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年貨什麼位置
1、2022淮南退休人員有過節費嗎
春節退休人員發過節費嗎?大家知道嗎?具體是怎麼安排的呢?退休人員過節費是地方性福利,是給予退休人員一份關懷,我們退休人員要知道,不是人人都能領到過節費。
實際上,春節前退休人員發放生活補貼,又稱為過節費或春節補貼,每個地方、每個退休人員叫法不一樣,但是都是一個意思,就是希望過年前能領到一筆不菲的生活補貼,用於減輕過年開支。下面以「退休人員生活補貼如何發、哪些地方有」:
退休
退休人員過節費如何發?
經考證,退休人員過節費沒有統一的發放標准,什麼人有,按什麼標准發,主要還是要看地方財力情況以及人情關懷。就目前來看,退休人員過節補貼最高的地方是寧波,寧波地區給企業退休人員(不包括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發放2000元的過節補貼。實際上,退休人員發放2000元過節費,接近了一個月的人均養老金水平,等於發放13個月養老金,這個發放標准非常客觀的,有2000元過節費加持,退休人員可以多買些年貨,多給孫子輩們一些壓歲錢,一家人其樂融融過一個幸福的春節。但是話又說回來了,不要指望人人都能領到2000元過節費,這個只是部分地方部分退休人員才能領到2000元過節費,多數地方沒有這么高的標准,有的地方發幾十元,有的地方發一二百元,歸根結底,退休人員過節費標准如何發,因地而異。
哪些地方可以領?
退休人員過節費是地方性福利,是給予退休人員一份關懷,我們退休人員要知道,不是人人都能領到過節費。多數地方考慮到財力、人數等情況,沒有退休人員過節費這項福利,目前,只是部分地方退休人員才能領到這筆錢。
2、安徽淮南年貨到哪裡買呀
到蘇果買呀,價格合理,種類也比較豐富,而且很新鮮!或者到汽車站附近的大潤發買也行,就是有點遠了,希望能幫助你
3、淮南過春節的習俗是怎樣的。
淮南同中國大部分地區過年的時間差不多,一般從小年,也就是臘月二十三祭灶那天開始,年味就漸漸濃了,直至除夕、初一、初二、初三,這幾天可以說是最哈皮的。初三,在淮南叫做「送年」,這天以後,年味就要淡一些,隨著初七春節長假結束,可以說這個年就基本結束了。最多,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十六淮南本地還有出嫁閨女回娘家的習俗,餘下的日子就回歸日常了。年二九開始打掃家裡衛生。年三十中午隨便的吃點,下午包包子包餃子,貼上春聯,晚上吃年夜飯,當然也有中午吃年夜飯的。吃飯之前要放一掛鞭炮,吃完看春晚。晚輩開始向長輩要紅包,尤其是孫子輩要找爹爹奶奶要紅包了。吃晚飯也能打打牌敘敘話。夜裡十二點要放炮。年初一早上要吃餃子,吃之前也要放炮,而且放過的炮紙不能掃掉,一直要到年初四才能掃。也不能動剪子針之類的。年初一基本上就逛逛街。年初二到姥姥家,娘家。年初三夜裡十二點要放炮,叫送年。正月十五還要放一次,基本上就結束了。差不多了,希望能幫到你。
4、過年一般要准備哪些年貨?
在廣東這邊,可能和其他地方有點不一樣。
在我們潮汕這里,春節除了吃喝玩樂之外,剩下的時間,都是在拜神或者是祭拜祖先了。
所以我們要辦理的年貨,通常比較豐富。
首先,過年了,肯定要准備好糖果給小孩子吃。當然了,糖果這些,全國各地都差不多。但是有一樣東西,是每個家庭必須准備的,它就是橄欖了。
就算你沒有買糖果,也絕對不能沒有買橄欖。
因為橄欖,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可以吃。雖然嚼起來有點澀,但是橄欖可以清熱解毒,抗炎消腫。當然,我們吃橄欖,不是為了治療什麼,而是想讓大家多一點話題可以討論而已。
畢竟有時候突然沒話題了,吃個橄欖,咦,不錯哦,哪裡買的,多少錢一斤,然後就又巴拉巴拉說了一大堆了。
另外還有一種年貨,是必須買的,它就是桃粿了。
桃粿,又名紅殼桃,是每家每戶拜神求佛必備食物之一。如果過年之前你不準備好這些,等過年那會,想買也買不到的。因為做桃粿的人,也都回家過年了。
在以前,祖奶奶還在的時候,我們家裡的桃粿,都是自己做的。現在懶了,都是到外面買。
桃粿雖然是我們這里的民間小吃,但是很少人無聊的時候會去吃它。
只有拜神那會,才會買幾個回家,等拜神過後,就煎來吃。在這里,順便說個事,其實從12月到現在,我已經吃了半個月桃粿了。沒辦法,丈母娘家送神,我們這邊也要祭拜先祖,然後每逢初一十五又要拜,還有其他什麼節日都要拜。親戚家裡多出來的桃粿,都送到我家裡來了。
反正我現在是有點怕了。
最後說一樣比較普通的水果,這種水果哪裡都有賣。但是在廣東這邊,這種水果特別重要,它就是橘子。
可能有人覺得橘子沒什麼,但是橘子在潮汕這邊,叫做大吉。看到這里,相信你也明白橘子的重要性了。
跟上面一樣,每逢初一十五要拜神了,除了桃粿之外,肯定也不能缺少大吉。所以要過年了,買最多的水果,就是橘子。不為別的,就為了拜神和擺放。
可能有人會想,買這么多水果和桃粿,吃不完怎麼辦。沒有怎麼辦,今天吃不完明天吃,反正就是不能浪費。
另外的,還有什麼三牲雞鴨鵝,還有魚和豬蹄這些,肯定都要買。
沒辦法,在潮汕這邊,一年到頭,除了工作賺錢之外,就是拜神求佛了。這是我們的信仰,也是我們的一種文化。
5、有沒有淮南電信的朋友
尊敬的用戶你好:
感謝您使用中國電信。
如果您想了解安徽電信的業務,或者有什麼與電信業務有關的事需要幫助。您可以打開安徽電信網上營業廳選擇在線服務,也可以手機直接撥打10000號選擇人工服務尋求幫助。工作人員會盡力為您解決您所遇到的問題。
安徽電信竭誠為您服務,希望我的回答能得到您的採納。
如有問題可以到安徽電信網上營業廳咨詢工作人員,安徽電信近期有手機搶年貨活動,有時間您可以去查看,祝您新年愉快!
