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小吃
1、宣城涇縣 「茂林十二碗」,留在舌尖的美味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脈長。
話說漢族菜餚,有魯川粵蘇浙徽閩湘八大菜系,各又分若干風味。其中魯菜中孔府風味與蘇菜中淮揚風味雙登大雅之堂,成為宮廷菜系,並稱「國菜」。
江南名鎮安徽省宣城市涇縣茂林,菜餚烹飪考究。其技藝和口感當屬漢家八大菜系中徽菜沿江風味兼容國菜之一的蘇菜揚州風味。本土食材在區域氣候和鄉風民俗滋潤下,經幾代人研發,逐步成就涇縣茂林筵席菜餚代表之作 ——「茂林十二碗」。
涇縣「茂林十二碗」,重色重味重口感。
徽菜口感濃厚,偏咸辣。擅長燒燉蒸,重油重色重火功,木炭文火慢就,保持原滋原味。
蘇菜口感清淡,偏甜糯。擅長燉燜燒烤,重調(高)湯,講究原汁原味。
茂林地方,黃山北麓。開門涇旌太,遙望績歙屯。地域上與徽州一脈相通,受徽文化輻射自是不在話下,這是地利。
茂林地方,文風昌盛。科舉興,仕宦眾。朝廷命官省親回鄉,京茂往來之間自然帶回宮廷文化包括飲食文化,這是人和。
據說大清左都御史署吏部尚書吳芳培,告老還鄉帶回的家廚就是揚州名廚。那手藝好生了得。人說「宰相的廚師七品官」,尚書的廚師檔次能低嗎?
而大清江南河道總督兼漕運總督潘錫恩,治水十年無災,功勛卓著。衣錦榮歸之時,皇上問其何所欲?答曰微臣無所求,惟求御賜宮廷食譜一套,御廚兩名,好回家飽享口福,足矣。皇上當即慨允。
你知道嗎?這潘大人可是曾經的光祿寺卿!這光祿寺卿是個什麼官?就是宮廷祭祀官,御膳房總管,皇家接待辦主任。這樣一位高官美食家,又得宮廷菜譜和御廚,告老還鄉之後,焉能不考究飲食文化?帶回一套宮廷菜譜和兩名御廚,也就帶來了淮揚風味菜餚資料和技藝傳人。傳說他帶回的那兩條蟒蛇就是養大了做「糊粉屑子」的!
地利人和,徽蘇融合。地理優勢與人文優勢使得茂林飲食既有山水之天然,又得御膳之真傳。民間特色,皇家風范。朝野風味融合,成就茂林獨特飲食文化。菜館眾多,名家輩出。各各身懷絕技,燒得一手好菜。茂林名廚世家吳本良吳波父子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茂林飲食文化名牌作品,當推口感咸甜適中,油色濃淡相宜,火功出汁入味,品種因地制宜的 「茂林十二碗」。這是茂林幾代人精心打造出來的上品,是茂林眾廚聰明智慧的結晶。後人繼承之,創新之。既共同體現茂林特色,又環肥燕瘦各有千秋。
茂林有哪「十二碗」?按筵席出菜順序,依次為:
子、紅燒蹄髈;丑、涼拌;寅、三鮮湯;卯、腸湯;
辰、粉蒸肉;巳、純山葯湯;午、糊粉;未、子糕;
申、紅燒魚塊;酉、鹵肉;戌、小炒; 亥、漂圓。
為何地支排列?四面八方,象徵茂林飲食文化兼容並蓄,博採眾家之長。同時代表不同屬生的人群一年十二個月都有緣享受到這等美味。
茂林過去大戶人家,但逢紅白喜事,必請一班「小的戶」(小戶)上門服務。這「小的戶」是茂林方言(後訛化為「小搭戶」、「小太婆」),指過去官宦人家僕人及後代和外來客邊小姓小戶人家,在地方上處於社會底層,專司各種服務工作。這里指專職工作人員,有點像現時禮儀公司職員。包括文書、廚子、樂隊、雜役人等:文書動筆,筆墨紙硯,幛軸題款,請柬對聯;雜役跑腿,檯子板凳,下帖催客,火炮雙響。不表。
先說樂隊司儀。笙笛胡琴,鑼鼓嗩吶。迎來送往,鍾鼓樂之。除開席迎賓曲,散席送客曲,席中敬酒麴,要鑼鼓喧天,管弦齊奏外,整個筵席過程,每出一樣菜,都要吹奏一番。根據菜的品種,吹奏不同曲調。有點像飯店跑堂的報菜名,又有點像主持人報節目。那邊廂雜役們依次從大門端著茶盤出菜,這邊廂銅樂鏗鏘,工尺嘹亮;絲竹悅耳,悠揚動聽,這不是文化是什麼?你想,在這等氛圍中宴飲,誰個不是盡興而歡,一醉方休!等到一場盛宴落下帷幕,賓客們「沉醉不知歸路」,於是便「家家扶得醉人歸」。茂林鄉村的夜晚,充滿了鞭炮硝煙的香味和喜慶快樂的空氣。
再說廚子掌勺。鍋碗瓢盆,魚肉子腐。「茂林十二碗」依次隆重推出,閃亮登場。
先看頭牌大菜「紅燒蹄髈」。
(子)紅燒蹄髈
「茂林十二碗」,頭牌大菜便是這「紅燒蹄髈」。 紅紅火火,轟轟烈烈。滿堂賓客大團圓。
髈,形聲字。形旁為「骨」,連骨帶肉;聲旁為「旁」,讀第三聲。該字為方言字,髈者,大腿也。特指豬大腿部位的肉,又叫「蹄髈」。
該字古通「膀」,能當「膀」字用,但反過來「膀」字卻不能當「髈」字用。現如今絕大多數場合,「蹄髈」都寫成了「蹄膀」,以訛傳訛,謬也已久,奈之若何?
蹄髈,是指材料來源;紅燒,是指烹飪方式。二者合一,便是「紅燒蹄髈」。
閑話少敘。且說這蹄髈來源,須是取之於當地優良豬種,以一年之內生長的一百五六十斤毛身的最佳。從四隻大腿部位「挖」下來的叫「真髈」。其中,前腿的兩個叫「正髈」;後腿的兩個叫「副髈」。從其餘部位「挖」下的一概叫做「假髈」。過去街面上肉案子少,人家辦正經事,家裡殺一頭豬,只有兩個「正髈」,上給哪一席?若是結婚喜筵,當然是娘舅首席和新娘圓席各上一隻了。
要不然,通情達理的娘舅們還好說,心中雖然不快但不會怒形於色;若遇到脾氣不好或喜歡較真的主兒,當場滿臉慍色,乾脆拂袖而去,看你主人家如何收場。
新娘子呢,雖不至於讓人難堪,但粉面桃腮也會漸漸收起那兩朵紅霞。
至於其他七大姑八大姨的,好說。「副髈」更好,「假髈」也行。那些個三堂四表門口晚輩的,就更好說了,只要有「髈」就中。
其實呢,「正髈」也好,「副髈」也罷,都有一根捏把粗細五寸長短的大骨頭;倒是那「假髈」,只是幾片碎骨甚至無骨,實惠。
不過話說回來,「肉無骨不鮮」。但人家正經事正經親戚不是為了圖這個。他講究的是一種身份地位,講究的是一種檔次排場,講究的是一種禮節待遇,更講究的是一種飲食文化。
蹄髈「挖」來了,一般是3斤左右一隻。先清洗刮凈,整個滾湯,起鍋,油炸至金黃。抹紅曲,放冰糖,急火滾湯,燉兩個時辰。半熟時放入大茴等作料,有的蒙上一張豆腐皮,用木炭文火再燉。文火打點,多長時間?根據豬肉老嫩豬皮厚薄視情而定,半個至一個時辰不等。中途還須時不時用勺子舀出鍋中的湯汁在髈面上回澆一下,保持髈面油潤光滑,以防皺褶,這叫「披湯」。這會兒最見廚師「火候」功夫。
一桌一隻幾十桌,除了燒髈還有十一碗,那就看大師和下手的協調功夫了。
好了,起鍋之前一般根據筵席主題,在赭紅滋油的髈面上鋪上一幅用煎黃的蛋皮靠著模具雕挖而成的「壽」、「囍」等字。
紅底黃字開筵席,飾以點點綠蔥花。頭牌大菜點主題,你說文化不文化?
