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紀念禮品 » 滿族特產

滿族特產

發布時間: 2023-02-02 21:22:04

1、那個民族的特產好吃

帶有民族特色的小吃有很多,在這里就簡單的例舉幾個:
1、蒙古族特色小吃:
奶酒:主要為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所釀造與飲用。從古代的匈奴、東胡、烏桓、鮮卑到現在的蒙古、柯爾克孜、鄂溫克等民族,都非常擅長釀造奶酒。元代蒙古人把馬奶酒作為最重要的飲料。元朝宮廷和蒙古諸王都掌握有一批專門釀造馬奶酒的人,所制馬奶酒除自飲之外,還在舉行宴會、款待客人、賞賜臣屬和祭祀時使用。
風干牛羊肉:非常有特色的一種蒙古族食品,經過風干之後,肉質鬆脆,口味非常獨特,令食者回味無窮。
2、苗族特色小吃:

酸扎魚:家裡有剩魚時,可把魚洗凈拌上糯米粉和紅辣子放到壇子里腌10天半個月,便成酸扎魚。吃時,把腌成的魚從壇子里取出,放上姜、蔥用茶油或菜油煎,即成一道酸辣醇香的風味菜。同法腌制的豬肉,便成酸扎肉,味道同樣酸辣可口。
侗鄉腌魚:用鮮魚鹽腌,用腌汁拌糯米飯調製成腌精,填到魚腹中去,或者用它塗抹魚身,然後放入密封容器內100天即是上好的佳品,無論是生煎炒煮,嘗起來濃香清爽,鮮嫩可口,其味妙不可言。
3、回族特色小吃:

饊子:是一種民間小吃,主要食材為水、麵粉、食用油、食用鹽等。其製作方法為用水和面,搓成細條,扭結為環釧形狀,油炸而成。酥脆香甜,口感好。
4、滿族特色小吃:
薩其瑪:滿族的一種食物。清代關外三陵祭祀 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奶子蘸糖」。將面條炸熟後,用糖混合成小 塊。薩其馬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點之一。過去在北京亦曾寫作「沙其 馬」、「賽利馬」等。薩其馬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鬆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的特色,廣受民眾特別是小孩的喜歡。
5、哈尼族特色小吃:
竹筒雞:雲南哈尼族的傳統名吃。利用竹筒烹飪,歷史久遠。時至當代,雲南的各少數民族仍保留竹筒烹飪的傳統方法,這與滿山的翠竹有關,又與竹筒烹調的食物清香可口有關,哈尼族的竹筒雞,就是一例。雲南哈尼族的竹筒雞既有雞肉之鮮甜,又有青竹之清香,滋嫩軟糯,製法獨特,古老朴實。竹筒雞必須用鮮竹,成菜清香四溢,北方無竹,用干竹筒為之,且反復使用,大失風味特點。
6、維吾爾族特色小吃:

艾西姆桑扎:是維吾爾族歡度肉孜節、古爾邦節的點心,類似長圓形。

2、滿族飲食習慣

滿族飲食習慣一方面與漢族有相似之處,如吃大米、小米、麵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點,如喜吃甜食、過節時吃「艾吉格餑」(即餃子)等。還保留了餑餑、酸湯子、薩其瑪、火鍋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滿族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黃米干飯、大黃米小豆乾飯、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灑糕、蘇子葉餑餑等。形成了春做豆面餑餑,夏做蘇葉餑餑,秋冬做粘糕餑餑的慣俗。

炒麵和炒米也是滿族的傳統食品。多為春季兒童的零食或成人的間食;炒米,也稱作糊米,是將小米炒熟,再用其煮水飯。用這種方法做飯,米散水清,多為夏季冷食或產婦主食,另以糊米泡水還可以當茶飲用。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薩其瑪和酸湯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粱米飯或玉米(米+查)子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

(2)滿族特產擴展資料:

滿族食品也極富特色,歷來有「滿點漢菜」之說。最能代表滿、漢族飲食文化交融的莫過於「滿漢全席」。其菜餚選料、製作和吃法上都保持著滿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頭菌、熊掌、人參、鹿茸等大都是來自東北地區。

它是滿點與漢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時期就已成型,流傳了二百餘年,乾隆間《揚州畫舫錄》所載,揚州地方的「滿漢席」,已有菜點100餘道了。日常生活中,滿族民間還有許多風味小吃和種類繁多的點心。

喜歡吃小米、黃米干飯與黃米餑餑(豆包),每逢過節時吃「哎吉格餑」(餃子)。每當陰歷除夕,晚飯吃滿族獨有的風味食品白煮豬肉,炙豬肉及糕點中至今猶存的「薩其瑪」等。今天中國北方的餃子、火鍋、酸菜、京味糕點等均與滿族飲食文化有著淵源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滿族

網路——滿族飲食文化

3、沙琪瑪是什麼民族的食物?

