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紀念禮品 » 廣州年貨傳統

廣州年貨傳統

發布時間: 2023-03-02 20:45:54

1、急求!!廣州春節風俗習慣

廣州的春節花市

廣州的春節花市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題街道上搭起綵樓,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庄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庄頭的種花女。每天早上,花農們採摘鮮花,在五仙門渡口過江上岸,到老城門下出售,那是平日的花市。一年一度的花市,是19世紀6O年代初才形成的。那時的花市在藩署前,即現在省財政廳一帶,後遷到雙門底,除賣鮮花外,還賣古董、雜架、年宵品等。

辛亥革命後,老城拆除,藩署前一帶更加開闊,遊人更多,還擴展到十八甫、高第街一帶。所賣花卉除素馨花外,還有水仙、吊鍾、芍葯、山茶、菊花等。許多商號、酒樓、茶居食肆,也都定購四時花卉。西關一帶,還出現了花販,專為大戶、店鋪送花。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花街更加繁榮了。

廣州人春節愛插桃花,所謂「一樹桃花滿庭春」。一株靚桃花插在廳堂里,滿樹星紅,持上節日彩燈,披上綠綢杏帶,確是增添了不少春色,所以不但居家喜愛,各大賓館酒樓,屆時必以一株大桃花裝點門庭。桃花成了廣州的春節「聖誕樹」。

金桔象徵「大吉大利」。其實,現在人們所喜愛的,是它那小巧而豐碩的造型:一棵三四十公分高的小樹上,碩果累累,金光燦燦,還有那青枝綠葉相扶,,確實逗人喜愛,置於幾座之上,確可玩味。與金桔同類的四季桔、金蛋果、硃砂桔等,同樣能起到這個作用,所以一般家庭只選購其中一種。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春節還要插供水仙花。每年臘月初,市面上便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近年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新出現了不少象徵富貴與財運的花木。例如,那青枝綠葉的「發財樹」,以仙人掌嫁接的「福星花」、「鴻運當頭」等,甚至標價的數碼,也與發財致富有關。如一棵發財樹標價168,正與廣州話「一路發」相諧;一株桃花標價88元,意即「發了又發」;38元,即又生又發(廣州話「3」與「生」音近)。廣州的花卉語言,已經在民俗生活中已佔有相當的位置了。

潮汕的春節風俗

除夕

農歷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具、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發,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為剪發美容。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鍾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著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群結隊盡興游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准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准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里一放,它就在油鍋里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潮汕地區春節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西江水上人家春節風俗

在粵西北的西江肇慶段「小三峽」水面上,至今還生活著一些以船為家的「水上人家」。這些漁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們大多在船上做飯,大多依然燒木柴。漁民們還喜歡在江岸邊空地上種上番薯、油菜、蔥、蒜苗等,補貼生活。

過春節了,漁民們在住處貼上了吉祥祝福的紅幅,他們喜歡在船頭貼上「一帆風順」,在船艙上貼「萬事順意」和「老少平安」,還有獨特的金錢剪紙圖案的「紅錢」,此外還要在船頭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祭品主要是腐竹(福祿)、芹菜(勤勞)、大蔥(聰明)、生菜(生財)、桔子(吉祥)、蘋果(平安)和馬蹄、慈菇(皆寓生育)等等。

湛江的春節

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春節是民間最隆重、內容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但湛江的春節也有本地的特色。農村春節,一般從准備到結束約一個月時間,農歷十二月中旬開始作準備,內容包括整修房子、購置傢具、添換新衣裳、采辦各類年貨等。年貨有蔗糖、糯米、年畫、對聯、糖果、餅干、炮竹之類,一年所掙之錢大部分用於春節。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熱鬧的場面是宰豬、捉塘魚、趕年晚圩,男女老少齊出動。傍晚家家戶戶貼"年紅",既有新年畫,也有傳統的"門神",對聯大多與福財之類有關,軍烈屬則在大門貼上由民政部門發的"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對聯,廚房、豬、雞欄則貼"足食"、"六畜興旺"等橫批。團圓飯後則是分壓歲錢。12時正,家家戶戶鞭炮齊鳴,送舊迎新。

