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同里特產
1、同里的特產有什麼
蘇州同里古鎮特產有:狀元蹄、糕里蝦仁、三絲春卷、香油鱔糊和用白魚、鱸魚、桂魚、甲魚等河鮮烹制的水鄉名菜。水生植物類的茭白、芹菜、蒓菜、菱、藕、茨姑等,也都是別具地方特色。 小吃有襪底酥、百果蜜糕、茨寶糕、 芡實、青團子。
2、蘇州特產有哪些啊?在哪裡賣的比較多呢?
1、棗泥拉糕
棗泥拉糕是江蘇蘇州等地的冬春季傳統風味糕類小吃。是非常典型的蘇式糕點,以前做此糕用糯米粉和水較多,做好的糕盛碗中,食時用筷子挑起、拉開,故名拉糕。後經改進製作方法,減少加水量,切塊裝盆,形態美觀、風味尤佳。
2、粽子糖
粽子糖是江蘇蘇州特產,地方傳統名點。中國最早的糖果之一。琥珀色的麥芽糖汁凝成一顆小小的「四角粽」,晶瑩剔透,似有一絲淡淡的粽香入鼻。若是再疏落有致地鑲入幾粒乳白色的松子,誰能說它不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呢?其形狀如間三角粽子形,故取名為粽子糖。
粽子糖堅硬透明,有光澤,可以清晰地看見玫瑰花、松子仁均勻地散布在糖體內,猶如美麗的水晶石,食之甘潤,芬芳、可口,有松仁和玫瑰的清香味道。因受氣候影響,夏季不宜生產。
3、蘇式蜜餞
蘇式蜜餞是江蘇省吳縣地區的特色傳統小吃,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製作工藝獨特,味美色鮮,暢銷全國各地,深受消費者的歡迎。蘇州製作蜜餞的歷史可上溯到三國時代,清代是蘇式蜜餞的鼎盛時期,其中以「張祥豐」最為著名,歷來是「宮廷食品」。
4、油氽緊酵
油氽緊酵又稱緊酵饅頭,傳統名菜,江蘇時令小吃,形態比較小,經油炸的就叫油氽緊酵,是一種鮮肉為餡的蘇式食品。油氽緊酵又稱緊酵饅頭。
5、焐酥豆糖粥
焐酥豆糖粥是一道江蘇的傳統名點,屬於蘇菜系。米形完整,入口即化,清香細膩,軟粘甜口,米香、豆香、桂花香並俱。
3、蘇州特產
鮮肉月餅:
南方人少有不愛蘇式月餅的,看起來金黃油潤,吃起來皮層酥鬆,口味甜咸多樣。甜餡料有松子仁、核桃仁、玫瑰花、赤豆等;咸餡料有火腿、蝦仁、香蔥等。其中惹最多人回味無窮的,恐怕還是鮮肉月餅。老字型大小的攤位前,常年都能見到等待月餅出爐的隊伍,中秋佳節更是供不應求。
楓鎮大面:
鮮有一碗面,會像楓鎮大面這樣帶給食客撲鼻的酒香,因為吊湯的時候除了常見的肉骨、鱔骨外,還加入了酒糟和螺絲。澆頭是一塊燜肉,但也和普通的燜肉不同,它是白色的,做法復雜,且燜制時不能放醬油,純粹靠鹽調味。於是,燜肉肥美,入口即化;面湯鮮滑,酒香醇厚。
湯奧灶面:
紅油爆魚面,白湯面,嘗過奧灶面的人,多半難以忘懷那湯清面爽、澆頭醇美的獨特風味。胥城大廈的國家級餐飲大師潘小敏十多年前親赴崑山奧灶面館學藝,讓正宗奧灶面落戶蘇州,且不斷改進配方和口味,湯水更精緻,滋味更豐厚,澆頭除爆魚、鹵鴨外,還添了燜肉和野生蝦仁。