6、息縣詳細資料大全
息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中原腹地南側,隸屬信陽市。全縣轄21個鄉鎮(辦事處)、1個產業集聚區、1個商務中心區,共有320個行政村、44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1892平方公里。2017年底,全縣總人口113萬。
息縣堪稱「郡縣制」的活化石,被譽為「中華第一縣」。境內有息國故城、賴國故城、秦樓等遺址。
息縣是河南省糧食生產百強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這里出產的香稻丸為歷代貢米。2019年5月9日,經省級專項評估檢查,達到脫貧摘帽標准,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 :息縣 外文名稱 :Xi County 別名 :天下第一縣 行政區類別 :縣級行政區 所屬地區 :河南信陽 下轄地區 :譙樓街道、淮河街道、夏庄鎮、包信鎮等 *** 駐地 :譙樓街道 電話區號 :0376 郵政區碼 :464300 地理位置 :淮河上游,大別山北麓 面積 :1892平方公里 人口 :113萬(2017年) 方言 :中原官話信蚌片 氣候條件 :亞熱帶與暖溫帶 著名景點 :息州森林公園、賴氏文化園 機場 :武漢天河國際機場、信陽明港機場 火車站 :息縣站 車牌代碼 :豫S 行政代碼 :411528 GDP :208.01億(2017年) 縣情簡介,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貌,水文,氣候,人口民族,人口,民族,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經濟概況,農業,工業,第三產業,交通,鐵路,公路,水運,文化事業,教育,黨校,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體校,科技,衛生,人文景觀,社會文化,飲食,方言,藝術,民俗,名優特產,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縣情簡介 息縣有三千多年的建縣歷史。公元前1046年始封息侯國,公元前682年在華夏大地上首次設縣,古今相延不易「息」名、不改縣治,堪稱「郡縣制」的活化石,被譽為「中華第一縣」。境內有息國故城、賴國故城、秦樓等遺址,息氏、賴氏、白氏均發源於此。歷史名人有「三年不語」的息夫人、「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清廉剛直的明代尚書李若星等。2009年,在境內發現距今3500年歷史的商代獨木舟,現存放於信陽市博物館。 革命戰爭年代,息縣兒女積極投身革命事業,涌現出紅色戰士王遵義、鐵血英雄何萬鎰、虎穴英豪隱劍、獨臂戰將廖政國、投筆從戎黎原將軍等一大批革命志士。1947年,劉鄧大軍在息縣搶渡淮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戰略反攻的序幕,留下了「將軍試水」的佳話。 息縣全縣有可耕地196.5萬畝,淮北主種小麥,淮南主種稻穀,素有「有錢難買息縣坡,一半干飯一半饃」的美譽。常年糧食種植面積240萬畝,其中優質弱筋小麥種植面積20萬畝,糧食產量近20億斤,連續九年蟬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這里出產的香稻丸為歷代貢米。地理標志產品是息半夏。 息縣城南有濮公山、淮河和桃花島,東有澺河,西有清水河,中有龍湖和鳳湖,具有「一山一島兩湖三水」環繞的地理格局。目前,城區形成了「七縱八橫一環」的路網框架,濮公山風景區、龍湖公園、森林公園正加速推進。 息縣地處中原經濟區、皖江城市群和武漢都市圈的三角核心帶,境內G106、G230和S336、S337縱橫交錯,寧西鐵路橫穿東西,大廣高速縱貫南北,隨著淮河息縣閭河口港區、息邢高速、安羅高速、濮潢鐵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的規劃實施,息縣的區位優勢將更加明顯。 近年來,息縣縣委、縣 *** 立足縣情實際,搶抓發展機遇,明確了「生態主食、膳待國人」的發展使命,大力實施中國生態主食廚房發展戰略,全力打造從「田間到舌尖」的綠色食品主導產業,把息縣的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目前,以營養主食、休閑食品、生態飲品三大系列為主的美食產業蓄勢崛起,初步形成了從種植到加工、從研發到檢測、從流通到消費的全產業鏈。 歷史沿革 《禹貢》載:「荊、河惟豫州」。息縣歸屬豫州。 商代為息方國。 周武王十三年,分封為息侯國。周莊王十五年,楚滅息國置息縣。 秦,息縣屬潁川郡。 漢置新息縣,屬汝南郡。東漢為新息侯國,又分地置褒信縣,後為褒信侯國。 魏屬豫州汝南郡。 晉代,新息縣屬汝南郡,郡治新息;褒信縣屬汝陰郡。劉宋分為南、北新息縣。北魏太和十九年(495),置東豫州於新息,領汝南、東新蔡、新蔡、弋陽、長陵、陽安六郡。州治新息。 南北朝時期,南、北新息屬汝南郡,苞信縣先屬東新蔡郡,後屬新蔡郡及長陵郡,長陵縣先屬新蔡郡,後屬長陵郡。梁大通元年(527),改為西豫州。太清元年(547),改為淮州。東魏武定七年(549),復置東豫州,北齊沿襲未變。北周大象元年(579),改為息州。 隋因之。大業初廢息州,新息、褒信二縣屬汝南郡。 唐武德四年(621),復置息州,領新息、淮川、長陵三縣,褒信屬舒州(今新蔡)。貞觀元年(627),廢州,省淮川入真陽,長陵入褒信,以新息縣隸屬蔡州汝南郡,五代沿襲未變。 北宋時期,新息縣和褒信縣仍屬蔡州。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與金議和,以淮為界,二縣遂屬金。金泰和八年(1208),復置息州,領新息、新蔡、真陽、褒信四縣和王務鎮。蒙中統三年(1262)二月,廢息州,十二月復置。 元至元三十年(1293),隸屬河南江北行省汝寧府。 光州息縣 明洪武四年(1371),息州屬中都臨濠府。不久改州為縣,屬潁州。洪武七年(1374)屬汝寧府,洪武十三年(1380)屬光州。明弘治十七年(1504),全縣編戶為13里。嘉靖五年(1527)為15里,嘉靖四十年(1562)增至28里。 清初沿明制,息縣屬南汝光道分轄。雍正二年(1724),息縣屬光州(直隸州),設28里,領47保。 民國元年(1912)直屬河南省。