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紀念禮品 » 白族的特產

白族的特產

發布時間: 2022-12-26 18:29:25

1、回族、苗族、白族、壯族、傣族有什麼特色飲食和特色工藝品

1、回族

特色飲食:北方回族地區有罐罐茶;雲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蓋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種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寶蓋碗茶」,即蓋碗內泡有茶葉、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紅棗、桂圓、葡萄乾(或蘋果乾)等。

特色工藝:牛頭塤,回族民間樂器,又稱「哇鳴」。一般用黃膠泥捏成空的扁豆形、牛頭形、雞蛋形,並扎一吹口和幾個小孔。吹奏時需要放孔、壓孔。音域較窄,音量較小,只能吹奏簡單的曲子。

2、苗族

特色飲食: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

小黑葯燉雞。在苗族村寨,只要家中來了貴客,他們都會燉制出香噴噴的小黑葯雞讓客人品嘗。

特色工藝: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

3、白族

特色飲食:乳扇:是著名特產。做法是用羊奶放在鍋中,點上酸水(或明礬),使之呈半固態,用筷子挑起來,曬干即成乳扇,可生食,也可煎煮。

特色工藝:白族的雕刻藝術聞名於世,主要體現於石雕和木雕。石雕以劍川石鍾山石窟和大理國經幢為代表。開鑿於南詔大理國年間的劍川石鍾山石窟是中國南方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譽。

4、壯族

特色飲食:各種米飯、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食品。如果摻和其他材料,還可以製成許多更加味美營養的食品,如八寶飯、八寶粥、竹筒飯、南瓜飯、「彩色糯米飯」等。

特色工藝:銅鼓不僅是一種實用器物,同時也是一種精美的藝術品。它既有浮雕式的花紋圖案,又有立體塑物,是雕刻藝術和立塑的綜合體,是綜合的藝術品,體現了壯族工匠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藝術水平。

5、傣族

特色飲食: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

特色工藝:傣錦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織造時傣族婦女首先將花紋組織用一根根細繩系在「紋板」(花本)上,用手提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後開始投緯,如此反復循環,便可織成十分漂亮的傣錦。

2、大理的特產有哪些?

大理的特產有乳扇、土八碗、沱茶、大理獨頭大蒜、砂鍋魚。

1、乳扇一種呈扇形的乳製品,是洱源白族人民待客的一道上等菜。乳扇的食法很多,可生吃可熟吃,也可燒、炸、煎、煮等。

2、土八碗白族傳統宴席上一套典型的菜譜,有煮、炒、蒸、炸、煎、腌多種菜餚,色澤鮮艷。

3、沱茶雲南茶中相當古老的製品。現代形狀的雲南沱茶創制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由思茅地區景谷縣所謂「姑娘茶」(又叫私房茶)演變而成現代沱茶的形狀。

4、大理獨頭大蒜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特產。2010年05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大理獨頭大蒜」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5、砂鍋魚:大理白族自治州特產,集中了白族魚味的精華,熱烹熱吃,配以豆腐等食物,味道鮮美,是大理白族款待賓客的佳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理獨頭大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下關沱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理白族自治州

3、五十六個民族特產分別有什麼

1、藏族特產:酥油、茶葉、糌粑、風干肉。

糌粑是藏族的一種重要食品,製作很簡單,將青稞炒熟後磨成面便成了糌粑。食用方式多樣,最常見的是用手在小碗中把茶汁、酥油與糌粑、奶渣拌勻並捏成小團而食。初冬時節,將牛羊肉割成小條,掛在陰涼通風處,任其冷凍並逐漸自然風干,到來年二三月份食用時,不僅肉質鬆脆,口味也獨特。

2、苗族特產:刺綉。

刺綉是苗族源遠流長的手工藝術,是苗族服飾主要的裝飾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中國西南部的貴州省居住著大量的苗族同胞,他們創造了不同樣式、風格的服飾。他們的服飾有便裝與盛裝之分,平日著便裝,節目或姑娘出嫁時著盛裝,無論服裝還是頭飾,工藝復雜,做工精細。苗族刺綉的題材選擇雖然豐富,但較為固定,有龍、鳥、魚、銅鼓、花卉、蝴蝶,還有反映苗族歷史的畫面。

3、維吾爾族特產: 英吉沙小刀、天山雪蓮、手抓肉、烤全羊。 

英吉沙,系維吾爾語,意為「新城」。清《西域圖志》作英噶薩爾。漢為疏勒國地。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設英吉沙爾領隊大臣,隸屬喀什噶爾道參贊大臣。光緒九年(1883年)置英吉沙爾直隸廳,分東、西、南、北四鄉,隸屬喀什噶爾道。民國2年(1913年)改為英吉沙縣。1929年後屬喀什行政區、喀什督察專區。1949年以來屬喀什專區、南疆行政區,1958年後屬喀什專區、喀什地區。

4、蒙古族特產:馬奶酒、奶皮子、奶豆腐、蒙古刀。

馬奶酒是用鮮馬奶經過發酵變酸釀制而成的一種酒精含量只有1.5到3度的飲料,是流行整個草原地區的傳統飲料,最早始於秦漢時代,歷史悠久,味道酸辣,有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譽為「蒙古八珍」之一,曾為元朝時期的宮廷和貴族的主要飲料,相傳忽必烈曾以金碗盛著馬奶酒來犒勞將士們。

5、壯族特產:沙田柚、荔枝、香蕉、廣西柑橙。

沙田柚因廣西容縣沙田村最先種植故稱做沙田柚。沙田柚不但營養價值高,而且還具有健胃、潤肺、補血、清腸、利便、消食、解酒毒等功效。沙田柚原名羊額籽。相傳舊時容縣沙田村有個在外地做官的夏紀綱帶回兩株楊核子苗, 種植於塘邊肥沃的土壤上,並囑家人精心護理。楊核子本來又酸又澀,為了改變果子品質,經過苦心栽培,終於培育成脆嫩香甜、蜜味可口的果子。

參考資料:網路-苗族 網路-英吉沙小刀 網路-馬奶酒 網路-沙田柚 網路-藏族

4、白族冷盤有哪些的特色

白族冷盤,第一道菜,有著大理悠久的歷史淵源——生皮。傳說是南詔國王皮內羅鳳發明的。容一般用火燒豬的臀部,切成絲絲,和著蘸水生吃。
其次,是樹花樹皮,是樹上一種可食用的寄生物。干樹花樹皮,用水煮開後,即可涼拌。
還有一道,可惜已經失傳了,就是涼拌綠茶,就是出春茶時,把茶葉過熱水後涼拌。
當地人自己創作的涼拌生核桃,再過幾天就出核桃了,那時,就可以涼拌核桃。
在味道上,白族特色,是酸辣。

5、少數民族有哪些特產?

