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岩年貨展銷
1、我剛從龍岩趕回漳州,太匆忙了,來不賣龍岩花生,連城地瓜干,泡鴨等特產,漳州那有賣?
大同路153號有一家龍岩特產店,不錯。
2、龍岩長汀有什麼特別的節日習俗啊?(不同於其他地方的)
在春節前,龍岩風俗要祈拜灶神。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是送灶君上天,元月初五是迎灶君下凡。傳說「灶君」乃玉皇大帝派駐人間,搜集各農戶善惡之舉,至臘月二十五要登天察報,來年玉皇帝據此情進行賞善懲惡。當晚,各農家在灶君神位前,擺設祭品,點燭燒香、焚紙、燃炮,祈求上天保佑。祭品是家禽、肉、水果等。在此之前,有游僧用黃紙印好「奏文」挨戶售賣,把奏文與香紙同焚後,供灶君攜上天,以求灶君向玉皇帝多奏善舉,盼望天官賜福,勿降災禍於身,庇佑全家安康幸福。此俗農村仍有少數人相傳。
過春節,龍岩有「入年界」和「出年界」之風俗。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是「入年界」,元月初五日開「出年界」。入年界後,各家各戶要「掃屯」,即打掃衛生,擦洗傢具、門窗、房前屋後、庭院上下,都要掃得乾乾凈凈,床上被褥都要換洗。接著各辦年貨,添置新服飾,蒸年糕,做糍粿,以迎接新的一年來臨。
大年三十,是農歷年最後一天,習稱「過年」,現稱「過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大門口懸掛紅燈籠,貼新對聯、門神紙,在屋內擺置新盆花,掛上小彩燈,洋溢著節日氣氛。同時殺雞、宰鴨,去祠堂祭拜祖先,析求上祖顯靈保佑。當晚,全家團聚一起吃「除夕宴」,遠出在外親人一般要在入年界前趕回到家,有因不能回來,家裡人要留下空位,擺上碗筷、酒杯。晚宴畢,上下老幼互送「壓歲錢」,廳堂點上通宵燈,甚至雞窩牛欄也要點上臘燭。大年夜,還有守歲習慣,傳說守歲越長,身體常健、家業長興。零點是辭舊迎新的時刻,各家大放煙花、鞭炮,到處是煙花四濺、鞭炮聲震天,男女老幼歡聲雀躍。
初一,是新的一年伊始,在凌晨各家要擇吉樣的時辰「開大門」,在廳堂上設香案,敬拜天神、祖宗,後把大門開出,燃放鞭炮,納千樣、迎百福、求吉利。年初一早餐,龍岩習俗是吃素,開大門後,先吃一碗糖稀飯,用糯米、花生米、紅棗、糖煮成,表示新的一年過著甜美的生活。早餐,米飯是蒸籠飯,菜色用茶油或花生油炒豆乾、薤(帶根),炒芥菜等表示長壽安康。早飯後,全家老少皆著新服飾,晚輩向長輩拜年,到親鄰家道喜祝賀。主人要端茶奉糖果等招待。還要囑咐小孩講話須小心謹慎,多講吉利言詞。午飯開齋,飲食如常。在初一這天,不得干農活,不洗衣服,連飲用的水在年三十晚都要備好,初一不得到井裡打水,同時不得掃地,掃把要置放於偏僻處,其意是不得把財源掃掉。
初一過後,開始走親戚,相互宴請。舊風俗各家各戶要選吉利日子,在年前告知親戚客人,此日客人帶上禮品來後,主人先要煮一碗點心招待。點心用米粉煮成,盛放兩個荷包蛋、雞塊、肉等,給小孩吃的還要配上一個雞腿。客人吃點心不能全吃掉,二個荷包蛋只吃一個,中午主人設宴招待。客人辭別時,雙方要互送紅包給小孩,以表示吉利,並備禮品回敬客人。此風俗現已有改變,一般初二、初三都是女婿去岳母家拜年,丈母娘設宴招待,相關親戚也一塊邀來參加。
初一到元宵節,主要是開展豐富多彩舞獅、舞龍、採茶燈表演等文娛活動,進行慶祝。
農歷正月十五是正月半,俗稱「元宵節」、「上元節」,這是春節後第一個節日。家家戶戶備酒宴,全家團聚暢飲,門前懸掛紅燈,當晚男、女兒童手提各式花燈到戶外玩樂。同時舞龍隊、採茶燈在街上四處表演,煙花怒放,萬紫千紅,震耳炮聲,此起彼落,城鄉上下燈火輝煌,成了燈的世界,人們盡情飽嘗節日的歡樂。在元宵節夜晚,龍岩有的地方有吊燈的風俗,男孩到祠堂或士地宮廟點一盞燈提回家,路上不能被風吹滅,龍岩話「燈」與「丁」同音,其意今年掛了燈,明年添新丁,盼望早日生男丁的意思。折求在新的一年中,財丁兩旺,五穀豐收。
在元宵節,龍岩還有一個風俗「偷拔菜」。當晚幾個年青人和小孩聚集一起,到高壽和人財兩旺的農戶萊園去「偷拔萊」把偷來的菜在露天煮好,大家分吃,以求長壽富貴。此舉被主人發現也不會被追究。
過了元宵節,城鄉開始正常生活。
