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紀念禮品 » 滿人小吃

滿人小吃

發布時間: 2023-04-21 07:16:49

1、滿族的特色小吃是什麼?

滿族的幾種風味小吃:
慈禧小窩頭
當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太後逃難時,曾吃過玉米面窩頭,感覺很好吃。回到北京後,一天,又想起吃窩頭的事,就叫廚房做窩窩頭。廚工用新鮮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窩頭,並配上滿族人愛吃的蜂蜜。於是小窩頭就成了清朝宮廷點心。
豆面卷子
滿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稱豆面餑餑,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將粘米面入鍋蒸熟,擀成薄片,再將炒熟的黃豆面均勻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鹽,捲成長卷,切成一至二寸長,色澤金黃,粘而香。
蘇子葉餑餑(粘耗子)
這也是滿族人喜愛的粘食。夏季,將糯米浸泡後磨面,按成圓餅,內包小豆豆餡,外裹鮮蘇子葉,蒸熟。去葉(或帶葉)食用,味清香。
酸湯子
這是滿族人夏季愛吃的一種食品。做法是將玉米泡開,磨成面,發酵後可製作。將發酵面擠進「湯筒」(或鑿有小洞的豬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條狀漏入沸騰水鍋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為甜食。甜中帶酸,味美適口
薩其瑪(又名糖纏)
用水和雞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趕成薄片,切成細條,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與之攪拌,倒入事前鋪好芝麻、青紅絲、瓜子仁的木槽內,將其壓平,取出切成方塊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適口。清代關外三陵祭祀,也以其為供品,可見滿族對其重視喜愛。現為全國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歡迎的糕點。
小肉飯
即滿族傳統主食揚子飯。用炒豬肉丁與高粱米燜制。再多放些水,就會做成鞋子粥。
龍虎鬥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飯。「斗」即「豆」諧音,大米、小米喻之龍、虎,故稱「龍虎鬥」。
秫米水飯
將秫米放水中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滿族菜餚:
努爾哈赤黃金肉
相傳努爾哈赤小時候,曾在明朝遼東總兵李成良手下當差。總兵府規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湯。有一天大廚生病,七個使女各做一個菜後,再也想不出第八個菜了。努爾哈赤說第八個菜我包了,於是做了一個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後,努爾哈赤做了老罕王,黃金肉便成了象徵帝業成就的清宮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時,有一天,在鄉村中走失迷路了。時值中午,肚子餓得咕咕叫。這時候,看見一位老太婆在做菜,紅綠黃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於是,叫人去要了一盤,乾隆立刻吃個精光。他連說,天下的菜餚,這是最上等的了。於是叫人問,是什麼菜?老太婆笑著說:這是「金嵌玉印紅嘴綠英哥」。於是,一道農家菜進了御膳房。
它似蜜(蜜汁羊肉)
這本是清宮廷的一道普通菜餚,只因一天慈禧吃的高興,便問菜名,廚工為討好,便說這是奴才新創造的,還不曾命名,請老佛爺賜名。慈禧很高興,就順口說,此菜甘甜如蜜,就叫「它似蜜」吧。
天下第一菜(蘿卜湯)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時,偶到一處青磚瓦房,只見門上橫匾寫著「天下第一家」。乾隆心想,好大的口氣,想問個究竟。剛進第一道門,見到一位150歲的老人;進到第二道門,見到一位120歲的老人;進到第三道門,見到一位90歲的老人;進到第四道門,見到一位75歲的老人。奇怪的是,這些人都不是當家人,當家人是一位10歲的少年。乾隆問:何為天下第一家?小孩回答:我家五代同堂,代代高壽,可謂天下第一。乾隆點頭稱是。
乾隆回宮後,心血來潮,寫了一道聖旨,還賜與一個小蘿卜,叫天下第一家全家,人人吃到,人人吃飽。這一難題,嚇得全家人張口結舌,只見小當家的跑過來說:這好辦,來人把蘿卜放到大缸里,搗爛,用溫水攪拌,大家喝。黃衣使者回京交旨,乾隆十分佩服:「天下第一家」做天下第一菜,不愧是個好當家的。從此,紅蘿卜湯才上了酒宴。

2、滿族的飲食特點是什麼

滿族菜: 燉酸菜血腸、抽刀肉、炒蕨菜、燉蘑菇、鹿肉火鍋、鵝肉火鍋、烤鵪鶉、燉大瑪哈魚、凍干魚、八大碗、粟葉盒子、酸湯子、酸乳酪、白粉腸。

滿族小吃:薩齊瑪、糖檳榔、粘豆飽、寶塔糕、黃米打糕、雲豆卷、小窩頭、豌豆黃、驢打滾、蛤蟆吐蜜、凍香梨。

滿族主食:包兒飯、二米飯、三米飯、豬血炒飯、皮蛋肉粥、鴨皮粥。

滿族酒:關東櫻桃酒、黃米酒。

3、介紹幾種滿族的特色小吃

1、豆面卷子:滿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稱豆面餑餑,多在旅搏毀春季食用。做法是將粘米面入鍋蒸熟,擀成薄片,再將炒熟的黃豆面均勻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鹽,捲成長卷,切成一至二寸長,色澤金黃,粘而香。

2、拆備蘇子葉餑餑:是滿族人喜愛的粘食。夏季,將糯米浸泡後磨面,按成圓餅,內包小豆豆餡,外裹鮮蘇子葉,蒸熟。去葉食用,味清香。

3、酸湯子:這是滿族人夏季愛吃的一種食品。做法是將玉米泡開,磨成面,發酵後可製作。將發酵面擠進「湯筒」,使之成面條狀漏入沸騰水鍋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為甜食。甜中帶酸,味美適口。

