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的土特產
1、貴州的一個縣市,是靠哪種水果躋身土豪榜的?
清鎮黃粑、清鎮酥李、修文獼猴桃、開陽富硒茶、開陽富硒枇杷、紅岩葡萄、貴陽折耳根、花溪辣椒、永樂艷紅桃、息烽西山貢米……要問貴州省有多少種“土特產”,誰都說不清。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國家質檢總局、農業部、國家工商總局公布的地理標志注冊、登記數據顯示,貴州省目前共有169件地理標志產品。其中,經國家質檢總局獲批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有109件,在三個部門總數中約佔55%;經農業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為35件,在三個部門總數中約佔18%;經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為54件,在三個部門總數中約佔27%。
既“土”又“洋”的精品
貴州省地理標志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地區環境資源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李發耀25日介紹,地理標志的保護對象是名副其實的“土特產”。地理標志是各地與人文因素和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的標志性產品,是俗話說的各地方拿得出手的“好東西”,地理標志就是保護這個“好東西”的產地標記名稱、產品特色質量、產地人群權利、產地環境控制。
李發耀認為,地理標志既“土”又“洋”。說其“土”,地理標志是一個立足於腳下的制度,離不開創造土特產的產地環境和產地人群;說其“洋”,因為地理標志制度的出現、發展、定形、共識又是一個國際化的過程,為各國所接受和遵守。
地理標志的基本內容包括產品名稱與產品品質,而擴展內容則涵蓋品牌產品、質量產品、文化產品、旅遊產品、生態產品、扶貧產品等六位一體的多層次內容組合。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黔西南州人民政府、興仁縣人民政府、貴州省農業委員會等專家此前所作的調查發現,貴州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條件與豐富的歷史人文底蘊。酒、茶、道地葯材、果蔬、畜禽產品、小雜糧、傳統特色食品及手工藝品等特色產品資源豐富,其產品量大、質優,構成了貴州經濟發展的精品。
而通過地理標志制度進行名稱品牌保護與質量技術控制,一個優質的地理標志產品可以引導一個產業快速發展,多個優質的地理標志產品可以引發一個區域的經濟跨越式發展,全省的地理標志戰略實施可以影響和促進貴州的歷史性跨越。
調查發現,貴州省如今年已經出現了一大批致富果、致富茶、致富米、致富葯、致富酒、致富豬。
以被稱為脫貧致富“黃金果”的修文獼猴桃為例,自2014年12月獲批保護以來,截至2016年修文獼猴桃種植面積已躍居世界第五、全國第三,達16萬畝(掛果6.7萬畝)。產量居全國第六,達7萬噸;總產值達10.7億元,比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前增長了5.25億元。產地均價達30元/千克,比獲得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前每千克增加5元。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助理研究員姚鵬介紹,目前,修文縣種植修文獼猴桃企業中,有13企業(合作社)獲得有機認證,認證面積7000餘畝;5家企業獲得綠色認證,認證面積近6000畝;32家企業和合作社取得無公害認證,認證面積8.8萬畝。
此外,還擁有苗圃培育公司5家、專用投入品店1家、全程技術服務公司1家、加工企業2家、銷售公司9家,已建成冷庫12座、篩選設備4條。2016年,修文縣9家企業在貴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申請出口果園注冊登記,相繼與中國台灣、俄羅斯、日本客商簽訂購銷協議,協議金額達600萬美元,出口產品1200噸。
特色果茶米葯酒豬帶動全域旅遊
全國重要天麻基地——德江,全縣天麻栽種面積由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前5000畝增長到3萬畝,帶動周邊市縣2萬畝,產量由保護前750噸發展到4500噸以上,銷售單價由30元/千克增長到60元/千克,產值2億元以上,帶動了農戶1萬戶以上,產區群眾種植天麻已是家庭的重要經濟來源。目前縣內已有6家專業從事天麻栽培和產品初加工、深加工的企業,有1家天麻生產協會和8家分會,10家天麻專業合作社,基本形成了生產、初加工、精深加工和銷售產業鏈。
湄江流域的茅貢米,獲地理標志保護後,產業迅速發展壯大,帶動農戶10萬戶以上,每年為農戶增收上千萬元。興仁薏仁米從2012年的15萬畝發展到2015年的30萬畝,帶動了周邊安順、六盤水、畢節、黔東南等地薏仁米產業及相關旅遊、運輸等產業的發展。全州薏仁米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直接和間接帶動12萬戶農戶、30萬農民投入薏仁米產業。
中國南方小香豬“從江香豬”,養殖基地建設覆蓋從江縣西部8個鄉鎮,118個行政村,288個自然寨。發展從江香豬飼養的農戶19000戶已從香豬養殖中受益。
貴州省社科院地理標志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鍾蕾介紹,截至2016年7月31日,經國家質檢總局核准,黔南州都勻毛尖茶有限責任公司、黔南苗嶺工貿有限責任公司、都勻市勻城春茶葉有限公司等29家茶葉生產企業獲得都勻毛尖茶地理標志保護專用標志使用權。各企業通過專用標志的使用,所生產的都勻毛尖茶平均價格迅速從230元/千克上漲到320元/千克,產品品牌價值也提升了33%。據統計,2015年,都勻毛尖茶總產量為4310噸,總產值12.5億元,截至2016年6月30日,都勻毛尖茶總產量已超2800噸,總產值10.0億元,因此,被評為中國“最具品牌發展力品牌”。