三年(1914)屬豫南道。十七年(1928)屬河南省第十三行政區。二十一年(1932)屬河南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5月屬潢川專區。1952年10月屬信陽專區。1970年屬信陽地區。199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並由省人民 *** 7月29日正式通知,撤銷信陽地區,改設地級信陽市。息縣屬之至今未變。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5年,息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許店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曹黃林鄉管轄,曹黃林鄉 *** 駐地不變;撤銷李塘鄉,將其行政區域劃歸八里岔鄉管轄,八里岔鄉 *** 駐地不變。2009年5月成立縣產業集聚區管理委員會。 2012年8月31日,息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城關鎮、城郊鄉,對其原轄行政區域實行城市管理體制;將孫廟鄉的何建設制村納入城區管理;設立譙樓、龍湖、淮河3個街道辦事處。區劃調整後息縣轄3辦5鎮13鄉。 2013年3月9日,息縣鄉鎮區劃調整:曹黃林鄉撤鄉建鎮,原轄行政區域和 *** 駐地不變。區劃調整後息縣轄3辦6鎮12鄉。 2016年6月,成立縣商務中心區建設發展辦公室。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初,息縣下轄21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和1個產業集聚區、1個商務中心區。21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分別為:譙樓街道辦事處、淮河街道辦事處、龍湖街道辦事處、項店鎮、包信鎮、東岳鎮、小茴店鎮、夏庄鎮、曹黃林鎮、楊店鄉、路口鄉、彭店鄉、孫廟鄉、白土店鄉、陳棚鄉、臨河鄉、八里岔鄉、關店鄉、長陵鄉、張陶鄉、崗李店鄉。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息縣位於東經114°34′~115°07′,北緯32°08′~32°40′,中原腹地南側、大別山北麓。地處河南省東南部、信陽市東北部,地跨淮河南北,東瀕閭河與淮濱縣相望,東南與潢川以淮河、寨河相隔,南與光山為鄰,西南與羅山縣隔淮河相望,西和西北與駐馬店市正陽縣接壤,北與駐馬店市新蔡縣毗鄰,距信陽市區74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53.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58.5千米,總面積1892.46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715.79平方千米,佔90.66%;水域面積176.67平方千米,佔9.34%。 息縣地圖 地貌 息縣地處黃淮平原的南部邊緣,以地勢低平的平原地形為主,平均海拔47米。淮河以北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略傾斜,淮河以南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降低。由於受地質及外力作用的長期影響和侵蝕,其地表形態大體可分為丘陵、窪地、平原三個類型。 水文 息縣境內河流均屬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淮河幹流;淮河一級支流——清水河、閭河、泥河、澺河、寨河、竹竿河、運糧河、范港、臨河港;淮河二級支流——蓮花港、烏龍港、馬步港、孟店孜港、汝河倒流水、小李河、龍泉河;淮河三級支流——朱鶴港、白馬港、吳港、顧港等。除淮河外全部為雨源型河道。 氣候 息縣處於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季風濕潤區,四季分明。 氣溫:2017年平均氣溫16.8℃,比標准值高1.3℃。其中,年極端最低氣溫-3.3℃,出現在12月17日。年極端最高氣溫39.1℃,出現在7月27日。 降水:2017年總降水量1371.0毫米,較標准值多372.5毫米。 日照:2017年日照總時數1686.5小時,較標准值少54.4小時。 氣候對農作物的影響:2017年年平均氣溫和歷年同期值相比偏高,降水與歷年同期值相比偏多,日照比歷年同期相比偏少。本年度1—3月,氣溫偏高有利於小麥拔節,返青。9月汛期降水偏多。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年底,息縣總戶數為325004戶,戶籍總人口為1125952人(其中農業戶籍人口為917718人)。 民族 息縣共有8個民族,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人口約146人,約佔全縣總人口的0.14‰。全縣7個少數民族,蒙古族人口54人,回族24人,土家族11人,哈尼族11人,傈傈族11人,佤族24人,拉祜族11人。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息縣礦產資源主要種類有:石灰岩、大理石、矽石、鐵、河砂、黏土、煤等。 水資源 息縣水資源總量約7.8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約5.25億立方米,地下水約2.59億立方米。 動物資源 飼養動物:主要有牛、馬、驢、騾、豬、羊、兔、貂、貓、狗、雞、鴨、鵝、白鴛鴦、鴿、鵪鶉、花鴛鴦等。 野生動物:主要有貉(山貉子)、獾、野貓、野兔、鼠(俗稱老鼠)、黃鼠狼、刺蝟、水老鼠、黃鷺、野雞、錦雞、燕雀、啄木鳥等。 植物資源 息縣處於南北兩個氣候帶過渡地區,南北植被有所差異,淮南植被屬中南常綠闊葉林類型,淮北屬華北落葉闊葉林類型,全縣植物種類(不含菌類、藻類)有140多科,500餘種。林木:136種,主要有馬尾松、黑松、濕地松、火炬松、杉木、野山楂等林種,多分布在淮南。糧食作物:20餘種,主要有小麥、水稻、黃豆、紅薯、高粱、玉米、大麥、穀子、綠豆、紅豆、豌豆、蠶豆、豇豆、黑豆、扁豆、蕎麥、寒粟等。