1、維吾爾族:烤饢

烤饢是維吾爾族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食品,也是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種食品。維吾爾族食用饢的歷史很悠久。饢是用饢炕(吐努爾)烤制而成,呈圓形。製作原料有雞蛋、牛奶、洋蔥、清油等。

饢的品種很多,大約有50多種。主要有肉饢、油喀、窩窩饢、片饢和芝麻饢等。饢是維吾爾族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食品,也是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種食品之一。

2、糌粑

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麵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會給你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麵,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乾酪素)、糖疊疊層層擺滿桌。

糌粑是將青稞洗凈、晾乾、炒熟後磨成的麵粉,食用時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攪拌均勻,用手捏成團即可。它不僅便於食用,營養豐富、熱量高,很適合充飢禦寒,還便於攜帶和儲藏。

3、蒙古族:烤全羊

據考古資料證實:在發現河套人(鄂爾多斯人)牙齒化石的附近地區,發現了古代人類使用火的灰燼;而且還有(元史)記載,12世紀時期的蒙古人「掘地為坎以燎肉」;到了13世紀(即元朝時期),肉食方法和飲膳都已有了極大的改進。

《朴通事·柳羔羊》對烤羊肉做了較詳細的記載:「元代有柳羔羊」,於地做爐三尺,周圍以火燒,令全通赤,用鐵箅盛羊,上用柳子蓋覆上封,以熟為度。」不但製作過程復雜講究,而且還用了專門的烤爐。至清代,各地蒙古族王府幾乎都以烤全羊宴招待上賓。

4、白族:大理生皮

大理生皮是雲南白民族的一道傳統菜餚。生皮,白語 herl gerd [音:黑格, 即 herl (生) gerd (肉)]。逢年過節或者日常小聚,白族人總會以涼拌生皮作為自己的招牌菜和特色菜。

一般生皮生肉有兩種吃法:一種是生皮和佐料不擱一起,吃時就著佐料一起吃;一種是將佐料與生皮生肉拌勻,直接做成一道涼拌菜。兩種吃法各有各的特色和口感。

5、侗族:酸湯魚

酸湯魚,是黔桂湘交界地區的一道侗族名菜,與侗族相鄰的苗、水、瑤等少數民族也有相似菜餚,但其中以貴州侗族酸湯魚最為有名,據考證此菜餚最早源於黎平縣雷洞鎮牙雙一帶。製作原料主要有魚肉、酸湯、山倉子等香料。

成菜後,略帶酸味、幽香沁人、鮮嫩爽口開胃,是貴州「黔系」菜餚的代表作之一。這道菜通常先自製酸湯,之後將活魚去掉內臟,入酸湯煮制。

6、白族的食物

白族的特色食品 平壩地區白族人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蕎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禮
婦女產後,主人要請第一個進家的客人吃荷包雞蛋湯圓,客人不能拒絕,否則主人會生氣。
結婚的時候可以吃到
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大理白族地區的日常飲食,隨當地物產不同而有所差異。平壩地區的百姓以稻米、小麥為主食,住在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蘿卜、茄子、瓜類、豆類及辣椒等。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餚。這是將整隻豬或羊置於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時,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黃色時為止。吃時將肉切成肉絲或肉片,佐以姜、蔥、蒜、燉梅、辣椒、蕪美等調料,又香又鮮,為款待貴客的民族佳餚。
海水煮海魚
洱海邊的漁民煮魚時,特別是烹煮當地稱為「油魚」等肥美魚兒時,一般都不用油煎。他們舀來洱海之水,待鍋內水沸時,放入鮮魚,再擱上濃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鮮美麻辣,俗稱「海水煮海魚」。
下關砂鍋魚
這是下關的地方特色菜餚。將洱海的肥美鯉魚,剖腹洗凈,抹上少許精鹽,腌上十來分鍾,與火腿片、嫩雞塊、鮮肉片、豬肝片、冬菇、蛋卷、肉丸、海參、豆腐、玉蘭片等各種適量配料,同置砂鍋內,再撒入適量的胡椒、精鹽、味精等調料,置炭火爐上文火k煮而成。食時,將砂鍋以盤襯墊上席,即熱氣騰騰,又鮮美可口。
燉梅
大理地區產梅,尤以洱海東岸,綿延百里的半山半壩地區到處是梅樹林。梅有苦梅、鹽梅兩種。用苦梅製作的燉梅,是白族人民喜歡的調味品。燉梅是將苦梅放入沙罐,加上鹽和花椒,蓋嚴後,置於火塘正中,周圍堆上稻殼,點燃後,用微火連著燉上一至兩天。這時,黑色的燉梅味道酸香異常,老百姓常用作吃生皮的調料,或加上紅糖做成燉梅湯。燉梅耐貯,能放上一二年而不壞。
雕梅
產於洱源縣的雕梅,製作時先用石灰水將鹽梅浸泡。取出晾乾後,用小刀在梅向上雕刻連續曲折的花紋,並小心擠出梅核,使其中空若縷,壓扁後其狀似一朵朵盛開的菊花。這時,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紅糖浸漬。幾個月後開瓶取出,雕梅色澤金黃,清香四溢,是洱源縣出產的上乘果品。
洱源白族姑娘,人人善制雕梅,並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志。因為當地婚俗中,姑娘出嫁前,須依俗給婆家送上一盤姑娘製作的雕梅作為見面禮。新婚之夜,新娘要為親友賓客擺設點心甜席,此謂「擺果酒」,案十上陳列著新娘帶來的蜜錢、乾果、雕梅款待客人,並讓大夥品評。於是,洱源姑娘皆精心雕刻,她們制出的雕梅,不但是上乘的果品,還稱得上是一種工藝美術品。
餌塊
餌塊又稱粑粑,是廣泛流行於雲南的傳統小吃。但是,大理餌塊別具特色:將蒸熟的米團,放在大理石墊板上,用工搓揉。包入糖和核桃鹽、鹵腐等,置炭火爐*烘烤。這種現揉現燒的餌塊,軟香可口。
乳扇
洱源鄧川壩,土地肥沃,水草豐美,這里的農家素有飼養乳牛的傳統。當地出產的乳扇,為遠近馳名的特產。制乳扇時,先將鮮牛奶發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鍋內加熱至60C一70℃,隨即傾入鮮牛奶,並用竹筷輕輕攪動,使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等漸漸凝結成絮狀,再用竹筷攤成薄片,晾在竹架上風干而成。
黃中帶白、純潔光亮、薄似紙張的乳扇,富含蛋白質、脂肪等,營養豐富。它可以生吃,也可煎、蒸、烤吃。但最好是用香油煎成淡黃色,取出置涼,又脆又香,尤為可口。孔詞是白族宴客的美味佳餚,是祭祀的必備供......>>