大年初一,農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殺生、忌倒水、忌掃地,部分農村尚習慣吃齋。年初二開始走親串友,你來我去。此期間大部分村莊和鄉鎮均有舞獅、游神、飄色遊行、做大戲、武術表演、球賽等,各種民間活動應有盡有,一直延續半個多月。

深圳與各地一樣,保留著較為豐富的傳統文化遺產和傳統習俗。從歷史看,60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此開拓,1700多年前,東晉王朝在此設立郡縣,600多年前南頭古城和大鵬所城在此興建,300多年前大批客家人在此定居繁衍,深圳的前身寶安縣,本土居民廣府和客家兩大民系兼而有之,還生活著部分家人。改革開放20多年來,深圳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吸引了來自天南海北、塞外江南數百萬的建設大軍,從而帶來了全國幾乎所有區域的文化。這就造成了深圳五彩繽紛、豐富多彩的民間習俗,因而,深圳過年習俗也就顯得極其別致而多樣。

本土傳統習俗

跟全國一樣,深圳原住民也稱春節為過年,農村進入農歷臘月中旬便作準備,如舂年糕粉、做新衣裳、買新鞋新帽、理發等。23日至25日叫「入年卦」,為送灶君上天庭之日,家家戶戶在灶君神位前燒香點燭,有的還備糖餅、茶果恭送,委託灶君向玉皇大帝報告一年來善惡行為,並代為本宅祈求賜福。婦女們開始忙著摘茶果(糕點)葉、洗傢具等。這一天起,有許多禁忌,如不準說粗話、撒謊等。

年三十(除夕)下午開始過年,貼門神、春聯、接灶君入宅,宰雞殺鴨,用三牲(雞、魚、豬肉,下同)、白米飯幾碗(配以筷子)、茶、酒等,插上香燭,拜祭天地、祖先。晚餐一家吃團年飯,外出家人無要緊事都要回來團聚吃飯。外人則不會接受請吃。是晚,全家洗澡要洗「大吉水」(用桔皮、柚葉等),邊洗邊說幾句大吉大利的話,洗完後,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入夜家家戶戶開始點年光燈,日夜不熄,直至年初三。

年初一(正月初一)午夜零時,各家要到祠堂燒頭香,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上午飯吃素,以粉絲、紅棗、腐竹等為菜餚,生菜肯定是要吃的,過去有錢人家還吃發菜,取諧音發財。這一天嚴禁殺生,不拜神,還忌送錢物給別人。

年初二,稱「開年」,開始開戒宰殺三鳥。同宗族的親友、鄰居等互相串門賀新年,給小輩們派「利是」。舞獅隊、麒麟隊也開始出動,到各村參拜,進行武術表演。

年初四,是探親日,出嫁婦女紛紛回娘家探親。

年初五,「出年卦」,雖然還彌漫著新年氣氛,但高潮已過,人們開始新一年的工作或農事。

年一直過到元宵。元宵節俗稱燈節,農歷正月十五這天,有做湯圓(糖丸)吃的習慣。在農村,各家各戶入夜在大門上掛燈,孩子提著各式各樣的彩燈穿街走巷玩耍。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還將特地舉行添燈儀式,在祠堂掛彩燈至正月盡,叫「點燈」。有的地方選在正月上旬。建國後此習俗取消,80年代末又有所恢復。

游藝民俗

老深圳住民尤其是原寶安縣住民春節期間,會舉辦各種民間舞蹈,主要有獅舞、麒麟舞、龍舞、魚燈舞等,分布在各個鄉鎮。其中以獅舞、麒麟舞和龍舞較為普遍,也最具地方特色。獅舞和麒麟舞是以語屬而分布的。粵語屬的新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等地多興獅舞;客語屬的觀瀾、龍華、龍崗、橫崗、坪山、坪地、石岩、葵涌等地則以麒麟舞為多。

