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夜市小吃
1、敦煌特色美食
敦煌雖然是個小城市,但是有很多當地的特產和水果。敦煌人喜歡吃羊、雞、牛肉,特別注重麵食的製作。敦煌的黃面薄如龍須,長如金線,香氣四溢;敦煌手工肉末面,切面精緻,湯汁鮮美,百吃不厭;但最有名的還是敦煌釀皮,麻辣、涼涼、柔韌、爽口。這是一道必須品嘗的美味佳餚。.....
2、敦煌有什麼好吃的
敦煌好吃的有:1、驢肉黃面:敦煌的驢肉黃面,將驢肉與黃面融為一體,與眾不同,別有風味。2、胡楊燜餅:煮羊肉和面餅的燜燉相煎,實屬一道敦煌美食,是敦煌特有的民間小吃。3、翡翠榆錢:翡翠榆錢顏色碧綠,色如翡翠,故而得名,是敦煌的一種時令食品。
1、驢肉黃面
驢肉黃面是兩部分組成的,一是驢肉做菜,二是手工拉制的黃面。俗話說:「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驢肉被很多美食家奉為人間絕味。敦煌的驢肉黃面,將驢肉與黃面融為一體,黃亮誘人的拉麵,澆上鹵菜或炸醬,配上驢肉系列佐菜,與眾不同,別有風味。

2、胡楊燜餅
古代敦煌為少數民族游牧之地,人們統稱他們為「胡人」。隋唐以來漢文化和胡文化(少數名族)相融合,成為敦煌飲食文化發展的典型代表,以胡人的膳食習俗做法而演變得名,煮羊肉和面餅的燜燉相煎,實屬一道敦煌美食,是敦煌特有的民間小吃。

3、翡翠榆錢
翡翠榆錢顏色碧綠,色如翡翠,故而得名。敦煌的一種時令食品。用春天採摘的「榆錢」,和面用籠蒸熟,晾涼後用油炒食。風味獨特適口,特別受外地遊客的青睞。近些年,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用冷凍的方法,基本上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這種美味。

3、敦煌美食特色店推薦 敦煌有哪些好吃的
沙州市場(沙州夜市) 羊肉粉湯店 順張黃面館 敦煌葉記驢肉黃面 張掖搓魚子館 達記驢肉黃面館 老鍾家烤羊排 靖遠尕六美味羊羔肉 馬老二羊肉粉湯 敦煌的美食店都非常有地方特色,很多人問敦煌的老字型大小店面在哪裡,其實敦煌很多店都是開了很多年,還有驢肉,羊肉什麼的,烹飪的手法和口味都是妥妥的大西北口味,所以大家可以好好品嘗一下當地的特色美食。
敦煌的美食,有著濃郁的西北特色。和大西北其它地區一樣,敦煌人對「麵食」的製作尤其講究。敦煌黃面,細如龍須;敦煌手工臊子面,切面講究,拌湯鮮美。敦煌的另一名牌是杏皮水,採用當地產的杏製成,是解渴的不二選。但最有名還要數「敦煌釀皮子」,是不可不嘗的當地美味。
沙洲夜市,這里店鋪超多,在夜市中幾乎可以品嘗到全部的敦煌小吃和各種麵食,有臊子面,砂鍋,張掖搓魚子,烤肉、釀皮子等,價格便宜,口味地道。而且連附近的小巷也很熱鬧,四周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餐館。
