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各類節日 » 清朝帝後七夕

清朝帝後七夕

發布時間: 2023-01-21 20:34:36

1、七夕的注釋譯文

⑴七夕:農歷七月初七夜晚。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會。舊俗婦女於是夜在庭院中進行乞巧活動。
⑵浦:水邊。別浦:指天河、銀河。王琦雲:「以其為牛女二星隔絕之地,故謂之曰別浦。」
⑶羅帷:絲制帷幔。戰國楚宋玉《風賦》:「躋於羅帷,經於洞房。」
⑷「鵲辭」句:七夕烏鵲填河成橋,以渡織女。事見應劭《風俗通義》。又七夕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除,以乞巧。事見宗懍《荊楚歲時記》。
⑸花:黎簡校作「螢」。曝(pù)衣樓:皇宮中帝後於七月七日曝衣之處。唐沈佺期《七夕曝衣篇》詩:「宮中擾擾曝衣樓,天上娥娥紅粉席。」
⑹金鏡:圓月。七夕,月未圓,故雲「分金鏡」,又借用陳代徐德言與妻子樂昌公主分鏡的故事(《本事詩》),暗喻自己與所眷戀的女子不能團圓。
⑺玉鉤:狀新月、缺月,望月而冀其復圓,寓人間別而重逢意。
⑻蘇小小:南齊時錢塘名妓。《樂府詩集·雜歌謠辭三·〈蘇小小歌〉序》:「《樂府廣題》曰:『蘇小小,錢塘名倡也。蓋南齊時人。』」這里指自己曾經歡遇的女郎。
⑼更:《全唐詩》校「一作又」。一秋:即一年。 天河隱隱逢七夕,獨處羅帳半夜愁。
烏鵲離去穿線月,螢火飛入曬衣樓。
牛女雙星合又分,人世情侶望玉鉤。
不見錢塘蘇小小,獨處寂寞又一秋。

2、七夕節會有什麼活動?

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綉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難辯;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綉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綵線織綉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台樓閣,總之是越細致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製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各種花紋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也與瓷塑雛偶,是家長買給小兒女作節日禮物的)。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 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台、香爐、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 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到的人雖多,主人也仍高興招待。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鍾,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 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台灣——拜「床母」

台灣七夕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只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准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江蘇——七夕香橋會

在江蘇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 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 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湖南、浙江——婦女洗發、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 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 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 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 祭祀織女。

中國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廣州——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陝西——結扎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廣西——七夕儲水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3、七夕原文與翻譯

七夕,七夕!相見吧,織女牛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七夕原文與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七夕

唐代: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譯文

天河隱隱逢七夕,獨處羅帳半夜愁。

烏鵲離去穿線月,螢火飛入曬衣樓。

牛女雙星合又分,人世情侶望玉鉤。

不見錢塘蘇小小,獨處寂寞又一秋。

注釋

⑴七夕:農歷七月初七夜晚。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會。舊俗婦女於是夜在庭院中進行乞巧活動。

⑵浦:水邊。別浦:指天河、銀河。王琦雲:「以其為牛女二星隔絕之地,故謂之曰別浦。」

⑶羅帷:絲制帷幔。戰國楚宋玉《風賦》:「躋於羅帷,經於洞房。」

⑷「鵲辭」句:七夕烏鵲填河成橋,以渡織女。事見應劭《風俗通義》。又七夕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除,以乞巧。事見宗懍《荊楚歲時記》。

