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縣小吃
1、武威有什麼名吃
有涼州「三套車」(涼州行面、臘肉、冰糖圓棗茯茶)、涼面、中秋大月餅、漿水面、米湯油饊子、麵皮子。
涼州「三套車」為大眾化的美食,被稱為涼州快餐;涼面的製作用精粉兌蓬灰,摻入少量的清油,反復揉揣,揉好後要「餳」三四個小時,然後根據需要拉成各種形狀,或細、或粗、或寬等。煮好,放進涼水激兩遍,然後用清油「拌」兩遍;而涼州大月餅,除了千層餅變形的色澤花紋十分漂亮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大」。
除此之外,漿水面也是一大名吃,做好的漿水面看上去嫩黃柳綠,紅油浮面,酸辣可口,色味俱佳。米湯油饊子也是涼州特色小吃之一,米湯用涼州特產黃米和少許扁豆調入砂鍋用旺火熬成,再將少許麵粉或玉米澱粉打成糊狀兌入。
釀皮子是麵粉制的食品,色澤晶瑩黃亮,半透明如玉,切成筷子粗細的長條狀食品,再加上醬油、香醋、蒜汁、辣椒油、精鹽等調料即可食用。
(1)天祝縣小吃擴展資料
甘肅武威有十大特產:
1、涼州羊羔肉
涼州羊羔肉質地細嫩,肥而不膩,瘦而不膻。成為膾炙人口的美味佳餚。據史料記載,遠在唐代,涼州畜牲天下馳名。在民間羊羔肉的聲譽用一句話形容:「寧吃一頓紅燒羊羔肉,不坐三請六聘九家席」。
2、武威釀酒葡萄
是甘肅省武威市所轄民勤縣、涼州區和古浪縣的特產。武威市具有種植優質釀酒葡萄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優勢和氣候資源優勢,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歷史悠久。武威釀酒葡萄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3、甘草
是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大面積種植的一種地產中葯材。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由於氣候趨於乾旱,縣境內部分河道及湖泊逐漸乾涸。甘草屬耐乾旱植物,有防風固沙,遏止荒漠化的作用,且種植經濟效益良好。
4、岔口驛走馬
是天祝藏族自治縣,華藏寺鎮所產「岔口驛走馬」聞名全國。岔口驛馬以善走對側快步而聞名,騎乘時步伐快速平穩,無顛簸之感。馬匹終年放牧,適應惡劣環境,耐勞持久,抗病力強。據《漢書》記載,在漢朝就以「畜為天下饒」著稱。
5、民勤紅棗
民勤紅棗,皮薄肉厚,核小味甜。民勤紅棗已有200多年栽培歷史,具有養胃健脾,益血壯神,防癌抗癌之功效,年產量3000多噸。
6、天祝白氂牛
白氂牛生長在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獨有。故命名為「天祝白氂牛」。白氂牛生長在海撥3O00多米的嚴寒地區,適應高寒缺氧環境,獨特高山牧場,屬於半野生放養。白氂牛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顯著特點,是純天然保健綠色食品。
7、民勤羊肉
民勤羊肉,是武威民勤縣獨有。經國家質檢總局審核認定的地理標志產品。是指民勤在特定環境飼養的特定品種,民勤羊肉的做法最著名的有「黃燜羊肉,開鍋羊肉,燒烤羊肉」最具經典的是「大水羊肉和鎖陽羊肉」。
8、民勤枸杞
武威民勤枸杞,具有色澤紅潤,顆粒飽滿,甘甜味美,含糖量豐富的特點。民勤枸杞歷史悠久,據《本草綱目》記載,「古者枸杞,河西及甘州者……」。全縣種植枸杞面積達10.21多萬畝,乾果總產量達1.5萬多噸。
9、涼州核桃
涼州核桃是涼州區林業技術推廣中心推行「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產業」的生產模式。目前核桃種植面積達12.8萬多畝。
10、涼州皇冠梨
武威涼州皇冠梨,特點「果肉潔白,質地細膩,鬆脆多汁,風味酸甜」,涼州皇冠梨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是武威特色農產品!
2、武威美食有那些
1,涼州「三套車」
涼州「三套車」,是指涼州行面、臘肉、冰糖圓棗茯茶,為大眾化的美食,被稱為涼州快餐。
2,中秋大月餅
涼州大月餅,除了千層餅變形的色澤花紋十分漂亮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大」。
3,漿水面
做好的漿水面看上去嫩黃柳綠,紅油浮面,酸辣可口,色味俱佳。製作漿水面,面條的種類不拘,擀壓拉均可,關鍵在於漿水漚制的好壞。
4,米湯油饊子
米湯油饊子是涼州特色小吃之一。米湯用涼州特產黃米和少許扁豆調入砂鍋用旺火熬成,再將少許麵粉或玉米澱粉打成糊狀兌入。這是一種經濟實惠的風味食品。
5,麵皮子
釀皮子是麵粉制的食品,色澤晶瑩黃亮,半透明如玉,切成筷子粗細的長條狀食品,再加上醬油、香醋、蒜汁、辣椒油、精鹽等調料即可食用。
6,人參果
武威張義鎮、黃羊川鎮、十八里堡鄉均產人生果,其生長在海拔2200米、氣候寒涼,土壤、空氣無污染的特殊地理環境中,無核,口感爽脆,淡雅清香,不酸不澀。
3、土族美食 土族有哪些特色美食
土族特色美食:酥油炒麵、油炸饃、手抓大肉、手抓羊肉、沓呼日、海流、哈力海、燒麥等。
1、燒麥是一種以燙面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
2、手抓羊肉,源遠流長,是生活在我國西北的蒙古、土、藏、回、哈薩克、維吾爾等民族喜愛的傳統食物,吃法有三種,即熱吃、冷吃、煎吃。
3、油炸饃,酷似八角形的小帽子,不止外觀優美,更是香甜可口的油炸極品,須注意一點就是,本土油炸饃必須用本土的土榨花生油方可炸出它的原汁原味。
4、哈力海是土族特色小吃,是土族人民比較講究的食品之一。每當節日、婚禮或家裡來了客人用它來接待。
,5、酥油炒麵就是加入酥油炒麵的茶點。競凡先生在《歷代漢番茶馬互市考》一文中說: 「番人夙以游牧漁獵為主,故其食料多屬肉類,必以植物性食料以資調解。
4、蘭州的幾個縣區中,哪一個經濟實力最差?