雞頭米羹:
蘇州人吃"水中人參"雞頭米有很多講究。一是要吃南塘的雞頭米,質量最好;二是買少量,一次吃完,吃的就是那帶著水的氣息的新鮮味道;三是一定要趕在中秋時節吃,一旦錯過,就只能眼巴巴地等來年的上市了。
魚味春卷:
蘇州春卷皮的烙制堪稱一絕。廚師一手持鍋,一手抖動面團,一掀就是一張,干凈利落。春卷皮更是薄如紙,圓如鏡,透明柔軟。魚味春卷,顧名思義,用鱸魚肉輔以蝦仁製成餡心,魚味濃郁,"魚米之鄉"的地方特色鮮明。
4、同里古鎮的美食小吃
襪底酥
「襪底酥」用料以麵粉和豬油為主,配以糖、鹽、芝麻和香蔥等輔料。其製作過程包括油麵和油酥製作兩部分。首先用麵粉、沸水和油合製成油麵;然後用油和麵粉合製成油酥。
閔餅
閔餅,同里閔家灣「本堂齋」特產,頗負盛名的傳統糕點,已有400多年歷史,其製作僅閔氏一家,世傳其業,故稱「閔餅」。閔餅用「閔餅草」揉入米粉作皮,以豆沙、胡桃肉作餡,蒸制而成,是青團的一種,色澤黛青,光亮細結,入口油而不膩,清香滑糯,具有獨特的江南農家風味。清代,閔餅曾被列為朝廷貢品,選送給慈禧太後品嘗。明代畫家沈周曾賦詩一首贊美曰:「香劑圓從范,青膏軟出蒸。女工虛鄭縞,士宴奪唐綾。」民國初年,閔氏在上海創建「大富貴閔餅公司」,產品遠銷海內外。
襪底酥
襪底酥,形如襪底,一層層油酥薄如蟬翼,咬起來清香鬆脆,吃到嘴裡有甜中有咸,在江南一帶一直是人們爭相口嘗的傳統茶點。 襪底酥之所以受人歡迎,在於精選配料,做工講究。用油酥和面時要反復揉和五六次到完全均勻為止,這樣烘烤出來的酥餅才能一層層薄得透明,吃起來鬆脆爽口。餡芯製作精細考究,原料配比嚴格,如做椒鹽酥所用的鹽,要在鑊子里煨熟,擀麵仗擀細,小蔥要搗成碎末,才能不穿孔,不露餡。
狀元蹄
此菜雖非同里獨有,但同里製法甚有不同,至於製法則是不傳之密。同里人宴請賓朋,桌上定有此菜。
青團子
相傳青團子是用雀麥草汁和入糯米,一起舂合,使糯米浸入草汁成泥,變為碧翠色。以此用來包入豆沙或棗泥,再用蘆葉墊底入籠,蒸熟即成。
芡實
芡實,是同里土特產的上品,產自同里西北盪的芡實(俗稱「雞頭米」)被譽為「水中人參」。
5、同里特產知多少
當您來到素有「醇正水鄉,舊時江南」的千年古鎮——同里,參觀了明清時的古街老巷,游覽了世界文化遺產的私家園林,下一步就該關注琳琅滿目的同里土特產了吧。 同里是個集貿大鎮,自古就有吃在同里的說法。先拿同里的茶食糕點來說吧,舊時開在竹行街的谷香村名氣最大,它創立於清宣統年間。谷香村的創始人為呂鑒青,他年少時曾在蘇州稻香村糖果店學徒拜藝;出師後,在同里的東埭上擺了一個規模不大的茶食糖果攤;後來生意做大了,就在竹行街中段,大清窯灣郵局的南街租賃了一間門面房,取名為谷香村,意在借重和承展稻香村傳統之意;谷香村製作的茶食糖果,具有蘇州風味;經營管理以「勤」「嚴」 而出名,產品質量以「精」「恆」 而飲譽;「谷香村」生產的茶食點心講究做工和質量,尤以豬油年糕最為突出;新中國成立後的谷香村,幾經改名。