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孔廟紀念品
1、台灣文化·台灣的宗教和民間信仰·儒教和孔廟
台灣文化·台灣的宗教和民間信仰·儒教和孔廟
儒教原是教育之教,其活動場所多稱堂、祠、閣和廟等,恭奉孔夫子。儒教嚴格說起來只是一種信仰,雖然也具備宗教的特徵,但它沒有宗教儀式和教規教條,只是要求信徒們講道德,敬天地、君、親、師等。
台灣儒教活動場所與大陸一樣集中於孔子廟。台灣孔子廟與大陸一樣向為官方所建造,每歲春秋仲上丁日,亦由官員詣廟致祭,以示隆重。
台灣的孔子廟中,台南的一座是建築得最早薯蠢櫻,又是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座。台南孔子廟是在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建造起來的,這事同鄭氏政權咨議參軍陳永華的建議有關。據載,鄭成功去世後第四年,即1666年農歷八月,歲大熟,陳永華向鄭經建議興建聖廟、立學校,鄭經從之。於是擇地承天府的寧南坊,面魁山,旁建明倫堂。第二年春天,廟建成,名「先師聖廟」,鄭經率文武官員進行祭祀,以示隆重。祭祀時觀者數千人,可謂壯觀。接著,鄭氏政權設學於廟中,用以教育台灣同胞,宣傳中華民族文化。1683年清 *** 統一管理台灣後的第二年,由台灣府首任知府蔣毓英在此辦府學,被稱為「台灣首學」,人說這是在台灣開宣傳儒家思想之先聲。
台南孔子廟——「先師聖廟」剛建立時,規模還不怎麼大,到了清 *** 統一管理台灣後,進行多次的改建和擴建,逐步擴大了它的規模。建築形式,以漳泉的文廟為藍本,參考曲阜孔子本廟,顯得宏偉壯觀,庄嚴幽靜。目前人們所見的台南孔子廟,是在不久前修葺過的,以大成殿為中心,殿前左右為東西兩廡,接著為樂器庫和禮器庫。大成殿奉祀孔夫子,四配十二哲,東西兩廡奉祀先儒先賢。大成殿後面為崇聖祠,祠東西為兩祀庫,大成殿前面為露台,再前面為欞星門(也稱先師門),門之外東為祀門,西為義路,再前為泮池,欞星門東為名宦祠、鄉賢祠,西為孝子祠數叢、節孝祠,正殿東方有明倫堂、文昌閣、朱子祠,廟堂眾多而恢宏,可說是儒家的網路廟堂。大成殿、禮門、義路等,在盤根錯節、臃腫拖垂的古榕樹下,更顯得庄嚴肅穆。人們來到孔子廟前,可見「全台首學」的金字橫匾在紅院牆和古老大樹輝映下,顯眼奪目。進入正門,可見到一塊下馬碑,上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的漢文大字,並附有滿文小字,檔激令人見了頓起敬禮之情。
孔子廟無疑也是寺廟,但在台灣仍不能把孔子廟同其他宗教寺廟同等看等。在歷史上,孔子廟除了起一般寺廟的作用之外,還有一個其他寺廟所不能起的重要作用,那就是用以作為從事教育活動的場所。在台灣,建造孔子廟一般總是看做是教育台灣同胞的一項有力措施,這一點不論是倡建者或是重修者,都是很明確的,每次建造、重修孔子廟時,都立碑為記,在碑記中都提到了這件事。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其所以能深深地在台灣紮下根,自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而在台灣各地建造孔子廟,並用孔子廟來作為教育台灣同胞的場所,不能不說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台南向被稱為台灣省的文化古都,孔子廟就從這里最先建造起來,這里的孔子廟一直受到特別的重視和愛護,也是很自然的。
2、大龍峒孔子廟介紹?
