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紀念禮品 » 高青特色小吃

高青特色小吃

發布時間: 2023-01-27 09:17:40

1、淄博有什麼特色美食

鯉魚抱蛋:原名為「鱸魚抱蛋」,為新城王氏家用廚師陳某所創。此菜的形、色、味俱佳。此技藝經兩代傳給鮑士彬後,境內鱸魚絕跡,遂以鯉代鱸,菜名也隨之易為「鯉魚抱蛋」。通過精心製作,仍不失原有風味。

軟燒豆腐,傳統特色菜餚,為山東省博山地區家常名菜,博山自古就以生產豆腐而聞名。博山豆腐色澤淡黃,軟嫩適口,味美清香。

歡喜團子:是山東淄博市桓台縣及周邊地區的一種漢族民俗小吃,製作方法十分簡單,將糯米蒸熟,涼後弄散,炒至膨鬆,蘸取糖稀,製成大小不同的球狀。按照單串、雙穗、小掛角、大掛角等形式穿掛起來。

周村煮鍋是山東淄博漢族風味小吃之一。砂鍋放在中間孔內,鍋底點火。顧客圍坐四周,把自己選好的菜餚放入鍋內燙熱取出,放在自己碗里,鍋內老湯隨意喝。因味美可口、經濟實惠而深受歡迎。

桓台特產金絲鴨蛋:腌制蒸熟後,可見蛋青蛋黃相交處,有蛋黃油圈隔,似縷縷金絲絞纏,其味佳美,蛋油香而不膩,肉質砂不噎喉,金絲鴨蛋由此而得名。過去曾是皇家貢品。 金絲鴨蛋民間又叫纏絲鴨蛋。

荊家實稈芹菜:經過優中選優,提純復壯培育而成,具有脆嫩、清香、適口性好、營養豐富、風味獨特、食用價值高的特點,兼有清熱利水、降壓、消腫等葯用功效。

趙氏燒雞,是臨淄的一種地方名吃,顏色金黃、香味撲鼻、肥而不膩。是當地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周村燒餅:採用精選配料---優質麵粉、脫皮芝麻、精鹽、食糖、水精製而成,產品外型圓薄,正面粘滿芝麻,背面布滿酥孔,以香、酥、薄、脆而馳名中外。

2、作為一個山東人,你知道山東美食都有哪些嗎?

山東,簡稱「魯」,省會濟南市。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山東美食指流起源,流傳於山東地區的美食,菜餚,具有濃厚的山東地方特色,一般歷史悠久,味道鮮美的同時又具有很高的文化內涵價值。

魯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宋代後,成為「北食」的代表之一。從齊魯而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已達黃河流域、東北,有著廣闊的飲食群眾基礎。魯菜是中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味菜系之一,遍及京津塘及東北三省。

去山東有哪些美食是不能錯過的呢?

棗庄菜煎餅

這個可以位列第一,是山東地區比較大眾的小吃,主要是由麵粉、雜糧、雞蛋等製作而成,裡面夾雜各種菜,十幾種菜品由食客根據其口味選擇,現做現賣,熱煎熱吃,簡易靈活。在20世紀80年代,菜煎餅從難登大雅之堂的農家餐桌慢慢流向了星級酒店,逐漸走出國門,深受國內外美食家的喜愛。

煎餅卷大蔥

煎餅卷大蔥可謂是山東著名美食啊!豪邁的山東人民對於這個美食可是愛得很,煎好的煎餅攤開,刷上一層大醬,在卷上兩根新鮮的大蔥,再加上些許配菜,吃上一口回味無窮啊,口感辛辣配上大醬的鮮香,著實讓人難以忘懷。我在這給大家一個忠告:吃完一定要漱口,並且嚼兩粒口香糖,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實踐出來的!

