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紀念禮品 » 2015年貨幣供應量分析

2015年貨幣供應量分析

發布時間: 2023-01-09 08:00:27

1、計量經濟學:根據1997年1月到2015年1月的貨幣供應量與股市價格的有關數據,得出二者的關系?

計量經濟學:根據1997年1月到2015年1月的貨幣供應量與股市價格的有關數據,得出二者的關系從屬

2、根據貨幣層次理論分析2013年到2015年6月貨幣供應數據,得出期間經濟形式的看法和貨幣供應量對經濟的影響

經濟增長強勁對貨幣的需求量就會增加,銀行就會創造出多倍存款(貨幣乘數)版,貨幣供應會伴隨著貨幣需求而增權長``貨幣具有瀉後效應,在長時間的寬松貨幣下會造成通貨膨脹!
在短期除了能夠改變市場的預期外恐怕不能對經濟產生什麼影響~
貨幣政策只有在實施後半年以上才能夠看到效果,並且經濟的增長靠的是生產要素(資本存量和勞動)和技術的進步,並不是靠貨幣政策,貨幣只是輔助性的東西!

3、2015貨幣發行量

樓上答案簡直放屁…去年我國貨幣發行量光M0口徑就72+萬億,預測也要有依據啊。

4、我國供給政策的形成和演變

一、貨幣供給的形成機制

(一)基礎貨幣的組成和投放渠道

我國的基礎貨幣主要由存款准備金和貨幣發行組成,其中存款准備金是金融機構在人民銀行的存款總額,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存款准備金。截至2017年底,我國央行投放的基礎貨幣規模為32.18萬億元,其中貨幣發行7.71萬億元,非金融機構存款994億元,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24.38萬億元。從歷史佔比來看,存款准備金現已成為我國基礎貨幣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佔比從2005年底的51.42%提高至了2017年的75.74%。

由於基礎貨幣體現在央行資產負債表負債端的儲備貨幣科目,根據「資產=負債」恆等式,我們可以對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科目進行左右調整,進而在忽略規模較少的科目後得出等式「基礎貨幣=(國外資產-國外負債)+(對政府債權-政府存款)+對金融機構債權+對非金融機構債權+(其他資產-其他負債)-債券發行-自有資金≈國外凈資產+對政府凈債權+對金融機構債權-債券發行」。因此,可以將我國基礎貨幣投放渠道概括為:國外凈資產(以收購外匯為主)、對金融機構債權(央行提供各類抵押融資)、對政府凈債權、減少債券發行(以央票為主)。從圖1可知,我國基礎貨幣的投放渠道發生了巨大變化。

第一,國外凈資產投放渠道效應沖高後不斷回落,重要性相對有所下降。由於我國資本項目和經常項目的「雙順差」,2005年以來,國外凈資產與基礎貨幣的比值逐步升高,並在2009年10月達到最高值140.76%,但隨後大幅回落至2017年12月的68.44%,這表明央行被動投放基礎貨幣的局面有所改善。

第二,對金融機構債權渠道效應見底後不斷回升,提高了央行基礎貨幣投放的靈活性。隨著我國「雙順差」優勢的下滑,為了保持市場的流動性水平,央行更多地選擇向金融機構提供融資,進而對沖外匯占款減少導致的基礎貨幣下降。具體來看,對金融機構債權與基礎貨幣的比值從2014年3月的低點7.72%逐步上升至了2017年12月的33.62%。由於對金融機構債權渠道效應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實現,因此上述變化擴大了央行開展主動型貨幣調控措施的空間,而公開市場操作的常態化將有助於貨幣市場價格的形成和傳遞,也反映出我國貨幣政策不斷向價格型貨幣政策轉型的趨勢。

第三,債券發行渠道的對沖效應減弱。2006-2010年間,為了對沖外匯占款的影響,央行通過發行央票來回籠基礎貨幣。但金融危機後,該渠道對其他基礎貨幣投放渠道的對沖效應逐步弱化,截至2017年12月,債券發行與基礎貨幣的比值已升至-4.15%。該變化從側面反映央行越來越傾向通過對金融機構債權渠道來調控基礎貨幣投放。