上世紀80年代後期,又恢復了原來的名號;如今,《蘇州辭典》中已錄入了谷香村名號。 在老同里的記憶里,明清街以東的葉家牆門附近,原本還有一爿和豐商行,同樣做茶食糖果生意,名氣比谷香村還要響,遺憾的是,因戰亂而倒閉了。那是發生在抗戰初期的事。坐落在葉家牆門旁邊的和豐商行,照樣是開店做生意;有一天,一排巡邏的日本兵路過和豐商行;鬼子們聞到從店裡飄來的一縷酒香味,竟一個個地圍了上來;當看到托盤里冒著熱氣的酒釀餅時,真是垂涎欲滴,當即你一隻我一隻的抓起來就吃;他們吃完了不過癮,還要店主陳文喜幫他們再做上一鍋;正在裡屋忙於揉面的老闆娘突然慌了神,她在慌亂中竟然將擺在桌子上的一隻金戒指揉進了面團里;日本人一向疑神疑鬼,當一個鬼子兵吃到那隻金戒指時,頓時火冒三丈;他把金戒指戴在手上,不問青紅皂白,端起刺刀就刺;只三下兩下的,就把店主陳文喜給刺死了;這還不算,連端盤子的伙計也被他重重地打了一槍托;其他人都嚇傻了眼,趴在地上一動不動;等鬼子們遠去了,他們才回過神來;辦完了喪事,盤點了家產,這戶人家就四處逃散了,和豐商行從此失傳。 如今在街市上掛牌的有十餘家做糕點的商鋪。竹行街的谷香村、 林家鋪子,其實是師出同宗;他們都曾是谷香村的糕點師,所做的糕點大同小異。 這些店鋪里生產的襪底酥,是同里傳統的茶食之一。相傳襪底酥是南宋時期的一位御廚效仿宮廷茶點製作而成的,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襪底酥的用料以麵粉和豬油為主,配以糖、鹽、芝麻和香蔥等;其製作首先用麵粉、沸水和油合製成油麵;然後用油和麵粉合製成油酥;油麵包著油酥,搓成長條,滾上芝麻、包上餡心,再分成厚度均勻的小塊,最後用擀筒將其擀成襪底的形狀,生坯即可成型;把生坯拿到鍋里烘烤。幾分鍾後,一爐香噴噴、金燦燦,又鬆脆可口的襪底酥就這樣出爐了。襪底酥以其清新鬆脆、甜中帶鹹的口味成為人們爭相購買的特色食品。 棗泥大麻餅、雲片糕、桃酥、玫瑰豬油糕、芡實糕、耳朵餅、雪餃等,做工傳統、精緻。 清明前後,從鄉野採摘到的野菜草頭正是做糕點的上色原料,青團子也就「佔領」了大街小巷的所有糕點店。 用糯米粉糅合了綠綠的草頭, 豆沙為餡;放蒸籠里蒸上十來分鍾,開籠後,顏色碧綠的青團子就做成了;嘗一口,豆沙淡淡的甜,口感綿軟不粘牙,帶有一股淡淡的青草味;青團子也是同里人在清明節掃墓用的祭品,表示「青青(清清)白白」之意。 酒釀餅是同里春季時令食品之一。據林家鋪子的林德彪說,它是由酒釀和麵粉經發酵、烘焙,並包入甜餡製作而成的一種特色糕點;面料中拌入酒釀,豆沙,加入豬油等。 在酒釀餅上市的季節里,泰來橋堍的林家鋪子,顧客盈門;店家邊烤邊賣,顧客也是現買現吃;拿一隻剛出籠的酒釀餅,咬上一口,一股帶有酒香的甜豆沙從嘴邊流了下來;用嘴一抿,餅子里一塊肥膩的豬油,油水直冒;酒釀餅,由於產品質量極佳,更有遠鄉近鄰的民眾慕名而來購買。 