沙州市場(沙州夜市)
介紹:沙州市場是當地最有名的小吃一條街,水果蔬菜、古玩、紀念品、工藝品、紡織品、大牌檔,應有盡有。白天為百貨市場,有許多賣手工雕刻的工藝品的店,圖案大多以飛天為主。人不多,很多店面下午才營業。晚上有室外大排檔,一直營業到凌晨。
招牌菜:釀皮子、杏皮水、敦煌漿水面
羊肉粉湯店
介紹:當地一間沒名字的小店鋪,招牌就只是「羊肉粉湯」幾個字,市政府和郵政賓館之間的小巷進去,買的東西很簡單,有粉條的羊肉粉湯,或是沒有粉條的羊肉清湯,主食是白面的餅子。
招牌菜:羊肉粉湯
順張黃面館
介紹:在當地名氣很大的一家黃面館,驢肉吃著很香,挺新鮮,黃面夠嚼勁,是大西北的重口味。環境比達記好點,自然價格也貴點。
招牌菜:敦煌臊子面
敦煌葉記驢肉黃面
介紹:這家店的驢肉很好吃,黃面還可以,敦這家店是自己熬的杏皮水,用扎啤杯裝,一大杯三元。對比外面街頭賣的之後才知道,他家熬的杏皮水是多麼濃郁,酸甜可口。
招牌菜:敦煌黃面
張掖搓魚子館
介紹:這家店據說是敦煌民間名吃,炒搓魚子有大碗和小碗兩種,量都是非常的大,一般大碗兩個人吃都可以。味道還不錯,面挺有嚼勁,還加了西葫蘆、番茄、小白菜切成的蔬菜丁。
達記驢肉黃面館
介紹:當地很出名的一家飯店,來這里的遊客很多,這里的「驢肉黃面」曾獲得「甘肅名小吃」的稱號。吃面時,還可以搭配驢雜,驢皮,驢肉火燒,炒榆錢等當地特色吃食。
招牌菜:敦煌黃面
老鍾家烤羊排
介紹:他家的烤油餅非常的美味,非常的香,還有牛奶味。至於烤羊排,烤羊肉更沒得說了,啤酒也很便宜。
靖遠尕六美味羊羔肉
介紹:這家的羊肉不是一般的好吃。紅燜和白條,都是非常的嫩啊,羊腩部分更是讓人慾罷不能,幾乎沒有臊味,服務員態度非常的好。
馬老二羊肉粉湯
介紹:味道非常正宗,算是當地的老店了,有二,三家分店了。清湯,不善不膩,肉新鮮,環境一般,但味道絕對值得去吃一吃。
大家總是對老店面很信任,所以對於開了很多年的老牌子店面,我們可以去嘗試一下區別在哪裡,最後希望大家玩的開心,吃的開心。
4、敦煌有什麼好吃的 敦煌美食簡介
1、驢肉黃面
這是敦煌推薦的最多最有名的特色小吃,黃色的面條,確實有勁道!香菇末、驢肉丁、豆腐切丁等做成的料,加上大片驢肉,帶著湯汁,味道很淡,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味道。
2、杏皮水
無論是大街小巷,還是超市、景點以及沙州市場都可買到,隨處可見的飲品,價格為3元/杯。酸甜可口。冬天去的話,一定熱一杯喝。
3、敦煌臊子面
面條味道都差不多的。鹵里有豬肉、蘿卜、土豆、豆腐切丁等。比驢肉黃面的味道稍微好一些。
4、胡羊燜餅
雖然說是燜餅,但其實是大個的面片炒的,用胡羊肉加上辣椒一塊兒炒出來的,沒有湯汁,味道濃郁,特別贊。大概價格是20元/份。可以把羊肉換成驢肉等其他肉類!
5、敦煌有什麼特色小吃?
