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采買年貨
快要過年的時候家長都會去購買很多的東西,過年的時候用,我們稱它為「年貨」。購買年貨已經成為過年前必做的一件事了,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春節年貨都有什麼吧!
年貨是什麼
在春節前購買的的東西,其中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統稱為「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
買年貨的注意事項
1、不要買太多新鮮蔬果類,避免過年的時候壞掉。
2、不起鬨購買年貨,根據自己的需求去購買年貨,避免買一大堆不需要的東西回家。
春節年貨都有什麼
1、日常生活類食品,也就是柴、米、油、鹽等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備食品。
2、傳統年俗類商品,例如窗花、燈籠、春聯等,在過年的時候還會購買一些煙花爆竹來增添節日的氣氛。
3、走親訪友的禮品,春節的時候大家都會去串門,會送親戚一些拜年的禮品,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2、春節買年貨的寓意是什麼?
春節買年貨的寓意是慰勞一下辛苦工作了一年的日子,慶祝新年的來臨。
買年貨的寓意和意義:古代交通不方便,物資比較缺乏。為了一年一度的春節歡樂,家家戶戶在節前10天左右准備年貨。
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古時人們把辦年貨叫趕集,就是大家約定俗成地在固定時間、固定場所進行的貿易活動的俗稱,年集是一年中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一般在舊歷新年前臘月二十五。年貨的品種有香蠟、紙碼、鞭炮,年畫、紅紙、白糖、煙茶、糖果、佐料等。
年貨由來:
中國人幾千年來總把過年當作件大事。過年之前需要做很多准備,要買很多東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統名之日「年貨」。
《京都風俗志》雲:「十五日以後,市中賣年貨者,星羅棋布。」北京年貨種類之多是全國各地都比不了的。
趙岡先生在其《考紅瑣記》中說,曹雪芹的《紅樓夢》在描寫過年情景時,有滿人風俗,令人感到奇怪。其實這是很自然的。
北京在清代二三百年中,都是漢人、滿人,北方人、南方人雜處的。尤其上層社會,即官僚階層中,各種風俗交流更普遍。滿人、北方人故意學蘇杭人的飲食起居,漢人故意學滿人(即旗人)的禮數、官派,這就從各個方面混合成特殊的「北京味」。
復雜的年貨,也是這種社會生活的反映。
3、春節需要准備什麼年貨
<
4、臘月二十六買年貨的由來
臘月二十六買年貨是從漢朝開始的,那個時候人們采辦年貨的樣數還不是很多,頂多是買點爆竹,包包餃子,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也就過去了。直至於到了宋朝,年貨才算是真正的發展起來了。
宋朝人過年,需買新衣服,即使是窮人,也要做兩件新的衣服穿在身上,以表示新年新氣象。還要買嶄新的歷書,也就是現在每年過年市場上賣的日歷,年歷那些東西。
當然,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吃食,肉,水果肯定是不能少的,還有一些小玩意,比如桃符,春帖等。這些東西里,很多都被保留到了現在,但是還有一些就比較少見了。
等到了清朝,過年采辦年貨已經是很成熟的了,該買什麼不該買什麼,人們心裡都有數。清朝的時候設有年集,專門供平民百姓采購年貨。這個時候年貨除了吃食之外,還有平日里要用的東西,基本上大家都會置辦一點,以預備過年。
不過到了民國時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民國政府將中國的元旦定為公歷的一月一號,這也是現在元旦的來歷。可是春節薪火相傳了這么久,早已經沒有人去管這個新的元旦了,人們依舊興沖沖的在農歷的最後一天開開心心的團聚,吃年夜飯。又在農歷的正月初一去拜年。
這個傳統一直被保持到了現在,元旦對大家來說只是一個簡單的節日。而春節,才是原汁原味的中國新年。從小年開始,全國就陸陸續續進入假期,開始采辦年貨。而因為社會的發展,人們采購年貨已經不局限於集市,網上各種購物網站也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臘月二十六的其他習俗
1、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過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較窮苦,而且家裡的人又都比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條件稍微好點的,也不過是能吃上點窩頭野菜什麼的。
好不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家裡的勞力們紛紛開始殺豬,沒有養豬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塊肉回家,因此,臘月二十六燉豬肉也被稱為「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2、臘月二十六燉大肉
從臘月二十六開始,豐盛的年夜飯就要陸續「出鍋」了。人們上街置辦著過年的貨物,干鮮果品、大魚大肉,都是人們集中采購的目標。燉鍋肉,一般按而言對於舊時的窮苦人來說絕對是一種奢侈的願望,但是在過年的時候願望終於實現了。
燉豬肉,昔日香飄一條胡同,如今香飄整棟樓房。一鍋燉肉便是人們心中最朴實的年夜飯,與山珍海味比起來更過癮、更實惠,吃來吃去也沒有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