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佛祖
1、陰歷9月30是哪位菩薩的生日?
我國諸神的生日
正月初一至初十為人畜穀物生日
正月初五,財神誕日
初四夜,各商店敬財神。武原鎮上玄壇廟的財神菩薩出巡,大的商號門前設香案,鳴禮炮,磕頭禮拜,曰「接財神」。初五夜,店主邀朋友、伙計喝財神酒,互祝生意興隆,財源茂盛。此日及端午、中秋,若伙計不為店主邀請喝酒宴者,即為辭退。此俗,50年代起漸廢。
正月初七日 人日
民間傳統節日。正月初七日,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始重之。漢東方朔《占書》雲:歲後八日,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睛,所主之物育,陰則災。」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樓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注載北方人日有食煎餅之俗,稱為熏天。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唐李適《人日宴大明宮恩賜絛縷人勝應制》詩:「寶帳金屏人已帖,圖花學鳥勝初裁……向夕憑高風景麗,天文垂昭象昭回。」宋蘇轍《踏青詩序》:「眉之東門有山曰莫頤山……每正月人日,士女相與游戲飲灑於其上。」俗又以此日天氣陰晴占休咎。《遵生八箋》:「七日為人,是日日色晴明溫暖則安泰,值風雨陰寒、氣象慘烈,思預防以攝生。」江南《常熟縣志》:「正月七日為人日,晴則少疾疫。」故民間有「人逢人日喜天晴」之說。《本草綱目》則謂此日吞食赤小豆可祛病,直隸《廣平府志》: 「人日點面燈以祭本命星辰。」晚近之世,已不重人日。
人日還跟人生轉世的觀念有關。古人認為,人在十二月的最後一天死去,靈魂則在正月初一寄生於雞體內。初一的雞死後,靈魂在初二轉寄於狗。之後靈魂又分別在羊、豬、牛、馬中轉生,初七轉生到人體。靈魂在轉生到人體內後,開始以人的形象出現。但是不久這個轉世的人也會死去,靈魂從而寄寓於穀物中。而後靈魂再次轉生,完成第二次再生。這一過程被稱為正月的轉世。而這一傳說至後來,變成了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羊……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初九日為玉皇大帝誕辰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即天官大帝的生日
這三元中又以「上元」最熱鬧也最受重視。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或燈節,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自此以後一切恢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
正月十九日,是邱真人的生日
傳說正月十九日,是邱真人的生日,十八日凌晨,神仙化裝來此,凡有緣份者,可得相會。惹得善男善女們在此徹夜不眠,專為與神仙結緣。次日上午,有"宴邱會",又稱"燕九會"。"燕九會",是為邱真人過生日的專門慶典。屆時,還有許多檔花會表演,所以民間有"耍燕九"之稱。
正月廿七日三官生日
二月初八祠山菩薩生日
「祠山菩薩」。有些地方有祠山殿,祀漢張勃治水有功。俗傳祠山有「風雨雪火」四個女兒,每年要回家祝壽,一來一往必定刮風下雨飛雪,「火女」來往會發生火災,祠山不許她來。過去張渚、丁山有廟會,演雙人假面古典舞蹈「男歡女喜」。解放後已停止。
二月十八日太上老君
二月十九日觀音
廟會是春分時節最大的民間集會,也是舊時錦州城鄉一年中最大型的廟會之一。
觀音是印度佛教所信奉的菩薩,譯名為觀世音菩薩,因避唐太宗名諱,遂改為觀音菩薩。在佛教中有以完成的自己的修行為理想的「小乘佛教」和以普渡眾生為任務的「大乘佛教」之分。觀音正是大乘佛教的主要菩薩之一。在遼西形成的白衣觀音崇拜習俗,在歷史上又與遼代統治者把白衣觀音奉為家神有關。史載:「太宗幸幽州大悲閣,遷白衣觀音像,建廟木葉山,尊為家神,中外香火,由此而盛。民間及軍士私奉者,不備記出。」錦州的醫巫閭山是遼代君主陵寢之地,又是蕭太後的世襲領地,遼代統治者在錦州和醫巫閭山大修佛寺、觀音廟堂,就更加帶動了百姓們對觀音的崇信。在錦州地區還有諸多的觀音洞、觀音寺,如醫巫閭山青岩寺的觀音,俗稱「歪脖老母」,二月十九的觀音誕辰廟會香火也是極盛,從明清以來,至20世紀90年代末(除文化大革命期間),一直是遼西地區,甚至東北地區最大的觀音廟會之一。
農歷三月一日 傳說是英台的生日定為「雙蝶節」。