白族的飲食習慣 1 、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及禁忌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 挪衛你 (謝謝)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臟話,不中蹺二郎腿。一些山區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聖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口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不潔。
2 、節日與祭祀活動中的禮儀及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節日,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逢年過節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場。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食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男人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3 、 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及禁忌

白族婦女懷孕後,以系合頁雙屋圍裙,並將頭頁對折別在腰間作為有喜的標志。外人見了,要懂得注意重點 保護。倘若誤傷了孕婦,要擔保到產後母子平安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懷孕婦女不能進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嬰兒落地後,誰第一個跨進產婦家的門,誰就是踩生。白族認為,誰來踩生,將來孩子的脾氣就像誰。白族最忌諱戴孝的人來踩生,所以嬰兒降生後,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門口撒三道弧線,並在門檻上纏一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還要在青篾子下加一隻草鞋,有的還在大門上釘一個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送一碗新鮮稠米湯、紅糖、雞蛋、甜白酒和一土鍋豬蹄子燉韭菜根給產婦吃。產後第三天早上,產婦家要請 粥米客 或稱 稀飯客 。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籃提著雞蛋、紅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賀。大理、劍川一帶的白族,婦女產後,主人要請第一個進家的客人吃荷包雞蛋湯圓,客人不能拒絕,否則主人會生氣。
編輯本段民族飲食
大理白族地區的日常飲食,隨當地物產不同而有所差異。平壩地區的百姓以稻米、小麥為主食,住在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蘿卜、茄子、瓜類、豆類及辣椒等。在白族飲食習俗中,下列幾種較具民族特色。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餚。這是將整隻豬或羊置於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時,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黃色時為止。吃時將肉切成肉絲或肉片,佐以姜、蔥、蒜、燉梅、辣椒、蕪美等調料,又香又鮮,為款待貴客的民族佳餚。
海水煮海魚 (活水煮活魚或者叫酸辣魚)
洱海邊的漁民煮魚時,特別是烹煮當地稱為「油魚」等肥美魚兒時,一般都不用油煎。他們舀來洱海之水,待鍋內水沸時,放入鮮魚,再擱上濃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鮮美麻辣,俗稱「海水煮海魚」。
下關砂鍋魚
這是下關的......>>

白族的信仰和飲食是什麼? 有三大類,有時互相有交叉。
第一是保護神信仰,叫「本主」,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特有宗教。「本主」即本境之主,是白族一個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護神。幾乎每個村莊都建有本主廟,廟內供奉檀香木雕的或泥塑、石雕的本主偶像。各村所祀的神o都不相同,每年都有定期祭祀的本主誕辰日。本主神中有自然崇拜之神、英雄崇拜之神、南詔大理國的王族文武大臣,也有外族人物或不見經傳的各色人物,都被立為本主。平時不論生死疾病,婚娶節慶、出門歸家、生兒育女都要到本主廟祭祀聚餐,以求保佑,並且希望本主「善求必應」,保佑好人。
第二類是佛教,特別是密宗。起源於唐代的南詔國時代,叫滇密。南詔國時期,唐王朝傳來佛法,其中密宗的一支叫阿吒力教,大約在唐朝之際傳入今雲南大理地區,隨後影響了大理國時期,經元、明之後逐步衰落。主要修行方式有誦咒、結印、祈禱,有所謂「三密」即語密(口誦真言)、身密(手結契印)、意密(心作觀想)之說。阿吒力教在大理地區流傳的時間長、影響的范圍廣,曾一度是西南地方政權南詔與大理國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與白族原有的宗教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白族特點的中國佛教密宗的一個支派,簡稱「大理密 宗」或「白密」,「滇密」。
滇密」阿吒力與其他密宗教派相比,有以下幾個明顯特徵:第一,僧人尤崇阿嵯耶觀音。「阿嵯耶觀音」這個稱號鮮見於佛教典籍,為阿吒力教所獨有。阿嵯耶觀音像形態多頎長纖細、寬肩細腰、身著印度菩薩式衣服,白族信眾因之俗稱其為細腰觀音。阿嵯耶觀音是佛教造像傳入白族地區後本土化、民族化的產物。第二,主要神為大黑天神。大黑天神是梵語「摩訶迦羅」的意譯,是「滇密」阿吒力教的護法神。大黑天神在白族中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享受著信眾的頂禮膜拜。第三,僧人可以有家室。作為一種宗教流派,滇密雖然已成歷史,但作為宗教信仰的一種形式,並沒有完全從白族社會生活中消失,而是融入到其他宗教中被白族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時至今日,在白族的某些信仰中仍能找到阿吒力教的蹤影。
第三類是道教和其他自然神教,在大理等白族生活的地區也有很多表現,白族與漢族交往很久,對漢族民俗文化非常熟悉,其中漢民族習俗中與道教有關的鬼神信仰等,都在白族文化中同樣有表現。