台北孔子廟,又稱大龍峒孔廟。台北孔廟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同區大龍街。台灣台北孔子廟70年了,還保存如此完整。這里也是很多遊客打卡之褲消態如地。每一年胡閉知的9月28日是孔子的誕辰
3、台南孔子廟的相關活動
每年在九月二十八日之際,於台南孔廟文化園區登場的孔廟文化節,可分為一系列動靜態藝文活動。其中開筆禮儀式、孔林謝師活動以及魁星筆讓空,更是象徵孔廟文化的精神內涵。
開筆禮儀式,是以泉州府文廟致贈台灣府文廟「開筆石」,引悔襲泮池之水為墨開筆書寫後,由「開筆官」進行開筆儀式,共分為整肅衣冠、周遊泮池、拭手凈臉、叩拜孔子、敬謁文昌、硃砂啟智、敲響智鍾和開筆描紅。
儀式主要由拜(敬拜孔子像)、授(啟蒙老師講授基本最簡單的道理和勉勵祝福)、贈(贈送紀念品,如狀元粿、紅蛋等或贈祝福語)等內容組成。
開筆,俗稱啟蒙,是古代儒家兒童教育的重要儀式。古代兒童入學堂(或稱學舍、書房),家長提紅色謝籃,內備芹菜(象徵勤勉)、蔥(象徵聰明)、紅蛋、糖果、束修(學費)和文房四寶等置案上。先向孔子像三跪九叩,再向先生(今之老師古稱先生)三跪行拜師禮。先生於是以硃砂筆點斷句讀,開始授課,此稱開筆。
禮畢,紅蛋、糖果分給同學以示敦睦,芹菜與蔥家長帶回煮給學童吃,以祈其讀書聰明又勤坦前瞎奮。
在孔林謝師當中,孔林,又稱至聖林,在曲阜城北門外,佔地3000畝,周圍磚砌林牆長達14里,是孔子和他的後代子孫們的家族墓地。進入孔林,必須經過1200米的墓道,然後穿過石牌坊、石橋、甬道、到達孔子墓前。
孔子墳墓封土高6米,墓東是孔子之子孔鯉和他的孫子孔伋的墳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還存有石雕的華表、石人、石獸,都是依照墓中人當時被封爵位的品級所設置。整個孔林沿用2500年,內有墳冢十餘萬座,舉世罕見。
所謂的魁星筆,意指魁星爺手上拿的朱筆。魁星,又名魁星爺、大魁星君、大魁夫子,是讀書士子的守護神。其左手持墨、右手執筆,單足踩在鰲魚上,另一腳揚起踢斗,因此有「獨占鰲頭」的意思。
魁星爺曾發願要幫助考生,因此擁有魁星筆,等於擁有魁星的智慧與考運,意謂考生能金榜題名、高中進取,顯示高中之兆。
魁星為五文昌之一,五文昌分別為文昌帝君、關公、呂洞賓、魁星和朱衣。現今在台南孔廟的以成書院室內中央,設有五文昌帝君的神位,民眾可前往祈求智慧。
4、台灣第一座孔廟
台灣第一座孔廟是台南孔廟。
此建築落成於明永曆年間,是全台灣建成的第一座孔廟,也是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在台灣建立的第一所高等伏斗緩學府,清朝初期一度是缺模全台童生入學之所,因此亦稱全台首學。有「全台首學」之稱。
孔廟內設立「太學」,時任監軍御史陳永華被嗣王鄭經任命為「學院」,也就是太學的主持。由此在台灣島上,開始建起了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最高為太學,相當於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為中等教育;鄉設鄉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
所學內容,以講授三字經、千字文和儒家經典為主。那時規定:「凡民八歲入學,課以經史文章」。銷局接著,在台灣也開始實行了科舉制度:每三年州試一次,州試入選者又經府試、院試,取進者入太學;最後每三年一大試,成績佳者即可入朝為官。圖為台南孔廟大成殿。
台南孔廟的節慶活動:
迓媽祖:農歷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誕辰,每三年台南大天後宮媽祖出巡一次,附近寺廟也要派出神轎、陣頭以壯聲勢。台南大天後宮是台灣最早的媽祖廟,台南「迓媽祖」是台灣最早的媽祖進香及巡遊活動,清咸豐年間即有紀錄,巡遊的香路超過300公里,范圍涵蓋今天的雲嘉南高地區。
扒龍舟:端午節賽龍舟在當地俗稱為「扒龍舟」,台南是台灣最早進行端午節龍舟比賽的地區。在開賽前,必須進行請水神、接龍船、祭江等儀式,比賽結束後還要送水神、收龍船、謝江,並有傳統民俗藝術活動及歌舞表演,十分隆重。
做十六歲: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要替當年滿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表示已經成年,從此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父母准備鳥母衣、四果、七星亭、五牲、七碗甜芋等等一套規定的祭品帶孩子祭拜七娘媽廟。此風俗來源於牛郎織女傳說,傳說織女的姐姐們同情兩人的遭遇,便暗中保護他們的孩子,使他們平安長大。風俗流傳,逐漸形成了當地獨有的特色。
5、我國哪些地方修建了孔廟?
