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紀念禮品 » 年貨古文

年貨古文

發布時間: 2022-12-31 13:58:38

1、關於春節的傳說和習俗

春節的傳說是因為相傳年獸「夕」十分兇殘,半夜走家串戶吃人,炎黃先祖為了躲避年,那舉家團圓在一起,圍坐在一起抵抗年獸。

由於年獸每年出沒一次,炎黃先祖在於其無數次斗爭中,摸索出了斗爭訣竅,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了貼紅色紙類製品(貼紅春聯、紅窗花)、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春節的習俗有:

1、年夜飯: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2、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

(1)年貨古文擴展資料

在春節期間,每個地區還都有不同的歌謠:

1、山東:臘八粥,熬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推煤鼠(應該是糜黍,見北京篇「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姐姐拉著弟弟扭一扭。

2、北京:「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2、春節習俗古詩文

民間有一首流傳很廣的《過年歌》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豬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大年初一蹶著屁股亂作揖。

小年

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每到這一天,各家各戶還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燒餅,名曰『祭灶火燒」,或者備灶糖,灶王爺要在這個時間上天,去向天皇人帝匯報工作。

給灶王爺吃了嘴甜甜的,人們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臘月二十四

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除舊迎新不可不做哦。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明年會有好事情降臨的。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舊俗還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窮苦人家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也是辦年貨的開始。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燉豬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臘月二十六這一天,各地有「臘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臘月二十六,洗凈禽畜屋」之說,民間還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也就是說,從這一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在各地鄉村,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

臘月二十七

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民謠中有「臘月二十七,殺只雞」的說法,為什麼要在二十七殺雞呢?這其實還是取得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點。

因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節日期間,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見到雞,這樣才算圓滿。另外,因為老理講究初一不能動刀,所以,這些東西當然也就要提前准備好了。

臘月二十八

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這天要貼窗花了啊。

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的說法,是說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准備主食過年的前奏。

「貼花花」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

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臘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稱「小除夕」,這一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且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中國農歷有大小月之分,所謂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臘月為小月,二十九這一天就是這一年最後一天。那麼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過年的各種准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大年三十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為害,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年獸。要是不守歲第二天見不到你了可怎麼辦呢?

臘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夜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的習俗,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守歲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包餃子。

正月初一

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後,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占歲、聚財等。而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餃子,還有湯圓,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大年初一這天,湯圓不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也不叫「吃湯圓」,叫「得元寶」。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娘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數。

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的睡覺吧!

農歷正月初三,又稱為「豬日」。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

相傳大年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裡,因此也不宜遠出,准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正月初五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於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一說。同時,這一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

正月初六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裡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是祭送窮鬼、窮神。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有《送窮文》。唐代詩人姚合寫有詩《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第一首雲:「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

道教認為:「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馬,始生人。」漢代東方朔的《占書》也說:「歲正月一日佔雞,二日佔狗,三日佔豬,四日佔羊,五日佔牛,六日佔馬,七日佔人,八日佔谷。」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人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寶羹,也就是將七種蔬菜,煮成雜菜湯,在農業社會,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寶羹,來年大豐收。

正月初八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道教和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說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羅候、計都九星輪流值年照命)。

人的一年命運如何,完全操在這位值年星宿手裡,而每年正月初八日為諸星君聚會之期,又傳為「諸星下界」之日,故在這天祭祀星君(即順星),便有可能獲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們有的到白雲觀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燒香順星。但不論是否去廟里進香,是日晚間,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

正月初九

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每逢玉皇大帝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道教和民間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舊時的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樹下(最好是桂花樹)唱歌,請玉皇大帝最寵愛的小女兒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須歡樂吉祥,讓七仙女高興,她一高興,父皇玉帝就會保佑人間一切順利。

正月初十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於地。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大年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正月十一日,俗稱「請紫姑日」(有的地方為正月十四)。最早記載「紫姑」的文獻是南朝宋人劉敬叔的《異苑》。大致說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並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里,天帝憐憫,封她為廁神。但民間敬奉紫姑並非因為她是廁神,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壓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來祭祀。

同時正月十一還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准備工作。

從新年到正月十一,人們吃的食物中大多豐富且多油。因此,從這天開始,人們開始飲食清淡,清腸潤燥。更重要的是,由於三天後將是元宵節,從這天開始就要准備。家裡將會買燈籠,搭燈棚。