蘭州市經濟統計分區
你好,我是蘭州人,回答你的問題。蘭州現轄城關區、七里河區、安寧區、西固區、紅古區五區,及皋蘭、榆中、永登三縣,總面積13085.6平方公里,常駐敬唯人口360多萬。GDP總量為2500多億。城關區,GDP總量為950億,著名景點有五泉山、百里黃河風情線、蘭州市博物館、白塔山、蘭州碑林等。七里河區,GDP總量為450億,有石佛溝、黑鷹寺、雲霖寺等名勝游覽場所,具有北方特色的牛肉麵、烤羊肉、甜醅子等諸多風味小吃。 西固區,GDP總量為400多億。安寧區,GDP總量為170億。蘭州新區,GDP總量為164億,甘肅省下轄的國家級新區,是蘭州、白銀兩市的接合部。紅古區,GDP總量為130億。紅古區位於蘭州遠郊區,地處蘭州、西寧兩大省會城市的幾何中心。永登縣,GDP總量為107億,是馬家窯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榆中縣,GDP總量約105億,高原橘晌夏菜基地。皋蘭縣53億,有世界第一古梨園。數據為網上查的,僅供參考,不屬官方。^_^^_^。
您好,蘭州下轄6區3縣,2017年GDP總量2523.54億元,各縣區經濟如下!
再來看一下甘肅各地級市經濟:
所以蘭州總得來說各主城區經濟實力都不錯,光一個城關區在甘肅各區縣是巨無霸級別,比甘肅經濟第二大地級市都多!
但是蘭州縣域經濟嚴重拖後腿,單就經濟總量來說皋蘭縣最差!但同屬於蘭州管轄,希望能夠抱團發展!
現在是永登最差
永登城市人口多,到縣城有處吃沒處尿,特別是農村人,外地人到永登縣城來沒有廁所。
蘭州有三縣五區,分別是城關區、七里河區、安寧區、西固區、紅古區、榆中縣、皋蘭縣、永登縣。五個區的經濟實力肯定比三個縣好,縣發展最好的是永登縣,其次是榆中縣,皋蘭縣相對最弱。
永登縣,差的跟不發展,落後縣。
永登現在最差
改革開放41年了,據說永登縣的中堡鎮還是保持了41年前的原貌!
作為一名老蘭州人,我覺得最差的屬於永登縣了吧。
在蘭州市三縣五區中,我們不把區放裡面來比較,因為區的經濟肯定是要強過縣的,在五區之內,紅古區遠離蘭州市,所以毋庸置疑,經濟實力是最差的。先比較榆中縣、皋蘭縣、和永登縣的經濟發展。
在這亮伍培幾年的發展中,榆中縣已經摘去了貧困縣的帽子,而且榆中縣現在定位城市副中心,有榆中生態創新城,並且規劃有地鐵4號線,所以榆中縣的發展可謂是一片光明。榆中縣和平鎮最近幾年發展也異常迅速,萬丈高樓平地起,各大高校也建立在和平鎮。
皋蘭縣也有著不錯的發展。蘭州市動物園新址選址皋蘭縣忠和鎮,蘭州文創城大盤也在皋蘭地界,雖然發展規模沒有榆中縣宏大,但是皋蘭縣城的面貌最近幾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永登縣就相對來說比較差了。一方面離蘭州市區較遠,無法得到蘭州市發展的紅利,另一方面,永登縣也無大型企業支撐。離開永登十年了,現在回去看永登城市的面貌,和十年前城市的面貌差別不是很大。最令人痛心的一點是,今年路過永登縣和天祝縣,雖然是兩個彼此接壤的縣城,可是天祝縣和永登縣的發展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天祝縣境內的國道,已經從幾年前的砂石路變成了如今的柏油馬路,而在永登境內的馬路,還是幾年前一樣的砂石路,而且還是坑坑窪窪,塵土飛揚。這樣一幅場景,就發生在天祝縣賽什斯鎮和永登縣民樂鄉的交界處,對比尤為明顯。真的令人痛心。
所以,三縣之中,榆中縣發展最有前途,永登縣發展最為緩慢。
5、誇誇我的家鄉作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誇誇我的家鄉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誇誇我的家鄉作文1我的家鄉是美麗的鄭州,那裡的美食是讓人回味無窮,尤其是我們這里的特色菜:燴面晚上吃燴面放上牛肉片,那真是太美味了,還有胡辣湯,喝上一口真是美味爽口啊!
