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年貨節在哪裡
1、太原哪裡有專賣山西特產的啊?
五龍口街很多 你看看 可以帶一些棗、醋、汾酒,沁州小米什麼的
2、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除夕夜按習俗分別應干什麼?
1、臘月二十三
又稱小年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
2、臘月二十四
掃塵日,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清掃蛛網、揚塵、清洗。雖說「二十四,掃塵日」,實際上從祭灶前後到年終,均為掃塵時間。中國一些地方,每年從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這段時間都叫做「掃塵日」,也叫「迎春日」。
3、臘月二十五
這一天的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趕亂歲等。
4、臘月二十六
這一天要殺豬割年肉,開始置辦年貨。
5、臘月二十七
中國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采購。與平日以購缺賣余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
6、臘月二十八
臘月二十八的中國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中國民間風俗傳統到了農歷的臘月二十八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各家各戶要開始准備主食過年。
7、臘月二十九
除夕前一日的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叫小除夕,中國民俗文化。這一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8、除夕
又稱臘月三十,是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這一天主要的傳統民俗活動有祭祖、貼門神、放爆竹、給壓歲錢、吃年夜飯、送財神等。"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關於臘月二十三的民謠:
山西省東南地區民間流傳著兩首過年歌謠:
一是「 二十三 ,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團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准備工作的緊張。
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臘月
網路—臘月二十三
網路—臘月二十四
網路—臘月二十五
網路—臘月二十六
網路—臘月二十七
網路—臘月二十八
網路—臘月二十九
網路—除夕
3、臘八節的由來????
十二月初八日,稱為臘八節。臘八節的淵源,應為上古時代的蠟(音讀 Zha )祭。
我國自古就重視農業。每當農業生產獲得豐收時,古人便認為是天地萬物諸神助佑的結果,要舉行慶祝農業豐收的盛大報謝典禮,稱為大蠟。《郊特牲》之中記載說:「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祭萬物而索鄉之也。」蠟祭儀式結束以後,古人要進行宴鄉活動,用新產的黍糜作粥,大夥兒聚餐,歡度佳節。
最初的蠟祭,也包括祭祀祖宗在內,後來發展成以祭祀祖宗為主,稱為臘祭。《風俗通》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反映了社會在不斷向文明進展的變化。
古代有「天子大蠟八」(見《郊特牲》)的記載。流傳下來,臘月初八日便成為民間的風俗節日。《荊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應是反映了民間承傳的大蠟傳統的日期。
佛教傳入我國後,藉助臘八祭祖與吃粥的民俗,進行佈道,又新編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的傳說故事。其大意是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位牧女,送給他乳糜充飢。食後體力恢復,坐菩提樹下沉思,於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佛教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屆時供佛,稱為臘八粥。