德州扒雞

德州扒雞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在中國的「雞」美食上,絕對可以獨佔一席。經過獨特製作工藝的德州扒雞,肉爛骨酥,肥而不膩,香氣撲鼻,雞的表皮呈現出金黃色,雞肉又透著一點紅,輕輕咬一口就能能感覺到扒雞的香嫩。

把子肉

做法都是先油炸後醬燜,讓這么大一塊肉肥而不膩,個人認為完全可以代表濟南美食,目前濟南把子肉以超意興最著名,三點把子肉最地道。個人認為把子肉名副其實的第一,用馮驥才先生的話說「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的四喜丸子、卷煎、豆腐也是必嘗菜之一;三點壇子肉代表了地道的濟南肉食,值得嘗嘗。

青島大包

老青島都還記得,青島飯店的三鮮大包因皮薄餡嫩,一時名滿島城,成為青島小吃的代名詞,也入選山東十大名吃。那時候要買到青島大包,可能要排上一小時的隊。但是青島大包也犯了中國小吃的一個普遍問題,那就是名譽上去了,質量下來了。於是乎,曾經風光一時的青島大包,逐漸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

青島大包早已成為青島的招牌和符號,青島特色小吃,山東名小吃,中華名小吃都是它的稱號,個大松軟餡肉鮮嫩是青島人對它認可的好,皮薄、味美、鮮嫩則是它最正宗的味道,許多高級飯店也把它當做菜單上的佳餚。

除了以上還有許多美食非常有名,還有著很多獨具特色的食品,去山東一定不要錯過。

3、齊魯名吃評選結果

山東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以海鮮為主)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

魯菜常用的烹調技法有30種以上,尤以爆、扒技法獨特而專長。爆法講究急火快炒;扒技法為魯菜獨創,原料腌漬粘粉,油煎黃兩面,慢火盡收汁;整齊成型,味濃質爛,汁緊稠濃。

福山菜。30年代吉陞官的菜最具代表性,常行菜有60多道。有雪花丸子、糟熘魚片、熘蝦仁、燒蠣黃、全家福、蝦子海參、焙大蝦、三不粘等。

托板豆腐。臨清運河名吃。講究水汪,筋道。切成骨牌大小的長方塊,放在一塊木板上,把嘴湊上去吃。

德州扒雞。全稱德州五香脫骨扒雞。成品雞趁熱一抖,骨肉立馬分離,吃起來鮮嫩松軟,清香不膩。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如今行銷全國各地。

黃家烤肉。濟南名菜。相傳是明末章丘黃家灣一個姓黃的人用整隻豬烤制而成的一種名吃。皮酥、肉嫩,味清香,肥而不膩。單吃鮮香可口,若燴以白菜、豆腐則更具風味。現在,濟南異香齋專門製作。

宮保雞丁。濟南名菜。保,不是煲,也不是爆。這裡面有個典故,清代山東巡撫丁寶禎曾被賜封為太子太保,簡稱宮保。他最喜歡家廚周進臣、劉桂祥等人烹制的炒雞丁,每宴必用此菜待客,一時享譽天下,得名宮保雞丁。

芙蓉百花鮑。煙台名吃。以煙台長山列島出產的盤大鮑魚最為名貴,芙蓉百花鮑,就是用此類鮑魚加上雞牙子肉、肥肉、雞蛋清等製成的一道名菜,選料講究,造型美觀,湯汁清澈,鮮嫩可口。

玉堂醬菜。濟寧名特醬菜。清代姑蘇人戴玉堂,用南方技術生產北方風味醬菜,一時京省馳名,譽壓江南。主菜有包瓜、磨茄等。

清燉開凌梭。沾化名吃。用當地越冬梭魚,去鱗清汆,再用旺火燉熟,味道鮮美無比

朝天鍋。濰坊名吃,始於清初,因露天設攤,鍋無蓋,故曰:朝天鍋。將母雞和豬的腸肚一起煮。熱肉湯加上香菜、蔥花、醬油,每人一碗。腸肚切好捲入餅中,就湯吃。

臨朐全羊宴。已有200年的歷史。用當地山羊,做成鍋燒羊肉、宮爆羊肉、溜羊茸、醬羊排、燒羊頭、扒羊蹄、燜羊腿、燴天花、鹵羊肝、炒腰花等。重頭菜要數全羊湯,酸、辣、麻、香,清素不膻。上菜的順序為:先上糖、鹽、醬、醋、大蔥、胡椒面,再依次上冷盤、拼盤、熱菜。