我還一直關注著我們鄭州的建築吵汪搭物,比如:玉米樓,它全體高280米,是 20xx年12月13日開始建設的,人們投資22億元人民民幣建設,玉米樓周圍路線復雜,會有人常常迷路。
中原福塔是鄭州最高的塔,也是鋼鐵打造的電視發射塔,總高是388米,人們投資8.36億元,才建了中原福塔。
也有很多在我們鄭州的大名人,還有的名人,用他們的英勇創造自己的神話:比如:大禹,他是在13年裡一直辛苦的治水,設計了治水的方法,帶著百姓治了13年的水終於治好了。
我還知道人們喜歡的人民公園,裡面有假山,小朋友們會上假山上跑著玩耍,還有很多的機器,比如:釣魚,碰碰車,各種各樣的項目。
如果你想來吃美食,看建築,拜名人,玩耍,可一定來鄭州看一下。
誇誇我的家鄉作文2我的家鄉座落在黃土高原,陵棗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個個人都很熱愛勞動,你知道這是什麼地方?你肯定猜出來,就是我的家鄉——清澗城。
我的家鄉風景特別美,有巍峨的筆架山,一年四季,都是一片綠油油的,因為,上面種著松柏,除了筆架山之外,還有魚兒峁,從上面看,就像一條活潑的魚,還有著名的藏雪樓,毛澤東爺爺在那裡寫了一首優美的詩,叫《沁園春·雪》,接著,黃河大橋也是有名的,那是清澗縣第一大橋,非常美麗、壯觀,春天,萬紫千紅,柳綠花紅,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美麗極了。
我的家鄉有特色小吃,秋天,有那甜甜的、紅紅的棗子,還有美麗的果餡,另外,還有著名小吃煎餅,夏天,吃了煎餅,清涼爽口,非常美味,還有細細長長的粉條。
我的家鄉有地方文化,有陝北秧歌,我最愛看了。陝北民歌也非常有名,唱出來,優美、動聽。還有清澗道情,老爺爺、老奶奶都愛唱一唱,我也是經學陪著爺爺奶奶看的。
我們小小的清澗城,也有很多特色,一下子怎麼說的完呢?你想來了解,就來看看吧!我在等著你們。
我的家鄉真是個好地方,我愛我美麗的家鄉。
誇誇我的家鄉作文3我的家在一個美麗的地方。
春天,百花盛開,山上的樹木抽出了新的枝條,長出了嫩綠的葉子。河裡的冰融化了,變成水慢慢地流淌。花園里的花開了,有百合花、迎春花、桂花。。。。。。蝴蝶和蜜蜂在花叢中嬉戲,真像一幅美麗的畫卷。
夏天,太陽烘烤著大地,知了熱得叫個不停。爺爺奶奶們在樹下乘涼,有的在下棋,有的在聊天。。。。。。而小朋友們呢,一放學就奔向河邊,有的在玩游戲,有的在河裡游泳。。。。。。看!他們玩得多開心。
秋天,農民伯伯在田裡收割稻子。果園里,碩果累累,蘋果紅彤彤的,梨黃澄澄的。果農們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冬天,雪花飄揚,到處一片雪白小數換上了銀裝,冬爺爺給小河蓋上了一層厚厚的被子。啊!冬天真美!
我愛我的家鄉!
誇誇我的家鄉作文4我們的家鄉,一年四季都非常美麗。
春天到了,一群孩子在小溪里玩耍、捉魚,那清澈的小溪「嘩嘩」地快活地流動著,像一位出升拿色的音樂大師在為人們演奏一曲動聽而又美妙的歌曲,孩子們一邊欣賞著美妙的音樂一邊捉著那在水裡游來游去的小魚。他們玩的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玩累了,他們便躺在岸邊柔軟的草地上,那草地像一張柔軟的床,孩子們不一會便進入了夢香。夏天,孩子們早早地就盼望著夜晚的到來,因為晚上會有河蟹在等著他們。夜晚,孩子們便會拿著手電筒走到河堤邊照來照去,河蟹見到光亮,便會趴在那兒一動不動,時間不久,孩子們都會滿載而歸……
秋天,果園里那紅通通的蘋果,高高地掛在樹上,像一個個娃娃羞紅了臉;還有那黃澄澄的柿子金燦燦的梨;火紅的石榴也笑開了嘴,露出了紅紅的牙齒。果農們看著他們,也都開心地笑了。孩子們來到果園里,都敞開肚子,大吃特吃,手上、臉上沾滿了果汁,個個美滋滋的。
冬天,河面上結了一層厚厚的冰。孩子們在冰上盡情地玩耍,有的在滑冰,有的在進行陀螺比賽,還有的在冰上鑿了一個洞,耐心地等待著魚兒早點上鉤……
這就是我美麗的家鄉,孩子的樂園,我愛我的家鄉!
誇誇我的家鄉作文5我的家鄉是一個小鎮,那裡風景優美,綠樹成陰。
春天,樹上的枝條長出了嫩綠的葉子,小草探出了小腦袋,好奇地四處張望著這美麗的世界。花兒也紛紛盛開了,有紅的、藍的、粉的、皇的、紫的,千奇百怪,五光十色。花兒散發出陣陣迷人的芳香,引來了一大群蝴蝶和蜜蜂,蝴蝶在空中隨風舞動,蜜蜂在花兒上采蜜,組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夏天,樹葉更綠了,到處都有蜻蜓在綠油油的草叢里飛來飛去,花兒開得更鮮艷了,池塘里的荷花開了,粉紅粉紅的,荷葉像一把把綠色的小傘,青蛙蹲在荷葉上放聲歌唱。
秋天來了,到處是豐收的季節,大量的水果都上市了,有火龍果、橙子、提子等等都滿足了我們的小嘴巴。
冬天,天氣變冷了,孩子們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出來玩耍。
家鄉的四季像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我愛我的家鄉。
誇誇我的家鄉作文6我的家鄉在武義,那裡有一個地方叫牛頭山,最高海拔1560米。這里樹木長得蔥蔥蘢蘢,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的,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遮住了藍藍的天空。
早晨霧從山谷里升起來,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里。太陽出來了,千萬縷像利劍一樣的金光,穿過樹梢,照射在遊客身上,給人帶來如絲的愜意。
這里不僅由山而名,更因水而靈。山內溪谷環繞,外外有瀑潭,眾多的溪谷瀑潭與四周群山剛柔相濟,充滿詩情畫意。有忽隱忽現的流雲瀑,有形影不離的鴛鴦瀑,險峻異常的潛龍澗等。你一定想不到形成各種瀑布的水竟然絕大數是山體中滲出的山泉水,喝一口,甘甜的味道真沁人心脾。讓人如在仙境當中。
最有趣的當然是那跨峰索橋,長長的索橋搖搖晃晃,橫跨兩座主峰,底下萬丈深淵,讓人看了就心慌,當我膽戰心驚地走過去,發現波瀾壯闊的牛頭山就在我腳下,心想我終於征服了它,回頭在看索橋,你就會覺得索橋變好玩了!