上杭孔廟
上杭孔廟座落在縣城東門學坪,又稱儒學學宮,迄今近八百年的歷史。整個孔廟端莊雄偉,巍然壯觀,布局嚴謹,氣勢宏大。廟宇高閣飛檐,殿堂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其建築與雕塑技藝極為高超,有"古建堪稱'世孤例',宮體殿式臻造極"之贊譽。此廟系福建現存的歷史較悠久,保存尚完整的古建孔屆之一。
上杭"先營學舍,後建孔廟"。據清乾隆二十五年編《上杭縣志》載:宋紹興二十九年(1156年)始營學舍並置學田。孔廟名稱幾經更易,宋嘉定至清康熙稱"儒學",清乾隆至同治稱"學宮",後經隆重祀孔。才稱"孔廟"。
據上杭有關史料記載:上杭孔廟因毀於水或壞於蟻,幾經遷徙修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曾原地重建。明隆慶,萬曆及清順治、康熙年間均有組織修築。
現在保留下來的孔廟以大成殿為主體,分前、中、後三租告門。殿前為東、西兩廊和名宦祠、鄉賢祠及戟門、泮池、欞星門,於2000年進行修復開放,重塑了高2.4米,重600餘斤的孔子銅像。
泰山孔廟
南京朝天宮
哈爾濱孔廟
台灣台北孔廟
台南孔廟
台灣台中孔廟
台灣高雄孔廟
台灣台北孔廟大成殿
台灣孔廟
台灣孔廟
趙頤柳
明清時期,隨著民族英雄鄭成功將台灣收回祖國的懷抱、大陸移民紛紛赴台拓墾和統治階級對台灣的加強管理,儒學也隨之進入了台灣,並對台灣的社會及文化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有「全台首學」之稱的台南孔廟落成於明永曆二十年(1666年),是全台灣建成的第一座孔廟,也是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在台灣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因為在此之前,台灣沒有任何比較正規的中國文化教育設施(比如私塾、學校之類的),因此,台南孔廟的建立標志著儒學正式進入燃型物了台灣,成為台灣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掀開了台灣教育史的嶄新的一頁,中華傳統文化及教育由此在台灣島上傳播開來。
孔廟內設立「太學」,時任監軍御史陳永華被嗣王鄭經任命為「學院」,也就是太學的主持。由此在台灣島上,開始建起了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最高為太學,相當於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為中等教育;鄉設鄉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所學內容,以講授三字經、千字文和儒家經典為主。那時規定:「凡民八歲入學,課以經史文章」。接著,在台灣也開始實行了科舉制度:每三年州試一次,州試入選者又經府試、院試,取進者入太學;最後每三年一大試,成績佳者即可入朝為官。
自此以後,台灣的文風初開,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開始播撒在台灣的土地上,並逐漸綻放出美麗的光彩。隨著清朝政府對台灣的加強管理,歷任的巡台長官都親自兼任台灣的學政(教育長官),凡設立的府縣均設立府縣儒學。因儒學是地方政府的官辦學校,大多設於各府縣的文廟(即孔廟)內,所以孔廟就成為儒教的主要活動場所。在台灣的孔廟中,最著名的就是台南孔廟和台北孔廟。
台南孔廟恢弘庄嚴,大成殿是全廟的建築中心,大殿內主祀孔子的靈牌,正上方懸有數塊橫匾,多為歷代皇帝所題。與一般的神廟不同,孔廟的大成殿內只有神位,沒有神像,更沒有香煙繚繞,酒肉陳雜的現象,充分體現孔子作為至聖先師的特點。後殿為崇聖殿,祀孔子五代神位,整個孔廟的建築風格和配置,與內地的孔廟別無二致。每年9月28日孔子誕辰日,台南市政府都在孔廟內舉辦盛大的祭奠,前來參典的官員、商賈、市民等近萬人,祭
奠之盛不遜於台北孔廟。