圖1 基礎貨幣投放渠道

數據來源:WIND。

(二)派生存款的創造渠道

在現代商業銀行制度下,商業銀行通過發放貸款、購買債券或外匯、辦理貼現等渠道對原始存款進行派生,更多的存款被源源不斷地創造出來,擴大了社會上流通的貨幣總量。

下面我們藉助表1具體分析存款的派生過程。初始狀態下,商業銀行資產端為一定量的法定準備金A和超額准備金B,負債端為一定量的存款C。這時,商業銀行可以將超額准備金B用於向客戶放貸,或者購買客戶手中的債券或外匯,不管商業銀行採用哪種方式,最終的結果都是商業銀行的資產端增加貸款(債券、外匯、貼現等)B,負債端增加存款B。與初始狀態不同的是,商業銀行需要對新增存款B按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繳納法定準備金,法定準備金增加至A1,超額准備金降低至B1。緊接著,商業銀行可以繼續將超額准備金B1用於向外放貸或者購買債券、外匯等,商業銀行的資產和負債會進一步同時增加。上述過程持續至商業銀行沒有多餘超額准備金為止,此時商業銀行的存款即為派生後的存款總量。

在商業銀行的存款派生體系中,央行可以實施寬松或緊縮的貨幣政策來對基礎貨幣進行調節,影響商業銀行的存款派生基礎,進而增加或減少貨幣供應量。假如央行實施寬松貨幣政策,如上文所述,央行可以向商業銀行購買外匯、債券、提供抵押融資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來增加商業銀行可用於擴張資產的超額准備金。這里,我們假設央行向商業銀行購買外匯B2(其他方式以此類推),那麼商業銀行資產端的外匯減少B2,超額准備金增加B2。商業銀行可以將新增的超額准備金B2用於放貸或者購買客戶的債券和外匯,經過多次「發放貸款——形成新存款——發放貸款」的操作,商業銀行會派生出數倍於B2的存款,貨幣供應量也隨之增加。而如果央行實施緊縮貨幣政策,其傳導路徑則與寬松貨幣政策相反。

二、貨幣供給層次的劃分

實踐中,國際金融機構和各國央行通常根據流動性(變現能力)將貨幣供給劃分成不同的層次。我國於1994年頒布《中國人民銀行貨幣供應量統計和公布暫行辦法》,開始公布貨幣供應量統計數據,並首次對貨幣進行了分層。此後,隨著我國金融創新加快,金融服務多樣化,居民儲蓄存款被不斷分流,為了更全面地反映市場流動性水平,央行對貨幣供給層次的內涵進行了多次調整,使之與市場實際情況相匹配。目前,我國貨幣供給層次分為三層:M0、M1和M2(如表3所示)。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談論的貨幣供給僅從存款性金融機構負債方統計,反映的是金融體系向社會提供的流動性。從過去十年的總量數據來看,如圖2所示,我國貨幣供給呈現出如下特點。

第一,貨幣供給規模總體平穩增長。2006-2017年,我國M0、M1、M2增速的算術平均值分別是9.48%、14.76%和15.56%,整體走勢大體一致,但M1的波動性相對更大。截至2018年6月,我國M0、M1、M2的規模分別達到了6.96萬億元、54.39萬億元和177.02萬億元,為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潤滑劑。

第二,不同層次貨幣的增速存在較大差異。由於不同層次的貨幣在統計上是嵌套的關系,增速的差異意味著不同層次貨幣的結構發生著動態變化。比如,MO的增速長期小於M1和M2的增速,可以得出,M0在M1和M2中的佔比也會越來越低。而相比M2,M1的增速時高時低,則意味著M1和准貨幣之間的相互轉化,情形則更為復雜(下文將詳細論述)。

第三,貨幣供給增速與我國經濟政策基本保持一致。M1和M2的增速分別在2009年達到頂點33.23%和28.42%,這是因為金融危機後,我國政府為了刺激實體經濟發展,盡快走出危機陰霾,制定了「四萬億」投資計劃,導致央行投放資金猛增。此後幾年,我國央行逐步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M1和M2的增速逐步下滑至2014年的階段性低點3.19%和11.01%。在2015年推出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戰略背景下,「三去一降一補」的措施不斷推進,貨幣政策有所放鬆,M1和M2的增速分別又回升至新的高點21.35%和13.34%,這也間接導致我國住房市場在2015-2016年間異常火爆,住房抵押貸款激增,房地產去庫存的任務基本完成。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4月以來,我國貨幣供給增速有所放緩,月度同比增速連續維持在10%以下,2018年6月的同比增速只有8%,降至了十年來的最低點。