這就是美麗的牛頭山,也是我可愛的家鄉。
誇誇我的家鄉作文7今天,媽媽帶我回了趟老家。
剛進小村莊,一陣陣微風伴隨著一縷縷花香向我吹來,頓時讓我感覺到神清氣爽。
家鄉的天空是湛藍的,家鄉的空氣是清新的,家鄉的喝水是清澈的,站在鄉間小道,望向一片片稻田,猶如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家鄉的樹鬱郁蔥蔥,姿態不一,有的像是一把打傘,為人們遮住陽光;有的像是在向我們招手打招呼;有的像是保衛家鄉的衛士,站的筆直筆直的。
站在房頂上向遠處眺望,綠油油的小草就像是一片無邊無際的綠色海洋,而「海」的中間還有一些五彩繽紛生機勃勃的小花兒組成的「珊瑚」。有時還能碰巧看到放牛歸來的小牧童,看到這一幕使我不禁想起清朝詩人袁木的《所見》一詩中的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我的家鄉,風光秀麗,柳綠花紅,安靜祥和。家鄉雖然不是什麼名勝古跡,但卻是我們成長的地方,留下了無數美好的回憶,是我們心靈深處溫暖的港灣。
我愛我美麗的家鄉!
誇誇我的`家鄉作文8我的家鄉非常羨麗,那裡的山美、水美、一切都美。變化真是日新月異,氣象萬千。
院子里的樹十分漂亮,一棵棵、一排排環繞在大山爺爺的身旁,每年都有新的樹苗來到。每棵樹每天都在扭動著自己的腰肢,讓自己精神起來。
每天清晨走出大門,來到院子里,我都要深吸一口氣,放平心態,讓自己這一天過得快樂無比,精神飽滿,空氣真是清新極了!
站在平台上,向四周放眼望去,看到一望無際的田野,像一塊綠地毯鋪在地面上,美麗極了!看見了農民伯伯在勤勞地栽種蔬菜、糧食作物,這讓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名言: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呀!現在的蔬菜已經成熟了,像一個個開放的煙花;一個個玉米棒子似燃燒的火炬;一車車蘿卜堆起來像小山一樣……
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大沙場,這里正在建設滬蓉西高速公路和宜萬鐵路,以後還要把公路修到老家的門口,這樣我回老家就方便多了。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家鄉修起了一棟棟漂亮舒服的平房,家鄉的人們也開始富裕了,奔向了幸福的小康之路。
家鄉的變化真大,祖國的發展也真快,我真喜愛我的家鄉!
誇誇我的家鄉作文9我的家鄉在哪裡?在江蘇省太倉。你的家鄉美不美?當然美了,風景優美令人心曠神怡。什麼,不信。那就由我這個小導游給你介紹一下吧!
太倉市最美的公園是金倉湖。那裡風景特別優美。當你踏進金倉湖的大門時,首先進入你的眼簾的是那富有鄉村自然氣息的石路。走在不平整的石路上,就會感到你彷彿融入了整個大自然中。繼續往前走,即將看到的是一座高大挺拔的樹屋。遠遠望去,像是真的。但走近一看,又是假的,真讓人捉摸不透。在樹屋的中間,有一條長廊,樹和長廊的連接之處,是一座吊橋。小朋友們總喜歡在吊橋上搖一搖,這樣如果不是穿著現代的服裝,還真以為在遠古時代呢!不過你可不要認為這座吊橋是這座公園的招牌景點。繼續跟我往前走,你將看到的是本公園最長的吊橋。它總共有200米長,每一百米的地方會 有一個小亭子。走在這座最長的吊橋上,看著下面的湖,難免有點膽戰心驚。但的確很刺激。
怎麼樣,很美吧!不過光看我的作文還是不夠的,還是請你親自來一趟吧。
誇誇我的家鄉作文10我的家鄉在濮陽,是一個很美的城市,我這就誇一誇家鄉。
先誇一誇家鄉迷人風光有許多,如:綠色庄園、濮上園、戚城公園等,都是一道道秀麗壯美的風光啊!