⑸花:黎簡校作「螢」。曝(pù)衣樓:皇宮中帝後於七月七日曝衣之處。唐沈佺期《七夕曝衣篇》詩:「宮中擾擾曝衣樓,天上娥娥紅粉席。」

⑹金鏡:圓月。七夕,月未圓,故雲「分金鏡」,又借用陳代徐德言與妻子樂昌公主分鏡的故事(《本事詩》),暗喻自己與所眷戀的女子不能團圓。

⑺玉鉤:狀新月、缺月,望月而冀其復圓,寓人間別而重逢意。

⑻蘇小小:南齊時錢塘名妓。《樂府詩集·雜歌謠辭三·〈蘇小小歌〉序》:「《樂府廣題》曰:『蘇小小,錢塘名倡也。蓋南齊時人。』」這里指自己曾經歡遇的女郎。

賞析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一寫天上七夕,牛郎織女相會;一寫人間孤男,夜半悵然懷愁。銀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後重又分手的地方,因此稱「別浦」。今夜別浦雲水迷茫,星漢閃爍,牛女在鵲橋上還能依相偎珍惜這美好的一瞬,互訴別後一年來的相思深情。雖然匆匆一面,仍不免執手相看淚眼而黯然離去,但他們畢竟是喜得重逢,歡情如舊,悲中有樂。默想自身,一年前此夕定情以後就天各一方,重會無日。此刻已到了夜半,正是牛女情濃時;而詩人則只能悵卧羅帷之中,瞪大了眼,在相思中煎熬,心頭的愁雲越壓越重,何況今後能否再見一面也在未知之天,真是「思牽今夜腸應直」(李賀《秋來》)。相比之下,自己的苦況遠遠超過了牛女。首聯透過對比,賓主分明地對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一層的刻劃,可謂出手不凡。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一夜容易,但在離人的心裡卻又是那般漫長。新月終於悄悄地掛在天邊,喜鵲搭橋的時限也已到來。鵲群無可奈何地辭別了銀月照映下的人間穿線乞巧的少女,鼓翅飛離而去。牛女重又陷入痛苦相思歲月之中。天色漸明,拂曉的輕寒,秋花映入詩人的曝衣樓。七夕曝衣,是當時的習俗。「花入曝衣樓」這一凄清的情景,定會勾起詩人對一年前七夕定情的緬懷,曝衣樓或許就是他們定情的場所。本來,詩人長夜不寐,一縷情思時時縈繞著那遠去的戀人;如今七夕剛過,只有秋花輝映於曝衣樓上,當年伊人的倩影卻已渺如黃鶴,杳不可見。這一頷聯借用環境的陪襯和觸景生情的手法,表現出時間的.推移和詩人難以為懷的悲愴心情。

「天上分金境,人間望玉鉤。」天已經大亮了,詩人還痴痴地凝望著碧空的半彎缺月,潸然欲涕。月亮本就像一面明鏡,眼下卻只剩下半輪,真成了破鏡。牛郎織女可能都各自拿了一半,苦苦地隔河相望了。然而人間的破鏡卻難能重圓。望著望著,他多麼想藉助天上的玉鉤把兩顆破碎的心鉤連到一起,有情人總該重歸於好。頸聯又著想天外,運用浪漫主義的妙筆,給這一幕愛情悲劇渲染上幾絲美麗的光彩,雖然這畢竟屬於幻想。

「錢塘蘇小小,又值一年秋。」幻想終於破滅了,詩人又回到了殘酷的現實中。他日思夜想的戀人,可能是像南齊錢塘蘇小小那樣的名妓。年前一別,刻骨銘心,不覺又到了秋風瑟瑟的季節。別時容易見時難,詩人的遭際竟然比牛女還要不幸。面對茫茫的前景,一陣陣難以言說的隱痛又襲上詩人心頭。這一貌似平談的結尾,蘊蓄著無限纏綿的情思,表現出悵恨不盡的意味。

全詩以構思的新奇、抒情的深細以及語言的工整穩貼見勝,與李賀歌詩常見的驚才絕艷、穠麗詭奇多少有些不同。他遣詞造句均是生活中的常語,抒情含而不露,味而愈出。特別是章法構思之妙實足令人折服,全詩從夜半寫到天明,又以牛女的相會映襯自身的孤處,天上人間,融處生哀,充分顯示出作者過人的功力。黎簡《李長吉集評》說:「昌谷於章法每不大理會,然亦有井然者,須細心尋繹始見。」此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4、七夕哪中活動就近於傳統習俗

乞巧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七夕節的簡介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的由來與傳說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5、七夕怎麼過

●山羊座的她
和她共度情人節的方法:土星讓山羊座對情人節意興闌珊,其實山羊女人還是想要有人陪過情人節放鬆身心的,只是這更需要一個特別的企劃。她會希望你和她一起研擬過節方式;如果沒啥創意的企劃,山羊女人會很不開心。

●水瓶座的她
和她共度情人節的方法:天秤座和土星給了水瓶座怪怪的念頭。你得要先向她預約節日,否則到時候水瓶座的節日恐怕是跟一大堆人一起過。喜歡團體活動的她,偏愛自然,如果你能夠和她一起至郊外享受難得的舒暢,她會有出乎意表的回報方式。

●雙魚座的她
和她共度情人節的方法:水象星座雙魚座感情細膩,雖然浪漫、鮮花和巧克力,就已經能讓雙魚座十分高興,但你還是可以安排其它如爬山、游園等活動,讓她樂一樂。

●白羊座的她
和她共度情人節的方法:絕不可以讓白女人的情人節落單,她要能夠讓雙方熱汗淋漓地共度節日。你要尊重白座的想法,讓她來決定玩法就是最佳方法。你要讓受到火星主宰的白女人,在今天快活地釋放囤積已久的熱量。

●金牛座的她
和她共度情人節的方法:金星管轄的金牛女人,喜歡掌控過節方式講究實際,送她造型出眾的珠寶首飾,滿足她對物質的渴望,記得你要親自為她戴上禮物。和她上考究的餐館吃頓雅宴,如果在席間,能給她一句她期待已久的承諾,她會衷心感謝