驢肉黃面
李廣杏
羅布夜市裡面的陝西肉夾餅
還有韭菜合子
西北的煎餅
夏天的漿水面
拉條子
.搓魚子
6、敦煌:名優小吃香飄四野
敦煌小吃,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至今還在廣泛的食用。其中長壽鹼面,泡兒油糕,羊肉合汁,紅柳撥疙瘩,驢肉黃面,特別受到當地人和遊客的喜愛。
長壽鹼面
長壽鹼面也叫臊子面,是敦煌的名優小吃,說起它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呢。
在很久以前,東地上就是現在的莫高鎮一帶,有一戶貧苦人家,兩夫婦一個兒子,守著房前屋後的幾塊薄田過日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一天傍晚,老漢幹完地里的活,正准備回家,聽到遠處似乎有人叫,忙循聲找去,在一棵梧桐樹下,看到一個精疲力竭的女子,依樹席地而坐,十分吃驚,忙問姑娘從何而來。姑娘張著乾裂的嘴唇,斷斷續續的說了事情的經過:
原來她是南方商人,途經敦煌,和父親趕著駱駝,馱著貨物,遇上土匪搶劫,混亂中父女失散,為逃命,她沒命的跑,一直跑到這兒,眼看天就要黑,四顧無人,心中膽怯,又渴又餓,實在跑不動了,這才大聲呼叫的。
老漢聽說,動了惻隱之心。人一輩子誰不攤上點事呢,看到孤苦的姑娘,決定帶他回家,他一面安慰,一面攙起姑娘回到家中。
老伴和兒子長壽十分驚訝。忙問緣由,老漢三言兩語說了,對老伴和兒子講:兵荒馬亂的,一個女娃娃家。就在咱家先住下吧,老伴和長壽滿口應諾。
姑娘是南方人,生得小巧玲瓏,又有禮貌,深得二老喜歡。兒子木訥,心地善良,見了姑娘,靦腆又高興。
轉眼老漢的生日快要到了,姑娘想,他們好心收留我,還沒有報答呢,可環顧四周,實在不知該做點啥。
前幾天在地里幫著幹活時,看到梧桐樹上流出的樹葉鹼,她想,能不能在和面時,放一點進去呢。
她跟誰也沒說。就在次日和面時,在裡面摻了一點,結果做出的面有一點黃色,且比之前柔韌,勁道,她一下子高興起來。又反反復復的做了幾次,效果很好。
決定,就用這個為老人祝壽。
轉眼老漢的生日到了,這天早晨,她早早地起來,灑掃庭院,先用樹葉鹼把面和了,反復揉好。轉身到菜地里,摘來新鮮的茄子,辣椒,西紅柿,拿出平時採的小蘑菇,和大肉一起,做了美味的臊子湯。把面擀薄,擀勻,切好。
又准備了幾樣小菜。
當熱氣騰騰、又亮又黃的面端上炕桌時,老夫婦和兒子都高興壞了,邊吃邊誇。稱贊她的手藝好,頭腦靈光,長壽呢,一下子吃了兩大碗。
一輩子生活在梧桐樹跟前,怎麼就想不到呢。
這件事兒,在左鄰右舍中口口相傳,大家都爭相學習,一時成為風氣。
女孩和長壽,在勞動中產生愛情,不久,父母為他們完了婚。
為感謝長壽媳婦做的面,他們就叫它長壽鹼面。
泡兒油糕
泡兒油糕,是現在的名字。在最早的時候,被叫做槌子或槌餅。現存的敦煌文書,p3231卷平康鄉官齋籍中,就有記載。
後來,也叫糖油糕。
