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州春節習俗、中秋節習俗
德州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中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春節源於我國原始社會的《臘祭》,據說臘盡時日,人們殺豬祭祀老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用硃砂塗臉,鳥翼裝飾,唱唱跳跳。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德州春節習俗有:放開門炮、拜年、聚財、占歲、送神、添財(添缸)、開市等。
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德州民間各家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拜年:大年初一,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年長者還要給兒童壓歲錢。清晨天剛放亮,人們都早早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有的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舊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德州拜年的習俗,一般初一拜父母、宗族、鄰里、單位領導、同事;初二拜姥姥家、舅家;初三拜岳父母、姐姐家;隨後再拜其它親戚朋友,德州就有「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和「拜年拜到初七、八,也沒豆腐也沒渣」之說,拜年不超過正月十五。在拜鄰里時,一般不攜帶禮品,但每家都喜歡他人到家中拜年,並以各種瓜果、點心、煙茶熱情款待。拜鄰里時在每家停留時間不長,謂之「拜跑年」。拜跑年有「寧漏一村,不漏一戶」之說。去岳父母家拜年要攜帶煙酒、點心、水果之類的禮物。到親戚家拜年,要按輩分,拜長輩都行叩拜禮,同輩則抱拳作揖,相互道賀,道「您過年好」、「恭喜發財」之類的吉祥話,同時也接受親戚的晚輩拜年,主人要給小孩壓歲錢。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種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建國後,國家規定春節為法定節日,各行各業放假3天,各機關、學校、廠礦多舉行團拜、慰問、聯歡等慶祝活動,在農村仍多沿襲舊俗,但已很少從事祭拜神靈等迷信活動。多數家庭中晚輩只向長輩致以問候祝福,不再行叩首舊禮。傳統的春節禮俗已大大簡化、淡化,多數家庭以看電視節目代替守歲,以走訪致意表示拜年,時代色彩明顯增強,但歡樂氣氛有增無減。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和簡訊息拜年等。拜年:能增進長幼感情,消除隔閡,和睦鄰里,避免前嫌,舊隙宿怨盡棄,新年重歸於好。
聚財: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大年三十下午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占歲:舊時民間以進入春節正月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後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生之物繁育;當日陰,所生之物則災。後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德州人常說:「年三十晴天,人興旺,初一高粱、初二黍,貓三、狗四、豬五、羊六、七谷、八麥、九果、十菜」。
送神:大年初二,天剛蒙蒙亮,州城的鞭炮聲又響成一片,各家的送神儀式開始了。送神時,家堂供案上先供上幾碗剛出鍋的面條(德州有:接神餃子、送神面之說),由族長或年長之人率子女跪拜家堂供案前,燒香燃紙、叩首,口中念叨:「爺爺奶奶回土山吧」,起身送行,有人拾起攔門棍,到屋門、院門都要燒上幾張紙,以示門神讓路,一直送到胡同口或馬路邊(農村有的送到墳上),再燒紙、叩頭、燃放鞭炮,表示把祖先送走。同時,家中婦女摘家堂、撤供、掃院內芝麻桿(掃財)。隨後,全家人或派代表前去上墳,到墳地同樣擺放供品、燒紙燃香、跪拜叩頭、燃放鞭炮(這時墳地燃放鞭炮者甚多),送神儀式結束。
添財(添缸):大年初二下午,各家男丁都要把家中水缸添滿水,即使水缸中有水也要添滿,謂之「添財」。期盼一年中財源滾滾,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德州中秋節習俗: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德州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祭月、家家都烙糖火燒(用糖火燒模,印上各種圖案)。在庭院內朝月亮的方向,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在月下,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稱:月亮奶奶),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闔家邊吃邊賞月,意在全家團圓、慶祝豐收。
中秋吃月餅傳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這一天起義(八月十五殺韃子),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
中秋賞月,歷朝歷代都很重視。每逢這一天,城區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出售新啟封的好酒。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台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一般市民則爭先佔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並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節前攜帶月餅、扒雞、美酒等走親訪友,設宴賞月,吃月餅等習俗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德州中秋傳說:「嫦娥奔月」。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在有鬲氏國(德城區)和有窮氏國(平原)一帶,有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2、永州新田縣有哪些文化或習俗?