4、薩其瑪:用水和雞蛋把白面和好,擀成薄片,切成細條,用油炸熟。再銀隱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與之攪拌,倒入事前鋪好芝麻,青紅絲,瓜子仁的木槽內,將其壓平,取出切成方塊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適口。

4、滿族的傳統食物

滿族特有的傳統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腸。②火鍋。滿族傳統風味菜餚。③酸湯子。遼寧岫岩滿族的典型食品。④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最早是清朝皇帝到東陵祭祀祖宗時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稱為「祭餑餑」。做供品時有果餡厚酥餑餑、魚兒餑餑、匙子餑餑、菊花餑餑、糊面餑餑、炸高麗餑餑、江米糕、黃米糕、七星餅、雞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幾十種。傳入民間製成糕點後,大體上分為大小兩種餑餑。大餑餑每斤八塊,俗稱清東陵大八件;小餑餑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小八件。大小餑餑品種主要有太師餅,松餅,玫瑰餅,龍鳳餅,山楂桃。還有無餡的七星點子、八裂餅、核桃酥、到口酥等。

5、請問滿族有哪些特色美食 ?

菜包子:春、夏、秋滿族農家常做的主食之一。什麼面做皮都行,什麼菜都能做餡,就連春季的各種野菜也行,用熱水焯了後再涼水投,切碎拌入佐料,有肉更好,無肉拌雞蛋也行,光拌豆油、豬油也行,包完用鍋簾蒸熟即可食用。
花花餅子:即菜餅子。用小米麵或苞米面等與各種菜末合在一起烙成的餅子,即花花餅子,成品黃綠相間,很好吃。
黏火勺:即黃面餅子。是滿族人家三季忙時的主要食品。製法是:先將黃米拉磨成面,再烀小豆或芸豆做餡,用油鍋烙成餅子即可食用。
黏豆包:同黏火勺製法相同,只是包成豆包用鍋蒸熟蘸豬油和白糖食用。
高粱米面餃子:高粱米面用熱水燙了有筋道,可以用來包菜餡大餃子吃。
菠蘿葉餑餑:一般在農歷六月初六日吃,採摘山上菠蘿葉子(二年生最好),擦凈葉上白毛,抹上豆油,鋪上黃面,中間夾豆餡,可手一合即成,裝滿鍋燒開捂一會,食時蘸葷油、白糖。

6、滿族美食

滿族美食如下:

1、白肉血腸

白肉血腸,全稱是酸菜燉白肉血腸,是滿族傳統食品,是城鄉居民殺年豬之後,宴請親友的一道主菜。白肉血腸以豬肉、血腸為主要原料,吃起來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血腸脆嫩綿軟,熱湯鮮香味醇。

2、火鍋

火鍋是滿族的傳統飲食,通常以羊肉為原料,東北農村滿族喜歡用酸菜、蘑菇、粉絲、蝦仁先放火鍋內,再將切成薄片的豬肉、羊肉鋪在酸菜上。除羊、豬肉外,抱子、鹿、野雞、黃羊、飛龍的肉都可以做火鍋子。

3、沙琪瑪

沙琪瑪,是一種滿族特色甜味糕點,將面條炸熟後,用糖拌勻再成小塊食用,薩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鬆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的特色。

4、驢打滾

驢打滾的原料有大黃米面、黃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豆餡入口即化,香甜入心,黃豆面入嘴後可以不嚼,細細品,是老少皆宜襪枝凳的傳統風味小吃。

5、酸湯子

酸湯子是滿族人過「口」不忘的一道美食,用稍微發酵後玉米面團,用手和特製工具將其擠成筷子粗細的面條,葷炒、素炒或做湯面。酸湯子略帶酸味,吃起來比較爽口。

6、燉酸菜

東北地區的滿族,每戶搭滑腌漬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餚。酸菜可用熬、燉、炒和涼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鍋別具特色,也可用來做告旅餡包餃子。

7、餑餑

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用粘米做成,耐飢又便於攜帶。滿族人春天用黃米、小黃米加豆面做豆面餑餑,夏天用粘高粱面和小豆泥做蘇葉餑餑,秋天用大、小黃米面、豆泥做粘糕餑餑,油煎或蘸糖吃,香甜可口。

7、滿族的飲食特點

滿族的飲食特點是什麼 一個民族的飲食主要源自其所生活地區的自然環境與經濟環境。
滿族祖先生活在東北地區,漁獵生產比重很大,因此滿族人的飲食文化中魚類肉類等高蛋白食品交豐富。
東北地區寒冷不適於水果蔬菜的生長,因此滿族飲食中甜食的種類不多,蔬菜則以淹制或泡製的種類較多,比如:酸菜、糖蒜、泡豇豆 等。
因為氣候寒冷,滿族人喜歡吃油炸食品,也喜歡飲用經過加熱的烈性白酒,尤其是在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會飲酒。
東北地區出產黃米、糯米、高粱、豆類,因此滿族人的主食里常將高粱米與大米混蒸,稱為『二米飯』。黃米與糯米大骸用來做糕點,比如:粘豆飽、寶塔糕、打糕(不同於朝鮮族打糕)、雲豆卷、等。