經濟作物:65種,主要有紅麻、油菜、花生、芝麻、棉花、蓖麻、菸葉、甘蔗、向日葵、白菜、蘿卜、西瓜、黃瓜、馬鈴薯、芹菜、蕃茄、茄子、辣椒等,淮南淮北均有分布。水生植物:56種,主要有蓮藕、菱角、芡實、荸薺、水花生、水葫蘆、水浮蓮、浮萍、蘆葦、獲子等。野生葯用植物:共294種,主要有息半夏、明黨參、白頭翁、貓爪草、枸杞、薄荷、蒼耳等。 經濟概況 2017年,息縣生產總值完成208.01億元,同比增長7.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5.99億元,同比增長6.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9.01億元,同比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01.17億元,同比增長10.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2.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79元,同比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33元,同比增長9.4%。 農業 息縣有可耕地196.5萬畝,常年糧食種植面積240萬畝,連續九年蟬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2017年,新建高標准糧田15萬畝,新增耕地5700畝,弱筋小麥種植面積20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近20億斤,全省第一個完成永久基本農田調整劃定任務並通過省級驗收。與茅台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協定,以「國麥」釀「國酒」,著力打造有機小麥特色縣品牌。省市重點龍頭企業增加到39家,新增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95家。 工業 縣委、縣 *** 立足於農業大縣資源稟賦,搶抓產業轉移機遇,明確了「生態主食、膳待國人」的發展使命,大力實施中國生態主食廚房戰略,聚力打造從田間到舌尖的全產業鏈條。2017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12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2億元。中國生態主食廚房戰略縱深推進,主營業務收入佔比達53%,息半夏葯食產業園、豫道食品、明德果蔬生產線等一批主導產業項目落地生根。產業集聚區建設擴容提質,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9.18億元,新增工業用地2000餘畝,新建標准化廠房10萬平方米,道路、管網、綠化等基礎設施持續提升,在全市率先升級為省一星級產業園區。 第三產業 201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77.19億元,同比增長12.3%。成功創建「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鄉村電商服務站達113家,以行路戶外、三隻熊貓為代表的一批電商企業成長迅速,「關店土豆」「尹灣糯玉米」等實現線上銷售。總投資50億元的移聯網信電子商務綜合示範園區項目簽約落地。現代物流業方面,物流、快遞公司發展到46家,息縣益利物流有限公司在中原股權交易中心成功掛牌。旅遊產業方面,息州森林公園被評為2017「中國森林體驗基地」,彎柳樹德孝文化鄉村游生機勃勃,息國風情園接待遊客突破20萬人次。 交通 譙樓夜景 息縣北距鄭州市358公里,東距合肥市287公里,南距武漢市254公里,地處南北陸地和淮河東西水路要沖,處於中原經濟區、皖江城市群和武漢都市圈的三角核心地帶。 國道G106、G230和省道S336、S337縱橫交錯,寧西鐵路橫穿東西,大廣高速縱貫南北,息邢高速、安羅高速、濮潢鐵路、淮河息縣閭河口港區等項目規劃實施中。 鐵路 寧西鐵路息縣境13.04公里,在曹黃林鎮何小庄村建客貨三等站一個(縣級站)。 公路 公路總里程4630公里,公路密度約125公里/百平方公里。大廣、息淮2條高速公路76.02公里,在建息邢高速公路27.1公里,即將開工建設安羅高速公路5.35公里。干線公路總里程174.2公里。 水運 淮河息縣閭河口港區工程建設投資約4.6億元,設計10個500噸級泊位,年吞吐能力300萬噸,岸線長度785米,計畫於2019年12月完成建設任務並投入使用。 文化事業 息縣持續提升息夫人文化園、劉鄧大軍渡淮紀念場館、馬援廣場等文化場館配套設施,全面升級新華書店建設;完成息國故城、賴國故城國保單位申報調查工作,編纂出版新版《息縣志》,整理點校嘉慶版《息縣志》,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得到強化。截至2017年底,息縣建成100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1個鄉鎮(辦事處)建有文化站,建成農家書屋365家。 教育 截至2017年末,息縣共有普通高中2所,在校學生14775人;職業高中(中專)2所,在校學生2996人;國中35所(含民辦5所),在校學生37993人;國小145所(含民辦20所)、教學點161個,在校學生89476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51人;幼稚園76所,在園幼兒35125人(含附設班)。 黨校 *** 息縣縣委黨校 高中教育 息縣第一高級中學 息縣第二高級中學 息縣高中(籌) 息縣東岳五七幹校舊址 職業教育 息縣職業高中 息縣衛生學校 特殊教育 息縣特殊教育學校 體校 息縣業余體校 科技 截至2017年年底,息縣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市級重點實驗室1家;市級眾創空間2家,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市級農業科技園區1家,市級星創天地1家。其中2017年申請專利80件,授權專利52件,發明專利擁有量8件。 衛生 截至2017年年底,息縣共有衛生機構408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1個,婦幼保健服務中心1個,疾控中心(防疫站)1個,民營醫院8所。