台北孔廟又稱「文廟」,始建於明末永曆十九年(清康熙四年,1665年),為鄭成功參軍陳永華倡建。後遭遇日本侵略者毀滅性的破壞。1925年,台灣人民決定重建孔廟,歷經艱辛,終於在1939年竣工,又經修繕擴充,孔廟已恢復昔日巍峨崇宏的面貌,被譽為「正統南中國式的孔廟」。因皮液此,台北孔廟又是台灣人民反抗外來文化侵略,堅持民族文化傳統的見證。每年9月28日在此舉行祭孔大典。祭禮由台北市政府主持,儀禮悉依古制,參祭者要穿古服,獻犧牲,舞八佾,奏大雅之樂;整個祭奠肅穆、庄嚴、隆重。
在孔廟的屋脊上,通常都有一對以上的竹形圓筒。竹筒代表著儒家士大夫的氣節,所以孔廟中竹筒是不可缺少的。與一般宗教的寺廟不同,在歷史上,孔廟從來都是從事教育活動的場所。
除了台南孔廟和台北孔廟外,凡是清朝設有府治或縣治的地方,像台中、新竹、彰化以及高雄、屏東、嘉義等地,都有孔廟。如彰化孔廟,始建於雍正四年(1726年),歷經擴建修葺,廟貌崇宏,可惜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炸毀。台灣人民於1972年在舊址上重新建起了一座規模更加宏大、廟貌更加庄嚴的孔廟。由此可以看到台灣同胞對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敬仰 。
德陽孔廟
孔廟又稱文廟,是祭祀孔子的廟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的儒家學說,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奉為正統思想,長達兩千多年。他被統治者尊為「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等。
最初的孔廟,是孔子居住過的「廟屋三間」。唐太宗貞觀四年詔令各州縣皆立孔廟。隨著儒家思想的傳播,孔廟還越出國界。歲月滄桑,人們始終對孔子保持一種特殊的尊崇,各地亦保留了不少孔廟。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德陽孔廟是我國西南地區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孔廟。
德陽孔廟,始建於南宋開僖二年(1206年),位於城東,明洪武年間遷建成城南今址。曾多次重修增補。現今的德陽孔廟,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建成的。它坐北朝南,廟內建築群佔地20700平方米,連同廟前孔子公園,共佔地29000平方米,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啟聖殿、大成殿、碑亭、禮禾亭、戟門、泮橋(泮池)、欞星門、萬仞宮牆、「道冠古今」、「德配天地」門等30餘處古建築。廟前孔子公園兩側,有書法名家所書的《論語》碑林。公園入口處,金碧輝煌、雕刻精美的石碑坊上,有香港孔教學院落湯恩思佳院長所書「孔子公園」四個大字。
廟前,立有「文武官員下馬碑」。孔子在古代被子尊為「至聖」、「文宣王」、「萬世師表」,文武官員都只能下馬下轎,步行入孔廟。進廟後,即見一座米紅色的高牆。這就是「萬仞宮牆」。它得名於孔子的學生子貢之語:「百官之富。」意思是說孔子家的圍牆很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的話,就看不到裡面建築的宏偉和美麗壯觀。這里用宮牆之高萬仞比喻孔子的學問和思想博大精深。
萬仞宮牆兩側,「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兩道門遙相呼應,象徵孔子的思想可以貫通古今,孔子之德與天地相配。
萬仞宮牆前的欞星門,用灰砂岩石修造,門上雕有造型各異的石刻圖案260餘幅,飛禽走獸,龍飛鳳舞,形態逼真,雕刻精美。欞星,雙稱天田星,在孔廟內設置欞星門,有尊孔如尊天之意。
欞星門左側有更冠亭,提醒我們參拜孔子時別忘了整頓衣冠。更冠亭對面還有省牲所。跨過欞星門,就來到呈半圓的水池棗泮池前。泮,是古代的學校。按照禮制,諸侯一級的學校,只能東西頁通水,稱為「泮宮」;天子一級的學校,可四周環水,稱為「壁雍」。孔廟的修建與興學有關,孔廟又稱學宮,最後在孔廟演變成半圓的泮池。封建科舉時代,考中秀才亦稱之為「入泮」、「入學」,意即進入孔學的大門。
過了泮橋,便函是戟門。因兩旁小耳房裡曾設置放有以示威儀的戟而名。到了祭孔之日,文武官員排弄於此整理好衣冠,在庄嚴肅穆的氣氛下,在鼓樂聲中,緩緩打開戟門,過戟門,而上大成殿。