獅舞、麒麟舞寄託著帶來吉祥如意,驅除妖魔邪惡的願望。表演隊伍龐大,配以大鑼大鼓,又兼有刀、槍、劍、戟武術場面,聲勢浩大。每逢過年過節,喜慶吉日,醒獅、麒麟隊穿村過戶,或在空曠場地表演,或在村中逐家挨戶相邀上門舞拜。獅舞在表演上分「文獅」和「武獅」兩種。「文獅」主要表現獅子的溫馴神態,有酣睡、舔毛、抖毛、搔癢、打滾等穩靜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躍、跌撲、走梅花樁、采青、踩球等高難動作,形神酷似、惟妙惟肖。

麒麟舞的表演動作與獅舞極為相似。按傳統舞法的下山、采青、嬲花園過程中,均採用酣睡、蘇醒、搔癢、抖毛、舔毛、騰躍、跌撲、上竿、戲耍等動作,其神態生動逼真。

龍舞分「布龍」和「火龍」兩種。「布龍」流行於布吉、平湖、觀瀾、石岩、公明、龍華等鎮。「布龍」身長4丈余,全身用布和鐵絲製作而成,身腹設有持杖,一般由8人至12人持杖,表演龍的各種騰躍、翻滾、俯拜等舞蹈動作,活靈活現。這種龍舞,人們視為能帶來吉祥佳兆,所以多在春節期間表演。「火龍」(又叫草龍)只流行於寶安東部南澳鎮的漁民區。清末民國之初,由於地方上發生霍亂病,無法醫治,不少漁民喪生,因迷信思想所致,認為沖撞了邪魔,要請龍王驅邪除魔。故用稻草製成龍形,長約4丈,分成十數節,每節有一持杖為表演者使用,龍眼置以發光電燈泡,龍身遍插香火。每年正月初二晚進行表演。火龍活動時,各家各戶點燃炮竹、煙花,火龍凡經各戶大門前則三大拜,然後往一開闊場地表演各種龍舞姿態及武術,火龍翩翩起舞、處處火樹銀花,十分熱鬧壯觀。隨著「巨龍」游動,樂隊敲鑼打鼓,穿街過巷。龍身舞動之時,上下閃閃發光,猶似一條火龍在翻騰動盪。舞草龍是南澳漁民極為喜愛的一種活動,舞龍者的豪氣、觀舞者的熱烈,構成了一幅宏大、歡騰的畫面。

過年新民俗

五六年前,每到過年,數百萬的深圳新移民和打工大軍紛紛回老家團圓,深圳市區內一片冷清的氣氛,沒有過年的味道。時至今日,隨著城市的發展,新移民和打工者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感的加強,這種狀況有了根本改變,到今年為止,已有近七成的人選擇在深圳過年。而深圳人口結構和文化結構五方雜處、兼容並包的特點,使得深圳的過年慢慢地形成著一種新民俗的特質。

大家樂。市青少年活動中心每年都要舉辦「深圳是我家」文娛活動,通過「除夕大拜年」、「千人餃子宴」、「化妝舞會」、「新春文藝大匯串」等活動,為留深過年的打工者提供一個舞台,深受打工者的歡迎,已經形成深圳一個頗具特色的新民俗文化。

逛花市。作為一座地處嶺南的城市,深圳過年逛花市的習俗並不比廣州、香港遜色。深圳迎春花會到今年已經舉辦了21屆。花街是花的海洋人的世界,熱鬧非凡。新移民和打工者們也將大年除夕逛花市當成了必選的項目。

年夜飯的風俗。各大小酒樓食肆離過年還有幾個月就已經在吹風造勢、大作廣告,使出各種招數吸引人們提前訂位。至於菜譜,統統吉祥如意,「金玉滿堂」。

旅遊過年。在外地觀光旅遊度春節,是不少深圳人尤其是年輕人的選擇,國內的黑龍江、西藏、雲南、新疆、香港、澳門,國外的新馬泰、日本、韓國乃至歐美,到處都有深圳人的足跡。年輕人似乎對於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聊天、看電視、逛花市興趣不大,平常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快,春節長假給了他們一個休閑放鬆觀光旅遊的好機會。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大年初一至初四期間,都會有四五萬人搭乘民航班機外出旅遊。

