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六月六情人節
1、六月六是什麼節日?有什麼風俗?
六月六是以下5種說法:
1、洗曬節
農歷六月初六,民間稱為「洗曬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濕,萬物極易霉腐損壞。
中國節日民俗有洗浴、曬物、洗象、曬經、賞荷、看谷秀等。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潮濕,萬物極易霉腐。所以在這一天從皇宮到民間,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曬物的習俗。當年一般百姓家沒有洗浴設備,但人們也很講清潔衛生,習慣在每個節日或節氣時,都要進行沐浴潔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潔凈之軀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誠。
2、曬秋節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洗曬節也叫曬秋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農歷六月初六這一天,中國民間傳說東海龍王每年的這天要出水曬鱗,人們也在這一天洗曬衣服,以求吉利,因此這天又叫「洗曬節」。漢代劉熙曰:」暑,煮也,熱如煮物也。」進入數伏,以農歷六月初六為中心。
3、洗象日
元明清時期,農歷六月六還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時皇帝在朝會、祭祀或出巡。洗象,明清時,皇宮中例於三伏日為畜養之象洗浴,屆時遣官以鼓樂引導,監浴。往往河兩岸觀者萬眾,其情形多於詩人的描述。
4、伏羊節
伏羊節,是於每年傳統農歷初伏之日開始,至末伏結束,持續一個月。「伏天吃伏羊」在安徽蕭縣連同江蘇徐州地區有悠久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堯舜時期。自古以來,淮海地區民間就有「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葯方」的說法。
2、六月六是什麼節日
農歷6月6日是漢族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1.六月六日是漢族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由於生活區域不同,節日的日期也不統一。漢族和部分布依族地區慶祝六月初六,稱為六月六。
2.端午節每年農歷六月初六在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湖陽鎮舉行。與其他地方劃龍舟不同,湖陽的端午節紀念治水英雄大禹誕辰,祭祀龍王,遠早於紀念屈原。
3.在湖陽,六月有一個六的水頭電壓。農歷五月是汛期,經常下雨。上游放水的時候漲的很快,6月份水位就會下降,也就是所謂的水頭電壓。這意味著今年最危險的汛期已經過去。
也恰逢6月6日,治水英雄大禹的生日。所以在這一天,為了感謝龍王和大禹兩位大神的保佑,祈求來年豐收,六月六日端午節無災。
3、貴州布依族六月六的民風民俗
貴州省布依族「六月六」是「小年」,有躲山、祭盤古、掃寨趕「鬼」以及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等民風民俗。布依族有許多傳統節日,除了過大年、端午節、中秋節等與漢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節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貴州布依族六月六的民風民俗
布依族,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布依語,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與壯語有密切的親屬關系,通用漢文。布依族由古代僚人演變而來,以農業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開始種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稱。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貴州、雲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貴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佔全國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順市、貴陽市、六盤水市,其餘各市、州、地均有散居,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
「六月六」又叫「小年」,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六月六這天,布依族要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祭畢用雞血沾上各色紙旗布依族傳統佳節,或做成大鳥形分別插在各塊田中。與此同時,召開「議榔」會議,宣布各種榔規榔約,且由榔頭監督執行,藉以保護社會財產安全。
許多地方(如惠水縣的董朗河兩岸、興義市的查白場等)還舉行規模盛大的玩山活動。六月六節還有相關的傳說,如興義的查白場傳說是為紀念被惡霸逼婚、雙雙殉情的一對青年男女的;安龍縣則是紀念布依族人民反抗封建統治的起義勝利。「六月六」的隆重程度,僅次於大年節。
4、六月六的少數民族的六月六
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視這個節日,有過「小年」之稱。 節日來臨,各村寨都要殺雞宰豬,用白紙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雞 血或豬血,插在莊稼地里,傳說這樣做,「天馬」(蝗蟲)就不 會來吃莊稼。節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領青壯年 舉行傳統的祭盤古、掃寨趕「鬼」的活動。除參加祭祀的人外, 其餘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習慣,都要穿上民族服裝,帶著糯米飯、雞鴨魚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當地漢族人民稱為趕六月場)。 祭祀後,由主祭人帶領大家到各家掃寨驅「鬼」、而「躲山」群眾則在寨外說古唱今,並有各種娛樂活動。 夕陽西斜時。「躲山」的群眾一家一戶席地而坐,揭開飯籮,取出香噴噴美酒和 飯菜,互相邀請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處響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聲,人們才選出身強力壯的人,分成四組,到祭山神 處抬回四隻牛腿,其餘的人,相攜回到家中,隨後各家派人到寨里領取祭山神的牛肉。節日娛樂活動,以丟花包最為有趣。花包是用各種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頭,內裝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邊沿綴有花邊和「耍須」。丟花包時,男女青年各站一邊,相距數米,互相投擲。其方法有右側擲、左側擲和過頂擲,但不準橫擲。要求甩得遠,擲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飛來飛去,煞是好 看。如果小夥子將花包向自己心愛的人投擲,沒有過肩,包就 落地,姑娘由向對方送一件禮物,如項圈、戒指、手鐲等物,所送之物,被視為愛情的信物,小夥子將長期保存。 .