穿過戟門,可觀賞禮樂亭。禮樂亭,是祭孔時擺放樂器,演奏禮樂的地方。中間兩座為雙檐六角,寶頂呈獸狀;側面兩座均為雙檐,上層為六角,下層為四角,寶頂呈現鳥狀。亭旁,清代古桂與之相映成景。
孔廟的主體建築大成殿庄嚴雄偉,輝煌精美。此殿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寬33.97米,進深14.78米,為重檐歇山式屋頂,屋面用金色琉璃瓦覆蓋,正脊飾以飛龍,中間置寶頂,殿外有9塊帝王手書頌賜的匾額高高懸掛,內容均為稱頌孔子的偉大業績。孟子曾稱頌孔子集先賢先古之大成,後世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故而將孔廟的主殿稱為大成殿。
大成殿內陳列的是孔子、四配、十二哲的彩色塑像,孔子像前豎有「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祭案上,置祭器。祭案前,置有豬牛羊三俎,兩側陳列有編鍾、編磬、琴、瑟、簫、笛、笙、塤、鼓等祭祀樂器。
孔子塑像位於殿內正中,像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著十二章王服,手執鎮圭,是統治者心目中王化而且神化了的孔子。
四配,即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孔仍、亞聖孟軻。十二哲分別為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冉求、言堰、顓孫師、宰予、朱熹。他們都是繼承並發展儒家學說有成就的學者。
大成殿前的拜台,是演習祭孔樂舞的場所。在清代,德陽孔廟每年仲春、仲秋的丁日,按照皇帝欽定頒行祭孔祀典,舉行大祭,其儀式分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六部分,進香、奠帛、獻爵、讀祝等行禮過程式與樂舞相結合,形成獨具一格的祭孔特色。樂舞以頌揚孔子業績為主,樂歌舞三位一體,古樸典雅。今德陽孔廟為了保存古代文化傳統,再現當年祭孔的歷史場面,常舉辦仿古祭孔樂舞。樂舞場面宏大,讓人追憶往古,懷想先聖。
大成殿後的啟聖殿,因孔子之父叔梁紇被封為啟聖公而名,是供奉孔父及其祖先的場所。啟聖殿後的孔廟後花園,環境幽雅,可供遊人觀覽,休憩。
如今,德陽孔廟已被建設成為專題性孔廟博物館,成為西南地區孔子研究、宣傳教育的中心,四川省孔子研究學會所在地。1992年6月,《儒學及其現代意義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德陽隆重召開,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對德陽孔廟的建設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德陽孔廟經常舉辦具有孔子及孔廟文化特色、充滿濃郁民族傳統文化氣氛的文化旅遊節目。如孔子廟會、孔子藝術節、仿古祭孔樂舞等。
德陽孔廟在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梅 城 (安化)孔 廟
梅城,原是安化的縣城,是梅山文化的發源地。孔夫子是國人崇拜的至聖先師,古代每個縣城都要為孔子立廟祭祀,所以安化的文廟建在梅城。
梅城孔廟,位於伊水紫雲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即公元1822年),原名崇聖祠,又稱文廟,距今已有180年的歷史。
梅城孔廟,建築模式既有一般孔廟的風格,又有安化山鄉的特色,布局嚴謹,建築精巧、外表宏偉壯觀,廟內幽靜莊重,總面積為3111平方米,外圍高牆,廟分三進。前院有欞星門,院前有半月形泮池,人稱月光塘,塘邊有梧桐數株,枝繁葉茂,挺技向上。中院門分三道,中間為大成門,門形高大,左為金聲門,右為玉振門,門形稍小。進門抬頭一望,大成殿便座落在高台之上。大成殿為孔廟的主體建築,檐角高翹,龍鳳繞梁,上蓋黃色琉璃瓦,莊重古樸氣派。因宋代皇帝尊孔子為「集古聖先賢之大成」,故把孔廟主殿尊稱為大成殿。大殿正中供奉著「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兩旁供著孔子的弟子賢人,堂上高懸著清康熙皇帝御筆題寫的「萬世師表」金字匾額,供後人頂禮膜拜。