是滿族的特產,薩其馬源於清代關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滿族入關後,在北京開始流行,成為京式四季糕點之一,是當時重要的小吃;過去在北京亦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

近年來,通過對山東沂水縣傳統食品「豐糕」的製作工藝和民俗學探源,發現這種食品是沙琪瑪的延伸,當地居民甚至將這種類似沙琪瑪的豐糕作為中秋節的貢品之一。

(3)滿族特產擴展資料

有一位做了幾十年點心的老翁,想創作一種新的點心,並且在另一種甜點蛋散中得到了靈感,起初並沒有為這道點心命名,便迫不及待的拿上了市場賣。

可是因為下雨,老翁便到了大宅門口避雨。不料那戶人家的主人騎著馬回來,並把老翁放在地上盛著點心籮筐踢到路中心去,全部報銷了。後來老翁再做一次同樣的點心去賣,結果大受歡迎,那時有人問到這個點心的名字,他就答了「殺騎馬」,最後人們將名字雅化成「薩其馬」。

4、滿族的傳統食物

滿族特有的傳統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腸。②火鍋。滿族傳統風味菜餚。③酸湯子。遼寧岫岩滿族的典型食品。④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最早是清朝皇帝到東陵祭祀祖宗時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稱為「祭餑餑」。做供品時有果餡厚酥餑餑、魚兒餑餑、匙子餑餑、菊花餑餑、糊面餑餑、炸高麗餑餑、江米糕、黃米糕、七星餅、雞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幾十種。傳入民間製成糕點後,大體上分為大小兩種餑餑。大餑餑每斤八塊,俗稱清東陵大八件;小餑餑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小八件。大小餑餑品種主要有太師餅,松餅,玫瑰餅,龍鳳餅,山楂桃。還有無餡的七星點子、八裂餅、核桃酥、到口酥等。

5、關於滿族的資料

滿族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之一,據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顯示,滿族人口總數為1041萬人,分布以遼寧、河北、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和北京為多。

聚居於東北三省及河北省的滿族農民,主要從事農業,種植大豆、高粱、玉米、煙草、蘋果和柞蠶等農產品和經濟作物,山區特產人參、蘑菇、木耳等。

東北三省城市中的滿族主要從事工商業,散居於全國各地的滿族主要是工人,知識分子也較多。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族文字創立於16世紀末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各部後。

作為官方文字,滿文一度在全國廣泛使用,留下了大量檔案資料。清中期以後,滿語逐漸被放棄,但在今天東北和北京等地的漢語中,還保留有大量的滿語語音和詞彙。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著不少滿族特色。

(5)滿族特產擴展資料:

滿族是個善於博收外來文化並融匯創新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

歷史記載,滿族姓氏有600多個,在我國各民族中僅次於漢族。滿族稱姓氏為哈拉(hala)。最初,一個哈拉就是一個穆昆(家族),後來隨著人口繁衍、家族分支與隨任駐防調往別處分化出數個新穆昆。

宋元後深受蒙古族的影響,女真人稱名而不稱姓。清入關後,很多滿洲旗人受漢族文化習俗的影響,用漢字為姓氏,如瓜爾佳氏以音譯改稱為關姓,鈕鈷祿氏以意譯改稱郎(狼),伊爾根覺羅又稱民覺羅,改漢稱為趙。

也有將滿姓漢語音譯的第一個字作為姓氏的,如佟佳氏簡稱佟,馬佳氏簡稱馬,還有圖、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數是將原來的滿姓用漢字來進行簡稱。

對此,清統治者十分不滿,多次嚴令禁止,但沒多大效果。辛亥革命後,絕大多數的滿族人普遍用漢字姓,或捏改漢姓,使他人不知其為滿族,以至於今天很多滿族人已經不知道自己的老姓。

滿族先民長期居住在山林地區,崇尚騎射。嬰兒初生時,懸弓箭於門前,象徵他未來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射手。男孩六七歲時,即以木製弓箭練習射鵠,稍長,就騎馬佩箭馳騁山林。

女人執鞭不亞於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備品,結婚時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轎車進門,新郎要射三支箭。

滿族男子頭頂後半部留發,束辮垂於腦後,清入關後強行在全國推廣。女子發式幼年與男孩一樣,稍長,在腦後留辮子,結婚時開臉上頭,戴鈿子。平時,在頭頂盤髻,有架子頭、兩把頭等樣式。

男子的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於騎射。其中的「箭袖」(滿語:哇哈)是在窄袖口上接一個半圓形的袖頭,形如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以禦寒,放袖子後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規定動作。

少婦穿寬大的直筒旗袍,天足,著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樣式。入關以後,滿漢服裝逐漸趨於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歷經演變,現已成為我國傳統女裝的代表。