在敦煌的歷史相當久遠,算起來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一種傳統風味小吃,那時候,上至官商,下至百姓,每有重要的宴會,或年頭節下,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過去它所用的材料,比較單一,只是用面,糖,然後用油炸過即食,最好是趁熱吃,更香。
在80年代,敦煌賓館餐飲部的面點大師,通過出去學習交流,在原油糕製作基礎上,將用料和製作技藝進行了多次改進。用料上,加進去了桃仁,芝麻,玫瑰,豬油,重復試驗,做出了表層松軟,狀如氣泡,結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的泡兒油糕。
至此,泡兒油糕是色香味都佔到了,並以它香甜酥軟,入口即化,餘味悠長,受到遊客的喜愛。
它小巧精緻,如小家碧玉,甜美不失端莊,圓潤通體金黃,夾雜在大菜中,別有一番滋味。
如果你心情不好,吃了它會立馬變得高興起來哦。
有一句話說得好,美婦人愉悅人的眼,賢夫人愉悅人的心。
泡兒油糕,它更像一個甜蜜、溫暖的小棉襖,有點貼心貼肺,有點小鳥依人,讓你見了就喜歡,別了還想念。
羊肉合汁
說起羊肉合汁,不得不提鄭家館子。
敦煌自古以來,屬於半農半牧的地區,食用羊肉可謂歷史悠久,在敦煌遺書中也有記載,但都是吃手抓羊肉,燴羊肉。
羊肉不僅能做大餐,還能做小吃。
50年代的敦煌名廚鄭兆蘭大師,他對這個最有發言權了。
他開鄭家館子福盛園,獨自琢磨,仔細研究,反復試做,羊肉片,肉丸子,加沙,加上清香的湯,最後放上蔥花香菜,那味道簡直沒得說。那個紅火,那個熱鬧,整個一個門庭若市。
當時的狀況是,每天早上,天還沒大亮,鄭家館子的羊肉鍋里,已經是熱氣喧天。新老顧客三三兩兩,互相問好的,打趣的,老朋友約上一塊兒來的,年輕人腿勤腳快跑來的,還有那些生活條件好些的學生,也背著書包匆匆來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合汁,精神飽滿的去上學。
鄭家館子是敦煌城裡的老字型大小。從羊肉的選擇,丸子的油炸,做加沙用的雞蛋,從原材料上把關,每道工序都做得很好,煮出的湯味道鮮美實惠,吃上一碗,心滿意足。上班的上班,遛彎的遛彎,各得其所。
老人們都說,似乎幾天不吃,心裡總覺得缺個啥。
一代大師,精心創造的這個小吃,深受廣大市民的歡迎,老顧客不斷,新顧客長增。一直到公私合營,成為公家的,他依然幹得一絲不苟。
人們一大早出來,打招呼都是:去鄭家館子喝一碗?
好勒。
如今我們能吃到這么多正宗的羊肉合汁,還多虧鄭大師呢,有句老話: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一點沒錯。
如今,雖然鄭大師已經走了多年,可他創出的羊肉合汁,卻深受人們的喜愛。
紅柳撥疙瘩
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自古沒有煤炭,為了生活取暖和燒鍋做飯,每家每年必須到戈壁灘刨挖紅柳根枝,俗稱「刨梢子」。用於解決生活燃料。
打柴人往往自帶麵粉,現場取水和面,用手邊的紅柳條枝,撥面下禍,形成「小魚兒」,人稱「撥疙瘩」。
說起紅柳撥疙瘩,還有一段趣事呢。
50年代的一年秋末,眼看天就要冷了,一家兄弟二人,又為冬天的燒柴發愁,和寡母商量後,他們吆著驢車,去北湖裡刨梢子。
