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紀念禮品 » 德安縣小吃

德安縣小吃

發布時間: 2022-12-29 07:30:08

1、關於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粽子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粽子,當時人們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慶食品。

2、劃龍舟

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流傳兩千年以上,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

3、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驅邪,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

4、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在端午節,人們用菖蒲艾蓬等浸酒蘸灑於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

5、打午時水

端午,是五月初五,「五」(午)是陽性,古人認為這一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午時驅邪最佳,所以端午當天有取「午時水」的說法,用來煮飯、燒水、煮湯,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

2、最受歡迎的十大美食排行榜,有葷有素,你心中的十大美食排行榜是什麼呢?

山東煎餅

山東煎餅,漢族特色麵食。源於山東南部和西南部的臨沂、泰安、滕州、濟寧、曲阜等地區,屬魯菜系。有諸葛亮或孟姜女發明多種傳說。山東煎餅非常薄,以五穀雜糧為原料製成,卷上大蔥,蔬菜肉類或山珍海味,可以吃得津津有味。煎餅的起源最早能追溯到東晉時期。從歷史發展到現在煎餅也主要分為以沂蒙山煎餅和泰山附近煎餅兩種叫法為主。

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我國的蒙古族、維吾爾族等民族喜愛的傳統美食,其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吃的時候直接用手抓著羊肉蘸著調料吃,先不說它肉鮮味美,不膩不膻的口感,光這種特殊的吃法就吸引了不少食客去品嘗。

成都冷串串

成都冷鍋串串,是四川傳統的地方小吃,屬於川菜系 。最早出現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但比之略有不同。它是由各種蔬菜、肉食切成不規則的形狀,再用做好的竹簽把這些菜品穿成一串一串,最後把它放入特製配方的鍋里加工煮熟即可食用。

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簡稱羊肉泡、泡饃,製作原料主要有羊肉、蔥末、粉絲、糖蒜等,古稱"羊羹",西北美饌,尤以陝西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它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慾,食後回味無窮。

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留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因它暖胃耐飢,素為西安和西北地區各族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陝也爭先品嘗,以飽口福。牛羊肉泡饃已成為陝西名食的「總代表」。

廣西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是廣西桂林地區歷史悠久的特色傳統名小吃。以其獨特的風味遠近聞名。其做工考究,先將上好的早秈米磨成漿,裝袋濾干,揣成粉團煮熟後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圓的稱米粉,片狀的稱切粉,通稱米粉。

其特點是潔白、細嫩、軟滑、爽口。其吃法多樣。製作最最講究鹵水的製作,其工藝各家有異,大致以豬、牛骨、羅漢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濃郁。鹵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風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鮮粉、原湯粉、鹵菜粉、酸辣粉、馬肉米粉、擔子米粉等。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川菜的代表菜之一,相傳於清朝同治年間,成都北郊的一家劉氏,因為面部有麻點被稱為」陳麻婆「,創制的燒豆腐,就有了「陳麻婆豆腐」。清末詩人的《錦城竹枝詞》已有記載。主要原料由豆腐、香蔥、豆瓣構成,其特色在於「麻、辣、燙、香、酥、嫩、鮮、活」八字,味道好吃,回味無窮。

銀絲面

常州的銀絲面多數是陽春面,或紅或白的湯頭,中間一旋面條,吃銀絲面講究「面、湯、哨、熱」四個字。所謂食材選料,湯為精華,哨熱輔助,一個不能少!一碗潔白的銀絲面,配上黃色的蛋皮絲、綠色的蔥花香菜,再注入濃郁的雞湯,搭上一碟美味的澆頭,柔滑軟爽、韌勁十足,十分鮮美。最早銀絲面是民國年間常州的百年老店「味香齋面館」創制的,面條細如發絲、潔白如銀,頗具常州特色。

藕合

炸藕盒是博山菜系中的代表,近百年來,博山大廚們經過長期不斷地實踐,創造出一大批具有博山地域特色的飯菜品種。正宗博山炸藕合原料一定得新鮮,調味料全,腌漬時間充分,絕不會湊合。炸藕合要注意火候,這東西只可意會無法言傳。別小看這簡單的炸藕合,其中的奧妙不是一時半回就能掌握的,不下一番功夫,怕是做出東西也會有天壤之別。