民間俗稱「正月十二搭燈棚」。意思是元宵節將近,村莊中的管事人從這一天開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壯年准備花燈,做元宵賞燈的各種准備工作。

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點灶燈。各家試點制好的燈。扎彩燈,吃湯圓。

今天是農歷正月十三。元宵節的准備還在繼續。在中國南方,這天要欣賞燈籠。絡繹不絕的中國人會在這天去城隍廟賞花燈。而這僅僅是元宵節的序幕。除了傳統的紅燈籠外,還有許多不同樣式的花燈。燈展通常從今天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

在正月十三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正月十五鬧花燈,一般要從正月十三紮彩燈開始。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從正月十三這天起,人們就開始張燈結綵扎彩燈啦!

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拜臨水娘娘,保佑婦女孩子健康。試花燈。

農歷正月十四。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是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游戲。大人和孩子都喜愛解決這些問題。

民間將正月十四這一天稱為「臨水娘娘」(又稱「順天聖母」)的誕辰。傳說臨水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歷年間的人,後來成為了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於是民間立祠奉祀,稱為「臨水娘娘」、「順天聖母」。其實,是婦女們在沒有地位、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也是她們畏懼難產而鼓舞自己的一種方式。

為了准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綵,並做一些游藝節目的預習活動,成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准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准備販賣,成為「燈市」。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元宵節,觀燈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漢末道家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天官、地官、水官,認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說天官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至南北朝時「三官」與「三元」相結合而為三位天帝,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亦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相傳,正月十五日正是蠶神嫘祖的生日,因此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蠶神」的日子。祭蠶神用白粥加上肉脂為供品,同時用一桿竹竿挑著燈燭插在田間,謂之「照田蠶」(據說觀察燈火顏色可以判斷一年的豐歉)。這項活動逐漸成為了後代元宵節觀燈習俗的一種源頭。

3、我與傳統文化高分作文10篇

傳統 文化 ,別稱文化遺產,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那麼關於我與傳統文化高分 作文 有哪些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我與傳統文化高分作文,歡迎查閱!

我與傳統文化高分作文1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有 臉譜 。剪紙。中國結。 刺綉 。人偶。 武術 ……

我國的節日文化相當豐富,其中, 春節 是我國的第一大傳統節日。臘月二十三,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小年」,到了那一天,年味就越來越濃了。大街上到處都是買年貨的,到處都洋溢著熱鬧喜慶的氣氛。

到了臘月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忙著貼紅色的 對聯 ,威武的門神,還有門上要貼倒福字,意思是福到我家了,幸福就在我們身邊……出門在外的人也都要趕回家和家人團聚,吃團圓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餃子。一家人吃著豐盛的年夜飯,一邊看著春節聯歡晚會,有說有笑,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容。晚上還要熬夜,等待著新年鍾聲的敲響。五。四。三。二。一那一刻,就聽到到處都是放鞭炮的聲音,這是人們為了慶祝新一年的到來。

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早上,人們都要穿上新衣服去長輩家拜年,還要收壓歲錢,這也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大年初二要走親訪友,直到正月十五看舞獅舞龍,就預示著過完年了。這就是春節的風俗習慣。

中國的傳統節日。傳統文化還有很多,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哦!下次我再給你們慢慢講……

我與傳統文化高分作文2

我最喜歡的傳統節日是春節。每到大年三十,商場里人來人往,大家都忙著買年貨。但你知道嗎?過年還有一個美妙的 神話 故事 ,我講給你聽吧!

傳說 中,在一個山谷里住著一隻叫「年」的怪鼠,每到春節的晚上「年」都會襲擊山下的一個村子。村子裡的人非常害怕年,准備到城裡過年,在路上,他們看見一個仙人,仙人對他們講「年」最害怕紅色的東西和響聲,人類聽了以後,連忙去買了春聯和鑼鼓。到了晚上「年」又來了,它看到紅色,聽到鑼鼓聲趕緊逃跑了,從此村莊太平了。

現在,我們每到過年,吃完午飯,就興高采烈地跑到爆竹店裡買許多禮花。到了晚上,我便迫不及待的拿出禮花撕開包裝袋,取出禮花,用打火機小心翼翼的點燃後向天空發射,只聽一聲「啪」,一束美麗的煙花掛在天空上,五彩繽紛,好看極了。放完禮花後,我依依不捨的回家了,和家人觀看晚會。

我與傳統文化高分作文3

中國有許多傳統文化,比如:對聯、書法、茶藝……等等,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種,中國結。