杠子頭。濰坊有名的硬麵食品。和硬面,用棗木杠子壓。中間薄,有孔,邊厚。古時,用麻繩串成串,掛在鞍邊、車旁,食之方便。涼吃越嚼越香;熱吃,用菜、肉去燴,柔韌不散,非常有味。-

煙台燜子。傳統名吃。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由上等地瓜粉團製成燜子,涼透後切成小方丁,下鍋兩面煎至發黃,鏟入盤內,澆上麻醬、蒜泥等佐料,熱脆、香辣,風味獨特。

京冬菜。日照名特醬菜。用當地產的大白菜悶制而成。始創於清咸豐年間。裝在壇中,可保存三年。它既能作平日餐桌上的小菜,又可當魚湯、蛋湯的佐料。

生嗆梭子蟹。萊州灣盛產三疣梭子蟹,汛期一年分麥黃蟹和豆黃蟹兩次。秋天,先煮好腌蟹子用的湯水,冷卻後,裝進壇子里,再將活蟹子放入湯中,讓其飽飲腹中。然後封壇20天,開壇即可食。

豬耳朵面。文登、乳山名吃。分別和麥面及薯面,用麥麵包薯面,擀薄餅,切成面條,兩層白夾一層黑。煮熟澆上海味鹵汁。

八寶豆豉。臨沂名特醬菜。清道光年間由唯一齋醬園研製。用大黑豆、茄子、鮮姜、杏仁、鮮花椒、紫蘇葉、香油、白酒等放在壇中,發酵而成,故稱八寶。第一年在茄子收獲季節配料裝罐,發酵10-12個月,第二年中秋開罐,此時豆粒光澤黑亮,香氣醉人。

媳婦餅。文登名吃。主要原料:白面、雞蛋、豬油、白糖,餅做得要厚,要香,要甜,吃了長勁。原是女方出嫁放在箱底帶到婆家送給新郎的體己干糧俗稱媳婦餅。

盛家火燒。榮成風味小吃。講究三把火就得熟,故又名三把火火燒。剛出爐的火燒,一面酥脆,一面柔軟,中間白中透黃,層次分明。吃時不粘口,不噎人,吃過之後不覺得口乾。

糝。音san,古沂州(今臨沂)風味小吃。迄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禮記•內則》載: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一為餌,煎之。今日臨沂,糝這種吃食非常流行,多用雞肉(或牛、羊肉)和麥仁、麵粉、蔥、姜、鹽、胡椒粉、五香粉、香油、醬醋等原料,經多道工序製成,湯稠味濃,講究熱、辣、香、肥。

起糕。文登、乳山名吃。把薯面放於瓦盆中,細細灑水,反復攪拌,和勻後放鍋內大火蒸,切成方塊吃。由於太好吃,吃得快,容易噎人,故又稱噎煞狗。一般要配著稀飯食用。

福山大面。又稱拉麵、抻面、摔面。面條分扁圓兩大類,十幾種,面品也分常行面、特製面兩大類十幾種。佐料和調味,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且豐富多味。從前吃福山大面用的是沙碗,據說這樣吃不改味。

