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紀念禮品 » 風俗小吃

風俗小吃

發布時間: 2023-02-06 07:35:04

1、中國傳統美食有哪些啊?

肉片大叔告訴大家中國的傳統美食有哪些:
1.佛跳牆,又名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建福州的當地名菜,屬閩菜系,相傳,它是在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老闆鄭春發研製出來的;

2.驢打滾,是老北京和天津衛傳統小吃之一,因其最後製作工序中撒上的黃豆面,猶如老北京郊外野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此而得名驢打滾;

3.粽子,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4.餃子,是中國的古老傳統麵食,源於中原宛城,深受中國廣大人民的喜愛,是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每年春節必吃的年節食品;
肉片大叔是一家專門做福鼎肉片的特色小吃店,目前正在招商,小本投資,保姆式扶持。

2、中國有哪些節日吃的傳統的美食?

元宵、餃子、月餅、八寶粥、粽子等。

1、元宵

元宵是中國傳統小吃之一,屬於元宵節節日食俗。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先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曬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江米粉,「篩」起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江米沾到餡料表面變成球狀,就成了元宵。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均為不同的食品。

2、餃子

餃子,是中國傳統食物。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3、月餅

月餅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糕點之一,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又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4、八寶粥

八寶又名臘八粥,佛粥,中國傳統節日食品。每年的臘月初八,按照我國的傳統,很多地方都有吃「臘八粥」的習慣。所謂的「八寶粥」,其實就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臘八粥」。中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八寶粥具有健脾養胃,消滯減肥,益氣安神的功效。可作肥胖及神經衰弱者食療之用,也可作為日常養生健美之食品。

5、粽子

粽子,即粽籺,是籺的一種,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食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小年的風俗吃什麼 小年的風俗有什麼小吃

1、餃子:餃子是我國一種傳統的食物,在小年這種傳統節日中很多人自然是會要吃餃子,特別是北方地區,並且小年吃餃子還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2、麻糖: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過小年時,人們會買糖瓜、關東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爺嘴甜些,上天言好事,也寓意著生活甜甜蜜蜜。

3、火燒:有些地方過小年會有吃火燒的傳統,特別是在我國的河南,火燒和酥餅是差不多的,火燒扛餓,也是古代飲食習慣流傳下來的,是一種十分有特色的節令食品。

4、年糕:在我國南方地區,到過小年是就有吃年糕的習俗,這也象徵著新年吉祥,年年高升。

5、湯圓:部分地區過小年是會有吃湯圓的習慣,象徵著「甜甜蜜蜜、團團圓圓」。而且據說湯圓是用來糊灶君的嘴,讓他不要亂說凡人是非。

4、中國著名民間小吃有哪些?

1,生煎

生煎又稱生煎饅頭,是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及廣東的一種特色傳統小吃,廣受國人喜愛,材料有麵粉、芝麻、蔥花、豬肉、肉皮凍等。

2,鍋盔

鍋盔,又叫鍋魁、干饃,是陝西省關中地區以及甘肅省武威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地方傳統風味麵食小吃。餅大直徑二尺外,又圓又厚像鍋蓋。

3,薄餅

薄餅是廣東潮州、海陸豐、福建福州地區傳統的特色名點,薄餅在過去是清明節的節日食品,每逢清明節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後, 人們都會用薄餅作為午餐。

4,燒賣

燒賣,又稱燒麥,是一種以小麥麵粉加水和成硬面團、經醒制後用軸槌擀壓成荷葉邊麵皮,包裹肉餡上籠蒸熟的中國北方傳統麵食,元代已有記載。

5,火燒

火燒,是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特色傳統名吃,產地主要有山東,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主要食材為麵粉、鮮肉、花椒、香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內軟韌,咸香鮮美。

5、介紹一下你家鄉的年味美食,特色風俗?