大成殿後為後院,是亞聖孟子的殿堂,殿前有天井、拜台,石墩石凳,還有一棵開黃花的金桂樹,讓孟子聞不到竹香而聞花香。
梅城文廟所以引人景仰,還有一點是偉人毛澤東在1925年前後,曾兩次光臨文廟,並夜宿文廟,向農民宣傳馬列主義和農民運動,在文廟里點燃了安化山鄉的星星之火。所以如今遊人游孔廟,一是紀念孔夫子,二是懷念毛澤東。
榕城孔廟
孔廟位於榕城進賢門內韓祠路口東側,為揭陽古代最高學府。初建於宋紹興十 年(1140)。採用中軸線布局, 高台基殿堂式結構。主要建築物有照壁、欞星門、泮橋、泮池、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東西齋、崇聖祠、尊經閣等,紅瓦綠檐,造型富麗堂皇,庄嚴肅穆,是廣東省同類建築物之最大者,具 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藝術水平。
大成殿懸掛歷代御頒匾額如:「萬世師 表」、「生民未有」、「聖集大成」、「與天 地共參」等。正殿塑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左 設復聖顏子、宗聖曾子,右設述聖子思子、亞 聖孟子,聖殿前左右列十二尊先哲。
孔廟又是革命活動舊址,1925年周恩來在 第一、二次東征時,曾在崇聖祠辦公。1927年 八一南昌起義部隊到達揭陽時,周恩來、賀 龍、葉挺等在崇聖祠招開作戰會議。一九七八年孔廟列為革命遺址,現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恭城孔廟
韶州府學宮
寧遠文廟
江西安福孔廟
霍邱縣孔廟
江門學宮
瀏陽文廟
山西平山文廟
山西平遙文廟
山西太原文廟
河南輝縣孔廟
富順孔廟
望江孔廟
正定孔廟
岳陽文廟
崖州孔廟
武威文廟
信宜孔廟
興城文廟
蕭縣孔廟
吳江孔廟
肇慶孔廟
曲阜孔廟
衢州南宗孔氏家廟
北京孔廟(國子監)
全國第二大孔廟--建水孔廟
南京夫子廟
蘇州孔廟
江陰孔廟
上海嘉定孔廟
上海寶山孔廟
合肥大孔祠堂
資料來自 孔氏宗親網
6、孔廟有什麼意義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融合中,孔廟的功能已經遠遠超出了紀念性建築的本身含義,成為中華多民族文化的象徵。
孔廟的存在,體現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孔廟建築群時間久遠,集歷史、建築、雕刻、繪畫、書法等成就於一體,是古老的博物館。
它不僅是歷代統治者尊儒祭孔活動的歷史見證,也是綜合體現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更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孔廟自始建以來,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文化傳承與教化功能。
從孔廟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文化傳承的軌跡。
孔廟之始,儒學的傳播尚處於萌芽狀態。
漢初雖然已確定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但由於本土宗教道教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對儒家文化的爭戰,以及其後三國、魏晉、南北朝綿延數百年社會分裂動盪所引起的思想混亂,使儒家學術很難取得「獨尊」的地位。
但在這一時期,儒學吸收其他學派的成分,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至隋唐時期,天下一統的局面形成,孔子及其創建的儒家學派所闡發的精神與學術思想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儒家文化的價值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同,從而使大規模興建孔廟與長期傳播儒家文化成為可能。