白族的服裝和飲食30到50字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
白族注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一至數種應景食品。如春節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端午節吃粽子和雄黃酒;嘗新節吃新豆、嫩瓜和陳谷摻新米飯;火把節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無節吃羊肚菌和檢魚包肉;中秋節吃白餅和醉餅;重陽節吃肥羊;冬至節吃炒養粒和羊肉場。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 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鹵制的干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一包檳椰。
白族也有飲食忌諱,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鐵刀,主婦做飯應悄無聲息,不能吹火,必須到井邊「汲新水」。喪家做飯,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紅色食料,不能做紅包菜餚。進扭時長輩上坐晚輩侍奉。

關於白族的聚居地,著裝特色,飲食習慣,主要節日的資料 你直接看網路不就知道了……下面是我抄的: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k人「頭飾羽翎」。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圖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頂插長翎,上身 *** ,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洱海地區,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蠻,男女以氈皮為披,女子J布為裙,男女赤腳。《雲南志》卷五雲:「東有白蠻,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婦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澤發。貴者以綾錦為裙襦」。「若子弟及四軍羅苴以下,則當額絡為髻,不得戴角;當頂撮髻,並披氈皮。俗皆跣足,唯頭囊特異耳。南詔以紅綾,其餘向下皆以皂綾絹。」「曹長以下得系金臆冢即腰帶)」。「有超等殊功者,則得全披波羅皮(即虎皮)」。南詔王室及清平官、大將軍,已效漢服,上衣圓領寬袍大袖,下著寬褲緊腿,有靴。詔王頭囊為鍾鼎式,文官頭囊為黑色蓮花式,武官為虎頭式。
古白族人
大理國白族服飾,王室及官員皆衣綾羅綢緞。元代,服色,「略本於漢」,「男人披氈椎髻,婦人不施粉,酥澤其發。以青紗分編繞首系,裹以攢頂黑巾。耳金環,象牙纏臂。衣綉方幅,以半細氈為上服」。
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一般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系綉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出門時,常背掛包,有的還佩掛長刀。
明清以來,白族服飾,一般說來,男子的服裝各地大體相同,婦女的服飾則各地有著差異。
女子服飾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帶多用綉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綉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它就是:風花雪月。解釋: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婦女頭飾更是異彩紛呈:大理一帶未婚女子梳獨辮且盤在花頭帕外面,再纏上花絲帶等,左側垂著一束白絛穗;婚後發辮改為挽髻,盤在頭頂,外包紮染或蠟染的藍布帕,纏素色布條。鳳羽、鄧川、洱源的姑娘喜戴「鳳凰帕」;有的地方則頭包花毛巾或只將辮子盤頭上,再纏一束紅頭繩;有的地方頭飾為「一塊瓦」;有的地方頭上用多塊頭布相疊覆蓋,最外面的一塊布上綉白族人民喜歡的圖案。再外纏多種顏色的頭繩,格外美觀。婦女們都喜戴玉或銀手鐲、墜耳環。城鎮居民多穿漢族服裝,青年人愛著時裝。
壽鞋:雲南省洱源縣的鳳羽壩子里,白族姑娘、媳婦,從小就有學做壽鞋的習俗。不會做壽鞋的婦女,常被人們笑為無能。壽鞋,用大紅色的綢緞或布料製成。鞋頭拼有壽字圖案,圖案下用藍色的絲線綉著一枝素雅的針葉松;鞋幫後跟是對稱直角三角形圖案;鞋底的三層底。穿壽鞋標志著人已進入高年,福祿雙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壽日開始穿第一雙壽鞋。
傳統節日
火把節搶升斗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繞三靈,農歷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歷七月末的在石寶......>>

苗族,白族,土族他們喜歡吃什麼食物 米飯啊,無語

白族的節日習俗,服飾,飲食,民居,工藝品作文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白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建築、雕刻、繪畫藝術名揚古今中外。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的各民族相互往來,創建了燦爛的經濟文化。
白族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傳統節日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繞三靈,農歷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歷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鍾寺舉行三天;
劍川騾馬會
本主節
蝴蝶會
茈碧湖歌會
海西海歌會
朝雞節,農歷一月初一至十五在賓川雞足山舉行;
耍海會,農歷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舉行;
葛根會,農歷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內舉行。