棗旮旯。濟南傳統食品。烤爐上擺鵝卵石製成的一種棗泥餅,樣子凸凹不平,味道香甜可口,據說本來叫棗疙瘩,後傳為棗旮旯。

把子肉乾飯。濟南小吃。選取有肥有瘦的豬肉,切成長條,用麻繩捆成一把,煮好,再放在醬油中燉。白米飯澆肉湯,把子肉下飯。

紅綠八寶飯。八寶飯本來是泰安民間的節日食品,據傳自乾隆喜歡上了以後,開始聞名。現在的八寶飯,主要以江米為主料,加紅棗等十幾種配料製成。

滕州大煎餅。講究味正,不能發酸。餅又大又厚,每斤才稱四個。方言稱碾擰。

南陽燒野鴨。微山湖南陽鎮名吃。用當地產的野鴨烤制。特點是:香、嫩、鮮、酥。舊時客商為吃南陽野鴨,常常百里奔波,夜泊湖中。^

鍋子餅。濱州傳統名吃。相傳此餅乃清末西關一邢姓店家製作,又稱邢家鍋子餅。先用軟面做兩個小餅,在熬子上烙黃備用,再用雞蛋、熟肉、豆腐、香菜制陷,捲入餅中,稍煎,切成塊食。

吊爐燒餅。高青縣著名麵食。主料:麵粉,配料:芝麻、麻汁、花椒、鹽。上灶為反扣的鐵鍋,下灶為盤好的鐺鍋。把餅放在鐺鍋中,用上下灶中的木炭火烘烤,外酥里焦,堪稱美味。

周村薄酥燒餅。這種燒餅的特點在於薄上,黃燦燦的圓餅上,粘滿芝麻,吃起來又香又脆,分甜、咸兩種。現在到周村,可參觀制餅技藝表演。

捶藕。錦秋湖名吃。七月以後,取干凈嫩藕,用荷葉包好,拿拳頭輕捶,加上白糖,以蓮梗作箸,作管,食之,吸之,一身清香,數日不散。

斷鱔。錦秋湖名吃。又叫蒲芯燉鱔魚。用草木灰去掉鱔魚粘液,去除內物,小錘碎骨,切塊,油炸,加湖水,加蒲菜芯等佐料,文火燉熟。此吃法已流傳數百年。

濰坊和樂。和樂又叫;餄餎,一種古老的麵食,賈思勰和蒲松齡都曾描述過。濰坊和樂用麵粉加澱粉製成,長且韌,不易斷,鄉間多以此祝壽。出鍋後,配上雞鴨肉鹵和憨肉一同吃。

七珍煮羹。威海名吃。湯白,純系山中野珍,有七彩之色,堪為湯中佳品。據傳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於金大定十六年來到昆嵛山南麓的聖經山,收下了七位弟子,後稱北七真人。七真人每人愛吃的一種山珍,傳入民間,七種山珍放在一起煮,即為七珍煮羹。

博山酥鍋。博山民間傳統名吃。傳說是清朝初年顏神鎮一位叫蘇小妹的女子首先製作的,故叫蘇鍋。又因用醋較多,以魚酥、肉爛為主要特徵,且蘇與酥諧音,故名:博山酥鍋。用料是雞、鴨、魚、肉、海帶、白菜、藕等,可任意增減。現在酥鍋已發展到淄博各地的賓館、飯店,成為冬季的時令佳餚。

臨清進京腐乳。系臨清濟美醬園的傳統產品,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民國初期,濟美醬園與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濟寧的齊名,被譽為江北四大醬園。進京腐乳選用當年優質大豆為原料,經浸泡、過濾、煮漿等十幾道工序製成。

魏氏熏雞。聊城北關魏永泰於嘉慶十五年創制,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經熏制的扒雞,水分少、皮縮裂、肉外露、無彈性、葯香濃,存一年不變質。老舍先生譽其為鐵公雞。

山亭羊肉湯。棗庄名吃。以其獨特的風味,被譽為魯南第一湯其特點是:湯白、味鮮、無膻味、肉質滑嫩。

台兒庄張家狗肉。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製作精細講究,選用十幾種名貴佐料,配以百年老湯,香而不膩,爛而不散,鮮美可口,色味俱佳。

