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豆腐是哪裡的特產
1、黔江特產有哪些
黔江特產有:黔江雞雜、黔江綠豆粉、米豆腐、蜂蜜蕎粑、珍珠蘭茶。
1、黔江雞雜,泛指雞的內臟,即雞心、雞胗、雞腸和雞肝之類。爆椒雞雜是地道的風味菜,雞雜的腥膻味重,將其與辣椒、泡椒和蔥姜蒜同炒,熱菜油烹飪紅艷艷的泡椒、粉嫩嫩的泡蘿卜絲,既可以去除雞雜的異味,還使成菜脆嫩鮮香。
2、黔江綠豆粉是黔江人最常吃的食物之一。綠豆粉在黔江的大街小巷、菜市場、市民家中都不鮮見。黔江綠豆粉最為有名的當屬黔江區濯水古鎮的濯水綠豆粉。
濯水古鎮的綠豆粉製作技藝已被納入重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3、米豆腐潤滑鮮嫩、酸辣可口。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後加水磨成米漿,然後加鹼熬制,冷卻,形成塊狀「豆腐」即成。食用時切成小片放入涼水中再撈出,盛入容器後,將切好的大頭菜、鹽菜、酥黃豆、酥花生、蔥花等適合個人味口的不同佐料末與湯汁放於米豆腐上即可。
4、蜂蜜蕎粑,採用三塘、向陽等高寒山區蕎麥,磨成面,加上適量的清水,拌勻後煎成餅,即為蕎粑粑。粑粑有苦蕎和甜蕎兩種口味,甜蕎味淡不苦,苦蕎粑粑味道微苦,但清涼可口,更有涼血降火,清涼潤腸的功效。食用時,蘸上瀘西特有的阿廬蜜,又香、又甜,集營養和美味於一體。
5、珍珠蘭茶,起於三國而盛於清朝,深得乾隆皇帝垂青,特御制配詩花卉墨匾流傳後世的佳茗。
珍珠蘭茶是以武陵雲霧山區獨特的富硒綠茶和名貴珠蘭花為主要原料,採用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精製而成。其產品葉嫩綠鮮潤,香清雅馥郁,純正持久、味鮮醇清爽,富含硒,湯色黃綠晶瑩。
2、湖南醴陵有什麼特產?
作為低調的瀟湘子女,個個都是低調的吃貨,無論是朴實無華的米豆腐,還是隨處可見的炒粉涼粉,隨便哪樣都可以炸出一票擁躉。
要說湖南醴陵的特產,米豆腐必須榜上有名,雖然是帶不走的美食,確實每個離開的人心中最濃郁的鄉愁。米豆腐色澤金黃,是由大米、黃豆和石灰(也有不用黃豆的)做的。
大米和黃豆都用石磨磨細,將磨好的米漿或豆漿倒入大鐵鍋,最開始用大火煮,煮到半熟時再用小火,加入適量的石灰,邊煮邊攪,直至煮熟為止。
當煮熟的米漿變成糊狀,趁熱裝入預先准備好的盛器內。等冷卻後,色澤金黃,柔嫩滑口的米豆腐也就做成了。
是用粘米浸泡後打漿,加熱煮的時候加上適量的精石灰,然後撈出冷卻後即成凝膠狀的米豆腐。
能勾起鄉愁的,當屬街道上隨處可見的米豆腐攤。米豆腐落鍋,隨著滾水上下沉浮。
揭開另一隻湯鍋,舀起半瓢肉骨頭湯沖進放好調料的菜碗,蔥花一下子浮到湯面上來。
隨著一聲拉長變形的「米豆腐一碗,來嘞」的當口,店主人飛快地從滾水中撈起半勺子燙好的米豆腐,倒入這漂著蔥花的湯中。
滾燙、鮮香、軟嫩之中還帶著一點韌勁,胡椒自己來噢。每一調羹挖下去,就盛一顆最多兩顆豆腐,半勺湯,送到嘴邊,輕輕一唆,連湯帶豆腐滑入喉嚨,滾燙的味道從喉頭一直延伸到臠心蒂子,差一點連眼淚都出來了。
帶不走的特產米豆腐,帶走的特產不得不提醴陵焙肉。
醴陵熏制的焙肉色澤亮黃,鹽味浸潤,肉香內斂,格外香醇。湖南人善於炮製各種臘味,各地做臘肉的做法也是大同小異。
最正宗焙肉產地官莊山區,焙肉注重肥肉,收得久了油水盡失,就沒有風味可言,醴陵民間收藏焙肉的方法十分特別,整條焙肉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全部浸泡在茶油壇子里,可以保存到第二年秋天。
把焙肉和醴陵三辣(醴陵辣椒、醴陵大蒜、醴陵生薑)放在一起炒,就是大蒜辣椒炒焙肉。用辣椒、生薑和紅衣大蒜等做配料。
把焙肉切片後灑上些辣椒粉和調味料,放甑里蒸,清香誘人,別有風味,瘦肉絳紅,肥肉通明,肉皮微黑帶黃。
也可以放在飯坯上蒸熟,蒸到焙肉的肥肉變成浸潤的半透明的狀態時,趁熱改刀為一指寬的厚片,下鍋稍稍一爆,普通的放辣椒粉一拌即出鍋,講究的還會加上大蒜、蘿卜干、蕻菜苔干或者冬筍片等,隨意就可以下三碗飯。
3、湖北當陽有什麼特色小吃?