粽子

粽子又稱「角黍」、「筒粽」,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傳說是為紀念屈原而流傳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深受人們的喜愛。2010年12月,江西德安縣宋代古墓出土了兩個實物粽子,據考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實物粽。

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筒棕」,南朝梁開始還出現葯食合一的粽子。直到現在的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這種風俗也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關於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看了上面的文章後,可見端午節的習俗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相信大家在這個端午節小長假里並不會覺得無聊吧。
全國各地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粽子的由來
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贊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徵。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贊美九子粽的詩篇:"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 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復松。"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淅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台灣省)
台灣地處亞熱帶,早期來自大陸的移民多無法適應這里的氣候,死於瘴癘時疫者,時有所聞。因此,端午這個以驅疾避疫為基本精神的節日,便顯得格外重要。
前清時期的端午習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鳳山縣志》(十七六四年)卷三附錄中的記述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錢送於路旁,名日送蚊。門楣懸蒲艾兼插禾稗,謂可避蚊蚋;榕一枝,謂老而彌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饋遺。好事者於海口淺處,用錢或布為標,三皮漁般爭相奪取,勝者鳴鑼喝采,號日斗龍舟。午為小兒女結五采縷,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煉。
民間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插艾、榕能使身體強健。俗話說「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私塾里的學生,照例要在端什節送紅包給先生作謝禮,先生則以一把扇子作為回禮。
鈴木清一郎的《台灣舊慣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年)記載,喪期中的家庭,端午節不包粽子,而是由親友贈送,稱之為「送節」。喪家則以糖做為回禮。而農家把稱為「福金」的金紙來在竹竿上,插在間,據說可以防害而獲豐收。有些地方在端午節有作「咸茶」的習俗,就是用鹽來腌紫蘇葉和蕃石榴葉,據說可以當葯茶,清除一切毒氣。
日治時代的屏東縣佳冬鄉,還有在端午節這天打石戰的習俗。石戰在佳冬地區已流傳了數百年,每年到了端午節前幾天,眾人紛紛拳擦掌,准備打場硬仗。石戰以村落為單位,組織一如軍隊,並設有參謀長等職位。組織一如軍隊,並設有參謀長等職位。男人在「前線」擲石作戰。婦女則在後方負責運送石頭。單況淚烈時,動輒造成傷亡。戰勝的一方可至戰敗的村子大肆吃喝一番。戰敗的村民則落荒而逃。若不幸被對方俘虜了,會被強迫脫褲處罰,當眾羞辱一番。這項奇特的習俗,據說可保一整年好運,所以佳冬人樂此不疲。但是因為石戰常造成嚴重的傷亡,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再的禁止,遂在日治末期逐漸式微。
端午節,家家戶戶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的井水。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葯吃三年」。最富傳奇色彩的午時水,則來自大甲鎮砧山上的劍井。傳說井是當年鄭成功插劍禱泉的地點,而自又相傳鎑砧山盛產各種靈葯仙草,於是劍井午時水的功效便被傳說得神奇無比。每年端午節,劍井旁邊爭沒午時水的人總是擠得密不通風。據說端午節正午對著井中仔細觀看,還可以看見鄭成功的那把影。而看見劍影的人,這一年一定無災厄。
劃龍舟,台灣稱為「扒龍船」。據《民俗台灣》一卷六號上記載,日據時代士林的端午龍舟的習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邊「迎水神」。初五正午,即敲響鑼鼓,扛起龍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燒香禮拜。俗語說:「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表示歡迎,稱為「接龍船」。賽過龍,還要於初十「送水神」,並舉行「謝江」的儀式。
台中南屯的頭店,自清朝中葉,就有在開春後,穿木醒穿山甲的習俗。光復後,這個習俗固定在每年的端什節舉行。犁頭店在清朝,是台中最繁榮的地區,據說,這是因為當地位居穿七甲穴的緣故。所以,當地居民每年端午都會穿上木屐,來回重踏地面,以期用巨大的聲響震醒穿山甲。目前,這項習俗已改采趣味競賽的型式。由四個人自組一隊,穿上兩條長木皮釘成的環木屐競走。卡卡的木屐聲,確也震醒了犁頭店居民們懷舊的情緒。