保店驢肉。德州名吃。民間有長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驢肉上保店的傳說。嚴格按傳統方法製作,瘦而不柴,肉質鮮美。

武定府醬菜。已有360多年的歷史,清代成為朝廷貢品,故又有貢菜之稱。具有鮮、甜、脆、嫩四大特點,有山珍海味好伴侶之譽。

東營餚驢肉。剛出鍋的餚驢肉呈紫紅色,內外一致。肉質硬實但易咀嚼,味道濃香卻不油膩。湯中含有中葯,夏天不易招蟲,不易變質。

曹縣燒牛肉。菏澤名吃。由特殊工藝製成,味道獨特。早在民國時期,曹縣燒牛肉就享譽海內了。

單縣羊肉湯。製作精細,調料齊全,色澤光亮(呈乳白色),不膻不腥不膩,風靡各地。

4、我們山東 的名吃是那幾種?求大神幫助

孔府名菜。開始先上四個乾果、四個鮮果八個盤;爾後上大件魚翅,跟兩個炒菜行件;第二個大件是鴨子大件,跟兩個海味行件;第三個大件是鮭魚大件,跟兩個素口淡菜行件;第四個大件為甘甜大件,如蘋果罐子,跟兩個行菜,如冰糖銀耳、糖炸魚排等。大件之後,上兩盤點心,一甜一咸。接著再上四個瓷鼓子的飯菜。如果上"一品鍋",可以代替四個瓷鼓子,因為鍋內有四樣菜:白松雞、南煎丸子加油菜、栗子燒白菜、燒什錦鵝脖。再後上四個素菜,緊跟四碟小菜。最後上麵食。 黃河刀魚。 黃河入海口有句漁諺:麥稍黃,刀魚長。黃河刀魚屬於鯷科,又叫"茅刀魚",小的六、七寸,大的一尺多長,身薄色亮,細鱗小肚,吻短圓突,像一口尖刀。它們有時游到海里,有時又游到河裡。其脂肪豐厚,且肉質細嫩,烹調無需多少佐料,肉味香美。民間習慣以單餅卷食。 福山傳統名菜。魯菜。30年代"吉陞官"的菜最具代表性,常行菜有60多道。有雪花丸子、糟熘魚片、熘蝦仁、燒蠣黃、全家福、蝦子海參、焙大蝦、三不粘等。 臨清運河名吃。講究水汪,筋道。切成骨牌大小的長方塊,放在一塊木板上,把嘴湊上去吃。 德州扒雞。 全稱"德州五香脫骨扒雞"。成品雞趁熱一抖,骨肉立馬分離,吃起來鮮嫩松軟,清香不膩。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如今行銷全國各地。 黃河鯉魚。 濟南名菜。其中"糖醋黃河鯉魚"歷來被譽為山東名菜之首。另外還有"棒子魚"、"紅燒魚"、"干燒魚"、"瓦塊魚"等做法。 黃家烤肉。 濟南名菜。相傳是明末章丘黃家灣一個姓黃的人用整隻豬烤制而成的一種名吃。皮酥、肉嫩,味清香,肥而不膩。單吃鮮香可口,若燴以白菜、豆腐則更具風味。現在,濟南異香齋專門製作。 九轉大腸。 濟南名菜。清光緒年間由"九華樓"酒樓首創。店主開九處店鋪,均以"九"字冠鋪名之首。有一次烹"燒大腸"上桌,客人食之叫絕,贈名"九轉大腸"。此菜名聲漸高,後成了魯菜中"紅燒菜"的代表。 宮保雞丁。 濟南名菜。保,不是煲,也不是爆。這裡面有個典故,清代山東巡撫丁寶禎曾被賜封為"太子太保",簡稱宮保。他最喜歡家廚周進臣、劉桂祥等人烹制的"炒雞丁",每宴必用此菜待客,一時享譽天下,得名"宮保雞丁"。 泰山三美。 白菜、豆腐、水。泰山白菜,又叫"城白菜",因為顏色光潔,白中透出淡黃,酷似象牙顏色,又稱"象牙白"。體大,心實,清脆。 