我的家鄉還有許多豐富的物產,比如:小麥、豆子、大米、石榴、蘋果、梨、桃、杏等。哎,對了,我們家鄉還出產一種非常重要的,也是別的地方沒有的――石油。
再誇一誇家鄉的變化,以前的家鄉到處是泥土鋪的路,一下雨,路上到處是深深淺淺的小坑,到處是平房,日子過的也很窮。現在,泥路變成了柏油馬路,平房變成了家屬樓,變化真是太大了。
最後讓我們暢想一下家鄉的未來:到處是二十幾層的高樓大廈,道路兩旁綠樹成陰,鮮花盛開。立交橋四周有綠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圖案的花壇,各種各樣的車輛在橋上橋下來來往往,川流不息。每家至少有一輛環保型汽車。
這就是我的家鄉――濮陽。
誇誇我的家鄉作文11我的家鄉在天祝,這里物產豐富,景色優美。
這里的白氂牛樣子十分威武,體質也非常好。它全身上下都是白色的,聽媽媽說,白色象徵著吉祥,於是白氂牛就成了我們家鄉的吉祥物,每逢過節,人們都跳起了白氂牛舞。那為什麼外地人都紛紛趕到天祝來買氂牛肉吃呢?原來白氂牛肉的營養很豐富,而且白氂牛肉唯獨天祝有。
這里是白氂牛的故鄉,也是一個旅遊風景區。這里的景色十分美麗!就像神話故事裡的仙境一般。最神奇的要數瑪雅雪山天池,站在馬牙雪山天池,大有「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感覺。據當地人講,你若在天池邊大聲喧嘩,大聲吼叫,原本晴朗的天空,頃刻間便會霧雲密布,雷聲大作,傾盆大雨直泄而下。在馬牙雪山腳下還有兩個天池,一個打一個小,也稱之為「姐妹湖」。她倆偎依在馬牙雪山的懷胞里,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蔚藍的光芒,顯得格外清澈明亮,柔美靜謐。微風吹來,水面泛起微微的漣漪,給平靜的湖面增添了無盡的生機和活力。讓人留戀往返。
啊!這就是我美麗、可愛的家鄉,這里有神奇的白氂牛,有美麗的風景,有熱愛她的子民,還有那守護她的馬牙雪山。歡迎大家來觀光旅遊!
誇誇我的家鄉作文12我的家鄉是江蘇宿遷,在江蘇省的北邊,向北靠近山東。
我的家鄉風景很多,數駱馬湖最為有名。它是一個很大的湖,湖水清澈見底,天空飛翔著捕魚的水鳥忽上忽下的。這次過春節,我們去了駱馬湖邊。發現湖水在寒風的作用下結了一層很厚的冰,好像一個巨大溜冰場,我們還在冰面邊上走來著,挺好玩的。
我的家鄉還有一條河,它的名字如雷貫耳——-京杭大運河。它起源就是我們現在的杭州,終點是北京,不過她流經我的家鄉宿遷城區,就像一條軟軟的腰帶纏繞著這個城市,城市和外邊的郊區是通過跨在運河上好多座大橋相連的。
宿遷歷史上可有名了。因為宿遷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歷史名人,就是項羽,是非常有名的軍事家,號稱「西楚霸王」。下次再回家鄉,我准備去「項羽故居」走一走、看一看。
宿遷好吃的特產也很多。有北方人最愛吃的大煎餅,車輪餅,駱馬湖的小銀魚,山楂糕等等。這是每年回家我們在餐桌上必點的幾道菜。
我爸爸從小在宿遷長大,他很懷念家鄉空氣的味道,懷念河邊蘆葦發的新芽。
誇誇我的家鄉作文13我的家鄉在滑縣高平那裡風景如畫風光秀麗。
春天,柳樹搖著綠色的長辮子,小草探出頭來,花兒醒了,無邊無際的田野長大了。
到了夏天,太陽公公紅彤彤的,樹木茂盛,茂密的枝葉像扇子一樣四面展開,我們在樹蔭里玩捉迷藏,吃雪糕,游泳。
穿著金色的秋姑娘來了,樹葉像胡蝶一樣飄落下來,果樹上掛著一個個紅色的小燈籠,大家臉上都笑開了花,因為糧食都豐收了。
冬天來了,雪花紛紛揚揚,好像給我的家鄉穿上了白色的毛衣,冬天是我們孩子最喜歡的季節,我們在雪地里快樂地堆雪人,打雪仗。我們給雪人戴一項紅色的小帽子,在胖胖的身體外面穿上漂亮的花衣服。我們用最快樂的方式來度過寒冷的季節。
這就是我迷人的家鄉,假期里歡迎大家到我的家鄉來玩喲!
誇誇我的家鄉作文14我的家鄉---洞頭,是百島之縣,那裡有很多美麗的景點;洞頭的烏龜岩很有名,遠遠望去,有兩塊巨石趴在山上,就像一隻烏龜在那裡睡覺;烏龜岩也應由此得名。
以前去烏龜岩,要走彎彎曲曲的山路,路上到處是雜亂無章的碎石,還有密密麻麻的山草;現在可好了,已經有從山腳到山頂的樓梯。我可以上下來回走好幾次,也不覺累。路不像以前有草叢,很好走了,還可以休息、乘涼。到了山頂,還有陽台,站在陽台上往下看,山下的車,就像螞蟻一樣行走。陽台四周還有圍欄,很有安全感。到了山頂,有兩塊巨大的岩石,屹立在上頂,岩石的下面和四周有很多小岩石依喂著,就像一群小豬圍著母豬吃奶;這樣烏龜就有腳、有尾巴,兩塊岩石形成頭、還有烏龜殼,就像一隻真的烏龜一樣栩栩如生,烏龜岩的四周有叫不出名的各種各樣的山樹,山樹裡面有各種各樣的花草,遠遠就能聞到一股清香,山上的空氣真干凈清澈。烏龜岩的風景還有很多很多的地方,所以引來了許許多多的遊客。
洞頭是國家5A級風景旅遊區,它還有很多旅遊景點,這里著名的風景區「烏龜岩」它就在我的家鄉洞頭大門島,歡迎全國人民到我的家鄉來遊玩,我在這里等著您!
誇誇我的家鄉作文15我的家鄉在長沙市寧鄉縣,是那裡可美了,有高高的大山,綠綠的草坪,還有那美麗的野花。
我們那裡一年四季都有很多的蔬菜,有紅紅的辣椒、綠綠的大白菜、金黃的大南瓜、翠綠翠綠的大冬瓜,還有柄上長著小刺的紫色的茄子,五光十色,美麗極了!到了秋天,我每當挎著小竹籃走進外公的菜園時,我的心裡充滿了快樂。
我摘菜的時候,就像是故事裡的小猴似的,丟了芝麻又想去摘西瓜,所以我摘了辣椒又想去扯冬瓜呢!