在節日食俗方面,台灣俗傳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長。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台式的粽子製法分為南北兩種。北部作法是米漏泡於水中,瀝干後用油炒香,並君入五香粉、胡椒粉、醬油等調味料。將米蒸熟後再用竹葉包裹填餡,再一次使人味。也有人宜接用油將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餡後蒸食。南部的作法是用純白糯米漏泡後加肉餡,以綠竹葉包裹,水煮至熟透。因為製作方式有別,所以南北兩地的粽子也風味各異。北部的粽子有濃郁的五香胡椒味,南部的肉粽則帶有淡淡的竹葉清春,各特色。料的內容則有豬肉、香菇、蝦米、花生、鹹蛋黃、紅蔥頭、栗子、蚝乾等,隨個人喜好增添。
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也吃茄子及長豆、桃李等。但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義則和南人有別。吃子固然是取其長之意,吃李子則象徵子孫繁衍,有人還認為可以預防中暑。吃長豆是為不被蛇咬(因長豆形狀像蛇)。吃茄子則可預防蚊子咬(茄子客語叫做「吊菜」,而「咬」,土音為「ㄉ一ㄠ」,取其諧音)。
客家人包粽子還分鹼粽及咸粽。鹼粽特別是用來祭祀的。客家人過端午須准備四份牲醴,一付拜土地公,一付拜萬善爺,一付拜附近的大廟。而鹼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咸粽則分米粽及粄(粿)粽兩種,純粹用來解饞。
端午節的習俗:包粽子
南北風味粽
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由於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
北京粽子
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北京粽子個頭較大,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場上供應的大多數是糯米粽。在農村中,仍然習慣吃大黃米粽。黏韌而清香,別具風味,北京粽子多以紅棗、豆沙做餡,少數也採用果脯為餡。
廣東粽子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品種較多,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鹹蛋黃做成的蛋黃粽,以及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冬菇、綠豆等調配為餡的什錦粽,風味更佳。
四川粽子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製作講究,工藝復雜,其口味當然獨特,故成為四川千古流傳的名點小吃之一。其製法是先把糯米、紅豆浸泡5至6小時,將水倒出,放入椒粉、川鹽、味精和少許臘肉,用粽子葉包成約60克一個的四角粽。煮熟後食之,香辣適口,風味獨特。
蘇州粽子
蘇州粽子是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具有配料講究、製作精細等特色。如豬油夾沙粽子,選用上等紅小豆,煮熟後去皮濾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適量的油脂製成餡,裹扎時餡里還夾有一塊肥肉,煮熟後晶亮甜美,油潤清香。
嘉興粽子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聞名華夏,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嘉興粽子當推「五芳齋」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稱。它的粽子從選料、製作到烹煮都有獨到之處。米要上等白糯米,肉從豬後腿精選,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鮮美,肥而不膩。許多海內外朋友皆因品嘗過嘉興粽子後,方知浙江嘉興的地名。
海南粽子
海南粽子與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芭蕉葉包成方錐形,重約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鹹蛋黃、叉燒肉、臘肉、紅燒雞翅等,熱粽剝開,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後有肉、蛋的濃香。香濃淡兼有,味葷素俱備,令食者胃口大開。
山東粽子
在諸多品種的粽子里,輩份最大,資格最老的,當首推山東黃米粽子。選用黃黏米包裹的粽子黏糯,夾以紅棗,製品風味獨特,食用時,可根據食客習慣,佐以白糖,增加甜味。
汨羅粽子
湖南汨羅傳說是粽子發源地,汩羅粽子歷來以品種多、製作精巧而著稱於世。國際龍舟節期間共推出傳統和新開發的粽子數十種,並採用外形精美的真空塑料包裝和罐頭包裝,無菌衛生,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閩南粽子
廈門、泉州的燒肉粽、鹼粽皆馳名海內外。燒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三層塊頭,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鹵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卜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不膩。閩南話「熱」與「燒」同含義,所謂「燒肉粽」,就是要趁熱而食的粽子,熱食則更有風味。
台灣粽子
帶有濃厚的閩南風味,品種甚多,有白米粽、綠豆粽、叉燒粽、八寶粽、燒肉粽。燒肉粽最為流行,它的「內容」豐富多彩,包括有豬肉、干貝、芋頭、蛤干、鴨蛋等,成了終年可見的傳統小吃。新竹的「成家肉粽」、彰化的「肉粽」和台南的「再發號肉粽」都很有名氣。八寶粽也是代表品種,它選料多樣,將豬腿肉、肥膘、栗子(或花生仁)、蘿卜干、魷魚分別切成丁,鍋燒熱,先下洋蔥末,再加上以上配料及酒、醬油、麻油炒勻,與糯米拌勻後,裹扎蒸熟,香味濃郁。著名歌星鄧麗君以一首台語「燒肉粽」的歌曲而大受歡迎,由此可見台灣粽子在台灣飲食文化的地位。
此外,著名的粽子還有貴州的「酸菜粽」、西安的「蜂蜜涼粽」、廈門的「燒肉粽」、蘇北的「鹹蛋粽」、上海的「鹹味粽」、雲南的「火腿粽」等各具特色。
話說「洋粽子」
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習俗之一是吃粽子。有人以為這粽子是中國人的專利,其實其他國家也有。洋「粽子」主要流行在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國家。