泰山豆腐,用小石磨推沫,用泰山水成漿,經過多道工序的細心製作,其特點無苦味,無澀味,細嫩如玉似脂。 泰山水,清甜爽口,無雜質,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礦物質。 呱嗒子。 也叫"牛舌頭",是濟南回民獨有的手藝,又薄又脆,形如牛舌頭,有咸、甜兩種。 孔府糕點。 由專門技師製作,技藝世代相傳,明、清時公認超過北京名點。分內用、外用兩大類。 芙蓉百花鮑。 煙台名吃。在被稱為"海味之冠"的鮑魚中,以煙台長山列島出產的盤大鮑魚最為名貴。"芙蓉百花鮑",就是用此類鮑魚加上雞牙子肉、肥肉、雞蛋清等製成的一道名菜,選料講究,造型美觀,湯汁清澈,鮮嫩可口。 玉堂醬菜。 濟寧名特醬菜。清代姑蘇人戴玉堂,用南方技術生產北方風味醬菜,一時被譽為"京省馳名"、"譽壓江南"。主菜有包瓜、磨茄等。 清燉開凌梭。 沾化名吃。用當地越冬梭魚,去鱗清氽,再用旺火燉熟,味道鮮美無比。 朝天鍋。 濰坊名吃,始於清初,因露天設攤,鍋無蓋,故曰:朝天鍋。將母雞和豬的腸肚一起煮。熱肉湯加上香菜、蔥花、醬油,每人一碗。腸肚切好捲入餅中,就湯吃。 臨朐全羊宴。 已有200年的歷史。用當地山羊,做成鍋燒羊肉、宮爆羊肉、溜羊茸、醬羊排、燒羊頭、扒羊蹄、燜羊腿、燴天花、鹵羊肝、炒腰花等。重頭菜要數"全羊湯",酸、辣、麻、香,清素不膻。上菜的順序為:先上糖、鹽、醬、醋、大蔥、胡椒面,再依次上冷盤、拼盤、熱菜。 杠子頭。 濰坊有名的硬麵食品。和硬面,用棗木杠子壓。中間薄,有孔,邊厚。古時,用麻繩串成串,掛在鞍邊、車旁,食之方便。涼吃越嚼越香;熱吃,用菜、肉去燴,柔韌不散,非常有味。 煙台燜子。 傳統名吃。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由上等地瓜粉團製成燜子,涼透後切成小方丁,下鍋兩面煎至發黃,鏟入盤內,澆上麻醬、蒜泥等佐料,熱脆、香辣,風味獨特。 京冬菜。 日照名特醬菜。用當地產的大白菜悶制而成。始創於清咸豐年間。裝在壇中,可保存三年。它既能作平日餐桌上的小菜,又可當魚湯、蛋湯的佐料。 生嗆梭子蟹。 萊州灣盛產"三疣梭子蟹",汛期一年分"麥黃蟹"和"豆黃蟹"兩次。秋天,先煮好腌蟹子用的湯水,冷卻後,裝進壇子里,再將活蟹子放入湯中,讓其飽飲腹中。然後封壇20天,開壇即可食。 豬耳朵面。 文登、乳山名吃。分別和麥面及薯面,用麥麵包薯面,擀薄餅,切成面條,兩層白夾一層黑。煮熟澆上海味鹵汁。 八寶豆豉。 臨沂名特醬菜。清道光年間由"唯一齋"醬園研製。用大黑豆、茄子、鮮姜、杏仁、鮮花椒、紫蘇葉、香油、白酒等放在壇中,發酵而成,故稱"八寶"。第一年在茄子收獲季節配料裝罐,發酵10-12個月,第二年中秋開罐,此時豆粒光澤黑亮,香氣醉人。 媳婦餅。 文登名吃。主要原料:白面、雞蛋、豬油、白糖,餅做得要厚,要香,要甜,吃了長勁。原是女方出嫁放在箱底帶到婆家送給新郎的"體己干糧",俗稱"媳婦餅"。 盛家火燒。 榮成風味小吃。講究三把火就得熟,故又名"三把火火燒"。剛出爐的火燒,一面酥脆,一面柔軟,中間白中透黃,層次分明。