我的家鄉不但有營養的蔬菜,還有很多好玩的。抓小魚是我最愛玩兒的了,我總是纏著外公帶我去抓小魚,每當我把手伸進清澈的水裡時,我都會感到一陣清涼,心情舒暢,讓人久久不能忘懷。我還聽媽媽說,她以前經常跟著外公去抓小魚小蝦呢!
我的家鄉空氣新鮮,每天早上,太陽剛剛升起,公雞就喔喔地高聲啼叫著,好像在說:「起床啦!起床啦!再不起床太陽就曬屁股啦!」大水牛神氣地邁著步伐,羊兒在草地上吃著綠綠的草,一群群鴨子在水裡游來游去,小鳥在樹上唱著動聽的歌兒,小貓在屋頂上悠閑地曬太陽。
你看,我的家鄉多美呀!
6、56個民族 56種美食,知多少
56個民族 56種美食,知多少
56個民族56朵花,56個民族是一家。但這56個民族卻又有著各自的習俗各自的傳統和各自的飲食習慣。那麼,今天就來科普一下56個民族的56種民族特色之美味佳餚吧!
漢族·餃子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而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漢族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蒙古族·烤全羊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回族·面點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
苗族·酸湯魚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傣族·豬肉乾巴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腌蛋、干黃鱔等。
傈僳族·漆油燉鴨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習慣於飯菜一鍋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飯時,先把米放入鍋內熬煮,中間更換兩次水,待米快熟時,放進青菜、白菜直至菜爛。典型食品:有漆油燉鴨、清水煮小豬、豬蹄珍珠粥等。
藏族·酥油茶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
壯族·寧明壯粽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族擅長烤、炸、燉、腌、鹵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典型食品: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餚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桿,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等。
朝鮮族·泡菜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鹹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餚。朝鮮族泡菜做工精細,享有盛譽,是入冬後至第二年春天的常備菜餚。朝鮮族節日菜餚品種繁多,並備時令名菜。朝鮮族名菜名點很多,主要有神仙爐、補身爐(又稱補身湯、狗肉火鍋)、冷麵、打糕、朝鮮泡菜等。另外還有:醬牛肉蘿卜塊;鐵鍋裡脊;生拌魚等朝鮮族風味菜餚。
高山族·米酒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以稻米為日常主食,輔以薯類和雜糧。高山族普遍愛食用生薑,有的直接用姜蘸鹽當菜;有的用鹽加辣椒腌制。高山族過去一般不喝開水,亦無飲茶的習慣。泰雅人喜用生薑或辣椒泡的涼水做為飲料。據說此種飲料有治腹痛的功能。過去上山狩獵時,還有飲獸血之習。不論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飲用自家釀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納西族·麗江火腿粑粑
納西族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勤勞節儉的納西人,喜歡喝酒、飲濃茶,愛吃酸、辣,甜味的食品。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等。
布朗族·竹筒茶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個嗜好,並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間還常把酸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
阿昌族·酸辣谷花魚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後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
怒族·琵琶肉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怒族飲茶是仿製藏族的酥油茶而製作的漆油茶。常可作為產婦或體弱者食用的補品。典型食品主要有:琵琶肉、漆油燜雞、燒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鄂溫克族·鄂溫克酸奶子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純畜牧業生產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牛奶,不僅以鮮奶為飲料,也常把鮮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製品。主要奶製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乾和奶皮子。最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塗在麵包或點心上食用。
鄂倫春族·鄂倫春烤肉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有特色的食品主要有曬肉乾、曬肉條、灌血清、手把肉、烤肉、燒肉、樺樹汁等。
赫哲族·殺生魚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赫哲族的飲食,分魚肉、獸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個種類,其中,尤以食魚為獨特。赫哲人的食魚,有殺生魚(塔拉克)、魚片(拉鋪特克)、刨花(蘇拉克)、烤魚(稍魯)、烤魚片(達勒格切)等。
門巴族·蕎麥餅
門巴族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在勒布地區的門巴族人,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吃蕎麥的方法,其作法是:用一塊圓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攤上糊狀的蕎面烙成餅,然後再抹奶渣、辣椒、鹽水等佐食。
白族·柳蒸豬頭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的風味菜餚很多。生皮是為白族逢年過節必備的菜餚之一,是用多種辛麻辣拌成的冷葷菜。毛驢湯鍋,是用毛驢肉燒制而成。柳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名菜之一,是用豬頭放在柳條架上入鍋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節特製的糕餅,用發酵面團加佐料蒸制而成。
保安族·饊子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的飲食多以小麥、青稞和玉米為主,一般做成饅頭、面條、油香、饊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豬、馬、驢等非反芻動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獸。