●雙子座
和她共度情人節的方法:要拉攏受水星影響的雙子女人,帶她一起去探訪新奇的事物,如最新尚未有人知道的約會景點,或帶領她享用最新的信息,甚至讓她探索她未開發的地帶,這會讓喜歡東奔西竄的雙子座對你更加專情。

●巨蟹座的她
和她共度情人節的方法:受到月亮影響,今年情人節適逢陰歷29日,恐怕沒有月亮可看,建議你在情人節可得要全天候地守在巨蟹女人身旁,好穩定她今天可能失控的情緒。到你們相識或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一游,會讓兩人更水乳交融。

●獅子座的她
和她共度情人節的方法:太陽是獅子座的主宰星,如果情人節當天天氣特好,你可得要有高度耗損能量的心理准備。所有華麗或熱鬧的現場,都是你和獅子女人撒野的好地方,如果你為荷包著想而過份小氣,當心惹她心頭不快,為過節布下陰影。

●處女座的她
和她共度情人節的方法:在水星的影響下,土象星座的處女座情人節當天想呆在家裡,會為了收拾房屋而忙得不亦樂乎,你得多多體諒她。或許到她家和她一起打掃,她會喜歡能體諒她的人。

●天秤座的她
和她共度情人節的方法:金星所宰制的天秤座,在情人節不想和一大堆人湊熱鬧而破壞氣氛,如果你要為她訂情人節大餐,千萬別選在像是大雜燴的自助餐廳,或是擁擠嘈雜的百貨公司購物廣場,她會覺得是種折磨。倒不如找間布置優雅的小店,安靜地享受兩人世界。

●天蠍座的她
和她共度情人節的方法:火星與冥王星交織出天蠍座的獨特性格。就帶天蠍女人前往隱密的地方兩人幽會吧,關系已經進展到某一程度的人,可以盡情地在對方的靈與肉間自由伸展;性感內衣是燃起她烈火的禮物。當然,如果你和她才剛起步,可以從看「電影」開始。

●射手座的她

和她共度情人節的方法:木星為射手座帶來好運,射手女人的過節對象恐怕不只你一個人,要注意她身邊的其它情敵。如果想不用競爭,就可以贏得和射手女人共同過節的免戰牌,你得安排一段情人假期,而不僅是情人節當天。不妨和她討論好後,來個三天兩夜的短程旅遊,帶射手女人出遊,獨享那份浪漫吧。

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全國各地的節日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色。這里略加闡述各地區的活動。
在江蘇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在陝西,七夕夜女孩子們則要用稻草紮成個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織女),並讓她穿上女孩子的綠襖紅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們供上瓜果,並端出事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即「種生」,婦女們稱巧芽芽),剪下一截,入擴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並穿針引線,競爭快慢;舉行剪窗花比賽,以爭智巧。
在福建,婦女、女孩子們擺設香爐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還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和織女用的脂粉。祭拜雙星後,即把獻給織女的脂粉分成兩半,一半投向屋頂給織女,一半自己梳妝美容。相傳與織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麗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擺設,寓有求生育之意。婦女們並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戲。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綉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綉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綵線織綉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台樓閣,總之是越細致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製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各種花紋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也與瓷塑雛偶,是家長買給小兒女作節日禮物的)。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台、香爐、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到的人雖多,主人也仍高興招待。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鍾,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其他各地區,七夕之風也大略與上述相近。如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七夕前數日,種麥於小瓦器,為牽牛星之神。謂之『五生盆』。……街市賣巧果,人家設宴,兒女對銀河拜,咸為乞巧。」另外北京還要擺設切成蓮花形的西瓜、香瓜等,並於瓜果麥秧上扎綵線,十分美觀。北京竹枝詞,即有「五生盆結綵層層」句,又丟巧針求巧。在清代皇宮中亦有祭祀雙星,宮女丟巧針之俗。在頤和園昆明池上要打浮橋,隱喻天上鵲橋,供帝後觀玩。還有飲宴、演戲等。

6、北京地區的七夕節有哪些節俗?

對於北京地區的七夕節,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有過這樣的描述:

七夕前數日,種麥於小瓦器,為牽牛星之神。謂之「五生盆」街市賣巧果,人家設宴,兒女對銀河拜,咸為乞巧。

另外,北京還要擺設切成蓮花形的西瓜、香瓜等,並於瓜果秧上扎綵線,十分美觀,北京的竹枝詞,即有「五生盆結綵層層」句。又有投針求巧的習俗。

在清代皇宮中亦有祭祀雙星、宮女投巧針的習俗,並且在頤和園的昆明池上打浮橋,隱喻天上鵲橋,供帝後觀玩。此外,還有飲宴、演戲等。

每到農歷的七月初一,各種七夕應節商品就開始上市了,主要有牛郎和織女年畫、乞巧樓、乞巧針、乞巧果和祭星用的蠟燭、香,以及各種婦女用的粉、胭脂等化妝品。

應節物品中還有小孩的玩具「七巧板」,以七塊不同的小木板為一套,出售時放盒中呈正方形。可是一拆開,可以拼成鳥、獸和人物的形狀,顛倒反復,變化無窮,趣味盎然。

隨盒還有拼合的示範圖案,如果自己不會變化,照圖拼裝就可以了。心靈手巧者,可以比示範圖案拼的多很多。七夕乞巧、拼七巧圖都是有特色的項目,不光女孩玩,男孩也樂此不疲。