圖2 不同層次貨幣供給的規模和增速

數據來源:WIND。

三、貨幣供給結構變化分析

(一)從M2結構變化看,市場主體持幣動機傾向預防和投資

廣義貨幣M2包含交易需要的 M1和用於預防和投資需要的准貨幣。但由於M1和准貨幣增速的不同,M2的內在結構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如圖3所示)。具體來看,1999年以來准貨幣佔比整體較為平穩,但2010年後波動幅度開始增大,先是逐步上升至2014年的高點71.67%,隨後又回落至2017年的67.57%;M1佔比則呈現與准貨幣相反的變動形態,2010年之前基本都保持在35%以上,但近年來逐步下降,2017年佔比為32.43%。這意味著M1中的現金和活期存款更多地向准貨幣轉移。發生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隨著近年來我國金融資產的多元化和人口老齡化加速,企業和居民交易性貨幣需求下降,反而更願意將更多的貨幣以非現金和非活期的形式持有,持幣動機開始傾向預防和投資。

圖3 M2結構的變化

數據來源:WIND。

(二)從M1結構變化看,支付結算創新導致流通現金和單位活期存款佔比分化

雖然市場中流通的現金規模逐年增加,但其在M1中的佔比卻從1999年的29.35%逐年下降至2017年的12.99%(如圖4所示)。這是因為近年來我國貨幣支付方式不斷豐富,非現金結算廣泛發展,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崛起。截至2017年底,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達到154.9萬億元。支付和結算工具的改善提高了居民之間交易支付的便利性,更多的居民放棄使用現金進行支付,現金也隨之發生轉移(比如轉化為儲蓄存款)。未來,在支付方式不斷創新的趨勢下,現金在M1中的佔比仍將進一步降低。與此同時,單位活期存款在M1中的佔比呈現不斷上升的態勢,截至2017年底規模已達47.31萬億元,佔比突破87%。這是因為隨著我國銀行支付結算體系的不斷完善,企業通過轉賬結算也更加方便,助推了活期存款的增加。

圖4 M1結構的變化

數據來源:WIND。

(三)從准貨幣結構變化看,個人存款不斷轉移,其他存款佔比快速增加

准貨幣規模已從2010年的45.92萬億元快速增長至2017年的113.30萬億元(如圖5所示)。具體來看,個人存款在准貨幣中佔比最高,但呈逐年下降趨勢,已從1999年的83.04%下降至2017年的57.31%,截至2017年底的規模為64.93萬億元。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存款利率逐年下滑,理財產品種類增加,居民將更多的資金轉移到了其他收益率更高的金融產品。其次,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增長,以及外部經濟環境的波動,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增大,進而需要持有更多的存款來應對不規律的資金支出。這使得單位定期存款在准貨幣中的佔比逐步上升,目前基本穩定在30%上下,截至2017年底的規模為32.02萬億元。最後,受統計口徑的調整(比如納入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其他存款佔比波動劇烈,在2006年達到低點2.37%後,逐步回升至2017年的14.43%,截至2017年底的規模為16.34萬億元。未來,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以及M2口徑的不斷擴充,其他存款佔比將會繼續提高。

圖5 准貨幣結構的變化

數據來源:WIND。

(四)M1和M2增速出現剪刀差,且正負轉換

貨幣供給剪刀差主要是指M1增速和M2增速之差,當M1增速大於M2增速時,稱之為正剪刀差,反之稱為負剪刀差。從歷史數據看,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我國貨幣供給出現了長達兩年的正剪刀差。由於企業活期存款是M1的核心,眾多學者結合我國經濟運行特徵分析了導致企業活期存款增加的渠道,進而解釋了M1增速快速上升並產生剪刀差的原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房地產銷售面積和銷售額猛增,居民定期存款向房地產開發商儲蓄和活期存款的轉移有助於企業活期存款增速的提升;二是貨幣寬松政策的實施使得企業盈利能力出現回暖,企業現金流回收增加,短期內有助於企業活期存款增速的提升;三是商業銀行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城投公司)的信貸投放增加,由於基建投資進度與資金到位存在一定的時間差,企業活期存款會臨時性增加;四是地方政府通過地方債務置換獲得的資金存在沉澱(財政存款),並不會導致M2增速的上升,但資金如果轉給省級、市級的平台公司後,而平台公司又未及時償還商業銀行貸款,這期間可能導致企業活期存款上升。綜上,地方債務平台和房地產市場的變化已成為影響M1和M2增速的重要原因。