近年來,息縣深入推進以支付方式為主要內容的醫葯衛生體制改革, *** 購買按病種付費項目增至420種,基本涵蓋了地區常見病、多發病。醫改經驗被國務院醫改辦刊發推介,榮獲「河南省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範縣」稱號。 人文景觀 息縣境內有息國故城遺址、秦樓遺址、賴國故城遺址、五七幹校遺址等數十處省、地、縣文物保護單位。境內有淮河及其支流孕育的的河流生態帶,有蘇軾筆下的「東南第一峰」濮公山,兼有豐富的農牧漁產品。 主要景點有息州森林公園、濮公山礦山公園、淮河國家濕地公園、劉鄧大軍渡淮紀念場館、賴氏文化園、月兒灣休閑生態觀光園、傳統古村落龐灣、息國風情園等。 濮公山 社會文化 飲食 息縣人民傳承燜、燉、蒸、滑、煎、炕、炸等傳統烹飪技藝,「信陽菜」息縣菜系,咸香味厚、食材多樣、南北兼容。 面炕系列:面炕雞、面炕羊肉、面炕青椒圈、面炕葫子湯等。 燜菜系列:氣哈饃燜雞、紅燜五爪土雞、醋燜小焦魚。 燉菜系列:臘肉燉鱔魚(泥鰍)、清燉牛腩、燉魚頭、燉老土鴨等。 蒸菜系列:蒸榆樹葉、蒸槐花、蒸荊芥、原味蒸三樣等。 滑菜系列:三菌滑牛肉、滑魚片、滑豬肉片等。 炸菜系列:干炸焦魚、香酥河蝦、炸春卷、炸蘿卜丸子等。 此外,香煎淮河大白刁魚、鐵鍋魚塊、砂鍋魚塊、鐵鍋羊三寶、溜烏魚片等宴席菜,刷子雞塊、油酥饃、包信大餅、凹子饃卷咸鴨蛋、芝麻焦饃、松花蛋等小吃也是本地特色菜。 方言 息縣方言屬北方方言中江淮方言的一種。息縣方言特色:平實古樸、種類繁多、兼蓄南北。如:搬坡兒——搬椅子和凳子給人坐;路壩子——有溝塘的村宅的出路;不成仙——不爭氣;迷瞪瓜——丟三忘四的人;眼氣——羨慕;花娘——小嬸子等。 藝術 息縣地處中原文化與荊楚文化交匯之地,古為姬姓封國。息縣民間文化有:板凳龍、嗨子戲、淮河排、皮影、地燈、花傘旱船等。 嗨子戲,又名「花籃戲」,當地人稱「浪當妖」,形成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大約有200年的歷史,是息縣的傳統地方戲。 旱船,始傳於明清年間,以舞為主、說唱為輔,是一種民間文藝。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旱船出現在濮公山廟會、張陶鄉、包信鎮的鄉會和正月十五等民俗節日期間。 民俗 息縣從年初到年尾都有民俗相隨。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正月初十,給石頭放鞭炮,祈求一年風調雨順;正月十五,看燈展,小孩打燈籠,歡慶佳節;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大人、小孩都搶在這一天理發、搬家、給未婚青年訂婚;三月三,到濮公山趕廟會,到寺廟上香請願祈福;端午節,門前插艾草、炸油條、吃粽子,清早煮艾草水給孩童洗澡,祈願驅除五毒;七月七,給心儀的人送花;八月十五,家人圍在一起吃月餅賞月;重陽節登山,孝敬老人;臘月二十三日以後,家家打掃衛生,購置年貨。 名優特產 息縣香稻丸:也稱「香稻丸」,早在宋朝時就已有種植。明清息縣志記載為「烷稻」,曾是宮廷貢品之一。 1914年,在舊金山萬國商品展賽會上,息縣香稻丸博得好評。 息半夏:息縣獨有的優良中葯材品種,在二千多年前《禮記·月令篇》曾有關於半夏的葯用記載。據《五十二病方》《局方》《仁齋直指方》和《金匱要略》等記載,息半夏入葯能治療咳痰喘急、肺胃虛寒、嘔吐眩悸、便秘泄瀉、小兒驚風等症,葯物實驗有鎮咳、止吐、解毒等功效,外敷可止痛消腫。 優質弱筋小麥:息縣地形主要為平原丘陵,是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淮河作為氣候的分水嶺穿境而過,土壤含沙量大,有機質含量低,小麥麵筋形成時間短,為全省乃至全國最適宜弱筋小麥種植的區域之一。 著名人物 馬援、息夫人、李若星、頓福之、於文彬、周柱臣、廖政國、陳希成、張銘、隱劍、趙浩生、朱超(晟晗)、柳蘭芳、廖進平、周孟策、谷正芳、劉英才、黎原、孟瑾、周達吾、夏述唐。 城市榮譽 中國最具特色旅遊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金融生態文明縣、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中國最佳和諧安定城市、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綠色農業示範縣、中國綠色生態果蔬示範縣。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7、過過春節淮南有哪些風俗?
一、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春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己的大門或楹柱上貼上一副春聯,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
一新,渲染了喜慶氣氛,這個古老的風俗一直延續自今。
春聯又名「對聯」、「門對」、「對子」等,是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
它起源於「桃符」。所謂的桃符,就是指用桃木刻畫出「神荼」、「郁壘」兩尊神像。再將它們掛在大門上,用來鎮妖避邪。東漢應劭的《風俗
通》 中引《黃帝書》中記載:相傳古代東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枝向周圍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圓。樹頂有
一隻金雞,日出報曉。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根拱形枝幹,樹梢一直歪下來,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度朔山上住著各種各樣的妖邪鬼怪,它們出
入都得經過這扇門,因此稱作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去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鬼門,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這兩個神一個手拿葦索,一