一年中我最喜歡的節日就是春節了,喜歡春節不僅喜歡它帶給我們的福利,還喜歡它的文化底蘊。說起在我的家鄉周口過年,那真的是有趣的很,有很多的特在習俗和年味美食,真讓我忍不住想和大家介紹一番。

一、年味美食

1.餃子,過年最不能少的就是餃子了,為什麼過年要吃餃子呢?因為餃子的外觀很像元寶,在包餃子的時候通常會把一個硬幣藏在餃子里,誰吃到下一年這個人就會有很好的財運。

2.魚:在我們老家的餐桌上,逢年過節都少不了鮮美的魚。清蒸魚是非常不錯的,首先把一整條河魚先過油輕炸,撈出來控油,在放入鍋中小火慢燉,不需要很多的配料,一把粉條,一些姜絲,就能賦予它靈魂。那嫩嫩的、滑滑魚肉,讓我不忍心把它往肚裡吞,只想讓它在口中慢慢回味,細細品嘗,嘴角不自覺微微上揚。過年吃魚有很大的寓意,因為有諧音,寓意著年年有餘(魚)。

3.年糕,年糕也是春節的美味食品,各種各樣的年糕都有,只有想到的口味,應有盡有。年糕有著年年高升的寓意。所以吃年糕也是過年的美味食品。

4.黃花菜燉排骨:我們那裡盛產黃花菜,年夜飯當然少不了它,用黃花菜的清香中和排骨的油膩,簡直是絕配。黃花菜既可以食用也可以葯用,營養價值比較高,富含卵磷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和多種維生素,對於增強和改善大腦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5.肉絲銀耳湯:將豬腿上的瘦肉切成細絲,在油鍋內炸至八分熟,再和晶瑩剔透的銀耳、紅艷艷的蘿卜一起燉湯。銀耳的功效可多了,可以護肝解毒、護膚美容、清肺養血等。豬腿的肉絲很滑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且都是瘦肉,脂肪含量低。一碗湯喝下去,美味和營養全都有了,全身都暖洋洋的,每次有客人來,我們都會用它來招待客人。6.山葯燉母雞:俗話說:「冬吃山葯勝補葯」,滑嫩的山葯再配上老母雞,湯裡面加入一些蔥、姜絲、料酒、蚝油,熬出來的湯少油味美,街坊鄰居都能聞到它的香味。它不僅味道好,還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能夠滋補氣血,健脾開胃,是冬日必備佳餚。每次我想起家鄉時,最懷念的味道就是媽媽燉的老母雞湯。
7.炸丸子:過年我最喜歡的美食就是丸子,做法很簡單,切兩個蒸好的饅頭泡在水裡面,再加入麵粉和蘿卜丁,放入少許鹽和雞精,在熱油鍋中炸至金黃。炸好的丸子個個表面金黃,外酥里嫩,是我們北方人過年必備的美食。丸子不僅可以直接吃,還可以用來做湯,例如丸子酸湯、燴餅丸子等,有丸子參與的美食每個都值得推薦。

8.湯圓,湯圓象徵合家團圓美滿,吃湯圓也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合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備美食。湯圓也有很多的口味,現在的湯圓都是非常好吃的。

二、特色習俗
⒈臘月二十三:在我們周口,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這一天被稱為「小年」,是祭灶神的日子。從這一天起,每家每戶都開始張羅起來了,大人們有說有笑的在街上采購著年貨,小孩們嬉嬉鬧鬧的在廣場上玩著游戲,到處都充滿著歡聲笑語,充滿著濃濃的「年味兒」。到了晚上,大人們會做一桌子的好菜,來犒勞忙碌了一年的自己,並慶祝新年的到來。


2.臘月二十四: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之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在我們家鄉叫「掃屋」,南方叫「撣塵」。其實,在春節前掃屋,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習俗。這是最忙碌的一天,大人小孩都要參與打掃房屋,我小時候最不喜歡的就是這一天了。一大早上媽媽就開始燒熱水,我們一人一個抹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晾曬各種書籍,灑掃房屋庭院,打掃的那叫一個火熱朝天啊!我們那說,撣塵可以除去一年的霉運,把晦氣掃出門,迎接新年新氣象,


3.臘月二十五:在我父母小時候,這一天每家都會推磨做豆腐,現在幾乎每一家都沒有石磨了,所以我們該成了吃豆腐。這聽起來有點奇怪,為什麼要吃豆腐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豆腐的「腐」和幸福的「福」諧音,所以豆腐代表著來年倖幸福福。除了豆腐,還有一個好玩的東西,我們小孩會在一起做「胡燃燈」。其實就是把蘿卜挖成空心的,往裡面塞上泡過蠟油的棉花,再用一個小棍穿著,在晚上挑著燈玩,比一比誰的燈燃的更好。我們也是希望來年能夠紅紅火火的。