圖6 M1和M2剪刀差

數據來源:WIND。

2018年1月以來,我國貨幣供給開始呈現負剪刀差的現象(如圖6所示),主要原因是M1增速走弱。在當前金融「去杠桿」的背景下,委託貸款規模大幅下行,同比增速已從2016年的19.8%下降到2017年的5.9%,房地產企業和地方融資平台融資能力受到一定影響。與此同時,在各地紛紛出台「限購」政策後,居民購房資格受到一定限制,銀行貸款利率上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購房成本增加,商品房銷售額同比增速已從2016年的34.77%下降到2017年的13.67%。上述這些變化使得房地產企業和各類平台企業的活期存款減少,進而助推M1增速的下行。

四、對我國貨幣政策調控的啟示

(一)提高基礎貨幣投放的靈活性

基礎貨幣投放的主導權在央行手中,是整個貨幣供應過程的基礎。在外匯占款佔主導地位期間,央行大部分時間只能被動地開展發行央票、正回購、上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等操作,對沖外匯占款的增量效應。目前,外匯占款地位的弱化則給予了央行越來越多的實施主動型貨幣政策的空間,央行也陸續創設了SLF(常備借貸便利)、SLO(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MLF(中期借貸便利)、PSL(抵押補充貸款)等新型市場調節工具,增加了基礎貨幣的投放渠道。此外,由於貨幣政策的滯後性,市場行情瞬息萬變,基於之前市場環境制定的貨幣政策很有可能不再適用,需要央行採取快速應對的措施。因此,在未來國內外經濟環境快速變化的背景下,央行應該進一步延續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完善主動型貨幣政策體系,時刻確保經濟體系保持合理適度的流動性。

(二)擴大貨幣供給的統計口徑

M2是從存款性金融機構的表內負債端考察的貨幣供應量。隨著我國金融創新業務的不斷發展,商業銀行表外業務規模急速上升,更多的資金通過表外渠道流向市場主體。央行《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顯示,截至2016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表外業務余額253.52萬億元(含託管資產表外部分),表外資產規模相當於表內總資產規模的109.16%。因而就產生一個問題,現有的M2是否真正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體系中的流動性水平?一些學者曾結合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影子銀行體系的典型運行模式,探討了影子銀行的信用創造功能及其對貨幣政策的挑戰。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當前M2、M1以及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放緩,而價格指標(利率)狀況則顯示當前貨幣政策中性略松,反映了貨幣數量指標的可靠性繼續下降。因此,央行應該及時豐富貨幣供給的統計口徑,將更多可以反映市場流動性的項目納入到M2,提高我國貨幣供給監測的准確性。

(三)建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體系

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選取的准確性對於觀測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至關重要。從我國M2的結構看,其所反映的信息越來越不足以覆蓋當前的所有經濟運行特徵,比如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而且很多學者都對M2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適用性進行了實證分析,優化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已成為學界共同認可的改進方向。因此,央行應著手建立一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體系,通過觀測更多的市場指標,比如社會融資規模、GDP、CPI,來判斷貨幣政策實施的效果。一些學者提出將「貨幣供給增速差距」,即「M2增速-[GDP增速+CPI增速]」作為衡量貨幣政策松緊的「新標尺」,將貨幣政策的著眼點放在管控「貨幣供給增速差距」,並根據經濟處於下行、上行的不同周期採取反向的調控策略。

(四)關注市場主體獲取流動性的差異

存款由不同市場主體持有,反映了貨幣創造後的市場流動性在不同市場主體之間分配後的特定狀態,也即每個主體所擁有的流動性水平。在貨幣政策實踐中,央行往往根據經濟形勢的現實狀況來預測貨幣的市場需求量,進而選擇執行寬松或緊縮的貨幣政策,也即投放或回收流動性。但是,央行投放基礎貨幣後,需要流動性的市場主體(比如小微企業)能否獲得足夠的流動性還是一個未知數,這會受到市場主體信用水平以及銀行等中介機構的經營方針制約。因此,央行在實施貨幣政策時,不僅要關注市場整體的流動性水平,還要關注市場主體獲取流動性的差異性,實施結構性的貨幣政策。去年以來,我國央行採取了定向將准、擴大MLF抵押品范圍等措施,引導商業銀行增加對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的貸款,發揮了積極引導效應。