我的中國結是一隻五顏六色的蝴蝶,中間有金黃色的觸角,被一個紅角圓圈圍住。我想大家一定知道,紅色被認為是吉祥、平安的象徵。這個中國結很漂亮,我非常喜歡。

中國結就像書法,對聯,茶藝一樣,很能反映中國,所以北京奧運會還用它作為會徽呢!中國結代表著和諧、團結,它也分為好幾種類型,比如雙蝶結、平安結等。

古代的時候,有的人經常把玉佩掛在身上,人們常說的玉佩就是我們知道的中國結的起源啦!外國人一下就會認出來這是中國結的原因是它太有中國味了。

我喜歡中國結,它代表了中國從古至今幾千年的文化流傳!

我與傳統文化高分作文4

中國傳統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寶庫。生活中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如:精美的民間剪紙、有趣的皮影戲、高超的雜技表演、美妙動聽的京劇、黃梅戲和逗人的東北二人轉,還有節日民俗、 國畫 、陶瓷……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春聯。

貼春聯又叫貼對聯、貼門對、貼 對子 ,是中國人過春節時的風俗之一。每逢春節前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家大門上,貼上用毛筆寫在紅紙上的春聯。

傳說在上古時期,有兩位神將:神荼、郁壘,他們住在東海的仙山上。山上有一株大桃樹,枝幹垂到地面,形成一座拱門。山上一些惡鬼經常從拱門下穿過,殘害人間的老百姓。玉皇大帝就派神荼、郁壘把守拱門,惡鬼就不敢到人間搗亂了。老百姓每到過年為了鎮邪伏惡,就在門上或兩邊,掛上一個用桃枝刻的小人,並把畫的老虎貼上。

明朝的朱元璋為了微服出行,就讓老百姓春節時都貼上春聯,既熱鬧又辟邪。

從此,春節貼春聯便成了一種風俗,流傳至今。

我與傳統文化高分作文5

中國是一個大家庭,有56個民族,34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13億兄弟姐妹。

中國是個文明古國,風景秀麗。桂林山水,張家界等地景色十分好看。

中國的武術也很了不起,像黃飛鴻,徐良,江平等都非常了不起。還有,中國有十八般兵器,有刀,槍,劍等。

中國還有許多節日,春節, 端午節 , 元宵節 ,以及少數民族的節日。如:蒙古族的馬奶節,傣族的潑水節等。

中國的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遺產十分豐富,使這里充滿了生機。

中國是世界第三大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所以,才要計劃生育。

我愛我的祖國——中國。

我與傳統文化高分作文6

今天,陽光明媚,我們懷著愉快的心情,來到茶場參觀。

茶是多年生常綠本植物,有著悠久的歷史,聽說是我們中國最早利用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地區。目前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

一走進茶廠,就看見一排排整齊的茶樹,茶葉密密麻麻,有的是橢圓形,有的是披針形。茶葉的邊有細鋸齒,嫩葉的背面有毛茸茸的毛,不仔細觀察還發現不了呢!種子的形狀千姿百態,有的像南瓜,有的像葫蘆,還有的恰似盛開的蓮花。

茶花在空閑的時候便開花,今天我們看到的茶花是白色的也雜有黃色。「白色的花朵皎潔樸素,象徵著茶花純潔無私。」

別以為只有人才有名字,茶也有名字。有的是根據樣子來起的,如瓜片。珠茶。眉茶。碧螺茶。蟠毫。竹葉青。綠牡丹。有的是根據產茶的山川名勝來取的像:望海茶。瀑布仙茗等。有的是根據色澤形狀方面來起的如:曲豪。雪峰。銀毫。還有的是根據採茶時期來取的,如明前茶。雨前茶。春茶。夏茶和秋茶了。

聽了我的講解,你們對茶有了更深的了解了吧!