白族飲食習慣100個字數限制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南方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小麥、玉米、養麥、蠶豆、薯類。雪梨、柑橘和論茶是著名特產。居住在湖、河地區的白族以稻麥為主糧;居住在山區者,以玉米、養麥、馬鈴薯為主糧。吃大米飯、包穀(玉米)飯及各種米面製品後於腦制牛、羊、豬肉及各種鹹菜。洱海盛產魚類,弓魚最著名。喜食砂鍋菜、酸菜等。口味以酸、冷、辣為主。
飲食習慣
白族日常飲食以一日三餐為主,農忙或節慶用則增加一次早點或午點。平壩地區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常吃玉米、洋芋和養麥。主食一般蒸作干飯,下地攜帶。此外也喜愛粑柏、餌塊、湯圓、米線、稀粥、糖飯(糯米與干麥芽粉制)等。
白族三餐都配新鮮蔬菜,也善於調制鹹菜、院菜、豆瓣醬、豆鼓與面注。用洱海特產的海菜花加工成的海榮炒火腿、海菜豆腐場令人齒頰留芳。肉食以豬為主,兼有牛、羊、雞、鴨和魚鮮,善於膠制火腿、臘肉、香腸、弓魚、豬肝針、螺螄醬、油雞棕、吹肝和飯腸等食品,腦年豬和乳用(羊乳點酸水製成)是當地一絕。烹調方法多樣,口味偏好酸辣,創造出大理砂鍋魚、牛奶煮弓魚、乳扇涼雞、松木麗粉蒸魚、鹽燉罐子肉、魚茸乳扇卷、鑲雪梨、生皮、大理餌絲、喜州破酥精粑等一批名食。民間宴會,職業廚師製作的八大碗、四盤五碗宴席,菜式更為豐富。除火腿、臘肉等外,還善於腌制弓魚、豬肝、螺螄醬等! 白族注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一至數種應景食品。如春節(中國農歷新年)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中國傳統祭祀、掃墓節日)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端午節(中國農歷五月初五)吃粽子和雄黃酒;嘗新節吃新豆、嫩瓜和陳谷摻新米飯;火把節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無節吃羊肚菌和檢魚包肉;中秋節(中國農歷八月十五)吃白餅和醉餅;重陽節(中國農歷九月初九)吃肥羊;冬至節(中國傳統節氣)吃炒養粒和羊肉場,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有節奏。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鹵制的干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一包檳椰,豐盛又不奢侈。
飲品習俗
白族大都喜飲酒,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葯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干酒為傳統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用糯米釀制的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製作的,據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飲茶,一般用本地特產的小沙罐烤過後才飲。小沙罐只有墨水瓶大小,待茶烤到一定火候,便用溪水或泉水煨茶。烤茶每天須飲三次,每次三道。一二道茶是清茶,第三道加上紅糖、米花、乳扇,別具一番風味。白族人常以三道茶待客。其味清香撲鼻,嘴裡有苦甜混合的舒適感。
飲食禁忌
白族也有飲食忌諱,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鐵刀,主婦做飯應悄無聲息,不能吹火,必須到井邊汲新水。喪家做飯,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紅色食料譏罰罐核忒......>>

7、白族的特產是什麼

白族人以從事農業為主,大理雪梨、賓川桔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另外,白族服飾、民間手工藝品也是比較有名的。

8、白族特色美食

白族的特色食品 平壩地區白族人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蕎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禮
婦女產後,主人要請第一個進家的客人吃荷包雞蛋湯圓,客人不能拒絕,否則主人會生氣。
結婚的時候可以吃到
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大理白族地區的日常飲食,隨當地物產不同而有所差異。平壩地區的百姓以稻米、小麥為主食,住在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蘿卜、茄子、瓜類、豆類及辣椒等。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餚。這是將整隻豬或羊置於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時,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黃色時為止。吃時將肉切成肉絲或肉片,佐以姜、蔥、蒜、燉梅、辣椒、蕪美等調料,又香又鮮,為款待貴客的民族佳餚。
海水煮海魚
洱海邊的漁民煮魚時,特別是烹煮當地稱為「油魚」等肥美魚兒時,一般都不用油煎。他們舀來洱海之水,待鍋內水沸時,放入鮮魚,再擱上濃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鮮美麻辣,俗稱「海水煮海魚」。
下關砂鍋魚
這是下關的地方特色菜餚。將洱海的肥美鯉魚,剖腹洗凈,抹上少許精鹽,腌上十來分鍾,與火腿片、嫩雞塊、鮮肉片、豬肝片、冬菇、蛋卷、肉丸、海參、豆腐、玉蘭片等各種適量配料,同置砂鍋內,再撒入適量的胡椒、精鹽、味精等調料,置炭火爐上文火k煮而成。食時,將砂鍋以盤襯墊上席,即熱氣騰騰,又鮮美可口。
燉梅
大理地區產梅,尤以洱海東岸,綿延百里的半山半壩地區到處是梅樹林。梅有苦梅、鹽梅兩種。用苦梅製作的燉梅,是白族人民喜歡的調味品。燉梅是將苦梅放入沙罐,加上鹽和花椒,蓋嚴後,置於火塘正中,周圍堆上稻殼,點燃後,用微火連著燉上一至兩天。這時,黑色的燉梅味道酸香異常,老百姓常用作吃生皮的調料,或加上紅糖做成燉梅湯。燉梅耐貯,能放上一二年而不壞。
雕梅
產於洱源縣的雕梅,製作時先用石灰水將鹽梅浸泡。取出晾乾後,用小刀在梅向上雕刻連續曲折的花紋,並小心擠出梅核,使其中空若縷,壓扁後其狀似一朵朵盛開的菊花。這時,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紅糖浸漬。幾個月後開瓶取出,雕梅色澤金黃,清香四溢,是洱源縣出產的上乘果品。
洱源白族姑娘,人人善制雕梅,並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志。因為當地婚俗中,姑娘出嫁前,須依俗給婆家送上一盤姑娘製作的雕梅作為見面禮。新婚之夜,新娘要為親友賓客擺設點心甜席,此謂「擺果酒」,案十上陳列著新娘帶來的蜜錢、乾果、雕梅款待客人,並讓大夥品評。於是,洱源姑娘皆精心雕刻,她們制出的雕梅,不但是上乘的果品,還稱得上是一種工藝美術品。
餌塊
餌塊又稱粑粑,是廣泛流行於雲南的傳統小吃。但是,大理餌塊別具特色:將蒸熟的米團,放在大理石墊板上,用工搓揉。包入糖和核桃鹽、鹵腐等,置炭火爐*烘烤。這種現揉現燒的餌塊,軟香可口。
乳扇
洱源鄧川壩,土地肥沃,水草豐美,這里的農家素有飼養乳牛的傳統。當地出產的乳扇,為遠近馳名的特產。制乳扇時,先將鮮牛奶發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鍋內加熱至60C一70℃,隨即傾入鮮牛奶,並用竹筷輕輕攪動,使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等漸漸凝結成絮狀,再用竹筷攤成薄片,晾在竹架上風干而成。
黃中帶白、純潔光亮、薄似紙張的乳扇,富含蛋白質、脂肪等,營養豐富。它可以生吃,也可煎、蒸、烤吃。但最好是用香油煎成淡黃色,取出置涼,又脆又香,尤為可口。孔詞是白族宴客的美味佳餚,是祭祀的必備供......>>