荸薺串
荸薺串即是將本地雙蓮荸薺削皮後,用竹簽串成一串,泡在清水裡,裝在玻璃罐里賣。是街頭市民熱捧的一種小吃。雙蓮荸薺以「果大、色鮮、無法、味甜」而著稱,是湖北省著名的土特產之一。雙蓮荸薺所含營養成份要優於普通荸薺,主要表現在水份多,可食部分大,蛋白質高,脂肪低,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含量高。尤其是鈣、鋅、鐵的含量豐富,這對補充人體對鈣質,增強體能,提高智力有極大好處
米豆腐
米豆腐是當陽的一個地方小吃,是將米豆腐用鹵水煮過,然後撈出來醮醬吃。較有名氣的是位於子龍路小巷子里的兩家,主要是醬味美。
4、芙蓉鎮當地美食有哪些?
去芙來蓉鎮一定要吃當地源的特產「米豆腐」,是混合著油鹽醬醋辣的家常小吃。芙蓉鎮上有幾家劉曉慶米豆腐店,但據說最正宗的一家在牌坊附近,它就是電影中的那家米豆腐店。
螺絲肉是芙蓉鎮一道具有著當地特色的美味佳餚。來到芙蓉鎮的遊客,都愛品嘗一下螺絲肉的味道。螺絲肉在吃的時候,應該格外的小心。螺絲肉也是有著湘西的酸辣風味在裡面。因此對於喜歡吃酸辣食物的遊客來說,這是一道再好不過的菜餚了。最出名的餐廳就是「天下第一螺」大酒店了,口味地道,遠近聞名。
還有薑糖,薑糖是用生薑、紅糖、水等原料一起放鐵鍋里熬制而成,聞著噴香,咬著酥脆 。 它不似糖果那樣的甜得發膩,也不會象姜那樣辣得透不過氣。稍微的甜和恰到好處的辣, 令人唇齒留香,回味悠長。
5、長安鎮哪裡有貴州米豆腐
貴州省的印江縣長安鎮和江口縣區府巷內能夠找到正宗的米豆腐。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貴州省的印江縣長安鎮和江口縣區府巷內能夠找到正宗的米豆腐。米豆腐是川渝、鄂、湘、黔武陵山地區地方小吃,此菜潤滑鮮嫩、酸辣可口。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後加水磨成米漿,然後加食用鹼熬制,冷卻,形成塊狀「豆腐」即成。食用時切成小片放入涼水中再撈出,盛入容器後,將切好的大頭菜、鹽菜、酥黃豆、酥花生、蔥花、生抽等適合個人味口的不同佐料末與湯汁放於米豆腐上即可。
6、米豆腐具體是哪裡的特色小吃?