吃時不粘口,不噎人,吃過之後不覺得口乾。 糝。音san 古沂州(今臨沂)風味小吃。迄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禮記·內則》載:"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一為餌,煎之"。今日臨沂,糝這種吃食非常流行,多用雞肉(或牛、羊肉)和麥仁、麵粉、蔥、姜、鹽、胡椒粉、五香粉、香油、醬醋等原料,經多道工序製成,湯稠味濃,講究"熱、辣、香、肥",無論在街邊小攤還是在大酒店裡都能喝上。 漁家飯。 長島飯食。主要有:大魚餃子、魚包子、鮮魚面、魚味糊糊湯、海菜、夾子、海菜湯、海膽湯、海兔醬、牛毛菜等。作漁家游,可一享口福。 起糕。 文登、乳山名吃。把薯面放於瓦盆中,細細灑水,反復攪拌,和勻後放鍋內大火蒸,切成方塊吃。由於太好吃,吃得快,容易噎人,故又稱"噎煞狗"。一般要配著稀飯食用。 吉祥長壽。 微山湖名吃。用湖雞與湖產甲魚為主料烹制而成。野味十足。 福山大面。 又稱拉麵、抻面、摔面。面條分扁圓兩大類,十幾種,面品也分常行面、特製面兩大類十幾種。佐料和調味,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且豐富多味。從前吃福山大面用的是沙碗,據說這樣吃不改味。 棗旮旯。 濟南傳統食品。烤爐上擺鵝卵石製成的一種棗泥餅,樣子凸凹不平,味道香甜可口,據說本來叫"棗疙瘩",後傳為"棗旮旯"。 谷香村排骨麵。 青島名吃。具有70多年的歷史,其排骨麵、熏魚面和蝦仁面最為著名。分為海鮮、肉類、素菜三大系列。久泡不軟,湯鮮味醇。 把子肉乾飯。 濟南小吃。選取有肥有瘦的豬肉,切成長條,用麻繩捆成一把,煮好,再放在醬油中燉。白米飯澆肉湯,把子肉下飯。 紅綠八寶飯。 八寶飯本來是泰安民間的節日食品,據傳自乾隆喜歡上了以後,開始聞名。現在的八寶飯,主要以江米為主料,加紅棗等十幾種配料製成。 滕州大煎餅。 講究味正,不能發酸。餅又大又厚,每斤才稱四個。方言稱"碾擰"。 南陽燒野鴨。 微山湖南陽鎮名吃。用當地產的野鴨烤制。特點是:香、嫩、鮮、酥。舊時客商為吃南陽野鴨,常常百里奔波,夜泊湖中。 鍋子餅。 濱州傳統名吃。相傳此餅乃清末西關一邢姓店家製作,又稱"邢家鍋子餅"。先用軟面做兩個小餅,在熬子上烙黃備用,再用雞蛋、熟肉、豆腐、香菜制陷,捲入餅中,稍煎,切成塊食。 吊爐燒餅。 高青縣著名麵食。主料:麵粉,配料:芝麻、麻汁、花椒、鹽。上灶為反扣的鐵鍋,下灶為盤好的鐺鍋。把餅放在鐺鍋中,用上下灶中的木炭火烘烤,外酥里焦,堪稱美味。 周村薄酥燒餅。 這種燒餅的特點在於"薄"上,黃燦燦的圓餅上,粘滿芝麻,吃起來又香又脆,分甜、咸兩種。現在到周村,可參觀制餅技藝表演。 捶藕。 錦秋湖名吃。七月以後,取干凈嫩藕,用荷葉包好,拿拳頭輕捶,加上白糖,以蓮梗作箸,作管,食之,吸之,一身清香,數日不散。 斷鱔。 錦秋湖名吃。又叫蒲芯燉鱔魚。用草木灰去掉鱔魚粘液,去除內物,小錘碎骨,切塊,油炸,加湖水,加蒲菜芯等佐料,文火燉熟。此吃法已流傳數百年。 濰坊和樂。 "和樂"又叫"餄餎",一種古老的麵食,賈思勰和蒲松齡都曾描述過。濰坊和樂用麵粉加澱粉製成,長且韌,不易斷,鄉間多以此祝壽。出鍋後,配上雞鴨肉鹵和"憨肉"一同吃。 七珍煮羹。 威海名吃。湯白,純系山中野珍,有七彩之色,堪為湯中佳品。據傳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於金大定十六年來到昆嵛山南麓的聖經山,收下了七位弟子,後稱"北七真人"。七真人每人愛吃的一種山珍,傳入民間,七種山珍放在一起煮,即為"七珍煮羹"。 博山酥鍋。 博山民間傳統名吃。傳說是清朝初年顏神鎮一位叫蘇小妹的女子首先製作的,故叫"蘇鍋"。又因用醋較多,以魚酥、肉爛為主要特徵,且"蘇"與"酥"諧音,故名:博山酥鍋。用料是雞、鴨、魚、肉、海帶、白菜、藕等,可任意增減。現在酥鍋已發展到淄博各地的賓館、飯店,成為冬季的時令佳餚。 臨清進京腐乳。 系臨清濟美醬園的傳統產品,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民國初期,濟美醬園與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濟寧的"玉堂"齊名,被譽為江北四大醬園。進京腐乳選用當年優質大豆為原料,經浸泡、過濾、煮漿等十幾道工序製成。 魏氏熏雞。 聊城北關魏永泰於嘉慶十五年創制,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經熏制的扒雞,水分少、皮縮裂、肉外露、無彈性、葯香濃,存一年不變質。老舍先生譽其為"鐵公雞"。 山亭羊肉湯。 棗庄名吃。以其獨特的風味,被譽為"魯南第一湯"。其特點是:湯白、味鮮、無膻味、肉質滑嫩。 台兒庄"張家狗肉"。 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製作精細講究,選用十幾種名貴佐料,配以百年老湯,香而不膩,爛而不散,鮮美可口,色味俱佳。 保店驢肉。 德州名吃。民間有"長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驢肉上保店"的傳說。嚴格按傳統方法製作,瘦而不柴,肉質鮮美。 小紅樓牛肉灌湯包。 青島名吃。有60年的歷史,松軟筋道,肉鮮多湯,鮮而不膩。 武定府醬菜。 已有360多年的歷史,清代成為朝廷貢品,故又有"貢菜"之稱。具有鮮、甜、脆、嫩四大特點,有"山珍海味好伴侶"之譽。 東營餚驢肉。 剛出鍋的餚驢肉呈紫紅色,內外一致。肉質硬實但易咀嚼,味道濃香卻不油膩。湯中含有中葯,夏天不易招蟲,不易變質。 長城三鮮水餃。 青島名吃。餡心材料隨季節變化,著名的品種有海參蝦餃、鮁魚水餃,保持了海鮮的原汁原味,鮮美滑 曹縣燒牛肉。 菏澤名吃。由特殊工藝製成,味道獨特。早在民國時期,曹縣燒牛肉就享譽海內了。 單縣羊肉湯。 製作精細,調料齊全,色澤光亮(呈乳白色),不膻不腥不膩。現在,風靡全國各地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