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仙花七夕
1、古人除了拜七姐、鬥巧與吃巧食外等,過七夕節還有哪些風俗 ?
除了這些還有觀星,拜魁星,女子洗發,染指甲,曬書等習俗。
第一,七夕之夜觀星。七夕的由來,大家都知道是來自織女與牛郎的愛情故事。傳說,兩人只有在七夕在一天才能見面。由眾多的喜鵲搭一座橋,兩人才能借著這一座喜鵲橋相見。大家想一想在古代沒有現代這些娛樂手段,人們只有很少的娛樂手段和娛樂方式,所以節日就成了人們娛樂的一個借口,一個理由。而因為這些傳說,人們就在七夕這天的晚上看星星,看看織女與牛郎相聚了沒。那些小情侶們還可以在看星星的時候增進增進感情。
第二,七夕拜魁星。七夕這一天女子要拜織女,男子也有要拜的。男子要拜主管文採的魁星。傳說,魁星是七月初七出生的,所以拜魁星就在這一天拜。男子在這天拜魁星,來祈求魁星保佑。保佑自己能考取功名,官運亨通等。反正七夕這天女子拜織女以求巧,男子拜魁星以求前程。各自有所依,各自有所求。
第三,女子洗發。在七夕這天,女子要進行洗發。因為傳說七夕這天的水是十分純凈的,女子在這一天洗發能夠使得自己變得純凈。畢竟,古人對頭發十分看重,講究也很多。
第四,女子染指甲。七夕這天,女子會用鳳仙花來染指甲。具體來說,就是用鳳仙花的汁來染指甲。這是古代女子最常見的染指甲的方式。
第五,曬書。古人在七夕這天會將書拿出來曬。
滿意答案,記得點贊~~~
2、為何有人說古代的七夕其實不是情人節,而是女兒節?
古代的七夕節又叫乞巧節,七巧節和女兒節,由來是古人對自然的崇拜。相傳在農歷七月初七晚上,女孩們在庭院中向織女星乞求心靈手巧和美滿的姻緣,所以也稱乞巧節。後來就有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但還是和情人節沒有關系,只是古代女子的一個節日。
在京城,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女子們紛紛梳妝打扮,結伴遊玩,逛市場買飾品。到了晚上,大家聚在庭院中,旁邊放置瓜果酒水,或說笑飲酒樂,或看天上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既然是乞巧,著重一個巧字,那怎樣才算是心靈手巧的女子。穿針乞巧是七夕,宮女們登九引台,用五彩絲線穿九尾針(多幾個孔的針),先完成的為巧女,後完成為輸,還要把賭資給得巧者。喜蛛應巧是七夕的時候,女子抓一種叫喜子的蜘蛛放在小盒中,第二天,看蜘蛛結網的稀密定勝負,密的巧多,稀的巧少。投針得巧是說七月七日正午,放置一晚水在陽光下,等水面出現一層薄膜,投針在水面,看水底針的影子。成雲型、花頭、鳥獸影子,剪刀、鞋子為得巧。如果水影粗如錘、細的時候和頭發一樣、筆直的時候像蠟,就不得巧。
在古代,七夕這一天女子玩的活動還有很多。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女子能夠如此盡興的玩樂,這樣的日子並不多,所以七夕是她們最喜歡的節日。古代的七夕與愛情是沒有關系的,男女都各玩各的,不存在情侶之間一起遊玩的事情。
3、七夕拜七仙女要些什麼東西?
每年農歷的七月七日即「七夕」,也是民間傳說七仙女中的織女與牛郎一年一度相會的日子。傳說因為他們相戀之後,牛郎不再下田耕種,織女不再勤於織布,所以被天公(帝)懲罰,一年只能相會一天。而七仙女們會保佑人間未滿16歲的小孩長大成人,因而七夕當日婦女也會拜七仙女,一般稱為「七娘媽」。七夕也是「七娘媽生」,傳統習俗會准備供品祭拜七娘媽。祭拜時間多在傍晚,而同一天也會拜床母。床母是七仙女之一,是保護幼兒夜裡安眠的神只。至於夜間則另有祭拜織女娘娘的「乞巧」活動,主要以未婚女子為主,希望能求得一身好手藝。
拜床母時先上香祝禱,待線香燃燒1/3後,即可快速燒化金紙,因為床母是保佑幼兒快長大,所以不宜拜太久。
拜七娘媽時,由於七娘媽與天帝相近,神格較高,且有七位,所以按傳統會准備更多的供品,特別是准備一座七娘媽亭(紙糊燈座,供火化)代表七娘媽的神尊,或准備七娘媽的神媽(紙印的神像)貼在供桌前沿,再准備毛巾、腳盆給七娘媽梳洗,並備供品七份,最主要是准備湯圓七碗,每個湯圓中間再壓一個凹洞,以便裝盛相思的眼淚。牛郎和織女一年只能相會一天,難免感傷落淚。此外,油飯、麻油雞飯都是七娘媽喜歡的食物。供花以薊花或鳳仙花、茉莉花及雞冠花等皆可,再准備胭脂、椏粉、紅絲線、香帕、扇子和鏡子等。
每當祭拜「七娘媽生」時,家長會為未滿16歲的子女准備「貫豢」(中間有洞的古錢或銀牌),也就是將祭過的紅絲線重新系在貫豢上,再給女孩戴在頸上,祈求七娘媽庇佑。一直到滿16歲才「脫豢」。
不論拜七娘媽或只拜織女,婦女會在祭拜之後,將薊花、脂粉各分一半,一半拋到屋頂上(象徵天上),一半自己留下來用。表示一半是送給七娘媽使用。除了除了祈求孩童順利長大,也祈求七娘媽賜予美貌和才能,甚至愛情,故而七夕是婦女最重要的祭拜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