個身牽猛虎,形象丑惡兇狠,既能捉鬼,又能吃鬼,若有惡鬼溜出鬼門,就把它抓住,或者吃掉,或者用葦索捆綁起來喂老虎。因此,黃帝就把神荼、郁壘的像刻成桃人,掛在大門門戶上,以御凶魅。
最初,古人用桃木雕刻成神荼、郁壘的神像,掛於大門的兩側。後來大概因雕刻神像太費事,就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像來代替,即所謂「桃符」。再往後,覺得畫畫還是很麻煩乾脆就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郁壘」兩個神名,往門上一釘就完事。春節掛「桃符」驅邪的風俗一直從戰國延續到唐代。到了五代,桃符仁才出現聯語,代替原來的神荼」、「郁壘」的字樣。
桃符轉化成春聯據說是緣於五代後蜀之主孟昶,在《蜀[木壽]杌》記載,五代後蜀的君主孟昶在新年之際命令翰林們作門聯,自己也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據說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
紙制的春聯到了明、清時代才真正興盛起來。春聯的開始興盛與明朝朱元璋有關。據清朝人陳尚古《簪去樓雜說》記載起於明朝初年,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市)後,除夕傳旨公卿士庶,家家門上須貼春聯一副,一律用紅紙書寫。朱元璋在微服出行,一路觀賞,以為樂事。由於明朝
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盛行了起來,至今不衰。據《列朝詩集》說,當時最有名的一副春聯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翰林院學士陶安的,內容為:「國朝謀
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二、年畫
按中國古老的風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家裡貼上嶄新的年畫,年畫是伴隨春慶祈年和驅凶避邪的活動而產生的,表達了人們祈求平安 的願望。
它起源於門畫,與桃符有著同樣的悠久歷史。門畫的最初主題是門神,門神,又稱「門丞」、「門神護衛」等,在春聯出現之前,桃符上的「神
荼」、「郁壘」就稱門神。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這是早期的門畫,後來隨著時
代的發展,花樣多起來了,有的就根據新的傳說或神異故事,畫出新的門神。其中最常見的是門神是唐朝大將秦瓊和尉遲。他們變為門神的故事,在小說《西遊記》里就有記載。說是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犯了天條,玉帝派魏徵在明日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傳出一道聖旨,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下著下著,魏徵打起瞌睡來了。當時正是午時三刻,唐太宗以為將魏徵留住,不放他出宮,就行了,所以就不喊他,讓他睡著。原來魏徵在睡夢里已斬掉涇河老龍。老龍陰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就天天到宮里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太辛苦,就叫畫家畫了他們兩人的畫像貼在宮門口,結果照樣管用。這樣,這兩員大將便成了門神
三、鞭炮
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關於它的名稱由來和產生時間也有很多傳說,一種傳說: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經常在除夕夜到處傷害人畜。後來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放鞭炮,發出聲音把「年」嚇得逃
走,不再危害人畜。另一種傳說根據古書《神異經》記載: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灸蝦
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火朴)而出,臊皆驚憚。 不管是哪種傳說,都說明了爆竹與桃符作
用差不多,都是用來驅除邪鬼的。
鞭炮起源於「庭燎」。所謂"庭燎"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火把,由於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就會發出「闢辟叭叭」的聲音,古人稱之為「爆竹」。最初燃放爆竹是為了驅除邪鬼。南朝梁代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記》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
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這也就是後來人們在春節凌晨開門放鞭炮的由來,又稱之為「平安爆竹
四、屠蘇酒
飲屠蘇酒也是過年的一種風俗。飲屠蘇酒,意為屠絕鬼氣,蘇醒人魂。據說於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後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
酒」。
據唐朝人韓鄂所著《歲華紀麗》的記載,屠蘇是一間草庵(茅舍)的名稱。據說古時住在此草庵的一個名醫,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給附近的每家一包
草葯,囑咐他們放在布袋裡縫好,投在井裡,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著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飲一杯,這樣一年中就不會得瘟疫。人們得了這個葯
