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年貨饊子
1、跪求 活條饊子的配方以及做法。,
饊子的配方以及做法
主料
麵粉500克 水適量
植物油1000克(實耗100克)
輔料
鹽6克 黑芝麻50克
花椒水一小碗
年貨之炸饊子的做法步驟
1. 麵粉里加入鹽,黑芝麻和80克植物油混合
2. 用手充分揉搓成絮狀
3. 徐徐加入花椒水攪拌,再加入水把麵粉揉成稍硬的面團。覆蓋保鮮膜鬆弛半小時。
4. 將面團擀成大的薄片,盡量要薄一些。
5. 用刀切成大約6公分的寬條,對折再切成3、4公分的寬條
6. 每個對折的面條都如圖切三四下,不要切通。
7. 把對折的麵皮展開,從切開的縫隙中對折翻轉,就翻成這樣的麻花形狀了。
8. 油燒熱逐個小火煎炸。
9. 炸至有表面有小泡,變成金黃色就可以撈出。
2、梅州作為客家古城,有什麼傳統客家美食?
來到梅州,品嘗鹽焗系列的食品是必不可少的。各種鹽焗食品,雞爪、鴨爪,鹽焗雞,雞腿,雞翅,還有其他鹽焗食品,任君選擇!大部分的鹽焗食品,都可以裝入包裝袋帶走,也是來梅旅行的手信之一。
沒有吃過腌面,都不算來過梅州。腌面是梅州一大特色,許多梅州人的一天,是從一份腌粉面加三及第湯開始的。腌面,做法非常簡單,鹼面入鍋煮熟後撈起,加入豬油、炸至金黃的蒜蓉、少許醬油,撒上蔥花。
每一個出門在外的梅州人,都對梅州的腌面念念不忘。同樣的做法,缺了梅州常見的鹼面,也就沒有了記憶中的那個味道了。用北方的面條、或者是雞蛋面做出來的腌面,怎麼都不像是梅州的腌面。
(腌面&三及第湯)
味酵粄,也是梅州的特色食物。用米漿配以適量土鹼,盛入小碗,旺火蒸至碗面周圍膨脹,中間成窩形時即可。食用味酵粄的時候淋上用黃糖煎制的醬汁,焦香的甜味配著味酵粄彈牙的口感,好一番享受!
(味酵粄)
在梅州,梅城江北有一條老街——油羅街,保存著許多梅州人的回憶。這條街上,有許多店主正在忙碌著,忙著炸芋圓、炸南瓜圓、炸饊子等等。這里是客家傳統年味小吃的聚集地,各種炸品香味四溢。
(炸芋圓)
炸芋圓,用的是一種叫「白荷芋」的芋子(也叫六月芋),把芋頭刨凈後洗干凈,刷成絲,再加上糯米粉、生薑絲、花生、鹽等配料後落油鍋炸制而成。來到油羅街,這個是必買的。
在這條街,除了炸芋圓、炸南瓜圓等,還有蕎粄也值得一嘗。客家地區多蕎,除了用來做菜以外,蕎頭可以腌制,蕎葉則切碎,加入糯米粉、粘米粉,和成糊狀,調味,下油鍋。炸出來的蕎粄雖然外表看起來不是很好看,但勝在香酥可口。
(蕎粄)
客家人喜歡用草葯。上火了用草葯煲湯、還可以用一種特殊的草——仙人草製成可口的解暑之物。仙人粄,台灣地區稱為仙草凍,是以仙人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仙人草又稱涼粉草,怡味甘涼,有清熱解暑功效。仙人粄最常見的吃法,就是舀上一杯仙人粄,淋上蜂蜜,口腔里充滿了仙人粄淡淡的味道以及農家蜂蜜的香甜。
(仙人粄)
梅州有一種小吃與許多地方的做法是不一樣的。與其他地方的牛雜做法不同,梅州的牛雜直接風干,不配湯,直接蘸醬即食。有朋友問,為什麼牛雜是紅色的。那是因為熬煮的時候加了紅曲。點上一碟牛雜,配以梅州的蒜蓉辣椒醬以及酸甜汁,屬於梅州人的獨特小吃。金山小學旁的金山牛雜跟江邊路的國嫂牛雜都是不錯的選擇。
(梅州金山牛雜)
梅州還有許多具有客家特色的美食,比如開鍋肉丸、釀豆腐等等。有些獨具特色的美食則因為有季節性,所有有些朋友來到梅州未能嘗到。比如,艾葉以及狗爪豆在梅州也是非常吸引人的美食,但是要當季新鮮產出的艾葉以及狗爪豆,才最好吃!