此外,北京地區的各大道觀從七月初一起,立壇祭祀北斗七星,名稱「七星斗壇」。最熱鬧的要數西四的斗姥宮,道士要做七天七夜的法事。

戲劇界也要演出應節戲,如崑曲《長生殿》以及各種梆子戲。梆子戲主要演《天河配》《鵲橋會》《牛郎和織女》等曲目。

據說有一年,天橋戲院演《天河配》,海報上寫著「真牛上台」,成為一時的新聞。因為一般扮演老牛的,均是由演員披著牛皮道具當牛。正值七月份,天氣太熱,披著牛皮道具演員會很辛苦。

這一次真牛上台,人們覺得很新鮮,沒想到這頭牛在台上不盡如人意,弄得人們鬨堂大笑,從此以後就沒見真牛上台了。

有的寺廟還在七夕這天曬經書,這天如果下雨,就叫「相思雨」或「相思淚」。

傳說古代廟會上的乞巧果子,可以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款式很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北京人把油條叫果子,就與七夕吃巧果有關,只不過花樣少了許多。

七夕夜燒香,祭拜星星,是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人家祭拜星星十分簡單,只不過擺個案子當香案,香爐里插上三炷香而已。

如果是有錢人家,還要擺些水果,錢少的人家頂多加上兩根蠟燭。比較講究的人家把供案設在庭院或花園,如果家中有葡萄架,最好是設在葡萄架旁。

供案上陳設有用西瓜雕刻的花瓜、蜜桃、聞香果等時令鮮品。在花瓶里插上鮮花,有的還將胭脂、粉擺上去,意為獻給織女。

七夕正值夏秋之際,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銀河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老人們把它們叫「雙星」。

七夕祭雙星,此時是大人教小孩識別天上星星的好時機。七夕祭雙星要向星星磕頭,未成年的男孩在母親的引導下也要磕頭,不是向雙星,而是向北斗星,因為古代把七月七日又叫魁星節、祭星節。

祭拜雙星者主要是女人,她們把織女當作自己的保護神,老年婦女是為了乞壽,一些青年婦女則是為了乞子和夫愛、婆疼,更多的少女則是為了乞巧、乞美、乞求美好婚姻,每人都念念有詞或在心中默念,十分虔誠。

祭完神後,姑娘們還要成群到葡萄架下或井邊去「聽天語」,據說在這個時候能聽到牛郎和織女說悄悄話呢,還有的人甚至說在井邊聽到了織女的哭聲。當然,這只是軼聞而已,不足為信。

有的人說,在七夕這天的白天是很少能夠見到喜鵲的,是因為喜鵲都飛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也有的人說,在七月初八的時候看喜鵲,如果細心的話,我們就可以發現這個時候的喜鵲頭上都是禿的,這是因為它們在搭橋時被牛郎和織女踩的。

還有的農村在這一天要殺公雞,因為善良的人們害怕公雞叫得早,從而影響了牛郎和織女的約會時間。這些顯然寄託了善良人們的美好心願。

其實,燒香跪拜星宿之舉可以不必,但是七夕之夜教孩子識別星星是很有意義的。

當孩子用肉眼凝神觀察星宿時,心靈與宇宙溝通,從而對大自然產生崇拜之感,這與通過其他方式觀察天空的感覺是絕對不一樣的。

熱點內容
新泰特產 發布:2020-09-14 19:00:13 瀏覽:505
適合開業的音樂 發布:2020-09-17 11:28:55 瀏覽:503
送男生十字綉 發布:2020-09-16 16:05:07 瀏覽:503
神秘商店皮膚贈送 發布:2020-09-16 15:38:37 瀏覽:503
手繪聖誕賀卡 發布:2020-09-16 14:48:57 瀏覽:503
青島初中升學率 發布:2020-09-16 09:55:57 瀏覽:503
送媽媽的生日蛋糕圖片 發布:2020-09-16 09:10:18 瀏覽:503
夢生日 發布:2020-09-16 18:24:33 瀏覽:502
紙禮物盒 發布:2020-09-16 15:55:47 瀏覽:502
wow角色定製 發布:2020-09-16 14:46:32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