方,卻不知道這位神醫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蘇這個草庵的名稱來命名這種葯酒。其實,屠蘇也並不是某間草屋的專名,據漢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說,
凡是茅屋都稱專利蘇。至於屠蘇酒中放的什麼葯,按梁朝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說,北魏的議郎董勛說過,古代民間風俗元旦那天所喝的葯酒,裡面
放的的是花椒焙成的葯末。所謂屠蘇酒,其實是一種椒酒。董勛還談到飲屠蘇酒的習慣,是一家人中年紀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來,年紀越大的越後
喝。原因是小孩過年增加了一歲,所以大家要祝賀他;而老年人過年則是生命又少了一歲,拖一點時間後喝,含有祝他們長壽的意思。這種先少後長喝
屠蘇酒的風俗一直傳到後代。唐代詩人顧祝《歲日作》詩說:「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還將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宋代文學家
蘇轍的《除日》詩:「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五、除夕夜
除夕夜是團圓之夜,即便是遠在天涯的人,也都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 首先祭祖。祭祖時,應該將代
表祖宗的牌扁安放在供桌上,放上供品,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祭完祖後,一家人團坐在桌前,這正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先是一餐
豐盛「團年飯」,然後大家團坐吃點心、嬉笑玩耍、聊聊家常、談談工作等,靜待天明,這便是守歲。
守歲守到半夜,即從除夕那天的亥時至元旦那天的子時之間開始入席,稱之為「分歲酒」。一家人歡歡喜喜地喝完分歲酒之後,小輩兒人則向父祖家長行禮辭歲,長輩們則要分壓歲錢。壓歲錢也稱「押歲錢」「代歲錢」、「歲歲錢」,原是用來厭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藉此表示親
情愛意。舊時的風俗,壓歲錢規定一百枚,用紅繩串好,意思是百年長壽。
此外除夕夜還有鏡聽、照田蠶、賣痴呆、打灰堆等習俗,以此來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願新的一年小孩聰慧,萬事如願。這些習俗在現在的城市
已不多見了,不過在農村與一些小城鎮,這些風俗還是存在的
六、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老百姓們喜歡一種民間體育活動,在各種喜慶節日慶典中都可見到,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一種中國傳統的舞蹈之一了。
舞龍,又稱「耍龍燈燈」、「龍燈舞」。 起源於漢代,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逢年過節常見的一種文娛活動。
關於舞龍,民間有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里的葯都吃過了,還是不見效。只好裝成老頭到人間求醫,大夫搭脈感到吃驚: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要他變回原形,從龍王腰間的鱗甲里捉出一條娛蚣。經過消毒、敷葯,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病之恩,就告訴大夫:「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大家便以為龍能興雲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所以後來就有了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獅是外來的異獸,我國國土上並沒有獅生活的環境,但發展至今,獅在中國吉祥瑞獸的地位是舉足輕重,與五靈(龍、鳳、龜、麟、虎)並駕而驅,舞獅最初是由西域進貢中國的一種舞蹈,後來慢慢傳入中國民間,成了老百姓的喜愛。舞獅,又名「耍獅子」、「獅子舞」。
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分為北獅和南獅兩種。現在「北獅」以河北滄州、北京為代表,「南獅」則以南海為代表,並輻射到番禺、順德(即俗話說的南番順)。廣州、香港、澳門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所舞的獅子風格也大都以「南獅」為主。
北方舞獅的特點是:外形逼真,與真獅相像,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幼獅之分。舞獅人是獅皮覆蓋全身,只露雙腳。北方舞獅一般是兩個人合舞一隻大獅子。
南方舞獅特點是:造型不如北方逼真,但款式多,色彩豐富。舞獅者穿各種燈龍褲,上穿密鈕扣的唐裝燈龍袖衫或背心。舞獅要使出渾身解數。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
關於舞獅也有一個傳說:相傳明代初年,廣東佛山出現一種怪獸,每逢新舊歲之交,慘害人畜。後來,有人建議用舞獅來嚇唬怪獸,果然奏效,那怪獸逃之夭夭。當地百姓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以後逢年過節便敲鑼打鼓,舞獅拜年
七、禁忌
初一:雞日----舊時在元旦貼畫吉辟邪祈福。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田生日」,「穀子生日」,祭田
初四:豬日----祭財神。
初五:牛日谷「破五」,可打破諸多禁忌:「送窮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財氣」,初五的垃圾視為「窮土」,倒掉就「送窮出門」。五路財神生日,有「接財神」的習俗。