白族有什麼吃的 白族菜餚以酸、辣、微麻為主要特點,主要採用當地出產的動植物為原料,具有濃郁的地方和民族色彩,最常吃的就是魚了

雲南大理特色美食有哪些 1、餌塊和乳扇,餌塊是用大米蒸熟了,再用機器壓製成片狀,其實你可以把餌塊當做米線的另一種形狀,可以烘烤後加辣椒醬老乾媽之類的沾著吃,也可以切片炒了吃;乳扇是白族風味食品,用牛乳製作,有些人可能吃不慣,不易保存。
2.鮮花餅,一般餡是用玫瑰醬,其實也不好吃,很乾。
3.海菜,海菜不是生長在海中,只是當地人身居內陸,沒見過海,因此大點的水域就有可能稱之為「海」,譬如洱海。海菜是一種水鱉科水生植物,長年生長於水中,其根伸成莖,莖伸為藤,藤生化為獨片鵝掌形闊葉,四季輪開黃蕊白瓣小花,夏季結爪形肉質「菜果」。野菜海菜的葉翠綠欲滴,莖白如玉,花朵清香宜人,是一種蛋白質豐富和富有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天然野生水菜。野菜海菜的食用方法包括炒、氽、燴、煮等多種方式。海菜是中國獨有的珍稀瀕危水生葯用植物,它對水質污染很敏感,只要水有些污染,海菜花就會死亡。在雲南,它主要生長在分布於滇西北的麗江、劍川、洱源、大理洱海和中南部東川、昆明滇池、江川、石屏等地,在四川西南部的布拖,貴州中部的貴定、平塘至西南部的安龍、威寧,廣西西部靖西、德保和海南省的文昌等地,也有分布。海菜花主要生於海拔2700米以下湖泊、池塘、溝渠和深水田中。
4.野生菌,雲南南復雜的地形地貌,多樣的森林類型、土壤種類以及獨特的立體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野生食用菌資源,種類多,分布廣,產量大。佔了全世界食用菌一半以上,是中國可使用野生菌種類最多,最齊全的省份之一。雲南干濕季分明,雨季一般是7月到10月,這短時間就是雲南野生菌大量上市的時機。大理本地在這段時間,都有大量的野生菌出售,餐館也很多打出野生菌湯鍋招牌菜,碰到雨季去大理的可以去嘗試一下。
5、下關沱茶 ,習慣喝茶的人士應該聽過,是個歷史悠久的沱茶茶品牌,也是雲南最知名的沱茶品牌。下關沱茶屬於緊壓茶,「下關沱茶」分為:綠茶型沱茶、紅茶型沱茶、花茶型沱茶和普洱型沱茶(熟)四種。其中,特沱、甲沱、乙沱、大眾沱、蒼耳沱、馬背沱屬於綠茶型沱茶。造訪大理,可以作為旅遊紀念品
6、火腿,諾鄧火腿自是不必再多說。雲南干濕分明,氣候乾燥,因此雲南地區的火腿都是採用鹽腌制,再掛乾燥,和川渝、湖南等地的煙熏是完全不同的口味。

白族的飲食習慣 1 、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及禁忌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 挪衛你 (謝謝)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臟話,不中蹺二郎腿。一些山區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聖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口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不潔。
2 、節日與祭祀活動中的禮儀及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節日,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逢年過節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場。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食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男人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3 、 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及禁忌

白族婦女懷孕後,以系合頁雙屋圍裙,並將頭頁對折別在腰間作為有喜的標志。外人見了,要懂得注意重點 保護。倘若誤傷了孕婦,要擔保到產後母子平安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懷孕婦女不能進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嬰兒落地後,誰第一個跨進產婦家的門,誰就是踩生。白族認為,誰來踩生,將來孩子的脾氣就像誰。白族最忌諱戴孝的人來踩生,所以嬰兒降生後,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門口撒三道弧線,並在門檻上纏一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還要在青篾子下加一隻草鞋,有的還在大門上釘一個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送一碗新鮮稠米湯、紅糖、雞蛋、甜白酒和一土鍋豬蹄子燉韭菜根給產婦吃。產後第三天早上,產婦家要請 粥米客 或稱 稀飯客 。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籃提著雞蛋、紅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賀。大理、劍川一帶的白族,婦女產後,主人要請第一個進家的客人吃荷包雞蛋湯圓,客人不能拒絕,否則主人會生氣。
編輯本段民族飲食
大理白族地區的日常飲食,隨當地物產不同而有所差異。平壩地區的百姓以稻米、小麥為主食,住在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蘿卜、茄子、瓜類、豆類及辣椒等。在白族飲食習俗中,下列幾種較具民族特色。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餚。這是將整隻豬或羊置於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時,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黃色時為止。吃時將肉切成肉絲或肉片,佐以姜、蔥、蒜、燉梅、辣椒、蕪美等調料,又香又鮮,為款待貴客的民族佳餚。
海水煮海魚 (活水煮活魚或者叫酸辣魚)
洱海邊的漁民煮魚時,特別是烹煮當地稱為「油魚」等肥美魚兒時,一般都不用油煎。他們舀來洱海之水,待鍋內水沸時,放入鮮魚,再擱上濃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鮮美麻辣,俗稱「海水煮海魚」。
下關砂鍋魚
這是下關的......>>