那時大家條件都不好,帶上母親為他們准備的饃饃,咸韭菜,水,就上路了。
一路上,哥倆東拉西扯,聊個沒完,也因為年輕,又怕累著小毛驢兒,兩個倒是走得比坐車的時候多。
他們想,回時一車柴,剛刨的梢子,又濕又重,可夠小毛驢受的。
這去的路上吧,就讓它能閑就閑些吧。
兄弟倆都還沒成家,母親也在發愁呢,老大不小的人了,啥時才能說上一個媳婦呢。
可老大不著急,這真應了那句,黃帝不急太監急。
也可能是哥兩心好,自有天助吧。
就在他們快到北湖時,路上又來了一個驢車,趕車的漢子,有40多歲,黑紅臉膛,車上坐著一個姑娘,也就是20歲左右,生得眉清目秀,黑幽幽的長發,編了粗粗的大辮子,好看極了。
都是打柴人,在這荒郊野外碰上了,也是緣分。
他們互相打了招呼,漢子介紹,這是他的女兒英子。
他們也介紹了自己。
弟兄倆納悶,下湖打柴,都是男人們的活,幹嘛帶一個如花似玉的女孩子呢,這里少有人煙,聽說還有狼呢。
擔心歸擔心,轉眼一想也高興,她若不來,我們又如何見上面呢。
到了北湖,安頓下來,簡單的吃了帶來的饃饃,一夜無話。
第二天,他們開始刨梢子。
那可是個力氣活,沙漠地帶的紅柳,在缺水的條件下長大,枝條柔韌度強,長得茁壯,不用大力根本刨不下來。
哥倆年輕力壯,到太陽當頭,已刨了不少。
再看英子她爸,才刨了不多一些,英子只在邊上,來來去去地歸攏梢子。
看到這個情形,當哥哥的對弟弟小聲講:咱們趕快刨,夠了幫他們,要不然這無人煙的地方,可別嚇著女娃子。
到吃飯時,棗花的優勢完全凸顯出來了,她麻利的架火,折上紅柳枝,把面繞好。一會兒工夫,一條條「小魚兒」就下鍋了,弟兄倆出了大力,肚子正餓,出鍋後,拌上油潑辣子,咸韭菜,老陳醋,吃了個不亦樂乎。
直誇英子手腳麻利,茶飯好。
英子只是抿嘴一笑,心裡卻偷偷樂。這兩個人咋那麼能吃啊。
父親暗自打量哥哥,身體也好,面相實在,幹活又踏實,便拉起了家常,哥哥一五一十的和盤托出。
這不是天賜良機嗎,紅柳多的地方,一對年輕人,一個看上一個,多好的事情啊。
回來後不久,他們在老人的撮合下成了幸福的一家人。
驢肉黃面
敦煌人對驢肉黃面,可謂情有獨鍾。
其實它是,唐代就有的敦煌民間美食,具有補氣養血,保健益神的功效。
敦煌的民間諺語是這樣說的:「天上的龍肉,地下的驢肉」。可見它在當地人心中的位置。
七八十年代,敦煌開發成旅遊城市,驢肉成為中外遊客的上上之選,一躍為中華名小吃。
著名的山東東阿阿膠,就是用驢皮熬制而成,它的補血效果不可替代,世人皆知。
而且驢肉性涼,如果你有內火,或者在炎熱的夏秋兩季,吃上更是通體舒泰。
敦煌的驢肉面館,深受當地人和遊客喜愛,開了不少。
這中間,尤其以「達記驢肉黃面」,「順張驢肉黃面」歷史最為悠久。
特別是近些年,敦煌旅遊持續升溫,來一趟敦煌,不吃頓驢肉黃面,確實美中不足。
民間呢,一般都是把驢肉當副食,黃面為主食配套吃,再佐以蒜泥,調味品。犟鹵時間久,入味深,口感酥軟,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
它的滋補功能,也日益受到人們的好評,尚若你有顧慮,何不來親自品嘗一番呢。
7、過端午節時敦煌有哪些特色的美食?