日本在歷史上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也有端午節,也吃粽子。所不同的是,日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米粉做成的,形狀呈長圓形,像個錘子,並在粽子上纏蘭草。
緬甸人也愛吃粽子,但與端午節無關。緬甸粽子也用糯米做主料,用香蕉、椰蓉做餡,其香氣撲鼻,吃起來糯軟甜美。
菲律賓把粽子作為聖誕節必不可少的食品。粽子形狀呈長條形,風味與中國江浙一帶的粽子基本相似。
印度尼西亞的粽子在南洋很有代表性,用餡特別講究。其肉粽是用新鮮牛肉末加上香菇、蔥等,吃起來香滑而不膩。
墨西哥的粽子與中國粽子很相似,稱作「達瑪爾」。它以粗玉米作主料,再配以肉片和辣椒,用玉米葉或香蕉葉包成,吃起來又香又辣,別具風味。
哥斯大黎加粽子用一種經過特別加工、帶有粘性的玉米粉做主料,配以雞肉、牛肉、胡蘿卜、土豆、橄欖、辣椒等,然後用新鮮的香蕉葉包成扁方形。
秘魯的粽子比較接近上一種,是聖誕節食品。聖誕節這一天,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邊歡慶聖誕邊吃粽子。
最早的粽子實物
江西德安發現我國目前最早的粽子實物
近日,江西德安發現我國目前最早的粽子實物,這一發現通過了我國考古專家的嚴格鑒定。
據介紹,江西德安義峰羽絨廠在這個縣寶塔鄉楊橋村向陽山修建水塔時,意外發現一座宋墓。德安縣博物館工作人員立即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據宋墓石碑文字記載:墓主周氏為寧國府通判國史溪園先生周應合之女,今武寧人,葬於公元1274年;丈夫為新太平州通判吳疇,今德安縣車橋人。
墓主右手拿一根長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兩個棱形粽子。粽子,長6厘米,寬3厘米分別系於桃枝兩邊,外皮為粽葉,薴麻捆紮。專家介紹: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以示親屬的哀悼。兩個粽子成雙成對,象徵吉祥如意。
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詩中會同中國考古學會、國家文物局專家鑒定委員會十餘名專家,經過嚴格的鑒定,確定這兩個粽子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粽子實物。
端午別稱知多少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 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太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 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沈榜宛《雜記》載:「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寧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菖蒲節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1、賽龍舟、洗龍湫水。龍湫水也就是龍舟競渡過的水,人們認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龍湫水、洗龍湫水浴的習俗,民間也就有「五月節洗龍湫水」的俗語流傳。
2、吃粽子。端午節粽子主料:糯米,為禾本科草本植物糯稻的種子。味甘、性溫,入脾、胃、肺經;具有益肺氣、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 糯米有收澀作用,對尿頻,盜汗有較好的食療效果。)主治:脾胃虛弱,體倦乏力,少食,腹瀉;氣虛自汗。竹葉甘,淡,寒。主治:熱病心煩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齦腫痛,心火織盛引起的口舌生瘡,尿少赤**。還可以清熱除煩:用於熱瘍煩熱,心煩不寐,小兒夜啼。另配料可以隨意選用,有大棗、榛子、苡米、花生、蓮子、芡實.....也都有滋補保健。
3、掛香囊。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製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葯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葯研細,然後放在緻密的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這幾味中葯,中醫認為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4、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5、喝雄黃。酒醫史淵源《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認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在端午節早晨擺雄黃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現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制備雄黃酒的方法很簡單,用於**飲用的,則取微量經過水飛處理的雄黃細粉,現行葯典規定內服用量為0.05克~0.1克放入一隻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將其攪溶,再將上層帶有微紅**的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澱物則棄之不用,飲用量約15毫升左右。
6、煮大蒜。大蒜是一種中葯,味辛甘,能殺毒滅菌,熟食能清腸胃毒素,疏通血脈。端陽節早晨,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煮食新蒜頭,以疏通血脈,消毒滅菌。
7、滾吃雞鴨鵝蛋。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游戲。
8、驅五毒。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4、辣丁灣澇汁小海鮮騙局 想加盟有加盟過的嗎?希望給點意見