布依族·五色花米飯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特別是居住在雲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楓葉節,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等各種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達斡爾族·「二米飯」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蕎麥面為主。平時,喜用肉燉蔬菜。常吃魚,主要烹調方法是清燉和清蒸。典型食品有燕麥炒米、面等。所謂「二米飯」是蕎麥米和小米或稷子米混煮而成。
德昂族·酸筍燉雞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味的腌菜、腐鹵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
東鄉族·東鄉族棧羊肉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製作'棧羊'肉,獨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鍋上蒸'發子',屠宰棧羊吃發子是東鄉族改善生活的一種形式,當地有句諺語說:'先來的發子比後來的肉香'。東鄉族還善於把棧羊肉製成清湯羊肉,美味可口,滋補營養,老少皆宜。
侗族·侗族生酸菜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日常蔬菜十分豐富,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黃瓜、酸蘿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餚以酸味為主。不僅有酸湯,還有用酸湯做成的各種酸菜、酸肉、酸魚、酸雞、酸鴨等。相傳腌酸菜始於宋代。
獨龍族·蜂蛹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餚之一,有說獨龍族百歲老人較多,與常食蜂蛹有關。獨龍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俄羅斯族·烤麵包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蘇波」在俄語中是湯或湯菜之意。俄羅斯人切土豆、胡蘿卜多切成塊,而不切條。俄羅斯族人喜愛飲酒,善於製作各種食品和飲料。著名的是烤制麵包和製作啤酒。俄羅斯人稱啤酒為「畢瓦」,自製的味甜,不像一般啤酒味苦。
哈尼族·竹筒雞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地區物產豐富,烹飪方法獨特,具有本民族風味特點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雞、生炸竹蟲等,比較有名的風味菜餚還有蜂蛹醬、暴腌芭蕉心、酸筍炒麂子肉、肉鬆醬、清湯橄欖魚、螃蟹燉蛋清、煮蛇圓子等。
哈薩克族·奶疙瘩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乳酪等。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產,如:冬肉,馬奶子,奶疙瘩。
基諾族·芭蕉肉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喂養家畜或做烤酒。平時肉類來源多依靠狩獵。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條等。還有竹筒燒麂排,油煎掃把蟲。
京族·鯰汁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日常菜餚以魚蝦為主,常用魚蝦做成魚汁,作為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家庭飼養的豬雞,也是日常主要肉類來源。京族的典型食品有:魚汁,又稱「鯰汁」,是京族民間傳統調味品,以各種小魚經腌制而成。
景頗族·砂鍋燉竹鼠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典型食品主要有:竹筒烤魚、撒皮、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抓飯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人的日常飲食有饢、鍋貼、庫依瑪克(油饢)、包爾沙克(油炸面塊)、曲依包爾沙克(油炸果)、烙餅、油餅、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爾(水餃)、油饊子、奶油稀飯、抓飯、拌面、花捲等。
拉祜族·拉祜族烤肉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拉祜族烤肉別具風味,大都獵獲的野獸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葉將肉包住埋入火中,燒熟而食。典型食品主要有:拉祜族烤肉、松鼠乾巴、干糝、香草烤牛肉等。
黎族·竹筒飯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習慣將收割的稻穗儲於倉中,吃時拿一把在木臼中脫粒。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特色美食:竹筒飯。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燒烤,是珞巴族最常見的一種加工食物的方式。不管是植物性食物,還是動物性食物,都可以燒烤。整條魚投入火塘,埋上熱灰,用不多時便燜熟可吃。在山上捕獲到大的動物,除烤吃外,還切成肉條,烤熟後長期貯藏。
滿族·薩其瑪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滿漢全席是我國最著名的、規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又稱滿漢燕翅燒烤全席。滿、漢族合宴名稱。它是我國烹飪技藝發展的一個高峰。薩其瑪是滿族傳統風味糕點。「薩其瑪」是滿語,漢語叫金絲糕、蛋條糕。它用精粉、雞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紅絲等做成。
毛南族·酸食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毛南山地盛產紅薯,並在食物中佔一定份量。為能充飢和享受各種美味,吃的方法有火煨、水煮,切片煮糖水,蒸乾片,水磨取漿製作紅薯粉絲,整個兒煮、烤,或切片混入米飯中煲熟。酸食:是毛南族傳統的飲食習慣。夏天天氣炎熱,勞動歸來吃些螺螄酸,不僅清新爽口,而且還會防治腸胃消化不良和腹瀉等疾病。
仫佬族·腌豆角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備有酸壇腌制各種腌菜,有腌豆角、蒜頭等。
普米族·紅燒琵琶肉
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族普遍以飼養的畜禽為其肉食來源。常見的有豬、牛、羊肉,並能製作酥油、乳餅等乳製品。典型食品主要有:紅燒琵琶肉、醉雞、竹葉菜炒西紅柿等。
羌族·羊肉附片湯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羌族無論男女老少,均喜飲用青稞、大麥自家釀制的咂酒,咂酒的製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麴,封入壇內,發酵7—8天後即可飲用。典型食品:羌族特別講究葯膳,較為典型的葯膳菜有羊肉附片湯、羊歸湯。
撒拉族·撒拉族油攪團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按照伊斯蘭教義,撒拉族嚴禁飲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備酒。平時更無飲酒的習慣。日常飲料除清茶、奶茶和蓋碗茶以外,還常飲麥茶和果葉茶。典型食品:比利買海,又稱「油攪團」,撒拉族傳統風味食品,用植物油、麵粉製成。
畲族·豆腐釀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畲族大都喜食熱菜,一般家家都備有火鍋,以便邊煮邊吃。除常見蔬菜外,豆腐也經常食用,農家招待客人最常見的佳餚是「豆腐釀」。
水族·魚包韭菜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水族酸湯極有特色,有辣酸(辣椒製成)、毛辣酸(西紅柿製成)等多種。水族農民不善種菜,因而蔬菜品種比較單調,青菜、廣菜及大葉韭菜是最常見的蔬菜。美食:魚包韭菜