敦煌美食
當地人喜食羊、雞、牛肉、驢肉,對麵食製作尤其講究,主要以面和米為主,這和全國大部分地方的飲食習慣是基本相同的。陽關東路的沙洲夜市內有風味小吃區,可以品嘗到各種甘肅風味麵食,烤肉等,價格便宜,而且連附近的小巷也很熱鬧。
驢肉黃面
臊子面
漿水面
釀皮子
泡兒油糕羊
肉粉湯
煌八大怪
敦煌八大怪,好吃又奇怪
第一怪:香水梨要放黑賣(香水梨)
第二怪:驢肉黃面拽門外(驢肉黃面)
第三怪:漿水面條解暑快(漿水面)
第四怪:風干饃饃掰開曬(風干饃)
第五怪:三九鎖陽人參賽(鎖陽)
第六怪:酒棗新鮮放不壞(酒棗)
第七怪:羅布麻茶人人愛(羅布麻茶)
第八怪:榆錢也是一道菜(榆錢)
8、敦煌的特色小吃
敦煌當地人喜食羊、雞、牛肉,對麵食製作尤其講究。敦煌黃面,細如龍須,長如金線,香味溢口;敦煌手工臊子面,切面講究,拌湯鮮美,百吃不厭;但最有名還要數敦煌釀皮子,其味辣涼,柔韌爽口,是不可不嘗的美味。敦煌飲食的另一特點是川味,尤其是在夜裡,街邊隨處可見麻辣燙的小攤。
陽關東路的沙洲夜市內有風味小吃區、農副產品區,可以品嘗到各種甘肅風味麵食,烤肉等,價格便宜,而且連附近的小巷也很熱鬧。如果想找一個相對清幽的地方就餐的話,可以到鳴山路飛天賓館附近,那裡有不少中西餐館,價格適中,飯菜可口。
9、食在絲路(一)——盤點去敦煌必吃的經典美食
出去旅行不光要看不同地方的歷史、文化、藝術,更要品嘗不一樣的美食。在我看來,食物是最簡單讓你了解這個地方生活的線索,最油煙氣的地方也是最生活的地方。
作為一名小吃貨,到了敦煌不光要看石窟藝術,帶著爸媽品嘗這里的美食,也是我的義務!
第一天一早到達敦煌,在酒店安排好入住,當務之急就是填飽飢腸轆轆的我們!利用我自然的搭訕方式,抓一位當地妹紙開始考察附近的美食坐標。住的酒店恰好在當地市場附近,不禁讓我興奮,因為真正的當地正宗美食就是隱藏在市民的市場中!
經妹紙熱情的指點,早餐決定去吃居民小區附近的合汁!以為這是類似於豆汁兒之類的早點,沒想到卻給了我們一個巨大的驚喜!
溫暖的夏家合汁
一進店就聽著四處都是當地人聊天的聲音,突然進入我們幾個旅行者穿戴的人,還真是有點突兀!不過我們全家都是那種可以迅速融入氣氛的性格,跟服務員溝通了一下,才知道原來合汁是用羊肉湯將羊肉、丸子、豆腐、粉條、油泡等放在一起煮,湯汁鮮香,可以附以燒餅一起吃!有點類似我們的羊雜肝湯。不愧是西北的早點,目測一碗下肚,應該可以到下午都不會餓啦!
點了經典的羊肉合汁!熱乎乎的一大碗上桌,香味勾著我們的食慾,先喝一口清湯,濃郁的羊肉湯不過沒有膻味。早就聽爸爸說,在西北尤其是甘肅附近吃飯,絕對是無肉不歡的,頓頓都是牛羊肉!把燒餅可以掰成小塊,放入湯中吃,燒餅浸入了湯汁,吃起來也是味道鮮美!喜歡湯里的油泡,充分吸入了湯汁,和羊肉一起吃,口感軟韌!
飯館的桌子,是一通到底的那種共用餐桌,吃飯的時候,對面是一對當地的母女。老奶奶很熱心,指點我們怎麼吃合汁。告訴我們,這家店算是當地的老字型大小了,她從年輕的時候就帶女兒在這里吃早點,現在女兒已經在北京成家立業了,每到年假都會回到敦煌陪她早晨來吃合汁!她的女兒告訴我,在北京總想著吃家鄉的這個味道,可是怎麼也找不到,只有每年回來,陪著母親吃一頓合汁,才覺得是回家啦!
看著老奶奶和她的女兒相視而笑那種幸福的笑容,吃著這熱騰騰的合汁,心中充溢著溫暖和感恩。感恩在這陌生的城市,身旁坐著爸媽,我們一起吃著合汁,有一種在家吃早飯的幸福感……
重口味:胡羊燜餅
轉了一天的莫高窟,歸來已是前心貼後背的餓!決定一定要犒勞一下自己,去嘗試敦煌的一大硬菜——胡羊燜餅。敦煌市面上有很多胡羊燜餅的館子,當然還是要到當地市場去找最正宗的吃!