滿族有哪些飲食風俗? 滿族的飲食習俗,是隨著滿族歷史年代、社會生產、經濟條件的變化而形成和發展的。滿族先民們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除了「多畜豬,食其肉」外,捕魚、狩獵、採集是他們的主要的生產方式,魚類、獸肉及野生植物、菌類則是他們的食物來源。豬肉在滿族的食物構成中,是和魚、鹿肉等不相上下的肉食。
吃祭神肉是滿族的一項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間,新年祭索羅桿(神桿)時,都要做血腸(即後來的白肉血腸);昏夜祭七星時的祭品,後來則演化成七星羊肉。在滿族的祭祀中,多以豬為犧牲,稱豬肉為「福肉」、「神肉」,祭祀後眾人分食。
滿族喜愛粘食,喜食蜂蜜,愛喝糊米茶等等習俗,也是他們在長期從事狩獵、採集、飼養、農種、養蜂等經濟生產的影響下,並通過祭祀活動的祭品被習慣地認定下來。當然,形成這種食俗,還有地理、氣候、生活環境的制約因素。
滿族入關統一中國後,雖然其飲食習俗受漢族影響較大,但還是保持著傳統的慣性。從民間的風味小吃、三套碗席到清朝宮廷御點、滿漢全席,構成了滿族飲食的龐大陣容,它不僅是滿族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祖國烹飪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一、滿族的幾種風味小吃:
慈禧小窩頭
當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太後逃難時,曾吃過玉米面窩頭,感覺很好吃。回到北京後,一天,又想起吃窩頭的事,就叫廚房做窩窩頭。廚工用新鮮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窩頭,並配上滿族人愛吃的蜂蜜。於是小窩頭就成了清朝宮廷高圓點心。
豆面卷子
滿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稱豆面餑餑,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將粘米面入鍋蒸熟,擀成薄片,再將炒熟的黃豆面均勻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鹽,捲成長卷,切成一至二寸長,色澤金黃,粘而香。
蘇子葉餑餑(粘耗子)
這也是滿族人喜愛的粘食。夏季,將糯米浸泡後磨面,按成圓餅,內包小豆豆餡,外裹鮮蘇子葉,蒸熟。去葉(或帶葉)食用,味清香。
酸湯子
這是滿族人夏季愛吃的一種食品。做法是將玉米泡開,磨成面,發酵後可製作。將發酵面擠進「湯筒」(或鑿有小洞的豬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條狀漏入沸騰水鍋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為甜食。甜中帶酸,味美適口
薩其瑪(又名糖纏)
用水和雞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趕成薄片,切成細條,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與之攪拌,倒入事前鋪好芝麻、青紅絲、瓜子仁的木槽內,將其壓平,取出切成方塊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適口。清代關外三陵祭祀,也以其為供品,可見滿族對其重視喜愛。現為全國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歡迎的糕點。
小肉飯
即滿族傳統主食揚子飯。用炒豬肉丁與高粱米燜制。再多放些水,就會做成鞋子粥。
龍虎鬥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飯。「斗」即「豆」諧音,大米、小米喻之龍、虎,故稱「龍虎鬥」。
秫米水飯
將秫米放水中煮熟戚凱塌,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滿族菜餚:
努爾哈赤黃金肉
相傳努爾哈赤小時候,曾在明朝遼東總兵李成良手下當差。總兵府規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湯。有一天大廚生病,七個使女各做一個菜後,再也想不出第孫沖八個菜了。努爾哈赤說第八個菜我包了,於是做了一個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後,努爾哈赤做了老罕王,黃金肉便成了象徵帝業成就的清宮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時,有一天,在鄉村中走失迷路了。時值中午,肚子餓得咕咕叫。這時候,看見一位老太婆在做菜,紅綠黃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於是,叫人去要了一盤,乾隆立刻吃個精光。他連說,天下的菜餚,這是最上等的了。於是叫人問,是什麼菜?老太婆笑著說:這是「金嵌玉印紅嘴綠英哥」。於是,一道農家菜進了御膳房。
它似蜜(蜜汁羊肉)
這本是清......>>

滿族人的飲食習俗 滿族的飲食習俗,是隨著滿族歷史年代、社會生產、經濟條件的變化而形成和發展的。滿族先民們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除了「多畜豬,食其肉」外,捕魚、狩獵、採集是他們的主要的生產方式,魚類、獸肉及野生植物、菌類則是他們的食物來源。豬肉在滿族的食物構成中,是和魚、鹿肉等不相上下的肉食。 吃祭神肉是滿族的一項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間,新年祭索羅桿(神桿)時,都要做血腸(即後來的白肉血腸);昏夜祭七星時的祭品,後來則演化成七星羊肉。在滿族的祭祀中,多以豬為犧牲,稱豬肉為「福肉」、「神肉」,祭祀後眾人分食。 滿族喜愛粘食,喜食蜂蜜,愛喝糊米茶等等習俗,也是他們在長期從事狩獵、採集、飼養、農種、養蜂等經濟生產的影響下,並通過祭祀活動的祭品被習慣地認定下來。當然,形成這種食俗,還有地理、氣候、生活環境的制約因素。 滿族入關統一中國後,雖然其飲食習俗受漢族影響較大,但還是保持著傳統的慣性。從民間的風味小吃、三套碗席到清朝宮廷御點、滿漢全席,構成了滿族飲食的龐大陣容,它不僅是滿族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祖國烹飪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一、滿族的幾種風味小吃: 慈禧小窩頭 當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太後逃難時,曾吃過玉米面窩頭,感覺很好吃。回到北京後,一天,又想起吃窩頭的事,就叫廚房做窩窩頭。廚工用新鮮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窩頭,並配上滿族人愛吃的蜂蜜。於是小窩頭就成了清朝宮廷點心。 豆面卷子 滿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稱豆面餑餑,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將粘米面入鍋蒸熟,擀成薄片,再將炒熟的黃豆面均勻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鹽,捲成長卷,切成一至二寸長,色澤金黃,粘而香。 蘇子葉餑餑(粘耗子) 這也是滿族人喜愛的粘食。夏季,將糯米浸泡後磨面,按成圓餅,內包小豆豆餡,外裹鮮蘇子葉,蒸熟。去葉(或帶葉)食用,味清香。 酸湯子 這是滿族人夏季愛吃的一種食品。做法是將玉米泡開,磨成面,發酵後可製作。將發酵面擠進「湯筒」(或鑿有小洞的豬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條狀漏入沸騰水鍋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為甜食。甜中帶酸,味美適口 薩其瑪(又名糖纏) 用水和雞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趕成薄片,切成細條,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與之攪拌,倒入事前鋪好芝麻、青紅絲、瓜子仁的木槽內,將其壓平,取出切成方塊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適口。清代關外三陵祭祀,也以其為供品,可見滿族對其重視喜愛。現為全國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歡迎的糕點。 小肉飯 即滿族傳統主食揚子飯。用炒豬肉丁與高粱米燜制。再多放些水,就會做成鞋子粥。 龍虎鬥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飯。「斗」即「豆」諧音,大米、小米喻之龍、虎,故稱「龍虎鬥」。 秫米水飯 將秫米放水中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滿族菜餚: 努爾哈赤黃金肉 相傳努爾哈赤小時候,曾在明朝遼東總兵李成良手下當差。總兵府規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湯。有一天大廚生病,七個使女各做一個菜後,再也想不出第八個菜了。努爾哈赤說第八個菜我包了,於是做了一個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後,努爾哈赤做了老罕王,黃金肉便成了象徵帝業成就的清宮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時,有一天,在鄉村中走失迷路了。時值中午,肚子餓得咕咕叫。這時候,看見一位老太婆在做菜,紅綠黃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於是,叫人去要了一盤,乾隆立刻吃個精光。他連說,天下的菜餚,這是最上等的了。於是叫人問,是什麼菜?老太婆笑著說:這是「金嵌玉印紅嘴綠英哥」。於是,一道農家菜進了御膳房。 它似蜜(蜜汁......>>