麥芽塌餅也是同里鎮上的時令茶點。這道鄉土氣極濃的茶點,鄉下的巧手媳婦們幾乎個個都會做;到了春天。她們一有空,就會去田野挑馬蘭頭、掘野菜,偶爾還會把草頭挑回家;草頭,是做麥芽塌餅的原料之一,把它揉碎了和在麥芽與麵粉中;講究一點的人家,還會在麥芽塌餅里放入核桃仁,在餅的外層撒上芝麻;坯子做好了,把餅子放在油鍋里慢慢煎烤;只需十來分鍾,眼看一隻只餅子「黛青光亮,清香撲鼻」時,就可起鍋了;用筷子夾一隻嘗嘗,甜糯、清香,還冒著油水;只是麥芽塌餅只在春天有賣。 立夏至秋天,同里的酒釀也很出名,且大多數本地人都會做。酒釀是由糯米飯與酒葯拌和後,經發酵而成的;家住後港的「眼鏡」,他不但會做各種各樣的糕點,還會糴爆魚做酒釀;他每天從自家推一輛載著幾十盆酒釀的板車,在老街上一路叫賣;中川橋堍經常停靠。三塊錢一方盒的酒釀,讓您嘗了還想要;只是現買現吃,不易保存。 竹行埭以西的閔家灣,原本生產的本堂齋閔餅,是頗負盛名的傳統糕點,據史料考評,已有400多年歷史。清代,閔餅曾被列為朝廷貢品;閔餅,是用白薴草揉入米粉作皮,配以豆沙、胡桃肉、糖滄豬油等作餡,經蒸制而成,具有黛青光亮,清香滑糯,油而不膩,食後留芳的獨特風味,是青團子的一種;民國初年,曾有同里人在上海創建大富貴 閔餅公司,產品遠銷海外;同里閔餅因製作僅閔氏一家,且世傳其業,故稱閔餅,明清街的本堂齋春天有賣。 同里有句土話,「貪嘴巴的媳婦勤獻灶」, 巧婦們只要手裡有一把面,就會揉一揉,捏一捏,一道非常好吃的點心就做成了;撐腰糕」,塌餅團子,麵疙瘩,粽子,玫瑰糕,桂花糕,海棠糕,酒釀圓子,方糕,鋪糖糕,松糕等傳統糕點,市場上大多有賣。 除了這些茶食糕點外,同里人逢年過節、婚慶喜宴的一道主菜則是蹄髈,有道是「無蹄不成宴」,蹄子有「團圓與自我提升」的偶意。 同里街面上有好幾家賣蹄髈的店。銀杏樹對面的新填街,就有金榜狀元坊、同氏、好再來等幾家。 說起同里鎮的蹄髈,還真有一段歷史:相傳宋淳佑四年,同里人魏汝賢高中狀元。魏狀元特別喜歡吃紅燒蹄,到了清光緒年間,退思園主人任蘭生因仰慕魏狀元,特聘名廚燒制紅燒蹄,作為家宴主菜,雅稱狀元蹄。當時,狀元洪鈞及妾賽金花等人常來品嘗;如今的狀元蹄雖然在做法上略與過去有所不同,但在口味上卻更勝一籌。 據金榜狀元坊的老闆娘介紹,他們生產狀元蹄全部選自正規廠家的蹄髈,規格在一公斤以上;「先要把蹄髈放水裡煮,去毛後加入十八味中草葯煮開,然後用文火悶燒;一個大鍋一次可以煮八十隻蹄髈,大概需要四個小時」;在煮狀元蹄時,一定要用鐵鍋,鐵鍋能夠吸收燒煮過程中產生的水分,另外,還能把蹄髈中的脂肪蒸出來,這樣燒出來的蹄髈肥而不膩,酥而不爛。據說,那十八味中草葯,還能起到防腐的作用呢!用真空包裝了的狀元蹄如何食用,熱心的老闆娘說,可把真空包裝好的狀元蹄放在水裡煮開,這樣湯不容易燒干,更入味些。用中草葯材浸泡,濃油赤醬燒成的狀元蹄,是同里鎮的一大特產,其品質與周庄的萬三蹄相當。 除了這些土特產以外,同里還有焐熟藕、黃腌菜、芡實、烏菱、鵝蛋可買;只要您喜歡,可以帶點回去,與家人分享。 文/姚洪璽