端午節,龍岩稱「五月節」歷來傳說是為紀念古代詩人屈原英雄事跡。龍岩過端午節,一是要包「粽子」,粽子分鹽粽和鹼粽二種。鹽粽是用糯米,摻進瘦肉塊、蝦來、香菇、赤豆、花生米,拌勻後,用竹葉包成四個菱角,煮熟即成。鹼粽,是用草木灰燒後沖洗出的鹼,與糯米混合包成粽子,它可貯藏極久。放一、二個星期不會變質,吃鹼粽要沾蜜糖,非常可口。
龍岩過端午節另一個風習,是要大掃衛生,用雄黃灑撒到各偏僻角落,毒殺昆蟲、螞蟻,在端午節中午,到野外尋拔「午時草」,用「午時草」煮一鍋水,給全家人洗身消毒,以防生瘡。各家各戶門上插菖蒲和艾草,以避邪消災,保全家平安。
有水域的鄉村,舉行劃龍舟比賽,現在是以縣為單位組織,在端午節前,各參賽隊,要作充分訓練。過去參賽是男性,現有女性。吃過端午宴後,各家男女老幼,成群結隊去觀看比賽,為各參賽隊加油助威,在比賽場地車水馬龍、人海如潮,非常熱鬧。
每年七月初七稱「七夕」。傳說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龍岩風俗是這天晚上,全家人吃「麻佬」。麻佬是由爆米花、花生米、油蔥、麥牙糖等原料製成,食之十分香酥可口。男女結婚三年內,丈母娘要送麻佬給女婿,俗語「父母吃生日,女兒吃七夕」。七夕晚,男孩看天上牛郎星,會勤勞勇敢,女孩看見織女星,會心靈手巧,聰明伶俐。
農歷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龍岩稱為七月半,也稱「鬼節」。吃宴飯應在中午進行,如在晚上是與鬼爭吃。當晚,各家各戶要備些祭品去祭孤魂野鬼,把點燃的香整排插在路邊,焚燒陰紙。此事應由老人、大人去負責,兒童小孩不能看,目的避邪驅妖,保全家平安。
過中元節,龍岩還有一個風俗,是「拂柚捶」,在當天晚上,由年青人找一根木棍或竹竿,竿頂插進抽子,再把幾十支點椒的香,插在抽子上,幾個人組成一個隊,向鄰村和別姓「拂柚捶」,一邊吶喊,一邊轉動手上的柚子,晚上看去如一個火球。「拂柚捶」的方式,不是兩個隊斗毆,而是保持一定距離,相互吶喊謾罵,最後是互拋泥塊、小石頭,其用意是雙方要把病魔災難驅趕降臨到對方。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也稱「團圓節」,大家要買月餅,贈送長輩和親友,過去月餅採用木模印成,雕有圖案和花卉。吃過晚宴後,全家團聚在一起,在庭院內,擺上月餅,邊賞月邊吃餅,月圓餅圓,盼望全家和睦團圓,建起美滿家庭,永遠過著幸福生活。
中秋節也是聯誼僑居海外和遠別桑梓親人的節日,此時要相互致信,祝賀問好,表達思念情意。
冬至,是廿四節氣之一,表示嚴寒冬天己到,此時氣候明顯有變化。冬至,龍岩稱「冬年」,保留周朝以來,在這天過冬年的古老習俗。家家戶戶,要包「粿餃」,其皮是糯米、大米磨成粉,摻入薴蔴葉製成,餡心是冬筍、肉或糟菜等,包成三角形。冬至日,早餐吃「冬年丸」,是用糯米磨成粉,丸內包紅糖、芝麻、花生餡。煮時再放入薑片、紅糖。人們趁這一年農事結束之時,盼望神靈、祖宗保佑。平安冬至日,還有祭拜祖祠風俗。
3、福建省龍岩市武平縣過年的風俗有哪些,列舉多一點,最好解釋
早餐後,普遍的是拜祖宗。這是男人的事,而婦女一般不出門,在家做擂茶。男人們要到眾家廳堂給列祖列宗拜年,照例供上雞、肉、年糕等,點燃大紅蠟燭大紅香,燃放長串鞭炮。鄉村多一村一姓聚族而居,拜祖宗時,香煙繚繞,鞭炮聲連綿不絕,熱鬧非凡。
初一拜年的習俗,是從中原古俗傳承而來的。但同一客家地區也有不同的習俗,就武平而言,城區大年初一就有走家串戶,互相拜年的習俗﹔而鄉村初一這一天,一般大人們是不上門拜年,在家守年,只是在公共場所玩。
孩子們手中揣著鞭炮,兜里裝著壓歲錢、瓜果零食,三五成群,走家串戶,盡情玩耍,時而飄出一陣陣銀鈴般的天真笑聲。
按福州人傳統,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後便不殺生,所以正月要食用的肉類就得在這之前准備。家中婦女把殺好的雞和豬吊在天花板上,等晾乾後燉熟,放在瓮內用酒及多種配料腌制。
到了除夕,吃團圓飯前,福州人都要先祭祖。祭祖時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後盛在盤里擺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視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團圓飯桌上的一道飯後甜品,即使不吃,飯桌上也少不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