3、清明節江南地區吃什麼特色美食?
一、青團子
在我國江南地區,清明節有吃青團子的習慣。一般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細膩的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二、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多以米面為主料。
三、艾粄
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種,是一種美味的特色傳統小吃,屬於客家菜。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
清明習俗:
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2、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4、清明節吃青團子的寓意
清明節吃青團子的寓意
清明節吃青團子的寓意,中國是一個講究吃的國度,每個傳統節日也有特殊的吃食,特殊的吃食讓過節變得更加有意義,青團子是清明節的代表性食物。下面來看看清明節吃青團子的寓意。
清明節吃青團子的寓意1清明節吃青團跟一個民間傳說有關,據說在末年時期,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陳太平被清兵追殺,為了避開追兵,當地的老百姓用青草拌進了糯米粉裡面,追兵吃了之後覺得十分的香甜就放鬆了警惕,為了多一樣求生機能,李秀成下令讓太平軍都學會了做青團,從此就流傳了下去,直到現在。
吃青團注意事項
1、吃之前加熱
青團中的糯米冷卻後輕易反生,極不利於消化,而且其中的營養結構也會被破壞,所以最好是加熱了再吃。
2、不宜跟肥肉一起吃
絕對不要和肥肉混吃,糯米這樣的難消化食品假如與油脂混雜在一起則會加重腸胃負擔,極輕易引起消化不良。
3、配合助消化食物一起吃
最好食用一些有助於消化的食品,如山楂等。因為這些食品可以減少腸胃道消化青團等糯米食品的消化負擔,有利於青團在體內的吸收。
4、不宜吃太多
青團的主要材料是糯米,口感比較粘膩,吃多了很容易不消化,所以不宜吃太多。
清明節的傳統食物
1、饊子
饊子,主要以米面為主料,通過油炸而成的食物,色澤黃亮,吃起來香脆,越嚼越香。記得我小時候喜歡將饊子放到米粥裡面吃,入口即化。
2、艾粄
艾粄是客家人清明節必備的傳統小吃,當地有著:「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的說法。
3、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是山西省清明節傳統美食。
4、薄餅
薄餅是廣東潮州,福建福州地區傳統的特色名點,薄餅也是清明節的節日食品,每逢清明節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後, 人們都會用薄餅作為午餐。
5、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人清明節傳統食物,屬於閩菜系。因製作原料不同,分為包子和包糍。
清明節吃青團子的寓意2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
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清明節吃青團的來歷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
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清明節的由來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1、盪鞦韆: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2、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3、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4、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清明節吃青團子的寓意3這是一種節日的特有食物,既可以和家人一起吃,也適合用來祭祖,是很受歡迎的供品,在南方地區比較流行。
家家戶戶通常會在節日的前幾天就開始製作,以糯米為原料,有圓圓形狀的,也有餃子形狀的,咸甜口味兼備,甜的以豆沙餡為主,鹹的可以用炒熟的青菜做內陷,講究的人們還會用模具壓花,成品後很美觀,再用艾葉包裹起來,味道特別香。
有什麼寓意
清明節與寒食節有關,源於周代的禁火舊制。在此期間不能生火,只能提前准備好冷食,青團就是其中一種實用的食物,易於保存不會短時間內壞掉。它的外觀大部分是圓形的,象徵一家團圓,也代表著希望和生命,古時候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用它祭祀完祖先,意味著告別過去,過上全新的日子。
製作方法是什麼樣的
首先准備好相關材料,燒開水後往裡面放5克的鹼,洗凈艾葉焯三到五分鍾,撈起在涼水中漂洗幾回去苦味。將沖洗好的艾葉與糯米粉揉成面團,蓋上濕屜布餳二十分鍾。
然後開始做餡,可以放白芝麻、花生、白砂糖等。接著將面劑分成三十克左右的量,包好餡再在表面滾一層色拉油為防冷後開裂。用棕葉墊著,放上適當的數量下鍋,煮十分鍾左右,就可以拿出來擺盤了。如果吃不完,也可以等自然涼掉以後再冷藏起來。
5、客家人怎樣做饊子
饊子?、、
6、清明節江南地區吃什麼特色美食?
