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繪本報
1、七夕節手抄報版面設計邊框圖案資料
同學們在製作手抄報版面設計邊框圖案的時候最好要有3至4個板塊才不會顯得太少,關於七夕節的手抄報版面設計邊框圖案可以寫七夕的由來,不用太長;分點介紹七夕的各種習俗;或者可以寫一下民間的七夕活動,要是身邊有人參與這些活動就會更好了。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一份七夕節手抄報版面設計邊框圖案內容。
乞巧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2、中國傳統節日故事繪本七夕節圖片解說
中國一直流傳牛郎織女的故事。牛郎織女天隔一方,只有七夕,喜鵲搭橋相會才能全家團員,
3、繪本講師訓練營【61期】20—1/21實踐原創—七夕節 - 草稿
61004-柳詩雲
七夕,一個充滿愛意的美麗傳說。愛情,不僅僅存在於傳說中,也存在於現實中。愛情,也不僅僅是大人的專利,孩子們的世界也有著他們自己對愛情的理解,也有溫暖的愛情故事。這些優美的故事,是對孩子愛的啟蒙,也是我們了解孩子世界的一個美麗的窗口。
為此,在這個七夕,我決定陪孩子一起度過,學習七夕傳統文化,聽一個有趣的「愛情」故事,讓孩子過一個有滿滿儀式感的七夕節……
第一部分,選擇民俗故事《牛郎織女》,幫助孩子了解七夕傳統文化
選擇《牛郎織女》:首先意在通過繪本中精美的彩圖和感人至深的民間故事,讓孩子了解關於七夕節的傳統文化;通過故事裡善良的牛哥哥、報恩的老牛、單純美麗的仙女、甜蜜的愛情、家人的幸福、追妻的勇敢、為愛的堅忍等,在孩子心裡播下善良有愛的幸福種子。其次,讓孩子知道在這一天,我們可以對著織女星的方向許願,祈求擁有像織女一樣的才能和智慧;讓孩子了解七夕節是我們相互表達愛意的日子,去引導孩子正確表達內心的愛意。
第二部分,選擇趣味愛情故事《小豬的愛情》,一起幫豬哥哥尋找「合適」的女朋友,讓孩子了解「合適」最重要
選擇《小豬的愛情》:意在通過小豬尋找女朋友的幽默風趣故事情節,讓孩子感受「喜歡」的美好,清晰「相互喜歡才可以在一起」、不喜歡可以表達拒絕,包容接納別人的拒絕,順利度過婚姻敏感期,但這個陪伴孩子度過婚姻敏感期的最好還是父母可以知道相關的內容,我們的課程是一個引子,能夠讓孩子們了解,美好的愛情、友情建立在合適的基礎上。
第三部分,手工環節,動手製作—記錄小豬的幸福片段
4、七夕節手抄報內容100字
七夕節手抄報內容100字
七夕節手抄報內容100字,手抄報是一種文畫結合的創作,這件事情家長千萬不要全包全攬,手抄報的內容和形式都要符合主題,黑板報凝聚了每一位同學的心血,看到七夕節手抄報內容100字,你還沒有心動嗎?
七夕節手抄報內容100字1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情人節「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節手抄報內容100字2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牛郎織女(刻紙)一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5、七夕節手抄報 七夕節手抄報畫報
1、 首先在頂部寫上 「七夕佳節」的標語。
2、 然後在中間畫牛郎和織女相會。
3、 接下來在左邊畫波浪形寫字框。
4、 接著在右邊畫波浪形寫字框和白雲。
5、 最後把畫好的元素都塗上相應的顏色即可。
6、七夕節手抄報內容
七夕節手抄報內容
七夕節手抄報內容,手抄報想必大家都不怎麼陌生,七夕節手抄報要做到拒絕死板的單一版式,這樣寫的內容對孩子動手能力提升也有幫助,以下來由我來分享七夕節手抄報內容相關內容,一起來欣賞!
七夕節手抄報內容1七夕的習俗
七夕鬥巧,判定鬥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據現有文獻的記述,此習俗最早出現在漢代,《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對月穿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投針驗巧
投針驗巧是七夕節的傳統習俗活動之一,盛行於明清兩代。通過把綉針放入形成水膜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在容器底部形成圖案,以驗智巧,也稱「浮針試巧」「丟巧針」。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
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年青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
輸巧
輸巧,七夕乞巧,穿針落人後者為「輸巧」。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如唐代詩人所描繪:「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看尋。」祭拜儀式結束後,八仙台上的擺設保持不動,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們互相串訪時參觀、評議。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蘭夜鬥巧
蘭夜鬥巧是一種游戲。七月舊時稱為「蘭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這天晚上又叫作蘭夜。將五綵線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女性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七夕節手抄報內容2一、七夕節相關的古詩
1、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清.姚燮《韓庄閘舟中七夕》
2、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湯顯祖《七夕醉答君東》
3、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4、影照河陽妓,色麗平津闈。——任希古《和長孫秘監七夕》
5、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
6、瓜果幾度凄涼,寂寞羅池客。——吳文英《六么令·夷則宮七夕》
二、七夕節有哪些詩句
1、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湯顯祖《七夕醉答君東》
2、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唐.孟郊《七夕》
3、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楊璞《七夕》
4、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唐.祖詠《七夕》
5、笑倩誰扶,又被春纖,攪住吟須。——喬吉《折桂令·七夕贈歌者》
6、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7、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唐.羅隱《七夕》
8、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唐.杜牧《秋夕》
9、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晏幾道《七夕》
10、星月同輝映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奈何繾綣催華發,更是無言嘆路遙。——阿烺《詠七夕》
7、七夕繪本怎麼畫
要畫七夕繪本的簡筆畫,我們可以先准備好鉛筆和馬克筆。然後照著七夕繪本的圖案,先畫輪廓,然後再描細節,要注意線條要越簡單越好。勾畫好草圖後,接下來就是著色,即給圖畫畫上顏色,顏色一定要對比圖案進行匹配,確保顏色一致。著色也要注意細致,不能畫到圖案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