滿族與漢族飲食文化的對比 簡單講,漢族的主食來源多是農業,即米飯和面等。菜類中蔬菜也是農業生產出來的,肉食來自家庭飼養動物。而滿族自稱是金人後代(所以清朝前身叫後金),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他們的飲食文化中游牧的色彩就重得多,乳酪等奶製品和牛羊肉類居多。這是差異。
也有相同的地方,因為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具體形式是遷徙、通婚、貿易還有戰爭。比如茶葉的使用,一般認為茶葉是漢族的特產,但是少數民族因為氣候原因以及畜牧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人體所需的植物營養得不到滿足,所以他們對茶也十分喜愛,「奶茶」等等就喝得多了。

滿族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習俗 做醬《北盟會編》記載:金時女真人「以豆為醬」。 至今,農村中滿族甚至長期生活在本縣的漢族或其他一些民族家庭仍習慣於用黃豆制醬。其做法是,頭年臘月,將黃豆上鍋烀得熟爛。再放入缸中趁熱搗碎,取出打好大小適中的醬塊,擱置到來年四月,將醬塊洗刷干凈打碎,放入缸中, 加鹽、添入清水,待發酵後食用。可味、淹漬鹹菜,幾乎 是一日三餐必備的食品。各種酸食酸湯子 其一,將玉米或高粱米浸泡發酵磨成水面, 用籮去皮等粗物,使汁液沉澱,俗稱湯子面。做時將鐵皮湯筒套入拇指,用力攥面,面從筒中擠出成條狀甩在鍋里煮熟 即可食用,俗稱湯子。本溪、新賓等地吃法均類似,但岫岩等地滿族在食用時,一般要加菜鹵作料,俗稱餷子。其二,每到秋末冬初,各戶必淹漬酸菜(新賓、本溪、鳳城、岫岩等地均如此,方法相同)。就本溪而言,不但農村習慣攥湯子、漬酸菜,就是遷居城鎮居住的皆如此。此外,還有幾種酸食取自於山上,如酸漿、山裡紅、山葡萄、山梨等。《絕域紀略》記載寧古塔「有酸梨、大如栗,貯之木罌(ying) 之中,令之爛,斯啜焉。」布縮結,滿語指酸菜。這是滿族的主要素菜。滿族生活在冬季寒冷的東北地區,一年有半年要靠窖藏的脫清蔬菜過日子。酸菜是秋天將新鮮的青菜在缸中發酵而成,味酸。燉,炒,生拌冷盤,做湯,做餡都行。豬肉燉酸菜是北方滿族常吃的菜餚。農村逢年節人們愛吃白肉血腸酸菜。東北滿族聚居的地方,家家的炕桌中央都有一圓形洞穴;正好能放下馬勺,炕桌下放一火盆,就著馬勺里的酸菜,寒冬臘月,全家可以吃上熱乎乎的飯菜。火鍋火鍋 滿族的傳統飲食。通常以豬、羊肉為原料,東北農村滿族喜歡用酸萊、蘑菇、粉絲、蝦仁先放火鍋內,再將切成薄片的豬肉、羊肉鋪在酸菜上。放進火鍋內煮開後,配上作料即可食用。除羊、豬肉外,狍子、鹿、野雞、黃羊、飛龍的肉都可以做火鍋子。火鍋現已成為內地廣大群眾的冬季佳餚。窯藏蔬菜每到秋末冬初,農村家家戶戶房前或房後挖近二米深之穴。根據 *** 大小,上面橫放若干根園木,覆玉米或高粱秸子,再蓋上土,此即為菜窯。窯內藏白菜、土豆、蘿卜、大蔥等鮮菜,可保存到來年四月。菜窯上有一口,僅容一人出入,取菜時登梯上下。其式樣似滿族先人冬居的地穴。從窯藏蔬菜以及春采山菜,秋采山貨野果,冬獵野物等現今滿族人的生活習慣同滿族先人的穴居生活,有著自然而和諧的聯系。