之前一直以為胡羊燜餅是羊肉與餅子一起做的,犯瞭望文生義的錯誤!到了市場這家點評上最正宗的館子,才知道,是我們沒有想像力!館子不大,老闆娘豪爽,點完羊肉燜餅還附贈我們兩個小菜解膩。
燜餅端上來,我就被震撼了!好大的盤子,根大盤雞的量相當!而且這個燜餅更像是寬面,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烙餅。但是這個餅非常的勁道,配合燉的羊肉的湯汁吃,真是越吃越有味兒!咨詢老闆娘,才知道這個燜餅做法獨特,在燜之前會在面上塗油,擀薄,然後等羊肉燉的差不多,把餅放在羊肉上,澆上羊湯再進行燜制。所以餅會非常入味且勁道!還有羊肉,因為是用料長期燉出的羊肉,味道濃郁沒有膻味兒。這個羊肉也是給的實在,一小份三個人吃,綽綽有餘!
也許是因為一天的勞頓,吃著胡羊燜餅,我們三個有一種在大漠中,大口吃肉的爽利感!當然吃肉的同時再配點凉調小菜,老爸還要了一瓶冰啤酒,簡直完美!
經典美食——驢肉醬黃面
去敦煌,驢肉醬黃面是必吃的美食!心心念念,離開敦煌之前一定要帶爸媽去嘗嘗這個經典美食!敦煌當地人經常去吃的老店叫順張黃面,據說是一家百年老店,已經傳承了五代!
不出所料,我在市場的角落裡找到了這家店!點了經典的驢肉和醬黃面!有趣的一點是,這個驢肉是單盤兒供應,然後黃面是配著香菇肉醬給我們的。至於吃法嗎?驢肉有專門蘸的汁料,可以直接當凉調盤兒來吃。俗話說:「上有龍肉,下有驢肉。」相比其他,比較喜歡驢肉,一方面比較瘦,而且肉質勁道,配著蘸汁兒,一點都不油膩。
而黃面更是驚艷,面條一方面很勁道,再加上用香菇丁、豆腐丁和驢肉丁兒炒制的醬料,入口順滑,驢肉的鮮嫩和香菇丁的鮮香混合在一起,一點點讓我的味蕾淪陷……
敦煌的拉麵不同於蘭州,每個拉麵師傅要用六、七斤的面團,一氣呵成地進行拉麵。這是考驗拉麵師傅體力和手法的,甚至不同的溫度,細微的動作都會影響面的硬度。而如何讓這樣的技術爐火純青呢?唯有一次次專注地去練習,西北人對於面條的執著,亦如日本人對待壽司那樣考究!所以,每一盤拉麵,都是拉麵師傅反復練習的成果,用老闆樸素的話說,就是不要辜負來吃的食客。這也是一位面匠的驕傲!
當然也不忘嘗試他們家的特色菜:驢肉春卷和酸辣驢蹄筋兒。
嘗了一口才發現,驢肉春卷簡直是我的愛!外皮酥脆,裡麵包著爆炒孜然驢肉絲的餡料。一口吃下酥脆帶著孜然味的肉絲!有一種異域風情在這個春卷里。
酸辣蹄筋兒是老爸的最愛,非常的筋滑,咬在嘴裡很有嚼勁兒,配以酸辣的佐料,吃起來後味兒無窮,酸辣一掃油膩。
最後,帶著幸福的滿足感與敦煌告別。但是唇齒間依舊可以回憶起這里美食的香氣。 因為每一道美食,我都能體味到敦煌這個城市的粗獷、朴實、溫暖與執著。這些特質化作食物,讓我們這些食客一口口吃下,內心為升騰出的這些煙火氣而滿足。 也正是有了這些美食,讓我覺得這座沙漠中的城,不再神秘,她撩開了面紗,端著食物,在對著我們會心地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