一般情況下,一桌筵席的品位,一位廚師的功夫,一道紅燒蹄髈上來大致可見分曉。賓客們筷子頭輕輕一夾,各取皮肉大快朵頤的同時,看在眼裡,品在口裡,色香味形,立馬評在嘴上。真是「一髈知廚藝」啊。
話說有一天,本良師傅應邀陪門口幾位親朋進縣城辦事,中午時分來到一家有名餐館,坐定。說話間伙計端上頭道大菜,報出菜名:「正宗茂林『紅燒蹄髈』,請客人慢用!」這班茂林客一看,樂了:這哪裡是什麼燒髈,還正宗茂林的呢!眾揮手笑曰:撤走撤走!今日茂林本良師傅在此,當真李逵遇李鬼了?伙計正窘著呢,那邊一口蠻話的廚師在灶下早洗手解裙,取出一瓶上等好酒,一包高檔香煙,連跑帶笑迎將出來,一臉羞慚之色,趕忙賠罪,敬酒,點煙,加菜,讓二廚張羅,他陪客,說是一片心意,今兒個他買單雲雲。
這家廚師倒也算得上是一位精明之人,觥籌交錯間一臉虔誠,洗耳討教些廚藝。這一下反倒弄得本良師傅不好意思起來,連連嗔怪同來的親朋。不表。
本良父子的紅燒蹄髈,油而不膩,酥爛可口,咸甜相宜,齒頰留芳。平時除上門或坐家辦酒外,還應約在家燒「 訂單髈」。每年正月臘月兩頭最忙,往往供不應求。
列位看官,讓我們品著紅燒蹄髈的余香,去等著上後面的三道菜吧:涼拌,三鮮湯,腸湯。
(丑)涼拌
剛才說到「茂林十二碗」頭牌大菜「紅燒蹄髈」,連皮帶肉,大快朵頤。多少有點油潤內熱不是?
好,接下來給您上一道清淡涼爽的如何?
這就是「茂林十二碗」第二道菜:「涼拌」。它與「紅燒蹄髈」相比,正好葷素搭配,濃淡相宜。
「涼拌」,取「兩相伴」諧音。冷盤相拌,兩人相伴。婚嫁雙壽最貼切,少年夫妻老來伴。
閑話少敘。這「涼拌」一菜,主料有荸薺、菠菜、老黃豆;配料是豆腐皮;調料:食鹽、白糖、香油(廚師稱麻油為「香油」,稱我們通常所說的香油為「菜油」)。
先將個大新鮮的荸薺洗凈、削皮、切片,再將菠菜洗凈、滾焯、切短,加入清燉爛熟的老黃豆和軟化後的豆腐皮碎片,白糖多許,食鹽少許,滴入香油,相拌。一道咸中帶甜,清淡爽口的「涼拌」上來了。
就那麼簡單,但您不一定整得出來。
(寅)三鮮湯
葷也吃了,素也嘗了,咱們來個湯湯水水的。
下面就請品嘗「茂林十二碗」第三道:「三鮮湯」。 寓意小夫妻結婚當日「約法三章」,各有責任擔當。
主料:豬肝;配料:「三鮮」——板栗或蓮子,山葯,香菇(干);調料:冰糖、食鹽,還有味精。
主配調,三料齊。該洗洗,該刮刮,該剝剝,該泡泡,該燜燜,該切切。按家燒常規,該咋咋地。然後開水打底,先放香菇豬肝,後放板栗山葯,再放調料。舀勻,裝碗。
一碗熱氣騰騰、鮮美絲甜的「三鮮湯」呈現在賓客面前。
(卯)腸湯
接下來是「茂林十二碗」第四道:「腸湯」。「腸」者,諧音「常」「長」也。親朋好友,常來常往。夫妻恩愛,地久天長。討個媳婦好心腸。
將豬腸剪開,洗凈,切段,用陶制肉罐,木炭文火,清燉至略有勁道,但不費齒力為恰到好處。
起鍋時放入食鹽少許,蔥花一撮,搞定。
看上去沒什麼,但關鍵是:一是既要去除腸道異味,又不能把腸子洗苦了;二是不能把湯給燉糊了,要保證清澈見底;三是不能把腸子燉緊了或燉爛了,要講究火候拿捏。
怎麼把握?全在「功夫」二字。不表。
據說,野菜豬腸子最難整。
菜上四道,酒過兩巡。賓客放慢節奏,邊吃邊聊。天南地北,古今中外;陰陽八卦,逸聞掌故。酒席上漸漸熱鬧起來,人們一邊端杯伸筷,一邊等著今天筵席的高潮——上「粉蒸肉」。
緣何上「粉蒸肉」為筵席高潮?這裡面有些什麼說道?
(辰)粉蒸肉
請看「茂林十二碗」第五道:「粉蒸肉」。 寓意「蒸蒸日上」。
說上菜上到「粉蒸肉」是筵席高潮,倒不是說這道菜的製作有什麼繁瑣復雜,而是由它衍生出來的筵席文化乃至行市文化頗有意味。人們總是說「燒髈粉蒸十二碗」,足見這道菜的角色定位了。
還是先看製作:主料:五花排骨肉;配料:五香熟米粉;調料:食鹽、白糖、醬油、蔥花。
先將肉切成小塊,放入食鹽、白糖、醬油,和勻,熗一個時辰後與米粉參和拌勻,上籠屜(用軟豆腐皮襯底,防漏添香)蒸一到兩個時辰,待五花肉油慢慢滲出,滋潤著熟米粉,骨頭香伴著米粉香,肉塊粘著油粉,盛上來,蔥花點綴。一嘗,香噴噴,甜絲絲;咸津津,油滋滋。不僅飽了口福,連鼻子都沾了光!
您想動筷了不是?別急!火炮還沒響,主人家還沒敬酒呢!
原來這是一道主人敬酒的「報帖菜」!
緣何上第五道菜敬酒?這叫「五子登科」。
說起敬酒,這可是筵席上的一檔高潮節目!