我與傳統文化高分作文7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三年級傳統文化作文。端午節又可以叫端陽節,傳說那天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愛國詩人屈原聽到自己的國家快要滅亡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塊石頭,縱身跳入江河裡。

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到端午節時,大家就劃著船把飯投進江里,可是後來他們發現投入江里的米飯全被魚吃了。於是,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米放在一種長長的葉子里包成四個角的形狀,魚見了以為是菱角,因為菱角有尖尖的刺,魚就不敢再吃了。

直到現在,人們一到端午節就吃粽子、賽龍舟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外婆也會把長長的、青青的艾條掛在家門口。我最愛吃的就是大肉粽了,特別是高速公路上的紹興服務區賣的「諸老大」粽子,味道非常鮮美,讓我回味無窮。

我與傳統文化高分作文8

今天下午,老師給我們開了一節有意義的班會:走進傳統文化。

老師點名我們這一組上台表演,同學們紛紛鼓掌,我的心情很激動,更多的是緊張,我和許子君還有組長一起背誦了《論語》中的一個小節,然後回到了座位上,我常常的噓了一口氣「好險呀,由於緊張,差點背錯了」!哎!班會就這樣一組一組的進行下來,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聽同學們講解,黑板上貼上了各種各樣的圖片,同學們照著圖片演講,大家都聽得很明白,他們搜集的資料真好呀!傳統文化有剪紙、武術、青花瓷、皮影戲……還有很多很多…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和探索呢!

我開心地說:「我好喜歡這次班會!因為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這堂班會真有意義,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你們喜歡我們的班會嗎?

我與傳統文化高分作文9

二胡的悠揚踩著三月斜雨的韻腳,沁過薄霧和窗紗,微微的還有些許暖意。冉冉檀香彌漫著空氣,讓我不覺神遊於五千年的古國文化長河中。

天地初開,萬物終歸混沌。祖先們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語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藝,文學藝術,哲學思想,道德倫理、無一不體現著祖先們的智慧,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戰國以來,諸子百家的爭鳴,如一聲春雷驚雨,給華夏大地一場潤澤。道家,法家,儒家、諸如雨後春筍紛涌而出。其文學思想,道德學說更是沿用至今,令我們受益匪淺。而反自春秋《詩經》開始,先秦 散文 ,魏晉文學,後唐詩宋詞元曲,品讀時給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學的博大精深。從孔子的「詩可以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給人們打上了一種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笑談渴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這種憂患意識逐步上升到愛國精神,體現了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崇高天倫。「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不屈不撓精神。「仁者愛人」的高尚道德。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功業抱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閑桂花落,月靜春山空」的天人共鳴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塵莫及的。

當世界文化的鐵蹄滾滾襲來時,總將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難以抵擋。在這個物質利益至上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追求著自己想要的物質生活。慾望,拜金,權利等都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蝕著我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崇尚「洋節」,昔日的傳統文化進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這些情況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歡的,是沒錯。可這又何嘗不是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漠視?那些我們曾引以為傲的民族文化都哪去了?我記得魯迅曾說「惟有民魂是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有進步。」__ 馬也曾說「當中國忘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時,就是我們攻打這個民族的時候」覺醒吧!我希望我們用全部的聰明才智和生命熱血來傳承我們的優秀民族文化,來構建我們的祖國輝煌。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淅淅小雨盡苦泣。

我與傳統文化高分作文10

中國的歷史悠久,中國有很多傳統文化。下面我就介紹一下過年吧!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海里有一個叫「年」的怪獸,它一到 除夕 就會上岸傷人,所以人們都怕它。

這一年,除夕的早晨,人們都准備上山躲避,只有一位老爺爺在一戶人家門口走來走去。

到了晚上,年沖進院子,來到了那戶人家門口。它看見門前粘著紅紙,就怪叫了一聲,沖了過去。這時院子里傳來鞭炮的響聲。「年」嚇得倉皇而逃。過「年」就是這樣來的。

過年的習俗很多,我最喜歡的是放鞭炮了。春節的時候,我拿了一盒鞭炮,來到樓下,小夥伴們都在放鞭炮。我也想放我的「和平鴿」給大家看。可是和平鴿起飛的速度可把我嚇了一跳,它像戰斗機一樣沖到我的腳下。真讓我大失所望,和平鴿一點都不精彩。我又拿了一隻 魔術 彈,五彩繽紛的禮花飛上天空,我又高興地跳起來。

過年真是我們小朋友最開心的日子。


我與傳統文化高分作文10篇相關 文章 :

★ 我愛優秀傳統文化優秀作文大全10篇

★ 中國傳統文化優秀作文10篇最新

★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優秀作文範文10篇

★ 我愛優秀傳統文化滿分作文5篇

★ 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初中作文範文10篇

★ 我愛優秀傳統文化優秀作文7篇

★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文【10篇】

★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作文範文10篇

★ 我與傳統文化作文參考範文

★ 關於傳統文化作文【10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網路.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