米豆腐 :土家族、苗族地區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以湘西芙蓉鎮所產的最為聞名。
製造方法:
原 料:
米豆腐250克,酥黃豆10克,炸花生10克,大頭菜10克,鹽菜10克。
調 料:
紅油、麻油、花椒油、醬油、醋、味精、薑汁、蒜水、蔥花等適量。
製作工序:
拌。大米淘洗浸泡後加水磨成米漿,入鍋燒沸攪成稠糊狀,加入少量的石灰水攪習至熟,裝入盆內冷涼凝固後即成米豆腐。再將米豆腐切成長5厘米的條或菱形的片放入盤內,將切好的大頭菜、鹽菜、酥黃豆、酥花生、蔥花放於米豆腐上,用小碗放入紅油、麻油、花椒油、醬油、醋、薑汁、蒜水等調料兌成汁,澆淋於米豆腐上即可。
風味特色:
色澤紅亮,酸辣可口,清涼解署。
技術要領:
米漿的濃度要適度,煮米漿時加入的石灰水不能過多;米豆腐宜批量製作。
7、怎麼做米豆腐
1、選料
原料主要是大米和石灰。大米以早、中、晚稻秈型為好,碎米也行,但粳稻、糯稻米不行,因為粘性太重,不易製作。石灰以新石灰為好。
2、浸泡
浸泡前除去米中的雜物,淘洗干凈,然後放入盛器中加水至淹米3.5厘米為宜。1公斤米放50克粉狀石灰。石灰要先調成溶漿,加入淹水的米中,然後攪拌均勻。浸泡3——4小時,使米變成淺黃色,口感帶苦味後,取出放在清水中淘洗至水清為止。
3、磨漿
磨漿的水和米的比例為1比2。
4、煮漿
在洗凈油污的鐵鍋里放入適量的水(1公斤米放2公斤水),然後倒入磨好的米漿。煮漿時邊煮邊攪,開始用大火煮,至半熟時用小火,邊燒邊攪,煮熟為止,約需15分鍾。
5、成型
煮熟的米漿變成糊狀,趁熱裝入預先准備好的盛器內。盛器的大小以米豆腐的厚度來選定,一般以3-10厘米為宜。盛器內要鋪薄布,裝時要厚薄均勻。待冷卻後即可。
其實米豆腐目前很多地方都有,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其食用方式,貴州常常把它當作一種菜來做,在電影《芙蓉鎮》里也看到過米豆腐,它又是另一種方式,湖南郴州的食用方式卻也不一樣: 1、把冷卻好的米豆腐用刀或網狀工具(專門用來切米豆腐的一種自製工具,把橫豎等分的細線織成網狀固定在木框架上而成)切成長寬高各1厘米左右的粒狀,放入置有清水的盆中,這樣它不易碎散。 2、配湯。在碗中放入鹽、味精、油、香油、豆豉油、辣椒粉、胡椒粉,用煮沸的水拌成湯,水不要太多,半碗就可。 3、把米豆腐放入燙水中加熱,2分鍾即可撈出,放入配湯中,再在米豆腐中加少量的蔥,使其香味更濃。 4、最後把製作好的配菜放入米豆腐之上,如:木耳肉絲、青椒瘦肉等。吃的時候用勺稍拌一下,其味更勻、色更佳。 這樣就製作完成了,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沅陵米豆腐
沅陵傳統特產米豆腐
米豆腐是沅陵的傳統特產,堪稱家常美食,長期以來深受人們喜愛。既可作為家常菜餚,又可以上市出售。其製作加工技術主要有選料、浸泡、磨漿煮漿等工序。 米豆腐以大米和石灰為原料。糯米、粳米因粘性大,不宜製作米豆腐。石灰則選擇生石灰或新鮮熟石灰為宜。 選好料以後,先將米淘洗干凈,然後裝入容器內和一定比例的石灰浸泡。一般浸泡3~4小時,當米粒呈淺黃色,用口嘗半粒略具苦澀味時取出,用清水沖洗潔凈,瀝干待磨。 磨漿。按大米與水1∶2的比例加水細磨,若讓米豆腐略帶黃綠色,可在磨漿時加入少許綠葉汁。 煮漿。米漿磨成後,即進行煮漿。煮漿時根據米漿的稀濃情況再加適量水,要用干凈鐵鍋煮。開始以小火煮,並充分攪拌,以防止燒鍋或成團,半熟後改大火煮至熟即可。 成形。米漿煮熟後,趁熱裝入預先准備好的盛器(蒸格),下面盛一噴涼水,將米漿進行擠壓,使之從蒸格中擠出,成大蝌蚪形狀即成。 吃時舀入碗中,再將切好的大頭菜、鹽菜、酥黃豆、酥花生、蔥花放於米豆腐上,用小碗放入紅油、麻油、花椒油、醬油、醋、薑汁、蒜水等調料對成汁,澆淋於米豆腐上,吃起來口感清新舒爽,分外好吃