以「結婚酒」為例,「粉蒸肉」一上,鞭炮齊鳴,鼓樂喧天。
開始敬酒。過去是老子帶著做新郎官的兒子,從娘舅首席敬起,依次敬到末席,主客間敬語謙辭,好話一大堆。那邊敬酒的一走,你這邊就可以動筷了。
那新娘子一席呢,過去是不會排在大廳堂前的。就排在邊房、廂房,或乾脆排在新房。怕的是美嬌娘梨花帶雨,魅力四射,大庭廣眾之下,春光嫵媚,讓人飽了眼福。
君不見,新娘子一席坐的全是女客!當初新娘子待字閨中時,是「羞人答答,難下樓台」的。姑娘家家的,這是規矩。你看,從娘家坐大紅花轎來的時候,不是還頂著大紅頭蓋么?
現時呢,時代不同了,男女平等,落落大方,早就沒這一套繁文縟節了。
大堂之上排席口,新娘圓桌擺堂首;火炮一響來敬酒,新郎新娘跟著走。
還有,新郎敬酒以水代酒,禮到就行;賓客們也是心照不宣,理解萬歲。誰讓你晚上脹那麼多酒?騰雲駕霧算怎麼回事?新娘你不管啦?還指望「洞內桃花開半夜,房中桂子結五更」呢!真是!
現時可是不作興這一套了。
酒敬好了,「粉蒸肉」動筷了,該劃拳了。
只見出菜的端著托盤,上面放一隻碟子,剪字紅雙喜襯底,上放三隻酒杯,口朝上,謂之「拳杯」,先送到娘舅席,待人家開了拳,自然會將「拳杯」傳至二席,依次類傳。
為何不同時往各席送上「拳杯」,須得依次下傳?「代代相傳」嘛,娶親嫁女不就圖這個?
記住:碟子上三隻「拳杯」,口一定要朝上,不可朝下。否則犯了大忌!怎講?你想讓賓客們朝你下跪啊?反了你了!
現時鄉下也有傳「拳杯」的習俗,不過杯口朝上朝下跪不跪反不反卻是無人問津了。是不懂呢,還是不計較?
劃拳,又叫猜拳,是「數字二人轉」。兩個人之間玩的,限10位數以內,互相揮拳出指,猜度數目的賭博游戲,二人同時岀指,以猜到合數的為贏。同時猜到為平手,重來。賭酒不賭錢。輸了,喝!目的不是爭酒,是勸酒。足見茂林人慷慨大方。
茂林人劃的是「茂林拳」,指法多端,拳語優雅。吆喝動聽,很有文韻。從一到十,吉語連連:
「拳吶,一點高(升);拳吶,兩(相)好;拳吶,三星(高)照;拳吶,四季(發)財;拳吶,(五)魁首;拳吶,六六(大)順;拳吶,乞巧;拳吶,八(匹)馬;拳吶,九老;拳吶,滿堂!」
也有減字的,例如上列括弧里的字就可省略。
有時出了幾遍指,都猜不對,只得頻頻吆喝。一旦猜中,「一拳定音」,特別鏗鏘。
一般以「拳吶,兩相好」或「拳吶,大家好」作開頭帽子,接下來「三拳兩勝」。
外地人劃的拳與「茂林拳」不同,據說那是「淮南拳」。短促,有力,快節奏。整個就是比數字:「拳,兩個兩個拳:拳,三個三個拳……」或乾脆就是「老虎、杠子、雞、蟲」的游戲,一條「食物鏈」。
茂林境內大多是上了「粉蒸肉」就主人敬酒,客人劃拳。唯獨鳳村鳳姓人家的規矩是上了「子糕」才敬酒劃拳。為何?據說「子糕」原料雞蛋又被尊為「鳳凰蛋」,故有此俗。
從劃拳一開始,揮拳相向高呼拳語的,輸了喝酒贏了得意的,煽風點火推波助瀾的,臉紅耳赤喜笑顏開的,一浪高一浪,熱鬧噴天。楞是將整個筵席喜慶氛圍推向巔峰。
別光顧了敬酒劃拳這些筵席活動,回頭再來看看「粉蒸肉」。
我們說「粉蒸肉」最好的肉是「五花排骨肉」,端的是五花肉半腈半肥,有油;排骨肉呢,噴香。
但過去坊間有一種說法,說「槽圈肉」做「粉蒸肉」最好,這是一大誤區。
「槽圈肉」,下了豬頭,脖子上的那一圈肉。因豬進食時那一圈肉的下部總是搭在槽(邊)圈上,故名。
其實那圈肉有什麼好?
腈肉吃不出味,肥肉爆不出油。還有不少淋巴腺,怎麼處置都搖頭。只有蒸粉才合適。物盡其用「槽圈肉」。所謂「粉蒸」來「首選」,屠戶推銷整理由。
肉市行規雲:「硬搭豬頭軟搭腳,槽圈鍋蓋各管各。」這里的「硬」,是指肉質和刀口好,可搭售豬頭;
「軟」是指肉質和刀口不好,只搭售豬腳。這是慣例。「鍋蓋」,也是豬身上一處不太好的肉。「各管各」,是指自行處理,不許搭售,這是規矩。於是過去屠戶們為了推銷,故意說「槽圈肉」做「粉蒸肉」最好。
現時則不同了,指哪斬哪,按質論價,願買願賣,皆大歡喜。
「粉蒸肉」,敬酒,劃拳,槽圈。
你看,這第五道菜衍生的名堂多吧?除了筵席文化還有行市文化。
接下來,請君繼續動筷,品嘗「茂林十二碗」第六、七、八道:純山葯湯、糊粉、子糕。
(巳)純山葯湯
「紅燒蹄髈」上過了,「粉蒸肉」也用過了,賓客們腹內難免有些油膩,那接下來就出一碗「刮油」但不傷胃的菜。
這就是「茂林十二碗」第六碗:「純山葯湯」。也就是以山葯為主,燉熟稍作調配即可。
山葯,本名薯蕷,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塊根圓柱形,富含澱粉和蛋白質,為席中上品。能補脾氣而益胃陰,還能以清淡去油膩。
緣何山葯還有本名、現名?據《本草綱目》記載,為避唐代宗李豫音諱而改為「薯葯」,去掉一個「蕷」字了;為避宋英宗趙曙音諱又去掉一個「薯」字,去光了。乾脆就叫「山葯」吧。
看來古代的避諱文化著實厲害,連生在山地里的東西取個名兒,也得繞著改著。
(午)糊粉
接下來要上的第七道菜,就是與「紅燒蹄髈」、「粉蒸肉」並稱「茂林三絕」的「糊粉」。 這里「糊粉」的「糊」,應讀第 4 聲。
主料:上色連骨瘦肉;配料:肉雞、山芋粉(最好是蕨根粉或葛根粉);調料:花生末、薑末、蔥花、蝦米、米醋、食鹽、白糖、味精。
先將連骨瘦肉、肉雞燉成絲汁,剔骨。放入一應調料,用山芋粉勾芡,做成糊狀。稠而不裹,滑而不流,芡汁厚薄均勻,調料五色可見。甜咸合味,營養豐富;滑感爽口,老少最宜。不幹不稀,半葷半素,暖暖舀食,護胃養胃。
這糊粉一菜,又名「茂林糊」,它與「紅燒蹄髈」、「粉蒸肉」一道,只有茂林的廚師才做得地道,堪稱「茂林三絕」而享譽海內。連同其它九道菜一起,也只有茂林的廚師才做得原汁原味,出了溪口就很難覓得此等口福了。不然怎麼叫做「茂林十二碗」呢!