4.臘月二十六: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好多人會起的很早去趕集,只為了能買上最新鮮的,最好的肉,豬肉啊,牛肉啊,羊肉啊,每家都會買很多。這一天是小販們最忙活的一天,不僅要准備最新鮮的肉,還要應付大人們的討價還價,集市上真的是熱鬧非凡。家長買肉回來了,中午我們就會燉一大鍋排骨,給爺爺奶奶們送去一些,我們留一些,一起分享排骨的美味。爸爸說,小時候家裡窮,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有肉吃,我們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味。現在生活質量提高了,隨時都可以吃肉,現在的孩子都覺得肉不好吃了,其實現在富裕了,我們也要珍惜糧食。


5.臘月二十七:這一天似乎沒有很特別的地方,早上還是去趕集,還是去籌備年貨,這一天要把所有的年貨都籌備好。但是,唯一不同的點就是殺雞。在我們這里認為公雞雄赳赳、氣昂昂,非常有氣派,更有喜慶的氛圍,所以通常以宰殺公雞來慶祝春節的到來,也希望有一個好彩頭。這一天殺的雞,會留在春節招待客人的時候吃,也是想和親戚一起分享這個好彩頭。除了殺雞之外,還買很多魚,把魚清理干凈之後,在魚肚上抹些鹽,掛在牆上晾曬。這樣可以防止魚肉腐爛,又能賦予它不一樣的鮮美。


6.臘月二十八:年謠雲:「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吃完早飯後,媽媽和其她阿姨們在一起蒸很漂亮的棗花饃和大饃。我和爸爸,還有哥哥忙活著選對聯,貼窗花,有時候我們用毛筆字自己寫「福」貼在門上,還和其他叔叔們切磋書法呢。大饃是等到正月初一去奶奶家時送禮用的,棗花饃是正月初二去姥姥家拜年時送禮用的。其實,大饃和棗花都是用麵粉蒸的,大饃就是我們吃的普通饅頭的擴大版,棗花的形狀很好看,用面捲成很漂亮的樣子,再插上紅棗,一起上鍋蒸熟。到了晚上,爸爸還會邀請一兩好友,來家中做客,媽媽會做一桌子的好菜來招待朋友,說著即將過去的一年中發生的事情,感嘆著人生,並希望對新年充滿著期待。


7.臘月二十九:「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春節前上祖墳也顯得格外嚴肅和鄭重,爸爸會提前准備好紙錢,一大早到祖墳去祭奠已故的親人,陪他們說說話,告訴他們過年了,也讓他們熱鬧熱鬧,並且希望他們在天上能保佑家人們一切安好。其實,早在漢代中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不僅體現出我們敬老的傳統美德,也體現出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8.臘月三十:這一天就是我們的除夕了,從早上到深夜一直都熱熱鬧鬧的。大人小孩都穿上了新衣,早飯後一家人和和美美的在一起貼對聯和「福」,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除了春聯啊,家家戶戶還要貼窗花、年畫、福字,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家裡的長輩還會到集市上挑一對稱心的碗筷,添丁添碗,這表示子孫滿門,是福氣的意思。晚上才是除夕的重頭戲,家裡做一桌子豐盛的年夜飯,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當然餃子少不了,和平常的餃子不一樣,除夕餃子裡麵包有硬幣,誰吃到了包有硬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吃完飯一家人做在一起看春晚。除夕還有熬夜的風俗,就是守歲的意思,我們小孩子都是跑著去玩,等到0點的時候就開始有爆竹生開始響起,預告著新年的到來。

9.正月初一:今天有燒早飯的習慣,這天要早早的起來,一放鞭炮就代表要下餃子了,吃完飯我們要跟長輩們拜年,一般不和距離很遠的長輩拜年。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孩子們壓歲錢,壓住邪祟。我們家鄉拜年是講究順序的,先跟奶奶拜年,然後才能和其他長輩拜年,每次拜年都能得到長輩們的誇贊,自己心裏面美滋滋的。這一天最開心的莫過於孩子們了,可以收到很多的壓歲錢,存起來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10.初一以後就要開始去走遠點的親戚了,一年沒有見,過年就是見面的好機會,小孩子還可以去領到壓歲錢,這是每個小孩子都想的。

11.正月初五,這天大概就把親戚都走完了,這個是個特殊地日子,又稱為「破五」,因中國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過了這一天很多禁忌都沒有了。