大盆菜。隨著香港回歸祖國及與內地交往的日益頻密,到深圳和內地過年的香港同胞和海外僑胞越來越多,近幾年春節期間經羅湖口岸入境的旅客都達三四百萬。為了歡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回深圳過年,深圳有些村、鎮每年都專門舉辦聯誼活動,向大家拜年,舞龍舞獅、鑼鼓喧天。深圳下沙黃氏,宋代時候從中原遷移至此,於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子孫遍及國內和世界各地。每年都會有數以千計的華僑和港澳台同胞回來過年。春節期間,下沙村委會通常會選一個日子在「黃氏宗祠」廣場擺上幾百張桌子,幾千下沙海內外黃氏子孫,共嘗最具有南粵傳統風味的「大盆菜」,推杯換盞,敘舊話新,氣氛熱烈,場面壯觀。這是傳統與現代、鄉土與海外的結合。

網上拜年。拜年是春節的一項傳統民俗。深圳人在流行賀卡拜年、電話拜年、 B B機拜年、手機拜年之外,近幾年開始熱門網上拜年。民俗節慶跟高科技找到了契合點。

當然,深圳過年的新習俗尚在形成的過程中,不斷會有新的內容和形式出現。在本土風俗與內地習俗、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在這座目前中國最具活力的移民城市文化形態的創造性轉化中,可以相信,深圳有朝一日會成為中國過年習俗的動態博物館。

2、廣東春節傳統美食有哪些

一、煎堆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油角彎彎,家財百萬。」這是廣東人過年的溫暖記憶之一。臨近大年三十,各家各戶就張羅著「開油鍋」、炸煎堆了。

二、油角

到過年時,油角就是廣東人民間串門送禮、招待客人必備的過年食品。油角象徵的形狀像「荷包」,亦即錢包。油角是廣州等地家常小吃的一種,各個地方口味不同,所用原料也不盡相同,有的是甜的,再有就是菜的,方法基本相同,就是所用陷料不同,甜的包糖,鹹的換成蔬菜即可。

三、糖環

糖環是廣東、廣西一帶有名的漢族特色小吃,流傳於廣東惠州和原來惠陽地區如東莞、深圳、香港新界等地,曾是過節必然有的小吃,以前惠州人在春節前都要准備大量應節食品。特點是香脆可口。

四、蛋散

蛋散,珠三角比較有名的小吃,是以麵粉、筋粉、雞蛋和豬油搓成落油鑊炸,炸到淺黃色時便撈起,蘸麥芽糖便可吃。在過年的時候,人們會將蛋散、油角、煎堆、笑口棗等有好意頭的東西包在一起,像一個小禮包一樣送給親友。

五、笑口棗

笑口栆,或稱細煎堆,是一種中國人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吃的食品。明永樂年間正式定名為元宵。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六、鹹水角

鹹水角是廣東、香港和澳門地區常見的漢族名點。廣東人過年在做油角、煎堆時,往往也會做一些鹹水角作為過年食品。

七、廣東年糕

年糕,是每逢過年不可或缺的應節食物。每個地方對年糕的做法和吃法都各有特色。廣東年糕是廣東省傳統的漢族名點,屬於粵菜系。在廣東省特色的春節年節食品。它的特點是入口香甜軟滑,所屬菜系為甜品。所屬類型為甜品小食。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八、蘿卜糕

蘿卜糕是一種常見於粵時茶樓的點心,同時也是廣東人每逢過年時必備的賀年糕點之一,意為「高升」,跟吃年糕的意頭相似。除廣東以外,蘿卜糕在台灣、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地區亦甚為普遍,當地華人以閩南、潮汕語稱之為「菜頭粿」。

九、倫教糕

倫教糕的製作起源於廣東順德區倫教鎮,是嶺南典型的漢族糕點名吃。由於品質、風味特殊。倫教糕是由秈米粉用酵母發醇,使澱粉質轉變為澱粉和糊精的混合體,再蒸製成型,其透明程度較高。軟韌性則近似用糯米的製品。