難怪人說「一碗稀里糊塗的茂林糊,養育了清清白白的茂林人」 !
難怪「茂林三吳」之一的組緗先生在耄耋之年回到家鄉,嘗到家鄉廚師為他掌勺的「茂林三絕」,禁不住老淚縱橫,自語喃喃。這就是一代大師的故園情結,這就是飲食茂林的獨特魅力!
緣何?一是人文,茂林文化自有其獨到之處,茂林廚師也自有其獨到之處;二是水土,土生家養,山珍水調。一方水土一方食。這是別地水土無法替代的。
前面已經上了七道菜,叫做「五男二女,七子團圓」。
接下來當然是祝福這「七子」步步高升了。請君品嘗第八道大菜:「子糕」。
(未)子糕
子糕,又名子孫糕。
子,一字雙關,既指雞蛋(茂林人管雞蛋叫「雞子」,意為雞的兒子,簡稱「子」),又指人類子孫的「子」。
糕,一字雙關,既指雞蛋煎餅切出來形如茂林街上美味小吃菱形「九將糕」,又與「高」諧音。
你看,菜還沒上呢,就文化了一大堆。
主料:本雞蛋;配料:瘦肉末;調料:蔥花、薑末、菜油、食鹽。
將雞蛋若干個敲開瀝在盆里,放入瘦肉末、蔥花、薑末、食鹽,嘯打成稠糊;再將平鍋燒熱,澆油,將蛋糊瀝入鍋中烤成厚薄均勻、二面蛋黃色的煎餅,起鍋,切成菱形小塊;再放到大鍋中,加水,文火燜半個時辰,讓子糕凝結,起孔,老皮,入味。連湯帶水。吃塊糕,蛋肉蔥姜,鮮美勁道,有老皮包嫩肉的層次感;喝口湯,微辛,略咸,噴香。
面對此等美味,你就可勁享受吧!不要說祝福子孫了,首先你自己就有步步高升的逍遙感了。
前已說過,上粉蒸肉敬酒也好,上子糕敬酒也罷,都包涵了上代對下代的期待和祝福。可憐天下父母心!
酒既敬過,賓客們可向主人告辭,散席之前去留兩便。這往往後面剩許多菜。
現時改革了,不完全按規矩「出牌」,將粉蒸肉或子糕騰後,既留住了賓客留住了人氣留住了熱鬧,又顯得主人家熱情好客落落大方。
大凡酒席之上,每桌都有一人專司釃酒、勸酒、散煙、接菜等服務工作,稱為「酒司令」或「酒壺把子」,是主人家或文書先生或知情人舉薦倚重的。一要禮儀通,二要酒量大,三要眼睛尖,四要說話響,五要熱情高,六要辦事周。尤其是一二三席上的「酒司令」擔子更重。
一般情況下,客人謙讓一番,「推席」坐定以後,開席火炮一響,紅燒蹄髈一上,「酒司令」立馬按「八仙桌」座位大小挨個釃酒。粉蒸肉一上,如法炮製。其他時段則見機行事,見人杯空隨時跟進。實際上「酒司令」坐席是最吃不自在的。
時下在館子里辦酒,一般坐圓席,十人一桌。一二三席以下「人以群分」自由組合,白酒飲料自取,釃酒也省事。但過去不行,除新娘席外,一律「八仙桌」,桌次席次都得按規矩來。否則人家會說你主人家小氣,不懂規矩。
菜上八道,酒過五巡,該上吃飯菜了。
這就是「茂林十二碗」後面三分之一的四道菜:紅燒魚塊、鹵肉、小炒、漂圓。
說起這上飯,有規矩。「上桌酒席下桌飯」,說的是開席、上菜、敬酒、劃拳這些禮儀程序,都是從上桌到下桌,依次進行。而吃飯,散席則從下而上。
還有,飯後不能飲酒。傳統說法是「不孝,欺祖,傷長輩」,其實按科學解釋就是飯後飲酒,米飯容易回生,傷胃。
一般情況下,「子糕」一出,人們就意識到可以開始吃飯了,再接下來要上的該是下飯的菜了。
(申)紅燒魚塊
主料:鯉魚;調料:食鹽、菜油、醬油、米醋、白糖、薑末、蔥花、味精、辣椒粉。
將鯉魚洗凈切塊,待鍋熱,倒油,燒辣,放入,翻煎,噴米醋醬油去腥上色,加水,放入白糖、薑末,辣椒粉,稍煮片刻,起鍋前放味精少許,起鍋後蔥花裝點。
一道細嫩鮮美的紅燒魚塊盛上。「鯉魚跳龍門」,紅紅火火,喜慶「愉快」。
(酉)鹵肉
主料:瘦肉;配料:酸菜;調料:鹵汁,辣椒粉。
先將瘦肉洗凈,切塊,下鍋,放水,滾湯,起鍋,倒掉滾湯水,放進鹵汁,加水文火打點,待八成熟鹵汁入味後起鍋,冷卻,切片;待酸菜加辣椒粉熱炒後,裝起半碗襯底,將鹵肉片均勻覆蓋其上,即可端出待客。
鹵肉香勁,酸菜酸辣。「打飯的榔槌」,下飯。
(戌)小炒
小炒,諧音「小吵」。婚後夫妻們難免吵嘴。但不可大吵,只能小吵。
主料:五花肉,干水筍;配料:醬油乾子;調料:食鹽、豬油、白糖。
先將干水筍泡開,燜熟,洗濾,切段,乾子切絲,待用。再將豬油下鍋熱化打底,放入五花肉爆炒出油,放入水筍、乾子,放入食鹽適量,白糖少許,熱燴,油津津,香噴噴,甜絲絲,盛碗上座。
(亥)漂圓
先將肉泥加入芡粉、薑末、蔥米,搓成彈珠大小的肉圓子,放入滾水鍋里汆熟,加入食鹽、白糖,高湯,起鍋。
湯湯水水,熱熱乎乎,歡歡喜喜,團團圓圓。
一個個小小的漂圓,寓意「小團圓」。何謂「小團圓」?筵席散去,賓客告辭。小夫妻們到洞房團圓去吧。要不結婚怎麼又叫做「圓房」呢!八卦陰陽雙魚圖不就是陰陽相交,交成了一個圓么?
請看:紅燒蹄髈,涼拌,三鮮湯,腸湯,粉蒸肉,純山葯湯,糊粉,子糕,紅燒魚塊,鹵肉,小炒,漂圓。整個一桌菜,半葷半素,料湯均衡。「一半稀來一半干,一半水來一半山。」筷勺並用,充實滋潤。
至此,「茂林十二碗」俱已出齊。
這您從新娘席上或娘舅席上就能盡收眼底,因為圓席和首席中途是不回收菜碗的。
以上十二碗俱為傳統「正菜」,除此還配有「插碟」。一般為花生米、松花蛋或咸鴨蛋、水果或罐頭、油炸方片糕之類的,無定規,全憑廚師巧手妙招。
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接下來鞭炮齊鳴,散席。
客人們告辭話別,主人家應酬答禮。笑逐顏開,拱手作揖。親朋融洽鄰里和諧,人際禮數凝結升華。
在茂林,赴一次筵席,就是接受一次禮儀熏陶和文化洗禮。
「茂林十二碗」僅僅是茂林地面飲食文化的名牌與代表之一。茂林餐館廚師各有一套拿手好菜;街面風味小吃琳琅滿目獨具特色。鄉下村野間熱情爽快的村姑嫂娘們,也個個是行家裡手,烹得幾樣家鄉菜,有時露兩手,連大廚也會望其項背,汗顏稱奇。
(文/翟大雷 攝影/尹建生)
2、安徽宣城什麼地方有什麼特色小吃嗎?