農歷三月十九日為太陽公生日
潮人有用面條和紅糖等祭品祭拜太陽公之習俗。太陽公生日實際是古代祭拜日神生日的中和節,而據《唐書》記載,中和節是在唐德宗親自提倡下興起的一個節日,說明這一習俗創自唐代,隨後傳至潮汕。
三月二十三天後誕辰
民間傳統紀念日。俗傳三月二十三(一說正月十六、三月十三等)是天後的誕辰,亦稱「媽祖生日」。屆時有享祀活動。天後為海神之一,亦稱「媽祖」、「天妮」、「海神娘娘」等。其來源有諸說。一說為浙江溫州方士林靈素的女兒。一說為閩中蔡氏女兒,出生時間亦有多種說法。最流行的說法稱其為福建莆田林願的女兒,宋代時,其兄長出海遇險,此女瞑目出神前去搭救,溺水而亡。她死後,出海的人們經常看到她往來搭救遇險船隻。由此,人們敬奉其為海神立廟享祀。清道光《重建天後宮碑記》雲:「宋徽宗時,救立天後聖母四年(1122年)。天後始封「靈惠夫人」,宋崇寧間賜廟額「靈祥」,元天歷年間改為「靈應」,元統二年 (公元1334年)加封輔國,至正年間又加封為「感應神妃」,清時封為天後。天後多為沿海一帶所奉祀,北京也有其廟。天後廟亦稱天妃廟、媽祖廟、天後宮等。《天津皇會紀念冊·天後宮》稱天津天後宮「佔地數十畝,氣勢雄偉,形勢絕佳,殿宇輝煌,樓閣掩映,建築古色古香,誕之前,每日賽會,光怪陸離,百戲雲集,謂之『皇會』。香船之赴廟燒香者,不遠數百里而來,由御河起,沿至北河、海河,帆檣林立,……河面黃旗飛舞空中,俱寫『天後進香』字樣。」在福建泉州、漳州地區,春秋也有致祭活動。
四月初八佛祖為釋迦牟尼生日
吃烏飯。俗傳目蓮以青精樹(一名南天燭)葉浸糯米煮成「烏飯」,滿過鬼卒救出其母,此俗延傳至今。又俗傳四月初八佛祖為釋迦牟尼生日,各寺院以香湯浴佛,稱「浴佛節」。
四月八日 民間以是日為牛生日
耕牛息耕,以烏飯葉漬水浴牛,並以雞蛋、黃酒、糯米飯等喂牛,有備耕之意。農家以烏飯汁作飯,或制烏飯麻糍。又有以赤豆或豇豆等和米作飯,稱「蒼蠅飯」。
農歷四月十四蘇州特有遙廟會風俗..傳說這一天呂祖生日
八仙之一的呂純陽在這天要化身叫化子、小販,到人間點化世人。因此,市民和四鄉農民都要來"軋神仙",可以借到"仙氣"消災防病,延年益壽,吉祥如意,歲歲平安。呂純陽是民間信仰中很有影響的八仙之一。道家重視煉丹,相傳呂純陽在醫學上頗多貢獻,所以被中醫奉為祖師。蘇州閶門內中市下塘的福濟觀奉禮呂祖,俗稱"神仙廟",又稱"天醫院"。每逢軋神仙這天,神仙廟附近攤肆林立,出售花草樹苗的最多,不少花草帶有吉祥名稱,如"萬年青"、"吉祥草"、"神仙花 "、"龍爪蔥"。舊時習俗,仙誕前夕,剪"千年運"老葉鋪在路上,讓各路來慶壽的仙人路過,可沾仙氣。造屋得把"龍爪蔥"放置樑上,以為吉兆。
四月二十八日葯王誕辰
民間傳統紀念日。俗說葯王生於農歷四月二十八日,屆時要舉辦。葯王廟會等紀念、享祀葯王。葯王是我國民間行業神之一,為醫生、葯鋪、葯材販運商、葯農、醫學教師等敬奉。我國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流行的葯王並不一致,計有伏羲、神農、黃帝、孫思邈、扁鵲、華陀、邳彤(皮場大王)、三韋氏、呂洞賓、李時珍等十幾個。其中伏羲、神農、黃帝為上古三皇,被稱為「醫葯之祖」,又稱「葯皇」。最著名的葯王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他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徽宗曾封其為「妙應真人」。孫思邈醫術高明,因而被神化而尊為葯王。孫思邈的神像,多為赤面慈顏、五綹長髯、方巾紅袍、儀態厚朴的形象。其次是扁鵲。扁鵲是戰國時代著名的醫學家,舊時葯鋪常掛「扁鵲復生」的牌匾,反映出葯材業對扁鵲的普遍尊奉。再次是華陀。華陀是漢末醫學家,素有葯聖、醫王之稱。此外,東漢光武帝劉秀二十八將(二十八宿)之一的邳彤也被尊為葯王。相傳邳彤不僅以武功見稱,亦喜好醫學,重視醫葯。清乾隆《祁州志·卷三建置》記其事雲:「漢將邳彤之廟,俗呼為皮場王,即葯王也,在南關。按王本州土神,自宋迄今,以醫顯靈,有疾者禱之即瘍。相傳先朝有秦王得疾,諸醫莫療,一醫後至,進葯數丸,立愈。」問其姓名,對曰祁州南門外人也。遣使即其地,始知為神,詔立廟祀之。宋建中元年封靈應侯,後改封公,咸淳六年加封明靈昭惠顯佑王,建廟臨安。」其餘的葯王,其著名度、普遍性較差一些,但也被一方所尊奉。四月二十八日究竟是誰的誕辰,說法不一,但以孫思邈、扁鵲為多。
五月十三日關帝
舊俗以農歷五月十三日為關聖帝君(關公)誕辰;又傳為六月二十四日,而此日為關平帝君誕,所謂「六月二十四日生聖(關帝)。聖長,娶胡氏,於(漢)靈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於平」(《珊瑚舌雕談摘抄》)。關聖帝君為我國重要神祗之一,信徒頗眾,全國各地關帝廟數以干計。每逢五月十三日關帝誕及其他節日,各地都有。關帝廟會,向關聖帝君進香祀奉、頂禮膜拜,官府也是如此。《中華全國風俗志·江蘇六合》:「(五月)十三日乃關帝誕辰,官民祭享,演戲建釀,龍舟游舫如五日。」清許起《珊瑚舌雕談摘抄》雲:「關聖帝君,早載祀典,順治元年沼建廟,歲以五月十三日遣官致祭。雍正三年,令天下郡縣,春秋招神以太牢。」又傳是日為關公單刀赴會之日、關公磨刀日。
