裡打掃一番,讓家裡的面貌煥然一新,就擁有了濃重的年味,過大年才能過得更精彩。

3,穿新衣。

穿新衣、戴新帽,歡歡喜喜過大年。……這是我們從小起過年時就擁有的狀態。

這個印記,已經牢固地印在我們心裡,因此,每年過大年的時候,我們都要穿上新衣,這樣才更有精彩過大年的感覺。

4,貼對聯、貼福字。

貼上對聯,才有年味。

貼上福字,給新的一年送上美好祝福。

貼好福字和對聯以後,家裡才真正有了過年的味道,才有了精彩過大年的感覺。

5,准備一桌豐盛的年夜飯。

6,守歲。

一桌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團團圓圓守歲,這是每年過年時最有儀式感的場景。這也是每個人忙碌一年以後最幸福、最開心的時光。精彩過大年,這是最關鍵的一項。

7,拜大年。

過年了,拜大年。這是過年時最有儀式感的活動之一。互相拜年,送上祝福,精彩過大年,新的一年一帆風順,幸福美滿。

上述幾項就是精彩過大年的主要內容。通過上述幾項活動,我們就能歡歡喜喜、精彩過大年。

5、Photoshop PS 下面圖片上的「搶年貨」字體 新年字體

你好,對比細節後可看出,圖中的「搶年貨」三個字是在「方正啟迪簡體」的基礎上,通過手動拼接「飛白」的部分,加工而成的毛筆效果,並非特殊字體。對比圖如下圖所示:

所用字體已上傳至附件,可以點擊下載自行對比。

希望能幫到你,滿意請採納!


6、我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_春節到來了,春節都有哪些習俗?看圖寫話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放鞭炮、放煙花、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拜祭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

7、你家鄉有哪些有趣的春節習俗?

我的家鄉最有趣的春節習俗當數「賓陽炮龍節」。
賓陽炮龍節是賓陽縣一帶漢族、壯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綜合性民族民間節慶活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於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11年 5月榮獲「中國最佳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慶」的稱號。炮震千山醒,龍騰百業興。傳統的炮龍節活動主要有「游彩架」、「燈酒會」、「舞炮龍」三個部分。自2007年起賓陽縣委、縣政府實施「炮龍文化」精品戰略,著力打造「百龍舞賓州」特色品牌,在傳統炮龍節的基礎上,增加炮龍晚會、炮龍表演比賽、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民間文藝大展演、龍娃龍女形象大使選撥等內容,將活動時間改為每年的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一,整個活動的內容可以概括為:食龍肉,競龍會,看龍行,隨龍舞,抱龍歸。
近年來,賓陽炮龍節活動規模逐步擴大,每年炮龍增加到100多條,參與炮龍節的群眾、遊客多達50多萬人,有60多家國內主流媒體與10多家國外知名媒體參與采訪報道。2012年炮龍節期間帶動旅遊收入達1.3億元,帶動了賓陽的旅遊、服務行業的發展。2010年2月「賓陽炮龍」首次走出了國門,參加新加坡「新年妝藝大遊行」活動,進一步提高了賓陽炮龍節的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2011年 5月份在北京市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節慶創新論壇暨中國品牌節會頒獎盛典上,我縣炮龍節榮獲「中國最佳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慶」的稱號。

8、你的家鄉春節有什麼特色零食?

你好!
家鄉的春節特色零食有:飯糍干、熏豆。
飯糍乾的製作工藝十分講究:"先用飯鏟鏟些煮好的新糯米飯於鍋底,使勁研磨米飯直到成一層薄薄的米粉皮子,均勻地貼在鍋底四周。

待皮子邊緣翹開,把它鏟出,這便是飯糍干。
熏豆的烘製是在每年農歷「秋分」過後,「寒露」前後,毛豆飽滿而未老之際,選青毛豆肉放在鍋里用開水煮熟,撈掉豆衣,涼干後,攤在鐵絲網的篩子上,用炭火焙烘,火熱忌猛,以文火為宜,並須不斷翻拌篩內烘豆,一般經五個小時左右熏烘,青豆水份蒸發微硬,即成「熏豆」。

9、關於春節習俗的圖片『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喜慶氣氛濃郁,內容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