8、米豆腐的製作方法
米豆腐是貴陽傳統的夏令清涼小吃,是用當年的新米經水浸泡打磨成漿,在文火是加熱煮沸用鹵水點制而成。食用時切成2-3寸的長條,放放蔥花、薑末、蒜泥水、黃豆、黑大頭菜、醬油、食醋,最後淋上香辣紅油,即成一碗消暑解饞的食品 。
製作:
1. 原料
①普通秈米5 公斤。②鹵水
2. 浸泡 將普通秈米在水中浸泡10~12小時。
3. 磨漿 把浸泡好的米用磨漿機磨成米漿。
4. 熬煮 將米漿倒入先燒燙的溫水鐵鍋內,再摻入鹵水。
注意:
①水量要適當,一次性不宜加水過多。否則漿糊過稀,米豆腐不易成顆粒狀。如果漿糊過硬,會造成米豆腐不夠鮮嫩。
②水溫不宜過燙。過燙米漿易起團子,不易煮熟。
③要勤攪拌,以免煮焦。
④要煮熟。將米漿熬煮至全部熟透不黏口時即可出鍋,否則米豆腐易糊,不夠軟滑。
5.冷卻 煮好的漿冷卻至35℃以下。
6.點制(加凝固劑) 將鹵水加入米漿里。做米豆腐1公斤漿加24~30克內脂。將溶解好的內脂加入冷卻的米漿中緩慢拌勻即可。
7. 成型 將點制後的漿倒進成型模中,放入凝固槽。以80~85℃保溫20分鍾,靜置冷卻即為成品。
用大米製作豆腐,每公斤大米可製作豆腐6——7公斤,價值成倍增加,而且別有一番風味。其製作方法如下:
1、選料。原料主要是大米和石灰。大米以早、中、晚稻秈型為好,碎米也行,但粳稻、糯稻米不行,因為粘性太重,不易製作。石灰以新石灰為好。
2、浸泡。浸泡前除去米中的雜物,淘洗干凈,然後放入盛器中加水至淹米3.5厘米為宜。1公斤米放50克粉狀石灰。石灰要先調成溶漿,加入淹水的米中,然後攪拌均勻。浸泡3——4小時,使米變成淺黃色,口感帶苦味後,取出放在清水中淘洗至水清為止。
3、磨漿。磨漿的水和米的比例為1比2。
4、煮漿。在洗凈油污的鐵鍋里放入適量的水(1公斤米放2公斤水),然後倒入磨好的米漿。煮漿時邊煮邊攪,開始用大火煮,至半熟時用小火,邊燒邊攪,煮熟為止,約需15分鍾。
5、成型。煮熟的米漿變成糊狀,趁熱裝入預先准備好的盛器內。盛器的大小以米豆腐的厚度來選定,一般以3.5厘米為宜。盛器內要鋪薄布,裝時要厚薄均勻,待冷卻後用刀劃成豆腐塊即可。
大米豆腐一般第一天晚上製作,第二天早晨上市出售。如當天售不完,可存放在通風處,下次煮漿時再一同煮。出售不完的米豆腐,存放不能用水泡,以免失去光澤。
1、大米2千克,溫水適量(泡過大米約1厘米),泡1小時,大米帶水用石磨磨漿。
2、生石灰泡水半小時,取上層清石灰水約2千克,放入鍋中(最好用鐵鍋,鋁鍋味略差)。加石灰水是關鍵,否則煮不成米豆腐。
3、加入米漿,文火燒開,煮40分鍾。注意攪拌,以免粘鍋、燒糊。
4、倒出大且淺的盆中,涼後即成。
9、四川南充土特產 手工米豆腐怎麼吃?
米豆腐是南充著名的小吃,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後加水磨成米漿,然後大火熬制,做成「豆腐」。吃時切片放入盤內,再將切好的大頭菜、鹽菜、酥黃豆、酥花生、蔥花放於米豆腐上,用小碗放入紅油、麻油、花椒油、醬油、醋、薑汁、蒜水等調料對成汁,澆淋於米豆腐上即可。
樓主真有福氣啊
10、米豆腐到底是貴州的還是湖南的?
當然是貴州的,貴州省江口縣城區府巷的米豆腐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