12.正月十五,這天也是個特殊地日子,被稱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在元宵節這天最有趣的就是晚上了,晚飯從湯圓,吃完飯後就可以去賞花燈、放煙花。現在已經禁止放煙花了,但是不影響這天的樂趣,我們可以挑著自己做的燈去溜著完,各種各樣的燈展現而出,讓人覺得贊嘆不已。都是自己手工做的,燈的形狀各種各樣,真是非常的美。

13.過了正月15,年差不多就過完了,該出去打工的都准備走了,所有人都將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了。

春節是中華民族團圓的節日,幾千年來已經融入了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脈中。過春節最講究的就是「年味」,美食的味道就是大半個「年味」了,能牽引遊子歸家的,大概就是家鄉的年味吧。現如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年味卻越來越淡了,過年的紅包變成了電子紅包,拜年也變成了視頻拜年,沒有減退的是年夜飯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新年即將來臨,希望大家都能尋回記憶里的年味,尋回最初的自己。

6、北京的臘八節風俗小吃有哪些

1、臘八粥,舊時,臘八節這天,老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在煮粥,人走在胡同里,就可聞到臘八粥的香味兒。
2、臘八冰,在民間也有吃「臘八冰」的民俗。吃臘八冰是在臘八的前一兩天用陶瓷盆盛滿冷開水,並放在院中結成冰,待臘八這天早上磕出冰塊全家分食之,舊時的說法是「吃了臘八冰,來年一年不肚疼」,這當然沒有任何科學根據。
3、臘八蒜,老北京人家,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4、臘八嫁閨女娶媳婦,在過去,臘八這天老北京還有個不成文的習俗,那就是聘閨女、娶媳婦。當時的老百姓認為臘月是大喜臨門的季節,俗稱為吉臘月,而臘月初八又是最喜慶吉祥的好日子,所以百姓家多在這一天辦喜事,或選擇這天為訂婚日以示吉慶。
5、臘八節浴佛會,明清時期,老北京寺廟眾多,如柏林寺、黃寺、廣化寺等每年的「臘八」都要舉行「浴佛會」、「法會」誦經禮佛,並模仿牧牛女獻乳糜的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熬粥供佛,還要在寺廟內的浴佛台上用香水(葯材配製而成)為釋迦牟尼神像洗塵。

7、中國傳統食物有哪些?

1、鹵煮火燒
北京傳統特色小吃,鹵煮火燒是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輔之以炸豆腐片、血豆腐、鹵汁,加蒜汁、醬豆腐汁、香菜等輔料,使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頗受北京人的喜愛。

2、春卷
又稱春盤、薄餅。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春日做春餅,食春餅的傳統民俗風情由來已久。

3、粢飯糕
是一種流行於江南一帶(江,浙,滬)的特色傳統小吃,屬油炸類糕點,因其做法也可稱為油氽粢飯糕,南方其他地區稱之為炸糍粑。粢飯糕外層呈金黃色,內層為雪白的軟糯糍飯,咬起來噴香鬆脆,吃在口裡,且脆、且咸、且鮮。

4、胡椒餅
鮮香的蔥花,細斬細切的火腿肉,調成咸中帶甜的味道,再摻上一定量的胡椒粉和香聒。外皮除了像一般水煎包的「發面」之外,還要另外加進點「油酥」,以使餅面不過份酥脆,又不會老硬難咬。

5、肉夾饃
是古漢語「肉夾於饃」的簡稱,中國陝西省傳統特色食物之一。陝西地區有使用白吉饃的「臘汁肉夾饃」、寶雞西府的肉臊子夾饃(肉臊子中放食醋)、潼關的潼關肉夾饃(與白吉饃不同,其饃外觀焦黃,條紋清晰,內部呈層狀,餅體發脹,皮酥里嫩,火功到家,食用時溫度以燙手為佳,且老潼關肉夾饃是熱饃夾涼肉,餅酥肉香,爽而不膩)。

熱乾麵與河南燴面、山西刀削麵、四川擔擔面同稱為中國四大名面。熱乾麵的面條纖細根根有筋力,色澤黃而油潤,滋味鮮美。拌以香油、芝麻醬、鮮辣味粉、五香醬菜等配料,色香味俱全。

6、烤魷魚
將整條魷魚或將兩側切成絲,一般都是手掌大的小魷魚,放在烤具上,加入辣椒等配料,進行燒烤,將烤好的魷魚穿成串,一般一串只有一條魷魚。由於它可以一邊走路一邊吃,這樣就可以達到一邊逛街一邊品嘗美味的目的,所以很受逛街人士的喜歡。