宋元明清各朝沿襲「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不斷以尊崇的謚號封贈孔子,對孔廟建築的規格一再提高,都表明了對儒家思想文化價值的肯定。
除曲阜孔廟外,自北朝開始在全國有關郡縣設立文廟學宮,文廟學宮從此有了「學校」的功能。
這一重要功能對隋唐以降的科舉制度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尤其從唐代至清末,廟學不分,規制有前廟後學、左廟右學、左學右廟,還有中廟左右學、中廟周學等。
廟學合一的體制使歷代儒士文人在這里接受了儒學的熏陶,尊經讀經即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為各個時期培養了不同層次的學人。
自隋唐以後,儒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逐漸發展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幹,孔廟則是這一文化的重要載體。
孔廟祭祀操縱於國家,其目的在於厲行教化,即「廟以崇先聖,學以明人倫中褲」〔8〕。
祀孔表明,國家厲行教化的根本內涵是孔子之道,追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想化的禮制秩序。
「仁義禮樂」是儒家之道,政治對儒道的汲取是為了建立有序社會,實現專制統治。
「孔子以道設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9〕。
所以,祭祀孔子,也就是推崇他所創立的思想學說。
2.促進中華民族的融合與統一。
各地孔廟的建立,對於推動中華民族的融合與統一功不可沒。
在封建國家政令的要求下,無論是中原內地,還是邊陲地區,都曾設有孔廟。
「自唐以來,州縣莫不有學,則凡學莫不有先聖之廟」〔10〕。
遼代的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西京(今山西省大同),都設有國子監,其旁建有孔子廟,按時祭祀先聖先師〔11〕。
其各州、縣學也都有孔子廟。
金朝沿襲前朝,除上京國子監有孔子廟而外,州早如縣也建有廟學。
章宗泰和四年(1204),「詔刺史,州郡無宣聖廟學者並增修之」 〔12〕。
元朝在雲南建立行省後,於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在昆明建孔子廟。
此後,大理、建水、通海、石屏等地也紛紛建立孔廟並使之制度化。
到清末時,雲南全省除個別極邊遠的地方外,差不多所有州縣都有孔廟了。
被譽為「海南第一廟」的文昌孔廟始建於北宋慶歷年間,明洪賣睜簡武八年(1375)遷址於文城鎮。
台灣孔廟首建於今台南市,建成於清康熙五年(1666)。
台灣地區興建孔廟較早者尚有彰化縣學(雍正年間)、鳳山(今高雄市)縣學(康熙年間)、及台北府學(光緒年間)等。
邊遠地區孔廟的建立,大大改善了當地教育落後的狀況。
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而非僅被漢族所壟斷。
這從孔廟建築者的族別上很容易看出來:南北朝時期鮮卑族的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是史載最早在曲阜以外的城鎮修建「先聖廟」祭祀孔子的皇帝;女真族在進入中原、建立金朝後,代代皇帝尊孔祀孔,修建孔廟,如山西平遙文廟至今仍保留有金朝建築的格局;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不僅首在大都(今北京)修建孔子廟,奠定了北京孔廟的規格,還將孔子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為歷代帝王封贈孔子的最高謚號;滿族則在建立清朝而未入主中原之前已奉行祭孔大典,並在東北地區建立了孔廟。
