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縣小吃
1、甘肅省隴南地區西和縣有什麼特色小吃?
鍋盔: 比餅子厚、大。切成小塊當饃吃。
杠子面:是用杠子壓得面。 將面條下熟後撈出來,投入涼水盆中投一投,再撈出來,放入碟子中,調上鹽、醋、蒜泥、辣椒、炸豆腐絲兒,拌勻了便吃。(這個比較辣)。
麵皮:是用麵粉蒸的。 麵皮涼了後,用鹽、醋、蒜泥、辣椒拌著吃。
涼粉:用蕎面做成的。用鹽、醋、蒜泥、辣椒拌著吃。
洋芋攪團:蒸熟的洋芋搗成的。可用酸菜、辣椒、蔥調。
2、甘肅隴南的名小吃是什麼?
隴南特色小吃
洋芋攪團 為全省乃至全國獨有。將洋芋煮熟,剝皮,放入專用木槽內,用專用木槌砸搗至粘團狀,色澤光亮微黃。分熱食、冷食兩種食用法。熱食,放入酸菜漿水中略煮,連同酸菜漿水盛碗後調以鹽、油潑辣子即食;冷食,盛碗後調入調和嗆煮的醋、油潑蒜、辣子即食。風味獨特,口感滑潤、清香。過去為農家家常小吃,現進入飲食市場,頗受歡迎,已成為大眾喜食的特色小吃之—,尤以武都的最佳。
豆花子 屬黃豆製品,前期製作與豆腐相仿,比豆腐腦硬,比豆腐松軟,盛碗後,調以胡椒、姜粉、蝦皮等製作的湯汁熱食。口感辛辣清香。武都、文縣、康縣等區縣皆有,以武都的最佳。
粽子 以糯米為原料,棕葉包裹,上籠蒸熟,剝掉粽葉後盛碟(碗),調以蜂蜜(或白糖)後冷食。武都、文縣等飲食市場皆有。
湯圓 以糯米粉為原料,滾裹橘皮、白糖(紅糖)餡,清水沸煮熱食。武都湯圓個小如雀卵,清香淡甜,獨具風味。
百花面 為武都洛塘、文縣碧口、康縣南部一帶民間家常小吃,改革開放後進入飲食市場,頗受歡迎。面有白面、雜面,手工擀制;配以豆花子、酸菜(或加入洋芋塊、絲),清香可口、經濟實惠。
油麵茶 油麵茶市內各區縣均有,且做法不一,尤以康縣北部最具特色、將炒熟的白面加水煮沸,調以薄荷、霍香等香料,加上康縣特產大葉綠茶,盛碗後再調以炒熟的核桃面、雞蛋丁、豆腐丁、洋芋丁等。或名「三層樓」,或名「五層樓」,成縣則泡煮麻花(饊子)。香味濃,口感好,久食養人。現進入飲食市場,頗受歡迎。
麵皮(釀皮)市內各區縣均有,做法大致相同,但風味不一。直接將面攬入水中,成稀糊狀,上籠蒸熟者為麵皮;將面團放入清水中反復搓洗,分出麵筋,上籠蒸熟者為釀皮。調料也因地而宜,武都主要調入草果、山賴等調料,嗆煮的醋、鹽、油潑大蒜、油潑辣椒;其他縣則有另調醬油的,或加入芥末的等。武都麵皮風味較為獨特,歷史上即為特色大眾小吃。
涼粉 原料不一,有蕎粉、豆粉、藕粉之分,但做法相同,食用法亦相同。將粉散入沸水中,邊散邊攪,直至凝成糊團狀,盛盆晾冷。食用時或用專用刮子刮成條狀,或切成塊,調入調和醋、油潑蒜、油潑辣子等,冷食。也可與麵皮(釀皮)混拌著食用。市內各區縣均有,風味各有千秋。
洋芋餅 洋芋擦絲,放入平鍋內,烙成餅狀,加入少許鹽水,色澤金黃,口感香脆。
漏魚子 原料有包穀面、蕎面、豆粉等,做成攪團後,用專用漏勺擠壓過濾成小魚狀,調以醋、鹽、油潑辣子,冷食、熱食均可。
羊肉泡饃 市內各區縣均有,尤以武都、宕昌回族飯館經營的最佳,分為肉與雜碎(內臟)兩種,食用時用原湯,湯清,肥而不膩,佐以胡椒粉、姜粉(末)、花椒面、香菜(元荽),泡入碎餅,香味濃郁,溫補壯陽。
砂鍋 分葷素兩種,葷食主要原料有排骨、肉丸子、豆腐、粉條、平菇、青菜等;素食以豆腐、粉條為主,佐以花椒、薑末、蝦皮、味精等,武火急煮,香味濃郁,怯寒發汗。
傳統小火鍋 俗稱「暖鍋子」,有銅制、鐵制、鋁合金制等多種器皿,中間燒木炭(現改為電磁爐),周圍圓鍋內裝入肉類、豆製品、蔬菜等,佐以調料,文火緩煨,圍桌而食,香味濃郁,祛寒發表,多在秋、冬、春食用。
莜麥粥 以高寒山區莜麥為原料,原麥粒文火熬煮,口感滑潤微甜,營養價值高,久食補人。宕昌特有。
烤羊肉串 市內各區縣均有,以武都、宕昌、成縣為佳,與市外烤羊肉串不同處在於麻辣味較重,香味濃烈。近年來盛行於各區縣夜市,廣受歡迎。
豆腐腦 豆漿用鹵水點制,盛碗裝籠,食用時調以香油、榨菜丁、醋、鹽等,滑潤可口,回味清香,為老幼婦孺喜食。市內各區縣均有。
牛肉麵片 武都牛肉麵片講究湯清面白,配以牛肉臊子,調入油潑辣子、醋,香味濃郁,與西北盛行的牛肉拉條面風味迥然不同。
長面 手工擀制,切成菲葉長條,盛碗後配以臊子、木耳、黃花、雞蛋皮等燒制的湯,調入油潑辣子、醋等,清香可口,過去為民間大眾家常飯,現進入飲食市場,頗受歡迎,市內各區縣均有。
杠子面 面團放入專用漏槽,杠子擠壓而成。熟後放冷,或以調料涼拌,或盛入雞湯、臊子熱食,風味獨特,以西和縣最佳。
咂桿酒 用青稞、高梁、大麥、小麥、糜子等多種糧食釀造。煮好的酒醅發酵後不淋出酒,而是將「酒醅子」裝缸密封數月,飲用時挖出酒醅子裝入陶罐,置火塘煨煮,飲者持「咂桿」(竹管或銅管)插入罐中吸取,解乏驅寒,提神健胃,為農村土法保健飲品。主產於武都、宕昌、文縣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