十、湯圓

湯圓,或稱元宵,是一種中國人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吃的食品。曾有多種名稱,如面繭、粉果、元寶、湯餅、圓不落角等,明永樂年間正式定名為元宵。

十一、糖果

過年嘛,糖果肯定是少不了的。但廣東人過年吃糖果除了寄望生活甜甜蜜蜜以外,意思還有很多,每一種所代表的都不一樣。

十二、炒米餅

廣東有一首很流行的兒歌:「凼凼轉,菊花圓,炒米餅,糯米團,阿媽叫我睇龍船,我唔睇,睇雞仔,雞仔大,摞去賣,賣得幾多錢?賣得三百六十五個仙。」說明廣東都有春節做炒米餅的習俗。

十三、雞仔餅

廣州名餅雞仔餅,原名「小鳳餅」,是清咸豐年間廣州西關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鳳的女工所創制。雞仔餅是廣東四大名餅之一。這是廣東常用以人贈送親友的「手信」之一。

十四、廣式臘腸

廣式臘腸具有外形美觀、色澤明亮、香味醇厚、鮮味可口、皮薄肉嫩的特色。廣式香腸的花色品種繁多,這是適合過年贈親送友的年貨之一。

十五、海味干貨

海味干貨多指曬干後,加工的食物,能保存的時間較長,價值也相對較高。海味干貨包括的東西很多,包括發菜、冬菇、蚝屎、魚翅、干鮑等等都屬於海味干貨。因為這些東西體面,而且又是過年的時候會用到,所以很多老闆都會選擇它來發給員工,而且也非常的適合用來送禮。

3、廣州春節的習俗,人們買荷蘭豆,生蓮藕代表什麼

廣州自臘月廿三「謝灶」那天開始,便進入了年關,每天活動都有嚴密的安排。即廿三謝灶、廿四開炸、廿五蒸糕、廿六掃尾、廿七洗嘢(嘢,廣州方言,即東西),廿八包粽、廿九貼春聯、卅團年。這是節前的安排。

謝灶 :臘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爺上天,叫「謝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貢品有:一碗米,兩磚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禮燒豬肉,一些蔗、桔,紙錢等。(說到貢品,想起小時候奶奶說過的一句話:「冬柑,年橙,謝灶桔」。意思大概是冬至拜神的時候要用柑桔,過年用橙,而謝灶就要桔)。並寫好一張「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請罪,請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從謝灶那天起,就開始進入年關了,人們忙碌起來。廿四開炸,我想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樣的習俗了。《粵東筆記》所雲:「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饋親友,又以糯飯盤結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雜白糖沙入豬油煎之,名沙壅。」開炸的東西大概會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廣州市除蒸年糕外,還喜歡做蘿卜糕、倫敦糕、馬蹄糕、九層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廿六掃屋,以便乾乾凈凈迎新春。還有「迎春掃塵歌」:臘年二十三,曬被洗衣衫;臘月二十四,清潔房邊地;臘月二十五,掃房撣塵土;臘月二十六,洗凈禽畜屋;臘月二十七,里外洗歸一;臘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臘月二十九,臟物都搬走。

至於廿八包粽,我從來沒有聽過,問了家裡的老人,他們都說廣州現在沒有這樣的習俗,以前就不得而知了,後來看了一些資料,這樣的習俗在粵西地區還有保留。我們家廿八會去買魷魚、發菜、冬菇、蝦米、粉絲等年貨。廿九貼春聯包括貼門對、橫額、單語等。單語多寫著:「天官賜福」,「新春大吉」,「萬事如意」「出入平安」,「恭喜發財」。這些單語都是要按照神位來張貼的。三十團年,劏雞殺鴨,拜祭天地、祖宗、接財神等,這一天,家庭主婦們都會很忙。晚上全家吃團年飯,然後就正式進入新的一年。