6、求同里特產的詳細介紹啊~~~~~
同里有眾多的風味佳餚,推出狀元蹄、清蒸白魚、鱸魚、桂魚、甲魚等河鮮水產烹制的水鄉名菜,隨到隨炒,膾炙人口、獨具風味。在鎮上可嘗到百果蜜糕,芡實糕、襪底酥、青煙團、麥芽塌餅、閔餅、豬油年糕等多種風味小吃。傳統的土特產有芡實,宋代詩人楊萬里稱其「軟過菰飯牛酥」,蘇子容稱其為「真佳果」。還有獨具魅力的百年老店:益隆醬園、谷香村、南園茶樓等。
酒釀餅:由江南特產「糟」、酒釀參與餅中,經發酵後貼烤而成,一面晶瑩剔透,色如牛奶;一面淡黃焦脆,咬一口噴香、酸甜、嫩脆。
芡實:這是同里土特產的上品,產自同里西北盪的芡實(俗稱「雞頭米」)被譽為「水中人參」。據《本草綱目》記載,芡實主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開胃助氣、止渴、益腎、治小便失禁等等。可作葯膳之用,以水浸泡半天,用文火煮酥,可配紅棗、蓮子、桂圓更美味。
半個世紀以前,這種野生的「雞頭肉(米)」不是供人食用的,而是紡織工業布匹上上漿用的原料。當時鎮上貧民,別無生計,全靠剪「雞頭」所得糊口。 如今「雞頭肉」都是食用的了。有人贊美「雞頭肉」之佳妙雲:「軟溫之粒,銀甌浮玉,碧浪沉株,微度清香,雅有甜味,固天堂間絕妙食品也。」因此雖售每500克十元,仍門庭若市,遊人惟恐失之交臂。
閔餅:同里閔家灣「本堂齋」 特產,頗負盛名的傳統糕點,已有400多年歷史,其製作僅閔氏一家,世傳其業,故稱「閔餅」。閔餅用「閔餅草」揉入米粉作皮,以豆沙、胡桃肉作餡,蒸制而成,是青團的一種,色澤黛青,光亮細結,入口油而不膩,清香滑糯,具有獨特的江南農家風味。清代,閔餅曾被列為朝廷貢品,選送給慈禧太後品嘗。明代畫家沈周曾賦詩一首贊美曰:「香劑圓從范,青膏軟出蒸。女工虛鄭縞,士宴奪唐綾。」民國初年,閔氏在上海創建「大富貴閔餅公司」,產品遠銷海內外。
宋淳佑四年,同里人魏汝賢中狀元。史載魏狀元特別喜歡吃紅燒蹄 ,到清光緒年間,退思園主人任蘭生因仰慕魏狀元,特聘名廚燒制紅燒蹄 ,作為家宴主菜,雅稱狀元蹄。當時,狀元洪鈞及妾賽金花等人常來品嘗,嘆為至味。
現在,同里任家花園食品廠按原配方燒制的狀元蹄以豬腿為原料,佐以調料,用旺火燒煮,經過蒸燜,皮潤肉酥,湯色醬紅,肥而不膩,咸甜適中,肉質酥爛,入口即化。它的吃法更是特別,在兩根貫穿整隻豬蹄的長骨中,將一細骨輕抽而出,蹄形紋絲不動。以骨為刀,蹄膀被順順當當地剖開,讓人們分而食之。
7、蘇州同里古鎮特產,有什麼特產
蘇州同里古鎮特產有:狀元蹄、糕里蝦仁、三絲春卷、香油鱔糊和用白魚、鱸魚、桂魚、甲魚等河鮮烹制的水鄉名菜。水生植物類的茭白、芹菜、蒓菜、菱、藕、茨姑等,也都是別具地方特色。 小吃有襪底酥、百果蜜糕、茨寶糕、 芡實、青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