初六:馬日----「送神」的日子,店鋪開始復業。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煙花,啟煙火的習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穀日----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廟往往在這天設壇祭星,接受布施。
初九:天爺生日----玉皇大帝誕辰,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
初十:石頭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動用,叫「十石不動」,甚至燒香祭拜石具
8、賣年貨擺攤要注意什麼
第一:年前擺地攤為什麼選擇賣年貨
春節地攤擺什麼利潤最大
Soul:打造志同道合的交友圈
廣告
Soul:打造志同道合的交友圈
1、新穎,利潤大
年貨新穎,這已經是非常大的優勢了,並且相對競爭少,你的利潤空間也就可以大些。例如:色彩形狀新穎的煙花爆竹,或者鮮花等過年時可以放在家裡烘托氣氛。
2、一般是超市裡買不到的年貨
除非你找到了年貨的其他賣點,一般擺地攤賣的好的產品,在超市裡沒有的。因為它們的價格差距很大,這也是它們能夠生存的原因。例如,在家做的生肖玩偶,在地攤上會很暢銷,當然前提是質量得有保證。或者是當地很有特色家家都要吃的傳統美食。
3、產品的實際成本低
擺地攤賣的年貨一般價格都不會太高的,價格太高你也不太好賣的,但利潤不能不高,所以產品的實際成本就要很低。
4、附加值很高
擺地攤賣的好的年貨,一般不是賣的它的實際成本,而是它的附加值,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價格賣的上去,並且能夠讓客戶感覺到超值,馬上購買。像對聯,年畫等商品。
第二:年底擺地攤經驗技巧分享:
1、天天都盡量在一個位置上,這樣你的老顧客很輕易可以找到你,做生意無論什麼行業仍是老顧客重要。也可以培養不少的老顧客。
2、給你的地攤起一個好聽好記有意思的名字,用大字寫出來,讓每一個從這里途經的人都可以看到。這樣方便別人記住我們。
3、只賣一個大種類的商品,紡織品類的話就只賣紡織品類,要賣玩具就只賣玩具類。要賣襪子就只賣襪子類好了。假如你是什麼類商品都賣一點的話,就什麼都不全。這樣人家無論是想買什麼都不需要到你這里來。由於大家到處都有這些東西。沒有必要來你這里啊。但是假如你只賣某一個大類的東西,這樣在這一類商品裡面,你在這個城市是最全的貨。
4、每個樣品上都明碼寫出來銷售價格,用大字寫清晰,是多少錢賣,用一張紙或者是木板上,寫明白了你這個是,這個城市最低的價格賣的了,堅決不還價格,一分錢也不還,說到做到,需要長期堅持這個價格,假如需要調整價格就寫出來。這樣大家就會感覺到你這里買東西貨真價實不忽悠,不看人要價,就會相信你這里,喜歡到你這里來買東西的。
5、做小生意的人開始往往都不怎麼敢進貨。老是怕進多了賣不掉會積存。其實這樣想是大錯特錯的。不相信你們可以看看這些老做生意的人,人家的攤子上老是貨物很多很滿的吧。這是由於有一個規模效益在起作用。俗話說:不怕不賣錢就怕貨不全。還有一句說的是:百貨中百客。就是說只有你貨全了東西多了才會多賣錢,什麼樣的貨都會有人喜歡。
9、淮南的春節作文~~~~
從臘八寫起熬臘八粥,後面簡略寫一寫打掃衛生,備年貨。除夕重點寫。正月初一早晨吃餃子,拜年。初二回姥姥家簡略寫。初三送年。然後寫元宵節,春節結束。
10、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2、燒炮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炮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爆竹」、「炮仗」、「鞭炮」。爆竹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燒炮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3、掃塵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4、貼年紅(揮春)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5、年夜飯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蚝豉(寓意好市)、發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6、守歲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7、壓歲錢壓歲錢,年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在歷史上,壓歲錢是分很多種的,一般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派發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種就是晚輩給老人的,這個壓歲錢的「歲」指的是年歲,意在期盼老人長壽。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文字記載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8、拜歲拜歲,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上古紀元星名。太歲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凶禍福。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這一傳統習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9、廟會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10、拜年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年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禧、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