我是江西省德安縣人,在2019年7月9日我全家和我妹妹家共9個人去參加辣丁灣澇汁小海鮮品牌推介會,公司按排上午8:20分在公司門口集合(我頭天晚上就是住公司按排的如家酒店,就在公司隔壁。),人到齊後就按公司按排的路線參觀公司旗下產業,業務員介紹從城陽人民醫院向左拐一直到總公司的產業物流園周邊的大型建築都是公司的產業,然後到了物流園在公司物流倉庫參觀了就回到了公司的多瑙河酒店10樓多功能大廳,公司主持人介紹了公司的發展歷程跟餐飲發展項目,然後開始品嘗辣丁灣撈汁小海鮮時間大概是10.30,然後我們在12點多離開多瑙河酒店回到了住的酒店,家裡人有5人開始陸陸續續出現了腹瀉腹痛等症狀,去了城陽人民醫院,檢查後是細菌引起的急性腸胃炎,醫葯費都是自付的,公司在知情的情況下無任何錶示,只是有一位業務經理在知情後在醫院陪伴了兩個小時。

5、九江的名勝古跡和獨特小吃

九江之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中「九江孔殷」、「過九江至東陵」等記載。九江稱謂的來歷有兩種,一是「九」為古代中國人認為的最大數字,「九江」的意思是「眾水匯集的地方」,「九」是虛指;二是「以為湖漢九水(即贛江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即九條江河匯集的地方,「九」是實指。長江流經九江水域境內,與鄱陽湖和贛、鄂、皖三省毗連的河流匯集,百川歸海,水勢浩淼,江面壯闊。

九江開發歷史較早。夏、商時期,九江屬荊、揚二州之域,春秋時九江屬吳之西境,楚之東境,因而有「吳頭楚尾」之稱。九江作為行政區劃最早出現在秦代,秦始皇劃天下為三十六郡,就有九江郡。此後九江又有江洲、柴桑、潯陽、汝南、湓城、德化等古稱,但主要以九江、柴桑、潯陽、江洲著稱於世。

九江全境東西長270公里,南北寬140公里,總面積1.88萬平方公里,占江西省總面積的11.3%,人口460萬,其中市區規劃面積11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8.4平方公里,市區人口51萬人。轄九江縣、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星子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等九縣,瑞昌市,潯陽、廬山兩區,九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共青開發區和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

九江市在江西的北陲,長江中游南岸,廬山北麓,東濱鄱陽湖,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而美麗的城市,古稱潯陽、柴桑。秦設九江郡,有「江到潯陽九派分」之說,故名九江,又稱江州。它「襟江帶湖」,雄據三省要沖,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素稱「江西門戶」。古書說九江「據三江之日、當四達之衢」,七省通連、商賈集至,亦是我國近代「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現為江西北部重要工業城市和唯一的對外航運港口,昌九工業走廊中的重點開放開發區。
夏商時期,九江屬荊、楊二洲之城,春秋時期屬吳之東境,楚之西境,素有「吳頭楚尾」之稱。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九江為36郡之一。二千多年來,自秦朝始,曾使用過九江、柴桑、江洲、潯陽、汝南、湓域、德化共七個名稱。明朝以後至今沿用九江地名。