雲南有哪些特色美食? 普洱茶、嘉華鮮花餅、三七系列產品、冬蟲夏草(價格超貴,帶足銀子,呵呵!)、昭通天麻、斑銅工藝品、民族手工藝品、樹化玉(如較大可由店家負責郵運)、翡翠製品、銀器、蝴蝶蝶翅畫、民族服飾、乳扇、酸角、酸角糕、甜角、傣味火燒乾巴、「雲南十八怪」小點心、山竹、花卉(機場可辦理托運)、花茶、越南水果脆片、袋裝干野生食用菌等。
土特產食品
昆明:過橋米線、嘉華鮮花餅、雞絲涼面、豆花米線、汽鍋雞、竹蟲、野生菌、呈貢寶珠梨、滇池麻鴨、石林乳腐、宜良板鴨。
楚雄:野生菌、彝族菜。
大理:白族三道茶、乳扇、河水煮活魚、洱海海菜、耙肉餌絲、燒餌塊。 麗江:麗江粑粑、酥油茶、雞豆涼粉、永勝油茶、臘排骨、螺旋藻、青刺果 。 迪慶:酥油茶、青稞酒、藏族腌肉、奶干。
西雙版納:傣族火燒乾巴、鮮竹筍、螞蟻蛋、野生菌、熱帶水果、傣族竹筒飯。
保山:蒲縹甘蔗、騰沖「大救架」(炒餌塊)、騰沖餌絲、保山綠豆、卷粉。 德宏:傣族菜、熱帶水果、撒撇、傣族竹筒飯、泡露達,芒市泡菜。 昭通:天麻燉雞、昭通醬、翠華茶。
曲靖:宣威火腿、核桃、土豆(味道特別)、麻衣饊子。
文山:三七燉雞、酸湯雞、野生菌。
紅河:蒙自過橋米線、建水燒豆腐、開遠小卷粉。
玉溪:江川三道菜、抗浪魚、澄江藕粉、銅鍋魚、大頭魚、小卷粉、涼米線、冬瓜蜜餞、油鹵腐、豆沫糖、油雞樅、木瓜水。
普洱:野菜、民族菜、米干。
臨滄:稀豆粉(用磨碎的黃豆做的濃湯)、雞肉爛飯 (佤族的特色菜,用雞肉、香草和鮮辣椒加純雞湯燉煮出)、滇紅茶、粑粑卷。
怒江:怒江魚、拉馬登石榴、丙中洛板栗、石板粑粑、鞏辣。
或者對你有幫助,
望採納。

關於白族的聚居地,著裝特色,飲食習慣,主要節日的資料 你直接看網路不就知道了……下面是我抄的: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k人「頭飾羽翎」。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圖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頂插長翎,上身 *** ,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洱海地區,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蠻,男女以氈皮為披,女子J布為裙,男女赤腳。《雲南志》卷五雲:「東有白蠻,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婦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澤發。貴者以綾錦為裙襦」。「若子弟及四軍羅苴以下,則當額絡為髻,不得戴角;當頂撮髻,並披氈皮。俗皆跣足,唯頭囊特異耳。南詔以紅綾,其餘向下皆以皂綾絹。」「曹長以下得系金臆冢即腰帶)」。「有超等殊功者,則得全披波羅皮(即虎皮)」。南詔王室及清平官、大將軍,已效漢服,上衣圓領寬袍大袖,下著寬褲緊腿,有靴。詔王頭囊為鍾鼎式,文官頭囊為黑色蓮花式,武官為虎頭式。
古白族人
大理國白族服飾,王室及官員皆衣綾羅綢緞。元代,服色,「略本於漢」,「男人披氈椎髻,婦人不施粉,酥澤其發。以青紗分編繞首系,裹以攢頂黑巾。耳金環,象牙纏臂。衣綉方幅,以半細氈為上服」。
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一般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系綉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出門時,常背掛包,有的還佩掛長刀。
明清以來,白族服飾,一般說來,男子的服裝各地大體相同,婦女的服飾則各地有著差異。
女子服飾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帶多用綉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綉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它就是:風花雪月。解釋: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婦女頭飾更是異彩紛呈:大理一帶未婚女子梳獨辮且盤在花頭帕外面,再纏上花絲帶等,左側垂著一束白絛穗;婚後發辮改為挽髻,盤在頭頂,外包紮染或蠟染的藍布帕,纏素色布條。鳳羽、鄧川、洱源的姑娘喜戴「鳳凰帕」;有的地方則頭包花毛巾或只將辮子盤頭上,再纏一束紅頭繩;有的地方頭飾為「一塊瓦」;有的地方頭上用多塊頭布相疊覆蓋,最外面的一塊布上綉白族人民喜歡的圖案。再外纏多種顏色的頭繩,格外美觀。婦女們都喜戴玉或銀手鐲、墜耳環。城鎮居民多穿漢族服裝,青年人愛著時裝。
壽鞋:雲南省洱源縣的鳳羽壩子里,白族姑娘、媳婦,從小就有學做壽鞋的習俗。不會做壽鞋的婦女,常被人們笑為無能。壽鞋,用大紅色的綢緞或布料製成。鞋頭拼有壽字圖案,圖案下用藍色的絲線綉著一枝素雅的針葉松;鞋幫後跟是對稱直角三角形圖案;鞋底的三層底。穿壽鞋標志著人已進入高年,福祿雙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壽日開始穿第一雙壽鞋。
傳統節日
火把節搶升斗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繞三靈,農歷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歷七月末的在石寶......>>

大理必吃美食 推薦五六個吧 大理不僅是旅遊勝地,還是美食王國。無論在古城大街小巷的小攤邊,還是在某家白族風情濃厚的小飯館,您均可以清泉烹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品味嬌媚鮮花,感受花蕾與味覺的碰撞,挑戰生皮生肉、竹蟲螞蚱,試試膽量……大理美食眾多,吃貨們不必拘束,大可在飽覽大理山水美景的同時來一場美食之旅,現在就為大家推薦來大理必吃十大美食!
永平黃燜雞