一、青團子
在我國江南地區,清明節有吃青團子的習慣。一般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細膩的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二、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多以米面為主料。
三、艾粄【bǎn】
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種,是一種美味的特色傳統小吃,屬於客家菜。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
四、菠菠粿
在福州一帶,清明時節,家家要吃「菠菠粿」這種節令食品。「菠菠粿」又名清明果、蒿菜粑、清明粑,是用福州當地生長的一種名為「菠菠草」的植物汁液,和以糯米溫漿、粳米溫漿作為粿皮,裹以棗泥、豆沙、蘿卜絲、香菇絲等做成的餡料,包成的一種有餡兒麵食。
五、清明果
浙南一代,野外長有一種名曰「佛耳草」的中草葯。清明時節,當地人采來這種中草葯,洗凈搗爛後,與糯米攪拌在一起,然後包上用糖豆沙、紅蘿卜、春筍做成的餡料,上鍋蒸熟,便成了一種形似餃子的「清明果」。
清明果碧綠晶瑩,玲瓏剔透,尤其是邊褶,像水波浪一樣,透著精緻;吃到嘴裡,五味俱全,格外讓人喜食。
7、客家散子的正宗做法,客家散子怎樣做才好吃的做法步驟
炸饊子
材料
主料:麵粉
做法
第一步,揉面面。
把面團子放在面板上准備開始擀扁它,呵呵。
首先動用小擀麵杖,把它壓開。
動用大擀麵杖想做面片一樣,把它干成好大好大的一張麵皮。
第二步,造型。先把面像做手工一樣按最好的使用面積切好,剩下的邊角料最後直接炸就可以不用管它。
然後切開每一個,要注意合適的大小哦。
變形嘍~看不會不教啊。呵呵,其實簡單死了。
8、清明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
一、青團子
在我國江南地區,清明節有吃青團子的習慣。一般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里,再包裹進細膩的豆沙餡兒或者蓮蓉,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
二、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多以米面為主料。
三、艾_ 【bǎn】
艾_,是清明_中其中的一種,是一種美味的特色傳統小吃,屬於客家菜。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葯用保健功能。
三 、烏稔飯
烏稔飯又名烏米飯,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四、薄餅
薄餅是廣東潮州、福建福州地區傳統的特色名點,也是清明節的節日食品,每逢清明節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後, 人們都會用薄餅作為午餐。
另外清明節的美食還有子推饃、芥菜飯、蒿子粑粑等。
9、客家饊子怎麼做好吃
食材明細
麵粉2500
豬油500
芝麻適量
咸鮮口味
炸工藝
數小時耗時
高級難度
【梅州】客家饊子的做法步驟
1
准備材料拿到外面加工成型
2
用刀切開對折,再切六七小條。
3
一般六七條。
4
捏花,接合處要捏薄了,才能炸透。
5
全捏好了
6
油鍋燒熱,下一小部分大火炸透
7
上色了就撈起,還有熱度讓他顏色更深,過了還炸就過火了
8
用自封袋裝好保存。
10、農村年貨零食有哪些
一、蜜三刀
在山東江蘇一帶,農村大集上必有「蜜三刀」,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香甜綿軟,香味濃厚,在20年前的時候,人們都提著蜜三刀走親戚,俗稱「餜子」,用油紙包著,捆紮整齊,裡面的糖分和油分會滲出來,陰濕包裝,聞著就特別香,一口甜到了心裡。
二、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又叫「糖葫蘆」,有的地方也叫「糖墩兒」,屬於北方常見的小吃,尤其是在農村大集上,隔著老遠就能看見冰糖葫蘆,吃起來又酸又甜。
三、炸糖糕
炸糖糕圓圓的,色澤金黃,表皮脆嫩,內層軟乎乎的,用白糖做陷,黏黏的,甜香適口,受到人們的喜愛。
四、玉米棒
每次逛農村大集,都能遇見這樣的加工小生意,放進去玉米粒,再加上白砂糖,出來的則是膨化酥脆的玉米棒,現場加工,可以自己帶玉米,也可以買現成的,加工十分便宜,酥脆可口,嚼幾下就融化了,它是利用高溫遠離,全程沒有任何添加劑。
五、炸饊子
炸饊子用的是麵粉,為了酥脆可以在裡面打上兩個雞蛋。想要吃甜味的饊子可以放紅糖,如果想吃鮮的就放點鹽。和好面後用擀麵杖擀成面片,這時候更好加工,切成饊子,擰成麻花都不錯,炸成金黃色就可以出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