滿族食品也極富特色,「滿漢全席」就是滿點與漢菜融合的精品,乾隆時的滿漢全席已有菜點100餘道。

日常生活中,滿族民間喜歡吃小米、黃米干飯與黃米餑餑(豆包),每逢過節時吃「哎吉格餑」(餃子)。

除夕晚飯吃滿族獨有的白煮豬肉、炙豬肉及糕點中至今猶存的「薩其瑪」等。今天中國北方的餃子、火鍋、酸菜、京味糕點等,均與滿族飲食文化有著淵源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滿族 從「白山黑水」走來

6、滿族人的吃住行特產

我是滿族人,出生在滿族發祥地撫順,簡單說說我們那的滿族人的吃住行與特產:
春吃山野菜,夏喝全羊湯,秋燉哈什馬(林蛙)冬吃殺豬菜。主食有勃勃, 火燒,鍋貼,蘇子葉,豆面卷子…另外最有名的滿族食品相信樓主一定聽說過,就是沙琪瑪。此外還有滿族入關前規格最高的宴席——八碟八碗。純正滿族食品的名字都比較怪異。如果以民族為參考而不是遼東地區為參考的話特產代表就是哈什馬(林蛙),人參,鹿茸。
再說說滿族人的習俗【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煙袋,養活孩子掉起來。】
……如果紙糊在裡面,外面的窗棱到了冬天就會積雪,白天如果融化就會浸濕窗戶紙。滿族人祖居長白山,夏天不但蚊蟲特別多,蛇也特別多,蚊蟲和蛇都怕煙所以大姑娘手中都拿大煙袋,久而久之就都會抽煙了。滿族人農活特別多,精彩照顧不了孩子就把孩子放到悠車里,然後掛在房樑上,這樣孩子就會很安靜。
【滿族最喜歡吃的豬肉,禁吃狗肉,視烏鴉為神鳥,並立索羅桿喂烏鴉。】
……滿族先人生活在長白山冬天極度嚴寒,因為進山狩獵是滿族人必須的生活來源,所以用吃豬肉增加脂肪來抵禦嚴寒。同時吃豬肉在祭祀時也尤為重要。傳說(別當真)努爾哈逃難時被明兵追殺,逃入河邊蘆葦中,因過度疲勞而睡去明兵找不到努爾哈赤,就放火燒荒,而跟隨他的那狗見罕王不醒,就跳到河中浸透全身,再跑到他身邊,把葦草淋濕,狗反復這樣做,罕王得救,而狗累死(也有說燒死的)。此後罕王下令,八旗子弟(後改為滿族人)再不食狗肉和戴狗皮帽子。還是努爾哈赤逃難時,眼看明兵就到了,這個時天空中飛來了成群的烏鴉,落在努爾哈赤身上,明兵以為是具屍體所以努爾哈赤因此獲救。努爾哈赤在建國稱「汗」之後,為了感謝烏鴉救命之恩,奉烏鴉為「神」,並設專門的鴉糧喂養。滿族人崇敬烏鴉被上升到制度化,固定化的生活習慣和祭祀模式,來自於滿清皇族的一些律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頒布過法令,要求滿洲族人要崇敬烏鴉,甚至固定化了一些崇敬烏鴉、敬飼烏鴉的法律。
【滿族人房屋特點是口袋房、萬字炕、煙囪立在地面上。】
……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一般是3間或5間,坐北朝南,房頂用草苫,周圍牆多用土壘成。門大多開在東邊,也有的中間開門,稱"對面屋"。進門便是伙房,又稱外屋,西側或東西兩側為裡屋,即卧室。卧室築有南、北、西三面構成的火炕,這是滿族卧室的最大特點。火炕是滿族人家住房主要的取暖設備(宮廷內還有火地、火牆),火炕又稱「轉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滿語叫「土瓦」。一般南、北為在炕,東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煙道。
【滿族人西為尊,自家西炕的位置只能用來供奉家譜。】
……按滿族習俗,西炕上供著神聖的"窩撒庫"棗祖宗板,因此不要說堆積雜物,就連貴客至友也不能坐西炕。南炕溫暖、向陽,一般由長輩居住;晚輩則住北炕。火炕既住人又取暖,深得滿族群眾喜愛。滿族入關後,火炕在北方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推廣。
【滿族宴席——八碟八碗】
……傳說有一次努爾哈赤打了勝仗之後想要獎賞八旗的貝勒們,但由於營中條件有限便吩咐眾貝勒自帶一碟一碗,然後將賞賜的事務分發給了眾貝勒,此後八碟八碗便流傳開來。成為滿族入關前最重要的也是最高規格的宴席。實實在在的大碟配上深深大大的高碗作為接待貴賓最重要的一道宴席,充分說明了滿族人的豪爽與熱情。 滿族人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喜粘食,炒麵和炒米也是滿族的傳統食品,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薩其瑪和酸湯子。滿族最原始的火鍋是傳統大沿火鍋。即鍋有沿,沿上可放麻醬等各種小菜,鍋內湯中加酸菜、肉片,眾人圍坐而食,四季皆宜。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