這里要另外說一個傳統的習俗,廣州人叫「開門炮」。年三十晚守夜至深夜,迎侯良辰吉時,到了交子之際,便打開大門說「開門大吉」,或者貼上紅底燙金的「開門大吉」單語,燒開門炮。此時各家各戶,點燃鞭炮。有些人為了「搶炮頭」,提起幾分鍾把炮燒響。其他人聞聲接引,一時鞭炮齊鳴,,震耳欲聾,持續幾個時辰。兩三點後才逐漸安靜下來。四點多鍾,鞭炮又一次響起來,到天亮方止。開門出去,家家門口,大街小巷,都鋪滿了一層星碎的炮竹紅紙,增添了不少節日氣氛。但是現在的廣州,由於禁止了鞭炮的燃放,除夕夜已經沒有這樣的新年習慣了。雖然還是會有些「不怕死」的人會「開門炮」但是熱鬧的程度真是不及過去。少了這一活動,總是覺得,現在的過年與小時候相比,氣氛沒有這么的濃厚。

不僅是「開門炮」,現在的廣州人保留這些節前風俗的也不多了,拿我家舉例,我自己覺得,相對其他家庭,我們家算是春節的習俗還是保留得比較完整的。廿三謝灶、、廿七洗嘢、廿九貼春聯、卅團年,這些活動還是有進行的,母親在年關有空的時候還是會蒸一些糕品。但是現在絕大多數廣州家庭都怕麻煩,或者是沒有時間,糕品都是用買的,三十的團年飯不再在家裡面吃,大多是到一些酒家團年。

正月初一開始過年;每天亦有固定的禮俗:「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窮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尋春去,初八八不歸,初九九頭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火明,十五祈完燈,采青走百病。」春節的活動,一直鬧到元宵,方才告一段落。

行大運」 大年初一。據說是以前的廣東人,初一早上就會到野外去郊遊。有的繞著村邊,有的圍著田園,有的循著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稱「行大運」,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好事常來,萬事勝意。正月初二謂之「開年」,這一天開始,人們帶著三牲、糍粑煎堆等禮品,攜兒帶女去串親訪友。繼續拿我家的情況舉例子,早上媽媽會殺雞拜祖宗,拜完之後就開始做開年飯(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頭牙」,吃「開年飯」)。吃完開年飯,就帶齊東西回到外婆家,開始拜年。走的時候,外婆或者外公就會把用紅紙捆紮的生菜,芹菜,蔥給媽媽,當回禮。表示:全家生機勃勃,大人勤勤懇懇,小孩聰明伶俐。人日游花地——正月初七為人日,廣州人日游花地的風俗。

新春期間,廣州人有很多禁忌和習慣:按照「老廣們」的舊習俗,農歷大年初一不能洗頭,怕洗走財氣;年初二是開年,自除夕年夜飯後,到今天才能動葷;年初三是赤口,不要拜年,易招惹是非;跟著車公誕、人日等等有說不完的講究。還有,過年時不能買鞋,因粵語發音「鞋」同「唉」;買書更不行了,書發音同「輸」,怕這一年都「輸、輸」聲,更是大忌。在大時大節,喜筵壽宴上,習慣於談吉利語,不說喪氣話。若有人不小心摔破了碗碟,即念一聲「歲歲(諧碎)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在春節期間,親故見面,總是說些甘露醇語,相互祝福。如恭喜發財、龍馬精神、萬事勝意等。過年期間,長輩會給小孩一些錢,稱為「利是」,寓吉祥之意。過年的菜餚除雞外,商店還必備燒肉(取紅燒赤壯之意)、魚(年年有餘)、發菜蚝豉(發財好市)、粉絲(聯綿不斷)腐竹、甜竹(富足、甜足)。甚至舊時女人洗頭也要挑個吉日,初一、十五不能洗頭,據說會褻瀆神明。不過隨著科學普及、時代進步,一些迷信的風俗也逐漸消失,為新的社會風尚所取代。
廣州人不喜愛斷枝摘下的花,習慣於連根盆栽,一盆盆地運。許多花枝高大而茂密,把卡車駕駛室的頂都遮蓋了,遠遠看去,只見一群群繁花在天際飛奔,神奇極了。這些繁花將奔入各家各戶,人們在花叢中斟酒祝福。我覺得,比之於全國其他地方,廣州人更有權利說一句:春節來了!」