介紹幾種滿族的特色小吃 滿族的幾種風味小吃:
慈禧小窩頭
當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太後逃難時,曾吃過玉米面窩頭,感覺很好吃。回到北京後,一天,又想起吃窩頭的事,就叫廚房做窩窩頭。廚工用新鮮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窩頭,並配上滿族人愛吃的蜂蜜。於是小窩頭就成了清朝宮廷點心。
豆面卷子
滿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稱豆面餑餑,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將粘米面入鍋蒸熟,擀成薄片,再將炒熟的黃豆面均勻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鹽,捲成長卷,切成一至二寸長,色澤金黃,粘而香。
蘇子葉餑餑(粘耗子)
這也是滿族人喜愛的粘食。夏季,將糯米浸泡後磨面,按成圓餅,內包小豆豆餡,外裹鮮蘇子葉,蒸熟。去葉(或帶葉)食用,味清香。
酸湯子
這是滿族人夏季愛吃的一種食品。做法是將玉米泡開,磨成面,發酵後可製作。將發酵面擠進「湯筒」(或鑿有小洞的豬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條狀漏入沸騰水鍋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為甜食。甜中帶酸,味美適口
薩其瑪(又名糖纏)
用水和雞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趕成薄片,切成細條,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與之攪拌,倒入事前鋪好芝麻、青紅絲、瓜子仁的木槽內,將其壓平,取出切成方塊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適口。清代關外三陵祭祀,也以其為供品,可見滿族對其重視喜愛。現為全國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歡迎的糕點。
小肉飯
即滿族傳統主食揚子飯。用炒豬肉丁與高粱米燜制。再多放些水,就會做成鞋子粥。
龍虎鬥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飯。「斗」即「豆」諧音,大米、小米喻之龍、虎,故稱「龍虎鬥」。
秫米水飯
將秫米放水中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滿族菜餚:
努爾哈赤黃金肉
相傳努爾哈赤小時候,曾在明朝遼東總兵李成良手下當差。總兵府規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一湯。有一天大廚生病,七個使女各做一個菜後,再也想不出第八個菜了。努爾哈赤說第八個菜我包了,於是做了一個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後,努爾哈赤做了老罕王,黃金肉便成了象徵帝業成就的清宮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時,有一天,在鄉村中走失迷路了。時值中午,肚子餓得咕咕叫。這時候,看見一位老太婆在做菜,紅綠黃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於是,叫人去要了一盤,乾隆立刻吃個精光。他連說,天下的菜餚,這是最上等的了。於是叫人問,是什麼菜?老太婆笑著說:這是「金嵌玉印紅嘴綠英哥」。於是,一道農家菜進了御膳房。
它似蜜(蜜汁羊肉)
這本是清宮廷的一道普通菜餚,只因一天慈禧吃的高興,便問菜名,廚工為討好,便說這是奴才新創造的,還不曾命名,請老佛爺賜名。慈禧很高興,就順口說,此菜甘甜如蜜,就叫「它似蜜」吧。
天下第一菜(蘿卜湯)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時,偶到一處青磚瓦房,只見門上橫匾寫著「天下第一家」。乾隆心想,好大的口氣,想問個究竟。剛進第一道門,見到一位150歲的老人;進到第二道門,見到一位120歲的老人;進到第三道門,見到一位90歲的老人;進到第四道門,見到一位75歲的老人。奇怪的是,這些人都不是當家人,當家人是一位10歲的少年。乾隆問:何為天下第一家?小孩回答:我家五代同堂,代代高壽,可謂天下第一。乾隆點頭稱是。
乾隆回宮後,心血來潮,寫了一道聖旨,還賜與一個小蘿卜,叫天下第一家全家,人人吃到,人人吃飽。這一難題,嚇得全家人張口結舌,只見小當家的跑過來說:這好辦,來人把蘿卜放到大缸里,搗爛,用溫水攪拌,大家喝。黃衣使者回京交旨,乾隆十分佩服:「天下第一家」做天下第一菜,不愧是個好當家的。從此,紅蘿卜湯才上了酒宴。...>>