歷史上,每到臘月初七日,五台山佛教界便忙乎起來。清掃佛殿,擦洗貢器,整理平時很少使用的大灶房。大灶房的銅鍋直徑達二米多。這一天要用米專門煮粥。原料主要是小米、黃米加紅豆、綠豆,佐以紅棗、松子及蘑菇等等,稱為七寶五味粥。銅鍋煮粥要用溫火整整熬一個晚上。第二天,除了用來供佛及僧眾自食外,主要施捨窮人。今天,雖已不再施捨,大銅鍋也停歇不用了,臘八粥用料,也遠比歷史上精細豐富,但各寺廟仍然習慣多熬粥。仿效傳說中牧女獻乳糜的情節,在每尊佛、菩薩、羅漢像前獻供。同時要舉行誦經活動,八音鼓樂,香煙、蠟光,很是庄嚴隆重。
民間傳統臘八粥,講究選用八種主料,八種佐料,以與臘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
主料以豆米為大宗。豆類有紅豆、綠豆、豇豆、扁豆、豌豆、蠶豆及各色蓮豆等等。米類有小米、大米、黃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麥、燕麥、玉米、高粱等等。根據喜好和習慣選用。
晉南地區多數民家選用「五豆、三米」做臘八粥,常見者為紅豆、綠豆、黃豆、豇豆、扁豆五種豆子加小米、小麥、玉米。
晉北許多地方卻不喜歡用扁豆、小麥及玉米,而改用蓮豆、黃米及高粱米。也有選用其它豆、米的。
臘八粥的佐料,習慣在桃脯、杏脯、核桃仁、棗泥、栗子、柿子、瓜子、蓮子、花生、榛子、松子、果脯、梨乾、瑣瑣葡萄、白糖、玫瑰等里邊選擇。
八主八佐的臘八粥,色澤斑斕,味道極佳,吃時綿軟而又不糊口。
一般臘八粥,則是用小米和黃米加各種豆類、紅棗煮成,吃時加糖。
山區百姓,臘八粥里習慣熬煮一些蔬菜。山西一般有「葷年素臘八」的說法。但在晉東南地區,臘八粥是用肉汁煮江米,再加入大棗、栗子、榛子、杏仁等乾果製成。
近年來,不少地方盛行用八寶粥代替傳統的臘八粥。就是將蒸熟的糯米飯拌上糖、豬油及桂花,裝入盛有蓮子、紅棗、櫻桃、瓜子、杏仁等果料的碗內撳平,再經蒸制後扣在盤內,掛上糖鹵汁而成。色澤光潤、悅目,香甜、透味,入口溶滑。
民間吃臘八粥,講究在太陽出山以前。吃飯時,小孩端一碗粥,先用筷子往院內各棵樹上抹一些,然後用斧頭或木棍敲打樹干三下。口中還唱道,「管你結棗不結棗,年年打你三斧腦。」「看你結杏不結杏,年年打你大三棍」等等。習慣稱之為祭樹,卻有除蟲防蟲之效益。
舊俗,學生家要給先生敬送臘八粥。現在,山莊小村裡仍保留著這一習俗。臘月初八日早上,小學生上學時,每人要端一碗臘八粥送給老師。這也是家長們對老師辛苦一年,表示的一點敬意。
臘八節,婁煩縣等地習慣「吃捂麻雀餑餑」,「打麻雀面」。具體做法是,把面捻成圪垛垛,搓成圪搓搓,煮熟撈出來,在院里撒一點兒,表示捂麻雀、打麻雀、消滅麻雀。這些地方,位於山區,山林草坡茂盛,麻雀很多,對農作物為害不小。吃「捂麻雀餑餑」,「打麻雀面」,體現了對麻雀為害的憎惡。
臘八節,當年成婚的小夥子要到井上搶挑頭一擔水。民俗認為「明年可以生一個胖娃娃」。孩子們則喜歡到河裡打冰塊,順便在冰上做滑冰游戲。
晉北許多地方,臘月初七日下河取冰塊,除留一部分供神外,全部倒在水缸內溶化,以備次日早晨做「臘八粥」使用。有的地方做臘八粥所用的水全部是冰塊所化。
與臘八節相關,山西南部地區習慣臘月初一炒豆子,臘月初五吃五豆飯。五豆飯大體分兩種類型。長治等地是以小米和紅豆、黃豆、綠豆、豇豆、豌豆,製成粥飯。運城等地是將大豆、小豆、紅豆、綠豆、豌豆等五種豆子煮熟後,下面條食用,稱為吃五豆。民間有「吃了五豆,長一斧頭」的說法。
臘月初八,在晉中、太原一帶的城鄉,還有泡製「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是把剝得乾乾凈凈的紫皮蒜放在一個大瓶子里,然後倒進滿滿一瓶醋,用紙糊住瓶口,密封起來,等到除夕時再把這「臘八蒜」的瓶口打開、食用。
「臘八蒜」,也稱「臘八醋」,這種醋,酸中帶辣,辣里有酸。這種蒜醋,常常用來蘸餃子吃,味道相當鮮美,而且蒜的色澤逞青綠色,分外好看。吃在嘴裡,並不很辣,脆而且香,是晉中、太原一帶城鄉臘月初八腌制的一種食品佐料。
過了臘八節,民間就認為是已進入年節,要為過大年做准備工作。碾米、磨面,生豆芽,做豆腐,攤煎餅,趕集置辦年貨。正如一首兒歌所唱,「臘八到,過年了。爺爺好喝老白燒;奶奶愛吃胡花椒,媽媽要扯花布料,娃娃要響大麻炮,樂得爸爸哈哈笑」。
4、中國傳統節日臘八的由來是什麼?