六月廿三日馬王生日
大暑將過之時的,俗謂馬王生日。這一天要宰豬祭祀,希望能夠免除牲畜的癘疫。祭馬神表明東北各族農業經濟對馬的依賴性很大。錦州地區歷史上是皇家的馬場和邊貿和馬市所在,大大小小的馬王廟遍及城鄉。所以各縣縣志都有馬王日的記載,並稱「此祭極為重要」。
六月廿四日雷祖
七夕節床母、七星娘娘生日
多神崇拜的社會,樹有樹神,床也有床神是女性神,所以叫「床母」。民間信仰的床神是女性,所以叫做「床母」,她是兒童的保護神,通常有小孩的家庭,在孩子十六歲以前都要拜床母。
七娘媽就是七星娘娘,是民間將天上七星人格化的結果,也是孩子的保護神,農業社會醫學不發達,孩子常因一些疾病而夭折,所以要請求七娘媽保佑未滿十六歲(舊時以十六歲成年)的孩子,能平安長大,因此都要配帶七娘*的香火,等到十六歲的七月七日當天還願,舉行盛大的際祀,酬謝七娘媽。
農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即地官大帝的生日(地藏菩薩)
傳說七月十五是地官大帝的生日,也是地官赦罪日。地藏菩薩是釋迦摩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民眾到地藏菩薩廟用鮮花、水果祭拜。
八月十五日是月神的生日
月神是女性神,相傳為日神的配偶神。我國以嫦娥為月神,代表美麗、善良以及一切足以代表女性優美的性格。中秋節為月神生日,台灣並沒有專祀月神的廟,都配祀在太陽公廟里。台北市內湖太陽公廟,八月十五日信徒們前往祭拜月神,一般民眾:有在戶外院內設香案供鮮花、水果、月餅、焚香燒金,放炮祭月,全家人在團圓的氣氛中一邊吃月餅、一邊賞月,就是所謂的「拜月」。
八月十五日除了月神生日外,也是土地公生日,土地公廟要演戲酬神,農夫們在田裡插「土地公拐杖」,用竹子一根,上端綁以金紙,這種竹杖是給土地公走路時作拐杖用,並祈求明年會存更好的收成。
農歷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即水官大帝的生日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又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此外,在民間,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十二月十二日蠶花生日
農家素重祀蠶神。清嘉慶《嘉興府志》載:海鹽「先蠶廟,乾隆五十九年創建,歲春月吉巳致祭」。舊人俗十二月十二日蠶花生日,民間紛紛去先蠶廟,點香燭,祈蠶花茂盛。後廟毀,農家則於是日在家做繭圓(一種米粉製作的有餡圓子或團子),禮蠶神。民間皆以「接蠶花」為要事。請神待佛人家,必列入此項內容,當時佛進酒期間,由騷子先生邊唱「蠶花書」,邊將蠶神馬幛、彩紙做的蠶花及一桿秤、一聲紅手帕交女主人收藏,稱為接蠶花。春節前後,有以「送蠶花」為內容的行乞者,邊敲鑼舞獅,邊送蠶花;也有挑一副藉助在蠶神像擔子的行乞者,邊敲小鑼,邊唱養蠶吉語,如「馬鳴王菩薩到門前,保佑蠶花廿四分」等,唱畢捧著蠶神像到蠶室里兜一圈,祝蠶花茂盛。農家以為吉祥,給以大米或團子,置蠶花於灶山上。多數人家在過年時請一位蠶神馬幛或用紅綠彩紙自扎蠶花供於灶前。
淮北、皖西南均有定的習俗,也叫「值星日」,其次序為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皖西南為九油、十麥);如果此l0天皆晴,則認為是「十個太陽下山」,定將有十成的年景,百年難遇。
2、七月份佛教的重大節日
七月份佛教的重大節日有七月初一:俗稱開門息,祭祀海神;七月初七: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七月初十三:大勢至菩薩聖誕;七月十五:佛歡喜日;七月十八:道教中西王母誕辰;七月二十四:龍樹菩薩聖誕日;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誕辰(地藏節)。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釋迦牟尼創建於古印度。以後廣泛傳播於亞洲及世界各地,對許多國家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
3、七夕節是陰歷多少