宣城,地處安徽省東南部,是皖蘇浙交匯區域中心城市,東南沿海溝通內地的重要通道,交通的發達導致商業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這里的美食既有安徽的特點又融合其他地方的特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宣城有哪些特色小吃值得品嘗一下。
1、胡適一品鍋
胡氏一品鍋,安徽績溪傳統名菜,屬徽菜系,在績溪嶺北一帶鄉村,每逢四時八節、婚喪喜慶,都時興"吃鍋",說的就是績溪胡氏一品鍋。一隻大鐵鍋,口徑差不多二尺,熱騰騰地端上來,裡面還在滾沸,一層雞、一層鴨、一層肉、一層油豆腐,點綴著一些蛋餃,緊底下是蘿卜、青菜,味道好極了。
2、伏嶺玫瑰酥
伏嶺玫瑰酥是安徽績溪縣特色傳統小吃。伏嶺玫瑰酥是久負盛名的傳統糕點,產於績溪縣伏嶺村,因其內有玫瑰花作為輔料,具有玫瑰花香而得名。
3、績溪撻餜
績溪撻餜,也寫作"拓餜",是績溪當地民間的一種麵食,也被戲稱為中國的比薩餅。和面擀皮,包裹餡料,拓成圓形,置鍋中烙熟即成。入口芳香、硬軟適中,獨具地方特色。
4、花茹田雞
花茹田雞,安徽宣城著名的小吃,將田雞腿在開水中焯一下後瀝干,用薑汁,精鹽,甜米酒,味精腌漬入味。將田雞腿排列在碗中,花菇放在田雞腿上面,加入豬油,雞湯,另用一隻盤子蓋好,上籠旺火蒸15分鍾後取出花菇。將田雞腿翻扣在盤中,花菇排在四周,鍋中湯燒開後用濕澱粉夠薄芡,淋入豬油澆在盤中即可。
5、徽州餅
徽州餅,是安徽徽州地區的特色傳統名點,原名為棗泥酥餜。光緒年間有一徽州飲食經營者在揚州製作此面餅出售,頗受食者歡迎,故當地人稱之"徽州餅"。
徽州民間小吃。米粽全國各地都有,但徽州的粽子卻獨具風味,在包法、形狀、內容上都與眾不同。徽州裹粽大多是枕頭粽,長大肥碩,兩道捆索,四隻角,形如枕頭。其品種繁多,有肉粽、排骨粽、棗栗粽、豆沙粽、紅豆粽等等。
以上是給大家分享的宣城的6道地方小吃,味道都很不錯,到宣城的朋友可以找找嘗嘗,宣城的小吃還有很多,歡迎宣城的朋友給留言進行補充。
我是孤塵一粒沙,致力於給大家推薦各地美食,喜歡我就關注我,你的關注是我不斷更新的動力!
3、安徽涇縣小吃一條街在哪裡
安徽省宣城市涇縣茂林鎮街道。根據安徽省官方發布資訊,安徽涇縣小吃一條街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茂林鎮街道,小吃街熱鬧非凡。
4、涇縣哪裡有搗漿糊的地方
您好,涇縣有許多地方可以搗漿糊,比如西安市涇縣江南古鎮,這里有許多搗漿糊的小攤,還有涇縣江南漁港,這里有許多漁民在搗漿糊,您可以去這些地方體驗搗漿糊的樂趣。此外,您還可以去涇縣西安市江南湖畔,這里有許多漁民在搗漿糊,您可以去體驗一下搗漿糊的樂趣。總之,您可以去涇縣西安市江南古鎮、江南漁港和江南湖畔,這些地方都有搗漿糊的樂趣,您可以去體驗一下。
5、安徽特產有哪些
安徽特產有哪些?
安徽特產有太和櫻桃、桐城小蘭花茶、來安花紅、銅陵酥糖、懷遠石榴、石耳、竹蓀、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太平猴魁、黃山貢菊、黟縣香榧、三潭枇杷、徽州磚雕等等
1、懷遠石榴
懷遠石榴,安徽省懷遠縣特產,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懷遠石榴子白瑩澈如水晶,果實大如碗,皮黃而透紅,粒精賽玉米,明潔如珍珠,肉肥核細,汁多味甘。2010年2月,懷遠石榴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2、來安花紅
來安花紅,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來安花紅梨果扁球形,直徑2.5~4厘米,表面黃色至深紅色,有點狀黃色皮孔。頂端凹而有豎起的殘存萼片,底部深陷。氣清香,味微甜、酸。
3、桐城小蘭花茶
桐城小蘭花茶,又稱小花茶,為歷史名茶,本文對桐城小蘭花茶的名稱由來、產品工藝、香型成因分別進行了介紹,並針對茶葉的種植技術、茶藝、工業標准和保存方法進行了專門的說明。
4、太和櫻桃
太和櫻桃是產於安徽太和縣一帶的櫻桃。太和沙潁河兩岸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盛產櫻桃,由此被稱為「櫻桃之鄉」,所產櫻桃歷史上曾作為貢品中的上品。
5、銅陵酥糖
銅陵酥糖又稱順安酥糖,安徽省著名的傳統小吃,因產於安徽銅陵縣的順安鎮而得名,始制於唐代末年。採用優質麵粉、精細白糖、純黑芝麻,配以適量的桂花、青梅、金桔餅等精製而成。特點是鬆柔甜潤、成條不散。是銅陵地區的傳統風味名點之一。
參考資料:搜狗網路-安徽
安徽有什麼特產?