滿族代表性飲食是什麼?? 哈什瑪:滿語諧音,意為田雞。滿族傳統食俗。為秋季菜餚。烹制方法主要是煨、烤、制湯3類。煨哈什瑪是將田雞剖洗干凈後,用熱油炸一下即撈出,放入由油、蔥、姜、醬油、鹽 酒、雞湯烹制的湯汁中,用慢火烴十餘分鍾;食用時再調以適量的味精、香油。炸哈什瑪是將其剖洗凈後,用酒、醬油、蔥、姜腌透,再用一細金屬絲穿人數只哈什瑪,放在紅炭火上烤熟即成。哈什瑪之腹油還可制鮮湯。其湯鮮美可口,極富營養。
白肉火鍋:滿族風味菜餚。白肉亦稱白片肉、白煮肉。火鍋,多銅制,鍋壁多掛錫,鍋身下部為燃炭之處,中部為加湯之處,上部則為煙囪,兩側配有提環。製法為先將豬肉切成大塊,入鍋煮熟,涼後用刀切成長條薄片;再將長酸菜切成細絲。將肉、菜整齊碼於火鍋中,加入清湯(多為雞湯),湯沸後陸續添人粉條、蘑菇、蝦仁、鹽等。熟後可佐以蒜泥、韭菜、花醬、辣椒油食之。在內蒙古東部林區,冬季野味不斷,可在火鍋內加入狍、鹿、野雞及飛龍肉。全家環桌而食,談天說地,邊煮邊食,味美並可驅寒。至今在內蒙古各滿族聚居區還保留著這一食俗。
滿洲餑餑:滿族風味糕點食品的統稱。在中國烹任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礎素有「滿點漢菜」之說。滿點即指滿洲餑餑。在清朝、民國年間,因滿族各家境不同,滿洲餑餑可分兩大類。一類流行於普通平民及農家,主要有以下數種:水煮餑餑(水餃)、搓條餑餑、打糕搓條餑餑、豆面餑餑、清明餑餑、高麗餅、酸棗糕、淋漿糕、豆面剪子股、五花糕、盆糕、粳米豆包、發糕、金銀卷、蜂糕、瓦壠、爐酥餅、粘糕等。另一類盛行於殷實之家,主要有薩其瑪、芙蓉糕、太陽糕、切糕、涼糕、撒糕、打糕、菠蘿葉餑餑、蘇子葉餑餑、椴樹葉餑餑、酸餑餑、炸角子等。滿洲餑餑的原料主要是白面或粘米面,製作工藝則多為烘、烤、蒸、烙。由於其歷史悠久、經濟實惠,已成為滿族人的傳統食品,至今在內蒙古各滿族聚居區內還有多種品類保留。
滿洲水飯:滿族傳統風味食品。作法是將高梁米、玉米渣或小米,放入鍋中煮熟,用笊籬撈出浸泡在新挑來的井水中,反復兩三次即可。食用時佐以炸醬及各種青菜或野菜,如小蔥、小根蒜、白菜心、香菜、菠菜、篙菜、婆婆丁、曲麻菜、柳蒿等。味道清涼爽口,可消暑解熱。
糜兒酒:滿族傳統飲料之一。亦稱米兒酒。滿族家庭多以此為祭祀供品,平時亦飲用。製法是將糯米(黃米亦可)洗凈煮爛,撈出鍋晾涼。再將適量的酒麴用水泡開並搓細。將晾涼的米放入壇中,兌以酒麴,然後倒入水攪勻。封口數日後將壇中上浮的「白蒙」撇凈,再次封嚴壇口。一定時間後便可開壇飲用。
蜜餞:滿族的傳統食品。製作方法是:將白糖炒成糖色,再加適量的水、白糖、蜂蜜熬至稠狀,將削皮去籽、切成條塊狀的蘋果、梨、桔、山楂、杏、桃、青梅、胡蘿卜等放入蜜糖汁中,使之粘附均勻即成。內蒙古各滿族聚區至今仍保持著喜食與製作蜜餞的傳統。
撒糕:滿族傳統風味麵食。亦為舊日大祭時之供品。製法是把小豆磨成豆瓣,用水漂出豆皮後蒸熟制餡,將糯米面用適量水拌勻入籠蒸,俟屜內氣滿撒入鋪平,並置豆餡於上。俟蒸氣復滿,再將米面撒在豆餡上至蒸熟。一屜撒糕在食用或充祭品時多切成7寸見方的塊。如在正月制撒糕時,豆類採用紅色,取喜慶之意。
薩其瑪:滿語諧音,意為油炸條。滿族傳統風味食品。清代及民國年間風行於北方各地。現改進後的製法是:將雞蛋打入精粉中和勻,製成面條狀,下鍋油炸,再將清水、白糖、奶油、蜂蜜熬製成稠汁,與炸好的面條攪拌均勻,倒入鋪有青紅絲的木槽內壓平待涼。食用時用刀切成長方塊即可。該食品清香松軟、甜膩適口,是中國著名的糕點之一。
喜果兒:喜果兒是指桂......>>

請問滿族有哪些特色美食 ? 滿漢全席去掉漢族菜就OK了。。。

滿族的聚居地點,飲食習慣,著裝特色,主要節日?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滿族人口數量約為1041.0585萬,主要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地區,其中遼寧省的滿族人口最多,達533.6895萬,占滿族總人口的51.26%;河北省滿族人口210餘萬;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北京市的滿族人口在33萬至86萬不等;以上六省市自治區滿族人口占滿族總人口的94%以上。滿族的主要聚居區為伊通、新賓、清原、本溪、岫岩、寬甸、桓仁、寬城、豐寧、青龍等10個滿族自治縣,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2個享受自治縣待遇的城市鳳城市和北鎮市,以及在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建立的300餘個滿族鄉。
滿族飲食習慣:
滿族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黃米干飯、大黃米小豆乾飯、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灑糕、蘇子葉餑餑等。小米麵餑餑有牛舌餅、碗坨;苞米面餑餑有「菠蘿」葉餅、苞米餑餑;高粱米面甜餑餑。
滿族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黃米干飯、大黃米小豆乾飯、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灑糕、蘇子葉餑餑等。小米麵餑餑有牛舌餅、碗坨;苞米面餑餑有「菠蘿」葉餅、苞米餑餑;高粱米面甜餑餑。 炒麵和炒米也是滿族的傳統食品,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薩其瑪和酸湯子。薩其瑪原料是以雞蛋和白面做成的細條,過油煎炸,再加蜂密、白糖、瓜子仁,成金糕條。糕面撤上青紅絲,其味香甜可口。酸湯子也叫湯子,做法是把苞米浸泡多日,待米質松軟,磨成水面,發酵成酸味。然後用特製的湯子套擠壓成細條,直接下入沸水中;也可不用湯子套,將面攥在手內從手指縫中擠出。 滿族的副食中肉類以豬肉為主,菜餚主要有白肉血腸、酸菜和火鍋,頗具特色。滿族殺豬最講究的是吃血腸。豬肉的做法講究白片,即白片肉。所謂白片肉並非指肥肉切片,而是將豬肉方塊煮熟後趁熱切成薄片,不做任何加工,不加調料。白片肉中五花肉為上乘。肉食除豬肉外,還喜食牛、羊肉及狍、野雞、鹿、河魚、哈什螞等。蔬菜除日常食用的家種白菜、辣椒、蔥、蒜、土豆外,尚按不同的時節,採集蕨菜、刺嫩芽、大葉芹、槍頭菜、柳蒿、四葉菜等山野菜及木耳、各種蘑菇等。 火鍋的歷史很悠久,它最早流行於東北的寒冷地區,是滿族的傳統食俗。銅鍋炭火,雞湯沸騰,湯中雜以酸菜絲、粉絲,用來涮豬肉、羊肉、雞肉、魚肉,不時還有野雞、狍子、鹿肉及飛龍肉。 冬季菜餚主要是酸菜和小豆腐,滿族釀制的大醬也是頗有歷史傳統的。 食油首推豬油,又稱大油。 滿族人好飲酒。當時滿族人飲茶多喜喝松羅茶,而今新賓滿族則多喜喝花茶。 滿族飲食禁忌主要是不殺、不食狗及烏鴉之肉。
《北盟會編》記載:金時女真人「以豆為醬」。 至今,農村中滿族甚至長期生活在本縣的漢族或其他一些民族家庭仍習慣於用黃豆制醬。其做法是,頭年臘月,將黃豆上鍋烀得熟爛。再放入缸中趁熱搗碎,取出打好大小適中的醬塊,擱置到來年四月,將醬塊洗刷干凈打碎,放入缸中, 加鹽、添入清水,待發酵後食用。可調味、淹漬鹹菜,幾乎 是一日三餐必備的食品。
每到秋末冬初,農村家家戶戶房前或房後挖近二米深之穴。根據 *** 大小,上面橫放若干根園木,覆玉米或高粱秸子,再蓋上土,此即為菜窯。窯內藏白菜、土豆、蘿卜、大蔥等鮮菜,可保存到來年四月。菜窯上有一口,僅容一人出入,取菜時登梯上下。其式樣似滿族先人冬居的地穴。從窯藏蔬菜以及春采山菜,秋采山貨野果,冬獵野物等現今滿族人的生活習慣同滿族先人的穴居生活,有著自然而和諧的聯系。
滿足著裝特色: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法的時裝,和過去滿族女......>>