七月十五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盪,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麻姑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准備一些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傳說是目蓮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連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連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准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鑒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佛家盂蘭盆會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合拍,這一天則成為民間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節。
農歷7月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七月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4、七夕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和除夕的來歷???
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一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七夕節與女事關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婦女節。 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樣的面點,各地風俗不一。各種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好象要請天上的織女來品評。然後大家一面觀賞著遙遠的夜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樣會使人變得靈巧。
漢代時,民間便開始向織女乞巧了。不但祈求心靈手巧,還祈求得到財富、早日有美滿甜蜜的婚姻和得子。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這一天,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除夕的由來】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以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5、節日都有一定的起源,七夕節是鬼節嗎?
七夕到底不是鬼節,七夕是情人節。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6、農歷正月十九是什麼節日
在豫北一帶,正月十九為添倉節,到了這天晚上要吃餃子,放鞭炮。然後小孩子們都會用白蘿卜雕的小油燈到新婚的人家祝賀,說些吉利的話,寓意添子添福,所到的人家也會很高興的給小燈添點油。小時候這個節日很開心的,路上不時會看一撥一撥的小孩子小心翼翼的端著油燈,挨家挨戶的添油、祝福,有時候會把油沾到衣服上回家被家人罵。現在很懷念那時候。
7、為什麼古人當時會把臘八節定為臘月初八為什麼不把七夕節定為六月初六呢?
七夕節的由來是牛郎與織女的故事,傳說在古代時,織女是王母娘娘在天上織雲彩的婢女,有天下凡碰見了牛郎倆個人一見鍾情,過上了恩恩愛愛的生活,但是這一切被王母娘娘發現了,王母娘娘拆散了他們倆,把織女帶回了天上,牛郎為了與織女見面每年都會在七月七的時候跋山涉水與織女見上一面,所以七夕節在七月七.臘八節的習俗來源於佛教,臘月初八這天是佛祖釋加牟尼的生日,為了紀念佛祖在臘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這天吃雜拌粥作為紀念。自從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每年臘八節,總會有很多寺廟,做雜糧粥贈送給門徒或者善男信女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