蚌埠特產方便攜帶和送人的可以購買珍珠飴糖。
有特色一點的或者留作紀念的話可以購買固鎮石雕茶壺(產自靈璧縣,壺中極品)。
蚌埠出名的特產還有懷遠石榴和五河沱湖螃蟹,不過現在都不是季節。
想就在蚌埠品嘗的還有燒餅夾裡脊和大螞蝦~(百貨大樓後面一條街的小吃)~再來碗麻辣糊湯~呵呵
還有蚌埠美女~高挑漂亮~呵呵 蚌埠方便攜帶和送人的就珍珠飴糖了啊~是種叫「珍珠飴」的軟糖~ 另外你可以考慮一下賣茶葉,安徽的名茶非常多~可惜蚌埠沒什麼特別出名的,你可以購買安徽名茶如:黃山毛峰、六安瓜片、霍山黃芽、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屯溪綠茶、岳西翠蘭、敬亭綠雪…… 都是安徽特色~~名茶尤其適合作為特產送人呀~ 呀~忘記了還有「白老五」家的炒貨~瓜子特別好吃~推薦購買、方便攜帶 還有蚌埠別名「珠城」,是因為盛產珍珠得來的,那麼珍珠應該也是蚌埠特產了~可惜現在好像沒落了呵呵~就不推薦了~作個了解吧~或者你早已了解了呵呵~
安徽的特產有哪些
舒城的蘭花, 桐城小花茶, 琅琊寺素齋, 石台雲霧茶, 屯溪臭鮭魚, 安慶雪木畫, 蕪湖牡丹皮, 鳳陽的鳳畫, 徽州臭豆腐, 淮南火烙畫, 樅陽黃花菜, 徽州八碗八, 屯溪炸肉圓, 皖西的綠茶, 寧國的烏早, 蘇埠的大麻, 太和香椿芽, 潛山的舒席, 定遠的橋尾, 宣州宣木瓜, 蕪湖的香樟, 天柱山葯材, 巢湖蝦米蝦, 板橋的草席, 無為的板鴨, 壽州的香草, 霍山的黃芽, 採石磯茶干, 滁縣貢菊茶, 琅琊的酥糖, 金寨鴨蛋干, 巢湖玉帶糕, 蕭縣大葡萄, 繁昌醬菜好, 九華山素齋, 碭山的酥梨, 岳西縣厥菜, 績溪徽菜幫, 鳳台縣鐵鍋, 涇縣的竹雕, 桐城的絲棗, 寧國的筍干, 霍邱的柳編, 亳州的中葯, 利辛尼龍網, 水東的蜜棗, 蕭縣葡萄酒, 馬坑的香蘑, 東至葛根草, 廣德的板栗, 亳州的煙草, 富岱的楊梅, 休寧的孔雀, 長豐的草莓, 黟縣的香榧, 六安白蒜多, 滁州滁貢菊, 太和的香椿, 休寧的筍尖, 明光的綠豆, 肥東的花生, 臨泉的貢柿, 鳳台淮王魚, 貴池的鹿群, 廬江的蜂蜜, 金寨的鱖魚, 明光的特曲, 阜陽的皮絲, 黃山的石耳, 合肥的切糕, 利辛的泡桐, 蒙城的牛肉, 霍山的石斛, 亳州的白芍。
霍山根樁盆景, 金寨推光漆器, 廣德的竹根雕, 宣城的山核桃, 瓦埠湖的銀魚, 黃山的獼猴桃, 桐城的水芹菜, 休寧的松蘿條, 阜南戀思蘿卜, 潁州的紅櫻桃, 歙縣金竹貢菊, 天柱山盞兒糕。 潛山的扒蹄膀, 桐城的麻豐糕, 壽縣的大救駕, 安慶江毛水餃。
胡玉美蠶豆醬, 黃山的松子糕, 銅陵的薄皮姜, 休寧縣的松蘿, 績溪的玫瑰酥, 余良卿的膏葯, 毫州雪湖貢藕, 合肥麻餅烘糕, 馬鞍山絲綿畫, 界首的古彩陶, 包河的魚蓮藕, 符離集的燒雞, 天堂寨的吊鍋, 八公山的豆腐, 桐城縣的絲棗, 安慶五香牛肉, 泗溪的三大寶, 鳳台縣肥王魚, 歙縣琥珀蜜棗, 亳州的蘇趙梨, 蕭縣的貢葡萄, 黃音坑綠牡丹, 東至縣獼猴桃, 南陵西山丹皮, 橫山鎮的長棗, 黃山銀鉤石耳, 宿松涼亭雪棗, 五河沱湖螃蟹, 阜陽玉器瑪瑙, 蕪湖清水荸薺, 郎溪的水辣椒, 阜南黃崗柳編, 臨泉高產薄荷, 貴池的翠微茶, 英坑的竹蜜棗, 寧國的山核桃, 阜陽的枕頭饃, 亳州觀堂大蒜, 齊雲山野味好, 巢湖銀魚珍珠, 碭山縣的梨酥, 萬佛湖的鰱魚, 滁州市的蜂蜜, 肖家橋餅油酥, 九華山的冰姜, 黃嶺區的大蔥, 郎溪的瑞魁草, 歙縣極品炒青, 六安的瓜片好, 黃山極品毛峰, 蕪湖迎春瓜子, 黃山綠牡丹茶, 霍山小峴春茶, 亳州觀堂大蒜, 懷遠縣的蘆筍, 屯溪的猴魁茶, 涇縣宣筆宣紙, 歙縣的金桔大。 六郎中華絨螯蟹, 天長甘露油餅好, 邢塘脫水蒜姜優, 無為紗燈工藝精, 鳳陽御液酒馳名, 合肥小劉瓜子香, 蕪湖傻子瓜子精, 宣州的板栗個大, 舒城的貢席進京, 霍邱柳編堆滿城, 南溪鎮的靈芝多, 新港茶干味正濃, 桐城的鮦蒜鮮紅, 安慶墨子酥有名, 涇縣醬菜家常備, 明教寺佛茶水聖, 黃山極頂雲霧茶, 歙縣頂谷大方茶, 涇縣涌溪火青茶。
休寧的虎皮毛豆腐, 齊雲山的白葯黃芽, 涇縣育才醬菜製品, 歙縣黃山綠牡丹茶, 屯溪市的腌鮮鱖魚, 亳州豪門貢菊冰茶, 合肥的虎皮金桔蛋, 歙縣漳潭三潭枇杷, 懷寧縣的頂雪貢糕, 安徽祁紅屯綠名茶, 渦陽的高爐大麴酒, 黃山的特級毛峰茶, 臨泉水洗芝麻蒜片, 亳州的穿心紅蘿卜,唐模杏樹千年不老, 安徽特產 ) 宣 筆 銅陵姜 定遠橋尾 休寧松蘿條 符離集燒雞 肥王魚 三潭枇杷 亳州蘇趙梨 巢湖銀魚 屯溪腌鮮鱖魚 黃山獼猴桃 育才醬製品 亳州煙草 黃山綠牡丹 豪門貢菊冰茶 黃山毛峰 亳州中葯材 穿心紅辣蘿卜 涌溪火青 歙 硯 金絲琥珀蜜棗 亳州泡桐 徽墨 亳州觀堂大蒜 古井貢酒 淮南豬 懷遠石榴 安徽銅陵姜 無為蘭花蘿卜 一品玉帶糕 蕪湖瓜子 安徽舒席 黟縣香榧 銅山龍芽 太平猴魁 六安瓜茶 蘭花茶 屯溪綠茶 祁門紅茶 黃山石耳 涇縣琴魚干 蕪湖腐乳 胡玉美蠶豆辣醬 宣紙 太和櫻桃 來安花紅 義門苔干 靈壁磬雲石雕 濉溪醬包瓜 蕪湖芝麻香菜 亳州白芍 雪湖貢藕 臨泉貢柿 宣州板栗 蕭縣葡萄 蕪湖鐵畫 大阜瀛石雞 富岱楊梅 黃山蕨菜 徽派盆景 壽縣「大救駕」 徽州漆器 安徽省簡稱「皖」,省會合肥,位於華東的西北部,四周與河南、湖北、江西、江蘇、山東、浙江等省為鄰,安徽淮河以北為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淮北750毫米,南部1250毫米,年均溫11.6℃,全年無霜期210-240天。 糧食作物以稻米最重要,淮北二年三熟到一年二熟,南部一年二熟為主,其次為小麥、豆類、雜糧、薯類。
經濟作物以煙草、棉花、紅麻、油料較多。畜牧業以養豬較普遍,耕牛亦多。
安徽是我國重要茶業產區之一,祁紅、屯綠、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為茶中名產,水果以宣棗、碭山酥梨、懷遠石榴、蕭縣葡萄而聞名。黃山、大別山為主要林區,大別山盛產毛竹、栓皮櫟,林產品有茶油、桐油、柏油、生漆等,中葯材霍山石斛、滁州菊花、亳州白芍著名,具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
安徽都有什麼特產 ?