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共奉孔子為「先聖先師」,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它緩和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各民族的不斷統一。
儒家文化規范了中華民族各階層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並成為一種理念,是促進中華各民族加強團結攜手並進的精神紐帶。
3.藝術價值。
孔廟是東方建築風格的具體體現,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廟是中國現存三大古建築群之一。
孔廟的建築遵從了我國傳統建築群中貫軸線,左右對稱的原則,布局嚴謹。
孔廟作為祭祀性建築,其特殊性表現在它的標志建築:其主建築大成殿大多採用抬梁斗拱;泮池具有悠久的歷史,為孔廟所獨有;欞星門除用於個別高規格的祭祀建築以外,主要用於孔廟建築中;孔廟前的牌坊之多是其它類型的建築無法相比的。
在孔廟里的雕刻是中國石雕藝術的上品,尤其是大成殿的石柱雕龍,更是石雕藝術的佳作。
如山東巨野縣現存的明代文廟大成殿,殿四周有24根大型石柱支擎,前檐下8根石柱以及後檐端柱為高浮雕二龍戲珠,上綴浮雲,下著波濤,造型生動雕琢精工;其它石柱為淺浮雕纏枝花卉,構圖繁縟,技藝精湛〔13〕。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朝代的更替,各地孔廟在建立、修繕、祭祀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碑刻和匾額,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據統計,曲阜孔廟內共有碑碣1000多幢,包括祀孔碑、謁孔碑、修建孔廟碑、功德碑等,這些碑碣除了大量的用漢文刻成外,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文字,如滿文、蒙古文字等。
無論從年代跨度上,數量上,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都是價值極高的寶庫。
從碑刻和匾額的書法藝術看,各種字體兼備,風格不同,各具特色,也同樣是難得的珍品。
地方文廟碑刻也不乏精品,如唐代著名書法家虞世南撰文並以正楷書寫的「孔子廟堂碑」,現存摹刻有二:一在西安碑林,稱「陝本」或「西廟堂碑」;一在山東成武,稱「成武本」或 「東廟堂碑」,現由縣文物室收藏,歷來為書家所喜愛。
在祭祀孔子的歷史過程中,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樂舞藝術。
祭孔樂舞的內容以頌揚孔子生前的業績為主,是樂、歌、舞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
其樂源於孔子所推崇的「韶」;舞因自「夏」;詩來自隋代牛弘、蔡徽的創作。
樂曲八音齊全,古樸純正、典雅悠揚、金聲玉振。
舞生以龠為舞具,舞姿剛勁舒展,具有雕塑之美。
樂生演奏的樂器有古箏、笙、笛、簫、編鍾、編磬等。
祭孔禮儀場面宏大,古樸嫻靜,而庄嚴肅穆的祭孔氣氛與金碧輝煌的大成殿,更形成了完美的藝術統一。
祭孔樂舞以其平和的曲調,適中的節奏,典雅的歌詞,謙恭的舞步,凸現出中國古代雅樂博大精深的思想意蘊,庄嚴恢宏的感人氣勢,以及中正和諧的藝術風格,集中展示了孔子及儒家倡導的「仁」、「和諧」、「禮讓」的人文價值。
另外,孔廟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
孔廟見證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發展的歷程。
在各地孔廟的發展史上,留下了豐富的遺存和資料,通過對有關孔廟歷史的研究,可以了解孔廟建築與祭孔活動的興衰,透視中國封建時代政治、經濟發展的狀況,對儒家乃至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演變進行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