「我想,內地的人們過春節,大多用紅紙與鞭炮來裝點,那裡的春意和吉祥氣,是人工鋪設起來的。唯有廣州,硬是讓運花車運來一個季節,把實實在在的春天生命引進家門,因此慶祝得最為誠實、最為透徹。」

以上兩段話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五城記》裡面的話。的確,廣州的春節是用花砌成的。廣州人過年不吃餃子,廣州人過年要逛花街。

廣州傳統迎春花市從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月小則在二十七日)開始,歷時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結束。一般在除夕前一個星期,這些花街就已禁止車馬通行,有關部門開始為花農搭售花的棚架和攤檔。花街伸展,擺成幾條長廊。一些大枝的花木早幾天就開始運來,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市,那時十里花街上張燈結綵,喇叭里播放著輕快的廣東音樂,人們看花、買花、「賣懶」,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花農住吃都在花市。除夕之夜。花市進人高潮。那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中心花市常常還有著名書法家應眾揮毫,更加熱鬧。直到午夜兩點鍾,人們才慢慢散去,花農們也把賣剩的鮮花,降價拍賣,不留一點剩餘。游花街的人們,往往就在這個時候,揀到了很好的便宜貨。於是乎人人皆大歡喜,高高興興地去迎接新春的曙光。
最傳統的應節食品象徵了廣州人對過年的期盼:

民以食為天,尤其是最會吃也最能吃的廣州人,過年的食品是最重要的,而且品種非常豐富。爆谷、煎堆、油角、蛋散、芋蝦、年糕這些都是廣州的最傳統春節食品。

俗諺雲:「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煎堆是家家必備的。煎堆餡為爆谷拌糖膠所制,爆谷是把糯谷炒至爆開,去掉谷殼便成。煎堆皮是用糯米粉製成,很薄,外面粘著芝麻。整個煎堆放在沸油中炸至金黃色即可。現在也沒有那麼講究,有的人家做煎堆,裡面不會放餡的也有。另外,還有油角,其中又有軟角、脆角、酥角之分。小時候,每年快過年的時候,奶奶,媽媽帶著我一起做「油角」,雖然我不是很愛吃,也做得不好,但是和家人一起做「油角」的快樂,也是過年的一種樂趣。再有「糖環」、「冬果」、「蛋散」、「芋蝦」等油炸食物。「糖環」用糯米粉搓成團,壓進木模中,逐個「批」出,炸成金黃色,酥脆可口,一般是甜的,也有鹹的。「冬果」用糯米粉做成小條狀或片狀炸熟。「芋蝦」是用檳榔芋刨成絲後和合米粉漿落油鍋,吃起來酥化可口。「蛋散」用麵粉加豬油、蛋拌好而炸成。甜的加糖拌粉,炸後粘上糖膠;鹹的加南乳、鹽拌粉,吃起來酥化可口。

春節還必備瓜子,有紅瓜子、黑瓜子「摩登」瓜子(葵瓜子)之分。中式糖果有糖蓮藕、糖蓮子、糖馬蹄(荸薺)、糖冬瓜、糖桔餅、糖椰角、糖椰片等。

糕類則有年糕、蘿卜糕、芋頭糕、馬蹄糕、九層糕、松糕等,寓意新春步步高。年糕也叫「大籠糕」,因盛糕的器皿可以用很大的開口的竹籠而得名,富豪人家用數十斤的米做成一個年糕,金黃色的糕面插上紅棗、柏枝,寓意吉祥如意、鴻運長駐。蘿卜廣州方言稱「菜頭」,取「菜」與「財」的諧音,過年食蘿卜糕,是寓意招財進寶。馬蹄糕用荸薺作原料,粵方言稱「荸薺作「馬蹄」,過年食馬蹄糕,可以清熱、消滯,其調節胃口的作用已為實踐所證明,而且還有「馬不停蹄」、自強不息的寓意。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