安徽食品特產 義門苔干 產地:中國安徽渦陽。
歷史:據傳說,300年前創制於一個叫「張綉樓」的村莊,所以,起初得名「綉樓苔干」。又因義門 集稱「廟集」,故又叫「廟集苔干」。
苔干製成後一般打包運往各地銷售,開包以後,清香撲 鼻,因此被湖廣和香港客商稱之為「香菜」。這種苔干風味獨特,人們視為珍品。
清朝乾隆 年間(公元1736-1795年),已作為「貢菜」進奉皇帝。 特點:苔干是用渦陽縣義門集一帶的秋苔菜莖去皮晾曬而成,具有清香嫩脆的特點。
調制:先取出適量苔干,放入溫水內浸泡兩小時,爾後切成二指長的片,拌入蝦米、姜絲、辣椒和 食鹽為咸拌;加入白糖為甜拌。尤其是在數九寒天,餐桌上出現一道碧綠香脆的冷盤——苔 干,頓時會使人感到春意盎然。
工藝:苔干收獲後應立即切曬,切曬是苔干生產的關鍵,要經過除葉、削皮、切片、晾曬等工序。 切時要求:刀刀筆直,苔片厚薄、長短一致,根部一端仍相連,便於搭曬。
苔片大部分水分 蒸發,萎蔫後就可以扎把上市出售。 蕪湖芝麻香菜 產地:中國安徽蕪湖。
特點:芝麻香菜又名「五香菜」,它是以梗長、葉短、棵壯而 *** 的高桿白菜為主料,配以適量的 細鹽、五香粉、碎蒜瓣、大椒粉、炒熟的黑芝麻、熟菜油和少許防腐劑,採用傳統工藝,經 過晾曬、清洗、切削、脫水、鹽腌、調味、密封等七道工序製成,鮮香嫩脆,爽口開胃,風 味別具。工藝:蕪湖芝麻香菜的醬制方法既講究又簡單,基本沿用了清代中葉所形成的工藝。
據清人李化楠 著的《醒園錄》中曾記載,當時此菜的腌制方法是:每十斤菜配研細凈鹽六兩四錢。先將菜 逐葉披開,桿頭厚處撕碎或先切作寸許,分曬至六七分干,下鹽。
揉至發萎極軟,加花椒、 小茴、陳皮絲拌勻,裝入壇內,用草塞口極緊,勿令泄氣為妙。復藏勻仰,一月可吃。
濉溪醬包瓜(菜中菜) 產地:中國安徽濉溪。 歷史:濉溪醬包瓜首創於清朝同治年間,距今已有120多年的生產歷史。
特點:清香可口的醬包瓜瓜芯充填有多種味道鮮美的細菜,甜、咸、酸、辣、香諸味俱全。吃起來醬香濃郁,脆嫩爽口,風味獨特。
工藝:濉溪醬包瓜選料講究,製作精細,風味別具一格。元昌齋醬品廠選用當地產的優質包瓜為原料。
此瓜呈鼓形,色澤青黃,清潤豐滿,而且要求每顆重量五百克至七百五十克,堅持隨采 摘隨加工,不能過夜,以保證鮮嫩。製作時,首先在包瓜的梗處以圓蓋狀切開,挖去瓜瓤,再經過初腌、日曬、醬制等工序,使瓜殼呈琥珀色;然後,篩選取優質杏仁、花生仁、黃瓜、線瓜、豆角、苔子、苤藍、生薑、鹿角菜、陳皮等作為配料,並經過醬制之後切碎作餡,充填於醬好的包瓜殼內。
最後將先前切下來的圓瓜皮蓋再蓋上,捆紮為原鮮包瓜的形狀即為成品。生產企業:中國安徽元昌齋醬品廠。
蕪湖腐乳 產地:中國安徽蕪湖。 品種:有紅方、青方、糟方等,各具風味。
紅方腐乳加入紅曲,色澤紅艷,咸辣醇香;糟方腐乳加 入黃酒精,色澤乳白,有濃厚的糟香和氨基酸的復合香味;青方腐乳色澤青白,臭中有奇香, 非常鮮美。新創制的桂花腐乳、芝麻腐乳和多味腐乳都有特異風味。
特點:蕪湖腐乳塊形整齊,色澤艷麗,香味濃郁,味道鮮美,回味悠長。 功效:桂花腐乳芳香馥郁,具有化痰散瘀、暖胃止痛的功效;芝麻腐乳香濃味鮮,能補中健身,抗 病延壽;多味腐乳由於加入多種香料,具有咸、甜、酸、辣、麻、香等多種味感,頗為消費 者喜歡。
工藝:先將豆腐切成小方塊,壓去一些水分,置於室內竹籠中,撒上經過人工培植提純的毛黴菌種, 加蓋保溫,讓其發酵。當豆腐塊發霉,腐面上的白絨毛長至二、三厘米厚時,裝入壇中,配 以輔料,倒入配製好的鹽水(每一百毫升水加食鹽二十克)浸漬,鹽水以淹沒最上層豆腐塊 一、 二厘米為適度。
再用濕泥密封壇口,讓其融去菌毛,繼續發酵,促使大豆蛋白進一步分 解為氨基酸,使輔料的鮮香味汁滲透進腐乳坯塊中。數月之後,即成熟為腐乳。
發酵期越長, 質量越好,味道越美。裝壇時,加入不同輔料,又製成了多種風味的腐乳。
胡玉美蠶豆辣醬 產地:中國安徽安慶。 歷史:胡玉美蠶豆辣醬已有一百多年生產歷史。
據史料記載,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徽州醬 販胡兆祥挑著一副醬壇子進了安慶城與舅家甘姓合夥在安慶北門外南庄嶺開設了「四美醬 園」。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胡兆祥的長子長齡、次子長傑繼承父業,製造元缸醬、 醬油、醬麻油等出售,這就是「胡玉美」的雛型。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胡家獨資在 安慶商業中心四牌樓開設「胡玉美醬園」。蠶豆辣醬原是四川特產,川中、川東一帶幾乎處 處生產,尤以郫縣豆瓣和重慶的金鉤豆瓣最為有名。
胡家慕名三次派人入川,把川醬生產工 藝學到手,接著按照長江下遊人們的口味,創造性地生產出源於川醬,別於川醬,具有自己 獨特風味的蠶豆辣醬。經過幾十年的慘淡經營,到辛亥革命前,以振風古塔為商標的「胡玉 美」蠶豆辣醬這一後起之秀擠進了名產行列。
與當時以「山城」為商標的四川重慶豆瓣醬並 駕齊驅,名噪一時。特點:成品胡玉美蠶豆辣醬為鮮艷的絳紅色,味道鮮美,稍甜而帶微辣,富有。
安徽有什麼特產丫
安徽特產)
宣筆
銅陵姜
定遠橋尾
休寧松蘿條
符離集燒雞
肥王魚
三潭枇杷
亳州蘇趙梨
巢湖銀魚
屯溪腌鮮鱖魚
黃山獼猴桃
育才醬製品
亳州煙草
黃山綠牡丹
豪門貢菊冰茶
黃山毛峰
亳州中葯材
穿心紅辣蘿卜
涌溪火青
歙硯
金絲琥珀蜜棗
亳州泡桐
徽墨
亳州觀堂大蒜
古井貢酒
淮南豬
懷遠石榴
安徽銅陵姜
無為蘭花蘿卜
一品玉帶糕
蕪湖瓜子
安徽舒席
黟縣香榧
銅山龍芽
太平猴魁
六安瓜茶
蘭花茶
屯溪綠茶
祁門紅茶
黃山石耳
涇縣琴魚干
蕪湖腐乳
胡玉美蠶豆辣醬
宣紙