調查數據顯示,貴州省通過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特色產業的發展,增加了社會就業,並輻射帶動了酒產業、茶產業、中葯材產業、水果產業、蔬菜產業、畜牧產業及相關食品行業、運輸業、餐飲業與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茅台酒和習酒等產業的發展,均吸納了生產、研發、管理的多層次人才,分別直接和間接增加就業崗位幾萬餘人,帶動了其他產業、企業及相關領域經濟的發展。茅貢米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後,產業迅速發展壯大,帶動農戶10萬戶以上,每年為農戶增收上千萬元。大方天麻的發展,惠及40餘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及9300餘戶種植戶,增加了就業崗位。
山地全域旅遊業是貴州省的優勢旅遊業發展方向。貴州近年來強力推進以大旅遊為龍頭的多產業融合發展,地理標志產品在旅遊業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李發耀介紹,貴州省努力培育“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旅遊品牌,旅遊業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2016年上半年,貴州全省接待海內外遊客2.57億人次,同比增長39.2%;實現旅遊總收入2241.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1%,其中安順蠟染、普安四球茶(古茶)、羅甸玉、紅岩葡萄等地理標志產品明顯助推了大旅遊業的發展。
2016年全省旅遊資源普查,旅遊資源在國家劃分的8個主類基礎上,特別增加了具有貴州特色的鄉村旅遊、健康養生、紅色旅遊、山地體育4個主類,形成12個主類、53個亞類、210個基本類型。截至目前,貴州已完成旅遊資源單體登記58734處,目前已經開發或正在進行規劃、開發的旅遊資源單體17936處,佔比39.5%;未規劃、未開發旅遊資源單體27452處,佔比60.5%。
“其中大部分旅遊資源都與地理標志產品資源有密切關系。”李發耀說。
借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了生態
調查還發現,貴州省通過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不僅加快了綠色產業發展,生態效益也不斷凸顯。如茅台酒、習酒等地理標志產品從原材料高粱種植到產地環境控制,一切按照規范化的生產以標准化來保證產地環境的保護,包括產地生產用水及水環境保護、植被生態保護、工業污染治理等。
“關嶺火龍果”“關嶺桔梗”等地理標志產品,不僅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而且綜合治理了石漠化,實現了“產地環境保護—生態恢復—地力上升—生產發展”的環境保護循環,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實現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著名的“頂壇模式”,就是種植花椒治理石漠化,保護范圍內荒坡、台地、退耕,以天然土地作為花椒種植園區,花椒根系發達,植株健壯,枝葉茂盛,大大增加植被覆蓋率,是典型的綠色經濟。大量地理標志產品按照生態系統的生態承載量規律促進了綠色產業發展,如“黎平香禾糯”“三穗鴨”等品種資源與遺傳性資源,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同時又推進了生態環境可持續性保護開展。
李發耀介紹,貴州省2016年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數量較2011年增長4倍,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後,茅台酒公司出口創匯15年增長近50倍,茅台酒基酒產量由2001年的8053噸增長到2015年的32179噸;公司營業收入由16.18億元增長到326.5億元;2001年實現出口創匯315.56萬美元,2015年茅台酒及系列酒出口創匯1.6億美元,銷售網路遍布全國,產品出口58個國家(地區)。在2013年“貴州茅台”以121.93億美元品牌價值,位列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百強榜第73位。
《貴州省“十三五”質量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將加快推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作為促進大扶貧戰略行動實施和品牌帶動戰略實施的重要任務。
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黃其松表示,應實施地理標志產品特色產業發展集群戰略,結合省市縣產業發展情況,規劃省市縣地理標志產品相應的產業集群發展戰略。同時,提高地理標志產品申報的產品標准、技術規范、生產流程的科學化水平,在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流通過程中,嚴格相關流程和技術標准,確保該產品原有的品質。
李發耀介紹,專家們已建議貴州省全面啟動地理標志公共品牌建設,有步驟推動地理標志產品可追溯質量管理,建設和開放地理標志資源資料庫,推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屬地管理,加強地理標志宣傳和地理標志人才培養。
貴州省貴定縣雲霧鎮茶農陳群芬一家正在山上採茶。攝影/章軻
貴州山王果健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整理貨品。攝影/章軻
2、貴州十大特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