(五)加快向價格型貨幣政策轉型

價格型貨幣政策的實施將有助於緩解數量型貨幣政策的種種弊端。從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看,各國基本都完成了利率市場化進程,並逐步建立了價格型貨幣政策調控體系。近年來,我國利率市場化工作有序進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存貸款利率的上下限已經取消,積極嘗試構建「利率走廊」。但是,我國目前的利率雙軌制尚未打破,公開市場利率還不能有效傳導至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價格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構建目標利率和利率走廊機制,推動貨幣政策由數量型為主向價格型為主轉變。」為我國未來貨幣政策改革制定了階段性目標。因此,央行應繼續完善公開市場運行機制,確定合理的政策目標利率,推進金融市場利率和存貸款利率並軌,疏通價格型貨幣政策的傳導路徑,加快實現貨幣政策的轉型。

5、2015年m1,m2說明當年我國貨幣供應量呈現怎樣變化態勢

貨幣流量是指按一定時期計算的貨幣周轉總額,貨幣所完成的交易量總和.所謂貨幣存量,即貨幣供應量,是一國經濟中用於交易和投資的貨幣總量。貨幣流量=貨幣存量×貨幣流通速度人們一般根據流動性的大小,將貨幣供應量劃分不同的層次加以測量、分析和調控。實踐中,各國對M0、M1、M2的定義不盡相同,但都是根據流動性的大小來劃分的,M0的流動性最強,M1次之,M2的流動性最差。現階段我國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M0=流通中的現金;狹義貨幣(M1)=M0+活期存款(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廣義貨幣(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信託類存款+其他存款。

6、跪求!!!!!!!!美國2014年和2015年每月的貨幣供應量 m1 數據。靠著數據寫論文呢,謝謝大家!!!

(

7、2015至2018貨幣流動性結構有何特點?為什麼

2015至2018貨幣流動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貨幣供應過剩

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人民銀行採取了一系列寬松的貨幣政策,但效果並不理想。出現了「寬松貨幣政策下的通縮」,導致長期貨幣供過於求。從1998年到2005年,中國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遠遠大於經濟增長率和物價增長率之和。

2、銀行業的存貸差距一直在擴大

自2003年最新一輪宏觀調控以來,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增速逐漸低於存款余額增速,且兩者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表現出明顯的偏差。隨著貸款余額增速繼續放緩,金融機構存款缺口繼續擴大,貸存比明顯下降。

2005年,商業銀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只有53元轉化為貸款進入實體經濟,近一半的資金留在金融體系內進行內部流通。

3、超額准備金率居高不下

由於貨幣流動性過剩,銀行業只能將過剩流動性以超額准備金的形式存放在央行。超額准備金從2000年底的4000億元增加到2004年底的1265億元,年均增長32.9%。

2005年3月,雖然中國人民銀行將超額准備金率下調了0.63個百分點,但中國人民銀行持有的金融機構超額准備金仍在上升而非下降。截至9月底,這一數字高達1.26萬億元。截至2005年底,全國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達到4.17%。

4、貨幣市場利率繼續下降

市場流動性過剩的直接後果之一是大量資金湧入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導致貨幣市場利率持續處於低水平。自2005年以來,由於資金的充裕。銀行間市場發行和交易利率持續下降,市場收益率也有所下降。

(7)2015年貨幣供應量分析擴展資料:

貨幣流動性宏觀經濟分析中普遍關注的重要變數之一,其變化包含了許多有價值的經濟信息。從定義上來看,「貨幣流動性」是狹義貨幣供應量(M1)與廣義貨幣供應量(M2)之間的比值(M1/M2),因為M/M2測度了貨幣供應內部的活躍程度,有人也稱之為「貨幣活化程度」。

但在具體分析中,貨幣流動性還有其他增量形式的表達方法,例如在現實中大家往往會對比M1增速和M2增速的變動趨勢,有人把它稱為「貨幣剪刀差」,這在本質上也是貨幣流動性。

中國央行也關注該指標,例如,人民銀行發布的2010年2季度《中國貨幣執行報告》中提到:"M1增速連續10個月高於M2,貨幣流動性仍相對較強"。

從中國的現實情況來看,貨幣流動性呈現出十分有趣的特徵:世紀80年代以來,M1/M2出現大幅下降的趨勢,但從1996年左右開始該值趨於穩定。從M2的內部結構佔比變化來看,活期存款和儲蓄存款的結構性變遷導致了貨幣流動性的顯著變化。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