太和櫻桃
來安花紅
義門苔干
靈壁磬雲石雕
濉溪醬包瓜
蕪湖芝麻香菜
亳州白芍
雪湖貢藕
臨泉貢柿宣州板栗
蕭縣葡萄
蕪湖鐵畫
大阜瀛石雞
富岱楊梅
黃山蕨菜
徽派盆景
壽縣「大救駕」
徽州漆器
安徽省簡稱「皖」,省會合肥,位於華東的西北部,四周與河南、湖北、江西、江蘇、山東、浙江等省為鄰,安徽淮河以北為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淮北750毫米,南部1250毫米,年均溫11.6℃,全年無霜期210-240天。
糧食作物以稻米最重要,淮北二年三熟到一年二熟,南部一年二熟為主,其次為小麥、豆類、雜糧、薯類。經濟作物以煙草、棉花、紅麻、油料較多。畜牧業以養豬較普遍,耕牛亦多。安徽是我國重要茶業產區之一,祁紅、屯綠、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為茶中名產,水果以宣棗、碭山酥梨、懷遠石榴、蕭縣葡萄而聞名。黃山、大別山為主要林區,大別山盛產毛竹、栓皮櫟,林產品有茶油、桐油、柏油、生漆等,中葯材霍山石斛、滁州菊花、亳州白芍著名,具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
安徽特產有什麼?
肥東:石塘驢巴、牛軋花生糖、撮鎮公和堂獅子頭、梁元小鱉、真心瓜子、二十埠的豬頭湯
肥西:三河茶干、肥西米面條
長豐:吳山貢鵝
懷遠石榴、蕭縣葡萄、巢湖銀魚、宣筆、八公山豆腐、符離集燒雞(淮北市)、亳州「穿心紅」辣蘿卜、雲霧茶(安慶)、徽州竹編、黃山名茶、黃山彌猴桃、晴雪香茶(安慶)、舒州竹席、蠶豆辣醬(安慶)、績溪綠茶、績溪綠筍、績溪山核桃、績溪火腿、績溪野蕨、績溪徽墨、績溪雕刻、績溪盆景
水煮筍 安徽省寧國市
罐裝板栗 安徽省寧國市
糖水板栗罐頭 安徽省寧國市
金寨翠眉 金寨縣
霍山黃芽 霍山大化坪
黃山香菇 黃山
黃山黑木耳 黃山
宣 筆
銅陵姜
定遠橋尾
休寧松蘿條
符離集燒雞
肥王魚
三潭枇杷
亳州蘇趙梨
巢湖銀魚
屯溪腌鮮鱖魚
黃山獼猴桃
育才醬製品
亳州煙草
黃山綠牡丹
豪門貢菊冰茶
黃山毛峰
亳州中葯材
穿心紅辣蘿卜
涌溪火青
歙 硯
金絲琥珀蜜棗
亳州泡桐
徽墨
亳州觀堂大蒜
古井貢酒
淮南豬
懷遠石榴
安徽銅陵姜
無為蘭花蘿卜
一品玉帶糕
蕪湖瓜子
安徽舒席
黟縣香榧
銅山龍芽
太平猴魁
六安瓜茶
蘭花茶
屯溪綠茶
祁門紅茶
黃山石耳
涇縣琴魚干
蕪湖腐乳
胡玉美蠶豆辣醬
宣紙
太和櫻桃
來安花紅
義門苔干
靈壁磬雲石雕
濉溪醬包瓜
蕪湖芝麻香菜
亳州白芍
雪湖貢藕
臨泉貢柿 宣州板栗
蕭縣葡萄
蕪湖鐵畫
大阜瀛石雞
富岱楊梅
黃山蕨菜
徽派盆景
壽縣「大救駕」
徽州漆器
安徽有哪些物產
安徽物產如下:來安花紅、巢湖銀魚、三河米餃、吳山貢鵝、合肥龍蝦、醉蟹、包公魚、蝦子面、白雲春毫茶、李鴻章雜燴、鳳尾三球、逍遙雞、熏素鴨、廬州烤鴨等。
1、吳山貢鵝,又名行密貢鵝,起源於吳山鎮,是安徽合肥的傳統名菜,色澤清爽, 香氣濃郁, 味美醇厚,回味無窮。
2、三河米餃,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傳統的名小吃之一,三河米餃以秈米粉製成餃皮,用五花肉等及調料製成餡,成餃後油炸而成。色澤金黃,外皮微酥脆、餡味鮮美。
3、合肥龍蝦,外在特徵是體大光亮,蝦尾粗壯,腹部潔凈,鰓絲潔白。行動敏捷、體質健壯。肉質飽滿,彈性好。
4、巢湖銀魚,其外型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體形細長,呈圓筒狀,無鱗透明,潔白如銀。巢湖銀魚肉密無刺,滋味鮮美。
5、來安花紅,小巧玲瓏,形似蘋果,色澤青黃紅暈,外觀艷美,皮薄肉脆,汁多渣少,酸甜爽口,香味濃郁。
6、宣城有什麼特產
1、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安徽省宣城市涇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涌溪火青屬回珠茶,生產歷史已有五百餘載,曾答為歷朝之貢茶。產於安徽省涇縣城東70千米涌溪山的楓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
2、宣紙
宣紙,安徽省宣城市涇縣特產,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涇縣境內草本植物約計1000餘種,適宜宣紙的取材與製造。宣紙是中國獨特的手工藝品,具質地綿韌、光潔如玉、不蛀不腐、墨韻萬變之特色,享有「千年壽紙」的美譽,被譽為「國寶」。
3、宣筆
宣筆,安徽省宣城市涇縣特產,是中國四大名筆之一。宣筆盛行於唐、宋,均有制筆名手。元代以後湖筆漸興,宣筆漸衰。改革開放後,宣筆漸漸恢復了生機。2008年,宣筆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寧國山核桃
寧國山核桃,安徽省宣城寧國市特產,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寧國山核桃粒大殼薄,籽粒均勻,核仁肥厚,經傳統工藝加工後,果仁清脆可口。
5、宣木瓜
宣木瓜,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宣木瓜的種植已有千餘年歷史,曾被定為「貢品」。
7、求安徽地方特產、特色小吃 有哪些??
銀魚蝦米,無為板鴨,獅子頭,龍蝦,蕪湖小籠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