自上古時代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
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後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
後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不同地區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類,黃豆、紅豆、綠豆、芸豆、豇豆等豆類。
5、山西的春節的習俗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
山西地區的春節,一般開始於農歷臘月初八,結束於正月十五元宵節,有些地方直到二月二止才算結束。民俗有「忙臘月,鬧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說法,這正是其春節習俗眾多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逛燈會已然成為了人們在過年期間的一項全家性的活動,一家人熱熱鬧鬧地相約去看燈,寒冷的冬風也吹不散大家的興致。說到燈會就不得不提山西大同的古都燈會了。
最重要的當然是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了。一盤代表著團團圓圓的餃子,一條寓意著年年有餘的鯉魚,一盤代表著牛氣沖天的燉牛肉......這一桌子團圓飯,12道菜,寄託著人民對新一年的期望與美好願景,吃到包著硬幣的餃子,則寓意著這一年會有好運氣。
除了年夜飯之外,桌上的乾果和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臘月廿二十三(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灶,每個人都要吃麻糖,想讓灶神的嘴巴被粘住無法告狀,同時,婦女都會安頓自己的孩子吃完糖,「糊」了嘴之後就不能胡亂說話。
山西的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有著各種聯系。因此,山西的春節習俗與煤也是分不開的。每逢春節除夕晚上,晉北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願全年興旺之意。
6、各地春節的習俗
山東省
寧陽縣春節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春節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檯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
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初一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初一,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初一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福建省
廈門人春節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東北的春節習俗除了和北方許多地區一樣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習俗。 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嘗,可以葷素一齊上。通常必要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雞凍兒、魚凍兒、豬肉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禧套路菜。 席間,老少互相祝願、兄弟間推杯換盞,盡情享受天倫之樂。飯後,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響,謂之「踩歲」;再將懸掛於室內、外的春燈一齊點起來,照耀著四壁的年畫和春條,室內、外一片燈火輝煌。「天地桌」上供著大幅黃紙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諸佛」或「百份」(天地諸神像冊),設大餅,蜜供、面鮮、果品、素菜、年糕、年飯為供品,高點金字紅燭與子午香,以表迎請諸神下界賜福。 為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謂之「守歲」。孩子們歷來是隨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陞官圖、擲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戲人、點走馬燈,放「滴滴金兒」,「耗子屎」、「黃煙帶炮」……老太太們則坐在一起斗紙牌、打麻將、打十胡。 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乾果雜拌兒、溫朴、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盡情享受,直至「接神」。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震徹夜空。「遍天銀花銹,闔街硝煙濃」。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 禮成後,即宣告舊歲已去,新年來臨,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嚴時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必給未成年的小孩兒一一引進「壓歲錢」。 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在百十個餃子里,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19]
北方
天津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灶王爺。待香燃盡後,請下灶王像,點火燒了,大年三十再買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碼子」換上,年復一年,都是這樣。天津還有春節貼吊錢兒的習俗,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河北 年初一:祭拜天地 年初二:狗狗過生日 年初三初四:走親訪友,媳婦回娘家 年初五:「破五」祭財神 年初六:百無禁忌,出門活動筋骨 年初七:吃面條,祝長壽 年初八:凌晨拜天公 年初九:玉皇大帝登場 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最後記得回歸清淡 年十四:准備鬧元宵 年十五:吃元宵看燈火 山東 山東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過後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農村還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上貢品,燒香燒紙,人們稱之為「發紙」。當然還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樓」,祭拜各方天神。在山東農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頭拜年的習俗,一大早天還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給族中年老的長輩磕頭拜年,小孩拜年還要給「壓歲錢」。在吃過早飯之後,家族中所有女子給族中長輩磕頭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墳上祭祖的習俗,祭祖要帶上豐盛的貢品、紙錢、香鉑,並且還要帶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靈。初三初四則是走親戚的日子。 山西 山西人在臘八節過後,就忙著准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准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系。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游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 陝西 陝西人一進臘月,就忙起來了: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在這里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里,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擀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里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裡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里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這夜睡不著覺,一個人靜靜地踏黑爬上山頂,面向東方瞭望,這叫「品天」。據老人說,從曉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莊稼的豐歉、村寨的吉凶。究竟靈不靈,誰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這里叫「問強健」,小輩見了長輩都要「問強健」,像「爺爺強健啦!」「奶奶強健啦!」長者便回答「娃娃乖著哩!」意思是誇孩子健康進步。這種拜年禮俗,不僅限於孩子,就是已娶妻養子的漢子,見了長輩也是如此。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河南 河南人把除夕慣稱大年三十兒,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正月初一,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裡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河北:在古時,趙國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和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甘肅 在甘肅,新年舞社火是甘肅各地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以豐富的想像,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社火臉譜忠實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褒貶,他們通過社火臉譜,誇張、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有蘭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張掖的頂碗舞、隴東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臘花等。正月打鞦韆,進入農歷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一架架鞦韆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游戲。打鞦韆,有兩種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橫板上,由別人在後面送,悠悠晃晃,飛得不太高,這種姿式適合於年幼兒童;二是站立在橫板上,自己用力,使鞦韆快速飛升,這種姿式最受大人青睞。就這樣,歡樂的人們飛在鞦韆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