8、介紹幾種滿族的特色小吃

1、小肉飯

即滿族傳統主食揚子飯。用炒豬肉丁與高粱米燜制。再多放些水,就會做成鞋子粥。

2、布縮結

滿語指酸菜。這是滿族的主要素菜。滿族生活在冬季寒冷的東北地區,一年有半年要靠窖藏的脫清蔬菜過日子。酸菜是秋天將新鮮的青菜在缸中發酵而成,味酸。燉,炒,生拌冷盤,做湯,做餡都行。

3、秫米水飯

將秫米放水中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4、餑餑

滿語詞彙。用粘米做成,耐飢又便於攜帶。滿族人春天用黃米、小黃米加豆面做豆面餑餑,夏天用粘高粱面 和小豆泥做蘇葉餑餑(外包蘇葉而得名),秋天用大、小黃米面、豆泥做粘糕餑餑,油煎或蘸糖吃,香甜可口。

5、酸湯子

用稍微發酵後玉米面團,用手和特製工具將其擠成筷子粗細的面條,葷炒、素炒或做湯面。略帶酸味,吃起來比較爽口。酸湯子是粗糧細作的的 好辦法。

(8)滿人小吃擴展資料:

一、滿族飲食文化簡介:

滿族傳統主食有停悸 、煮餑餑(餃子)、米飯、林米水飯、高粱米(休米)豆乾飯、豆糕、酸湯子等。尤其喜歡吃粘食和 甜味食品,如餑餑、年糕等。

流傳至今的「驢打滾」、「薩其瑪」都是滿族傳統點心。火鍋、全羊席、醬肉也是滿族人傳統吃肉方法。酸菜是他們喜歡的素食,或炒,或燉,或涼拌。

二、滿族飲食特色:

滿族食品也極富特色,歷來有「滿點漢菜」之說。最能代表滿、漢族飲食文化交融的莫過於「滿漢全席」。其菜餚選料、製作和吃法上都保持著滿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頭菌、熊掌、人參、鹿茸等大都是來自東北地區。

它是滿點與漢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時期就已成型,流傳了二百餘年,乾隆間《揚州畫舫錄》所載,揚州地方的「滿漢席」,已有菜點100餘道了。日常生活中,滿族民間還有許多風味小吃和種類繁多的點心。

喜歡吃小米、黃米干飯與黃米餑餑(豆包),每逢過節時吃「哎吉格餑」(餃子)。每當陰歷除夕,晚飯吃滿族獨有的風味食品白煮豬肉,炙豬肉及糕點中至今猶存的「薩其瑪」等。今天中國北方的餃子、火鍋、酸菜、京味糕點等均與滿族飲食文化有著淵源關系。

9、滿族飲食習慣

滿族飲食習慣一方面與漢族有相似之處,如吃大米、小米、麵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點,如喜吃甜食、過節時吃「艾吉格餑」(即餃子)等。還保留了餑餑、酸湯子、薩其瑪、火鍋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滿族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黃米干飯、大黃米小豆乾飯、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灑糕、蘇子葉餑餑等。形成了春做豆面餑餑,夏做蘇葉餑餑,秋冬做粘糕餑餑的慣俗。

炒麵和炒米也是滿族的傳統食品。多為春季兒童的零食或成人的間食;炒米,也稱作糊米,是將小米炒熟,再用其煮水飯。用這種方法做飯,米散水清,多為夏季冷食或產婦主食,另以糊米泡水還可以當茶飲用。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薩其瑪和酸湯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粱米飯或玉米(米+查)子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

(9)滿人小吃擴展資料:

滿族食品也極富特色,歷來有「滿點漢菜」之說。最能代表滿、漢族飲食文化交融的莫過於「滿漢全席」。其菜餚選料、製作和吃法上都保持著滿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頭菌、熊掌、人參、鹿茸等大都是來自東北地區。

它是滿點與漢菜融合的精品,在清乾隆時期就已成型,流傳了二百餘年,乾隆間《揚州畫舫錄》所載,揚州地方的「滿漢席」,已有菜點100餘道了。日常生活中,滿族民間還有許多風味小吃和種類繁多的點心。

喜歡吃小米、黃米干飯與黃米餑餑(豆包),每逢過節時吃「哎吉格餑」(餃子)。每當陰歷除夕,晚飯吃滿族獨有的風味食品白煮豬肉,炙豬肉及糕點中至今猶存的「薩其瑪」等。今天中國北方的餃子、火鍋、酸菜、京味糕點等均與滿族飲食文化有著淵源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滿族

網路——滿族飲食文化

10、滿族人的飲食文化?

滿族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以及與漢族頻繁交流,飲食習慣一方面與漢族有相似之處,如吃大米、小米、麵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點,如喜吃甜食、過節時吃「艾吉格餑」(即餃子)等。還保留了餑餑、酸湯子、薩其瑪、火鍋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餑餑是滿語,是由黏米做成的,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黏糕餑餑等。根據不同的季節製作不同的餑餑,一般春天做豆面餑餑,夏日做蘇葉餑餑,秋冬做黏糕餑餑。豆面餑餑是用大黃米、小黃米磨成細面,再加進豆面蒸制而成。這種餑餑顏色呈金黃,有黏性,味香可口。蘇葉餑餑是用黏高梁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勻,外用蘇葉包起來蒸熟的。這種餑餑有一種蘇葉的特殊香味,別具風味。黏糕餑餑是用大黃米和小黃米浸泡之後磨成面,在黃米面中間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後製成的。這種餑餑用油煎著吃,或沾著糖吃,既香又甜。

酸湯子是滿族的一種普通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經過發酵後做成的。它的製作方法一般是和好面後,先將水燒開,然後在手上扎一個包米葉,把面團放在手心,兩手一合,向外一擠,從小手指縫擠出一條條筷子粗細的扁形面條。放上各種調料和白菜等食用。

薩其瑪是滿族傳統風味糕點。「薩其瑪」是滿語,漢語叫金絲糕、蛋條糕。它用精粉、雞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紅絲等做成。它的做法是將雞蛋去殼後加適量的水,攪打起泡後倒入和好的面中,揉成面團,然後擀成薄片、切成細條,用油炸成黃白色撈出,再將糖和水放進鍋內燒開,製成糖稀,再將炸好的細面條用糖稀拌勻,倒進鋪以芝麻、瓜子仁、青紅絲的一隻木框內壓平,用刀切成方塊製成。這種食品色、香、味、形俱佳。

滿族人還喜歡吃火鍋。火鍋這種吃法在滿族先民中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古時,女真人在狩獵時,常用篝火燒陶壺來煮食物吃,塞外天寒,往往邊燒邊吃,這是火鍋的雛形。後來隨著金屬器皿的廣泛使用,使火鍋正式誕生。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吃法進一步發展,內容也大大豐富起來。在滿族歷史上出現過雀火鍋、天上鍋(飛禽鍋)、地上鍋(走獸鍋)、水中鍋(鮮魚鍋)、漬菜白肉火鍋等。火鍋在全國流行以後,各地居民把本地佳餚食俗融進了火鍋,出現了許多新品種,風味各異,使火鍋食品呈毀羨棗現出百花紛呈的局面。

清代另一個非常著名的菜餚是滿漢全席,又名「滿漢燕翅烤全席」。滿漢全席產生於清代官府,因而菜餚繁多精美,場面豪華,禮儀講究,其中滿族餚饈起著主導作用。在滿漢全席中纖拆,熊掌、飛龍、猴頭、人參、鹿尾等滿族故土的特產是席上的珍餚,其做法是滿族傳統的燒、烤、煮、蒸。在滿漢全席中,火鍋類和砂鍋類菜餚也占突出地位,這類菜餚都和滿族風味有關。

滿族人一日三餐,習慣早晚吃干飯或稀飯,中午吃用黃米或高粱做成的餅、糕、饅頭、餑餑、水團子之類派雹,做干飯也多用小米、高粱、玉米。滿族人習慣養豬,每年春節殺的年豬,把一部分肉腌在壇子里,以備一年的食用。其餘的用來改善生活,款待來客。最習慣的吃法是白肉血腸,豬肉燉酸菜粉條。逢節慶日,都吃餃子,陰歷除夕年飯必吃手扒肉。

滿族先民時期主要從事漁獵業,居無定所,食不定時,有時一家人舉行宴會,大家都無拘無束,載歌載舞。進入遼沈地區以後,從事農耕生活,傳統的聚餐已不多見,但滿族人好客的習俗經久不衰。一般的客人或老人從外邊進來,年輕的媳婦馬上出來施禮迎接,到屋後,先敬煙,後倒茶。滿族人以煙待客,是因為吸煙是其民族的嗜好,不僅成年男女吸煙,十七八歲的姑娘也吸煙,故民諺東北三大怪,其中有一條是"十七八歲的姑娘叼著大煙袋"之說。以前客人來進餐,由族中長輩來陪同,晚輩人不同席,年輕媳婦在旁伺候。平時,家中人就餐,上輩人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滿族人有紅白喜事時,設肉食宴,無論認識與否,都可以參加,吃的越多,主人越高興。至今滿族人仍有殺豬時,把親友、鄰里請來吃白片肉、血腸的習慣。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