永平黃燜雞號稱「滇西一隻雞」,選材十分講究,必須是當地的優質土雞,保證雞肉鮮嫩柔韌的口感,再配以優質花椒、草果、大蒜、干辣椒、生薑等十幾種配料烹飪而成,色澤金黃,外表酥脆、雞肉滑嫩鮮美,備受食客親睞。大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是享受永平黃燜雞的一大盛會。逛三月街的朋友,要是想吃黃燜雞,隨處拐進一家店,喝杯茶水,等上一陣子一盤永平黃燜雞便新鮮出爐,再配上永平特色泡菜泡辣子,雞肉的香滑加上泡菜的酸爽,讓人食而不膩,流連忘返。
【美食貼士】
要品嘗到正宗的永平黃燜雞,最好還是到永平曲硐大高速公路交叉口上的「博達驛站」和坐落在縣城博南路邊的「小王黃燜雞大酒店」。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在大理三月街上吃黃燜雞也是不錯的選擇。
大理砂鍋魚

白族人吃魚講究一個「鮮」,在大理守著洱海吃魚,可謂得天獨厚。雪山融雪匯成了洱海之水,如此水質又滋養了分外鮮嫩的洱海魚。聞名的大理「砂鍋魚」,就是用洱海出產的新鮮鯉魚搭配著嫩雞片、火腿、冬菇十多種配料,在祥雲出產的砂鍋中小火慢慢烹制而成。上席時以菜葉鋪墊的大盤襯墊,鍋中沸滾,清香撲鼻,飄紅映綠,色彩絢麗,讓人一看便食指大動。趁熱食用,嘗一口吸收了十餘種豐富配料的魚肉,那叫一個清香細嫩、鮮美可口。
【美食貼士】
想吃地道的砂鍋魚,可以到大理古城的人民路,路上的像「梅子井酒家」、玉洱路上的「杏花村飯店」等都值得一嘗;特別喜歡吃魚的朋友,特別推薦沙壩,這里是吃酸辣魚的好地方。當然要提醒您的是,吃洱海的野生魚和魚塘魚,品質不同,價格也不一樣。
大理生皮

大理生皮最早起源於洱源縣,經過發展成為大理民族的一道傳統菜餚,當地土話將這種吃法叫「海格兒」。生皮選材與製作都特別講究,上好的生皮選取豬後腿肉和裡脊、腰脊作為主料,用稻草或麥秸燒火烤豬的外皮,至豬皮表層發黃,然後才用水洗凈,伴上佐料生吃。一般有兩種吃法:一種是生皮和佐料不擱一起,吃時蘸取佐料一起吃;一種是將佐料與生皮生肉拌勻,直接做成一道涼拌菜。最地道的生皮口感細膩而不具有腥味,酸而不惡,辣中生香,那鮮美勁,讓人叫絕。
【美食貼士】
大理各地生皮的吃法也不太一樣,特別推薦的是是灣橋生皮、周城生皮、洱源生皮。有將生皮生肉與酸腌菜、蘿卜絲、茭瓜絲拌在一起吃的,也有要「打蘸水」的。一種簡單的蘸水是花椒末和鹽,直接蘸著吃。另一種則是調出一碗顏色多彩的帶水蘸料,吃法不一樣,味道也不一樣。當然,生皮屬於涼拌類菜品,腸胃不好的人可以選擇性地少量食用。
喜洲粑粑

喜洲粑粑是流行於大理城鄉的一種風味小吃,又名破酥,是一種色、香、味都十分俱全的麥面烤餅,以喜洲本地的白族傳統粑粑最為有名。喜洲粑粑有甜、咸兩個口味。鹹味撒蔥花、食鹽和花椒;甜餅則用火腿、肉丁、玫瑰糖包心來提味,烤制時皆用上下兩層炭火,將鍋內油炕著的粑粑慢慢烤黃,烤香直至烤酥。無論甜或咸,那發揮到極致的天然香味,香酥潤滑的口感,都讓人難以忘懷。
【美食貼士】
喜洲粑粑在喜洲到下關這一條路都可以買到,喜洲古鎮嚴家大院老宅門口的最為正宗,一般3~5元一個,有甜、咸兩個味道,不管......>>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特色美食 白族「土八碗」「土八碗」是白族傳統宴席上一套典型的菜譜,有煮、炒、蒸、炸、煎、腌多種菜餚,色澤鮮艷,滋補健胃,老少皆宜。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鹵制的干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 大理砂鍋魚大理洱海是雲南橫斷水脈中蓄水量最大淡水湖泊。洱海自然資源豐富,僅魚類就有十多種。白族對魚的食法和烹調技術頗具特色。在眾多食法中,最具風味特色的是砂鍋魚。砂鍋魚集中了白族魚味的精華,熱烹熱吃,配以豆腐等食物,味道鮮美,是大理白族款待賓客的佳餚。砂鍋魚的烹調方法是:把從洱海捕來的黃殼鯉魚刮洗干凈後,用毛巾擦去水分,於腹壁上擦抹精鹽,腌10多分鍾後,放進大理特製的砂鍋里清燉,再加人泡豆腐、火腿、肉丸、玉蘭片、豬蹄筋等十多種配料及調味品,把砂鍋置於木炭火爐上烹燉而成。乳扇乳扇是一種呈扇形的乳製品,是洱源白族人民待客的一道上等菜。雲南十八怪之「牛奶做成扇子賣」,指的就是「乳扇」。乳扇的食法很多,可生吃可熟吃,也可燒、炸、煎、煮等。用乳扇、烤茶、核桃面等泡製的白族三道茶。生皮火燒豬肉(多用臀部和後腿皮肉)和豬肝切成細絲,以蔥、蒜、芫荽、燉梅、辣子面、醬油等為佐料,調蘸而食。此吃法民間稱之為「吃生皮」。吃生皮的習俗,相傳始於南詔時期。

大理白族有手抓飯嗎?他們有什麼特色的菜 大理手抓飯我沒吃過,但特色菜很多,大理生皮,大理酸辣魚,木瓜雞,乳扇等等的,數不清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