塔吉克族·手抓羊肉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塔吉克族最喜歡的食品為抓肉、牛奶煮米飯和牛奶煮烤餅。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歡用清水將較大的肉塊煮熟,然後蘸鹽吃,認為是原湯原味,民間把這種食肉的方法稱為「西爾烏」(手抓羊肉)。
塔塔爾族·古拜底埃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塔塔爾族婦女素以烹調技藝高超著稱,善於製作各種糕點,如用麵粉、大米加乳酪、雞蛋、奶油、葡萄乾、杏干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內層松軟,風味馳名新疆。
土家族·粑粑(糍粑)臘肉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現在屬於重慶市)。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仡佬族·扣肉底菜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仡佬族大都喜歡把鮮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薑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僅可以涼拌,單獨作菜,而且還可用來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土族·哈力海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日常菜餚以肉乳製品為多,當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節日食品。民間有不少以當地土特產為原配料製作的食品,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味食品如:哈力海、沓乎日、尕仁么、燒麥等。
佤族·鵪鶉肉湯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雞肉粥如茶花稀飯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現吃現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維吾爾族·烤羊肉串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過生活的「丁零」人。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包子、面條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卜(胡蘿卜)醬等。
烏孜別克族·米腸子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烏孜別克族人的食物主要是肉食和奶製品,蔬菜吃得較少,多吃羊、牛、馬肉。米腸子和面肺子是烏孜別克人喜愛的傳統小吃,做法精細。
錫伯族·辣罐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多數居住在新疆、東北,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辣罐是錫伯族人獨特的菜餚。通常將肉餡剁好,選用長辣椒切成2厘米一段將辣筋取出,再將肉餡灌入,掛糊後用油炸成金黃色撈出裝盤上席。
瑤族·荷包紮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瑤族人口較多,分布較廣,各地均有獨具一格的風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紮。
裕固族·燒殼子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其餘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氂牛、黃牛、羊奶為主製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裕固族還喜歡在大米飯里、粥里加些蕨麻、葡萄乾、紅棗,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黃米飯內加些羊肉丁、酸奶,作為主食。面點美食:燒殼子。
彝族·白水煮乳豬
彝族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彝」作為統一的民族名稱。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麵糊酸菜肉、白水煮乳豬等。
7、武威有什麼名吃
有涼州「三套車」(涼州行面、臘肉、冰糖圓棗茯茶)、涼面、中秋大月餅、漿水面、米湯油饊子、麵皮子。
涼州「三套車」為大眾化的美食,被稱為涼州快餐;涼面的製作用精粉兌蓬灰,摻入少量的清油,反復揉揣,揉好後要「餳」三四個小時,然後根據需要拉成各種形狀,或細、或粗、或寬等。煮好,放進涼水激兩遍,然後用清油「拌」兩遍;而涼州大月餅,除了千層餅變形的色澤花紋十分漂亮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大」。
除此之外,漿水面也是一大名吃,做好的漿水面看上去嫩黃柳綠,紅油浮面,酸辣可口,色味俱佳。米湯油饊子也是涼州特色小吃之一,米湯用涼州特產黃米和少許扁豆調入砂鍋用旺火熬成,再將少許麵粉或玉米澱粉打成糊狀兌入。
釀皮子是麵粉制的食品,色澤晶瑩黃亮,半透明如玉,切成筷子粗細的長條狀食品,再加上醬油、香醋、蒜汁、辣椒油、精鹽等調料即可食用。
(7)天祝縣小吃擴展資料
甘肅武威有十大特產:
1、涼州羊羔肉
涼州羊羔肉質地細嫩,肥而不膩,瘦而不膻。成為膾炙人口的美味佳餚。據史料記載,遠在唐代,涼州畜牲天下馳名。在民間羊羔肉的聲譽用一句話形容:「寧吃一頓紅燒羊羔肉,不坐三請六聘九家席」。
2、武威釀酒葡萄
是甘肅省武威市所轄民勤縣、涼州區和古浪縣的特產。武威市具有種植優質釀酒葡萄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優勢和氣候資源優勢,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歷史悠久。武威釀酒葡萄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3、甘草
是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大面積種植的一種地產中葯材。民勤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由於氣候趨於乾旱,縣境內部分河道及湖泊逐漸乾涸。甘草屬耐乾旱植物,有防風固沙,遏止荒漠化的作用,且種植經濟效益良好。
4、岔口驛走馬
是天祝藏族自治縣,華藏寺鎮所產「岔口驛走馬」聞名全國。岔口驛馬以善走對側快步而聞名,騎乘時步伐快速平穩,無顛簸之感。馬匹終年放牧,適應惡劣環境,耐勞持久,抗病力強。據《漢書》記載,在漢朝就以「畜為天下饒」著稱。
5、民勤紅棗
民勤紅棗,皮薄肉厚,核小味甜。民勤紅棗已有200多年栽培歷史,具有養胃健脾,益血壯神,防癌抗癌之功效,年產量3000多噸。
6、天祝白氂牛
白氂牛生長在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內獨有。故命名為「天祝白氂牛」。白氂牛生長在海撥3O00多米的嚴寒地區,適應高寒缺氧環境,獨特高山牧場,屬於半野生放養。白氂牛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顯著特點,是純天然保健綠色食品。
7、民勤羊肉
民勤羊肉,是武威民勤縣獨有。經國家質檢總局審核認定的地理標志產品。是指民勤在特定環境飼養的特定品種,民勤羊肉的做法最著名的有「黃燜羊肉,開鍋羊肉,燒烤羊肉」最具經典的是「大水羊肉和鎖陽羊肉」。
8、民勤枸杞
武威民勤枸杞,具有色澤紅潤,顆粒飽滿,甘甜味美,含糖量豐富的特點。民勤枸杞歷史悠久,據《本草綱目》記載,「古者枸杞,河西及甘州者??」。全縣種植枸杞面積達10.21多萬畝,乾果總產量達1.5萬多噸。
9、涼州核桃
涼州核桃是涼州區林業技術推廣中心推行「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產業」的生產模式。目前核桃種植面積達12.8萬多畝。
10、涼州皇冠梨
武威涼州皇冠梨,特點「果肉潔白,質地細膩,鬆脆多汁,風味酸甜」,涼州皇冠梨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是武威特色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