九江旅遊景區景點分為六區、二點、一線,共計三百餘處,其品位之高雅,內涵之豐富,門類之全,密度之綢,實屬國內唯一,世界稀有。 六大景區:廬山牯嶺景區、廬山山南景區,廬山山西景區,永修縣景區、潯陽景區、共青城景區; 二點:湖口縣的石鍾山和彭澤縣的龍宮洞; 一線:長江、鄱陽湖水上游。

九江交通得天獨厚,既扼渝、漢、寧、滬的水上交通要沖,又是贛、鄂、皖、湘水陸聯運的換港碼頭;京九鐵路貫通南北,一橋飛架南北,長江天塹在此變為通途。

九江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名勝古跡甚多,旅遊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就是游覽勝地。現在對旅遊資源逐步開發,各景區,景點建設日臻完善,服務設施逐步改善,接待能力初具規模,被國家列為對外開放城市。

「九派潯陽郡,分明是畫圖」。神奇的大自然賦予了九江十分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雄美壯觀的山水勝景。在縱橫一萬八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羅棋布著400多個景點景觀,呈現出一幅千崖競秀、萬壑爭流、梵宇巍峨、勝跡如林的山水畫卷,形成了一個以廬山為「龍頭」,包括「六區」(牯嶺、山南、沙河、永修、潯陽、共青)、「兩點」(石鍾山、龍宮洞)、「一線」(鄱陽湖水上旅遊線)的大型旅遊區。

九江名山、名江、名湖、名城於一體,有400多個景點景觀,已開發景點120處,旅遊線路30多條。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省級風景名勝區8處。2001年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廬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旅遊勝地40佳」之一,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中國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全山景點80餘處,各類中外別墅1500餘幢。山南景區有唐代詩人李白寫下「望廬山瀑布」千古名句的秀峰,晉代詩人陶淵明故里和桃源勝境等。
市區主要景點有九江長江大橋、長江大堤外廣場、周瑜點將台--煙水亭、因白居易《琵琶行》而得名的琵琶亭和當年宋江醉題反詩的潯陽樓等景點,市中心的甘棠、南門兩湖,面積120萬平方米,兩湖間的李公堤系唐代江洲刺史李勃所建。
分布在縣區的景點主要有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陶靖節祠、宋代民族英雄岳飛之母墓、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江湖鎖鑰石鍾山、全國重點寺廟之一的雲居山真如禪寺、全長2700餘米的地下溶洞龍宮洞以及有「萬島之湖」之稱的柘林水庫等。

世界第三、中國第一大河流萬里長江,自青藏高原發源,一路發展壯大,浩浩盪盪而來,至九江一帶,江面開闊,史稱潯陽江。潯陽江畔,風光旖旎,物產豐饒,人傑地靈。歷史上,演繹過多少動人的故事:禹疏九江登廬山,灌嬰築城鑒浪井,公瑾甘棠點水軍,董奉杏林救黎民,淵明種豆南山下,樂天江頭感琵琶,太白五老攬秀色,東坡月夜探石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中游南岸,九江與南昌之間。它北縈長江,西屏廬山,碧波萬頃,水天相連,渺無際涯。晴日浮光躍金,舟發鳥翔;雨時雲水茫茫,風急浪高;朝暉夕陽,氣象萬千。唐代王勃在《滕王閣詩序》中所寫「虹銷雨霽,彩徹雲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描繪的正是鄱陽湖的景色。

九江的小吃具體有什麼也不好說;
九江:蓮藕湯、炒雜燴 廬山:雲霧菜芯、雲霧茶汁烹蝦仁 湖口:豆鼓燒肉、豆鼓爆辣椒、黃花炒雞蛋、黃花燉肉湯彭 澤:玫瑰排骨、紅燒縮項鯿、蝦米煮雞蛋、蝦米煮粑 瑞 昌:山葯燉肉金、錢山葯餅 德 安:析栗燒雞、板栗豬肚 都 昌 :豆參煮鯰魚、紫蒜炒臘肉 武 寧:香菇肉餅、燒香菇托;等等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