永州新田縣文化習俗:
坐歌堂是瑤族古老的文化精華,是瑤族對歌形式之一。
新田縣境內瑤族村寨,因地處新田、常寧、桂陽、祁陽、寧遠五縣交界之地,形成一個約有40000人講「勉語」(過山瑤話)的文化圈。因此,這里的瑤家坐歌堂形成了瑤族「陪客」不可缺少的文化娛樂形式。
瑤家坐歌堂由「進鄉—敬煙—敬茶—勸酒—緣份—謝主—離別—相送」等八個部分組成,歌本以口傳和手抄本傳世,曲調憑口傳心記傳世。傳承譜系比較復雜,一般是家族性傳承。也有愛好瑤歌者走親訪友時請教的,絕大多數是業余愛好在生產生活中、集體活動中學到的。
坐歌堂的基本特徵是「古、多、廣、美」。
一是曲調古老。瑤歌作為區域文化的一部分,流傳千百年,經久不衰,其傳承後代也不變動。因此,可以說她是過山瑤先輩們給子孫留下的曲調「活化石」。
二是歌詞內容多。天文地理、歷法、動植物、猜謎語、盤王出世等等,都可以在坐歌堂中得到答案,可以說坐歌堂是傳授各種知識的場所。
三是覆蓋面廣。民族文化都有它的地域性,往往局限某一個地方而終老。而坐歌堂都隨著人的流動而流傳。
四是曲調美。曲譜古老優雅,婉轉動聽,歌唱者嚴守瑤語「照古音」咬字吐音做韻的歌聲,根據自己的心情選擇歌詞,感情由內心道發,感染眾位聽者,令人難以忘懷。
坐歌堂以大量的歌詞和自成體系的曲調,正是過山瑤文化「瑤歌」與古樂的遺存。不愧為瑤文化的瑰寶,具在很高的音樂、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的研究價值和審美價值。
3、年貨節2023什麼時候開始
2023年貨節在2023年1月2號開始。
1月2號至1月5號為年貨節的預熱階段,1月6號至1月10號為年貨節售賣期,到1月10號夜間0點年貨節結束。
年貨節期間,平台將推出跨店滿減,限時直降等福利活動;預計跨店滿減的紅包領取時間為1月2號至1月10號,使用時間為1月6號至1月10號,限時直降則從1月3號開始預熱,6號至10號每天10:00開啟限時直降,折扣力度比較大。
除了跨店滿減、限時直降玩法,各大平台還會在年貨節期間推出各種福利活動,例如:無門檻大額券、3折定製禮盒、全場包郵、24期免息等,部分店鋪還會推出專屬店鋪的優惠活動,如無門檻紅包,買一送一等活動。
其中商超的折扣力度較大,通常有一些大額券,日用品、糧油、糖果等年貨的優惠力度很大。

年貨節的主要背景:
夏天我來過這兒,冬天我又來了,2015年12月23日我第二次來到延安,年貨節的靈感來自於八月份的延安之行。
我覺得延安的蘋果、延安的大棗是年貨節的靈感之源,年貨節是在延安創建起,這也是阿里巴巴基於雙十一、雙十二以後再次開拓的第三個節日,為農民打造一個年貨節。
年貨節的目的非常簡單,讓辛苦一年的農民朋友年底有個好收入,讓城裡人能夠買一份家鄉的土特產,解一份鄉愁,也讓快遞員腰包鼓鼓回家過年,讓城裡的年味濃起來,讓陝北的小米、大棗、煙台的蘋果、貴州的臘肉等這些東西在互聯網上,讓城市人消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