7、冰糖葫蘆
又叫糖葫蘆,它是將野果用竹簽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北方冬天常見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凍硬,吃起來又酸又甜,還很冰。

8、蔥油餅
北方地區特色小吃的一種,屬閩菜或魯菜菜系。口味香咸,主要用料為麵粉和蔥花,是街頭、夜市的常見食品。

9、胡辣湯
又名糊辣湯,湯料由多種天然中草葯按比例配製而成,再加入胡椒和辣椒,其特點是湯味濃郁、湯色靚麗、湯汁粘稠,香辣可口,適合搭配油條、包子等其它早點,絕配為蔥油餅。

8、中國有哪些傳統小吃?

1.龍須酥
龍須酥是我國的一道傳統特色小吃,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了,原名叫銀絲糖,據說是古代皇帝吃的小食,這種糖細絲萬縷,層次清晰,入口酥鬆綿甜,稍一抿就會緩緩化開,無殘渣,回味甘甜,不膩口。
2.綠豆糕
綠豆糕是我國非常有特色的一道傳統糕點,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因為它是一種消暑小食,所以深受後宮娘娘們的青睞,也是一道名副其實的宮廷點心。它看著晶瑩碧綠,小小的一塊,卻吃著軟糯清甜,帶有綠豆的清香味。
3.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的一道傳統小吃,更是一道傳統的宮廷點心,在故宮檔案館中有張膳食單是這樣記載的:「乾隆十九年三月十六日總管馬國用傳皇後用野意果桌的膳單中「豌豆黃」位於在其中的第十三品」,由此可見豌豆黃很早就有了。
這道點心最適合春夏季節食用,看著色澤淺黃、純凈,吃著細膩香甜,清涼爽口,口感極佳。
4.蜜餞
蜜餞現在也叫果脯,古稱蜜煎,屬於一種用糖蜜制的水果食品,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了,在東漢時期就有關蜜餞的文字記載。
現在按照風味又分為雕花蜜餞、杭式蜜餞、京式蜜餞、廣式蜜餞、蘇式蜜餞、閩式蜜餞,深受全國各地女士和孩子們的喜愛。
5.桂花糕
桂花糕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特色小吃,該美食起源於清朝,有著300多年的製作歷史,主要是用桂花、糯米粉、白糖等食材為原料製成的,口感滋潤松軟,香甜可口,帶有濃郁的桂花香味,還有著補中益氣的養生功效。
6.茯苓餅
茯苓餅是北京的一道滋補性的傳統名點,而這種餅的製作方法,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儒門事親》中就有記載:「茯苓四兩,白面二兩,水調作餅,以黃蠟煎熟。」之後就是後人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變為了現在的夾餡茯苓餅,既滋補,還清甜味美。

9、中國的傳統食物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食物有很多,並且由於每個民族的地域、風俗等因素,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地方特色食品,下面列舉幾種生活中較為經典的傳統食物:

月餅、油條、豆漿、刀修面、驢打滾、粽子。

1、月餅

月餅起源於唐代。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2、油條

油條是中國傳統的早點之一。宋朝時,秦檜迫害岳飛,民間通過炸制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老百姓當初吃「油炸檜」是為了消消心中的憤懣。但一吃味道不錯,價錢也便宜,所以吃的人就越來越多。漸漸的傳到了外地,並且把這些根長條條稱作了「油條」。

3、豆漿

豆漿相傳是1900多年前西漢淮南王劉安所發明。相傳劉安是孝子,其母患病期間,劉安每天用泡好的黃豆磨豆漿給母親喝,劉母的病很快就好了,從此豆漿就漸漸在民間流行開來。

4、刀修面

關於刀削麵的傳說:蒙古族人建立元朝後,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他們規定10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蒙古人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後,讓老漢去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回家後,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里的鐵皮。老婆婆把面團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葉落入鍋內。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

5、驢打滾

據說慈禧太後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御膳大廚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做好後,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不小心把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面的盆里。大廚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後的面前。慈禧太後一吃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叫什麼呀。大廚覺得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太後說叫驢打滾。從此,就有了「驢打滾」這道小吃。

6、粽子

有傳說粽子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誕生的,而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米中摻雜珍禽獸肉、板栗等,品種增多。一直到至今,每年農歷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