布依族節日傳說:
「六月六」節已有悠久的歷史。據清乾隆年晨李節昌纂的 《南龍志·地理志》記載:「六月六栽秧已畢,其宰分食如三月 然,呼為六月六。漢語曰過六月六也。其用意無非禳災祈禱, 預祝五穀豐盈……」。其起源,各地傳說不同。
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在遠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盤古」,在勞動中積累了栽培水稻的經驗,年年豐收,後來他與龍王的女兒結婚, 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新橫。一次兒子冒犯了母親,龍女一氣之下,返回龍宮,再不回來。「盤古」沒有辦法,只好再娶,一年 的六月六日盤古死去,新橫從此遭到繼母虐待,幾乎被害。他忍無可忍,便上天控告繼母,並發誓要毀掉她栽培的水稻秧 苗,繼母知道後,萬分後悔,終於與新橫和好,並於每年六月六日,盤古逝世這天,殺豬宰鴨,做粑粑、供祭盤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農歷六月六日都舉行祭盤古,供祖先的活動,以示子孫延續、五穀豐收,年復一年,就形成了這個民族節日。
還有一種說法是,從前有個叫抵師的布依族後生,聰明能幹,開朗樂觀,而且有動人的歌喉。他常在農活之隙,引吭高歌,他的歌聲和人品感動了玉帝的一個女兒,她下到人間與抵師結為百年之好,夫妻百般恩愛。誰知好景不長。不久,仙女下凡的事讓玉帝知道,他不允許自己的女兒與凡人婚配,就派天神下凡拆散了這一對恩愛夫妻。離別時,仙女含淚送給抵師一隻寶葫蘆,告訴他,每年的六月初六她將在南天門與他遙見一面。抵師遵囑不再續娶,並於每年六月六到河邊與天上的妻子相望,直到享盡天年為止。後來,布依族人民為歌頌他們堅貞的愛情和表達對仙女贈送寶葫蘆的謝意,每年六月初六這一天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 節日里,家家戶戶采購節日用品,包煮各式各色粽子。男女青年談情說愛,選擇意中人。據說這天選中對象的人將會很幸福,因為他(她)將得到抵師和仙女的保佑。
在安龍一帶,這一節日則是有紀念人民反抗斗爭勝利的意義。相傳,清同治九年六月初,興義縣大土豪劉三,勾結龍廣大地主劉四,屠殺安龍布依族群眾。人民不畏強暴,當即起來反抗,於六月六日這天擊敗敵人。於是人們在這一節日中加進了紀念人民起義勝利的內容。 「六月六」是苗族祭祀祖先的節日。泛臘耳山苗區(銅仁、松桃、鳳凰、花垣、秀山等地)有苗族青年天靈射殺皇帝的傳說,這個傳說與《苗族文學史》中的《田螺相公》內容完全相符。
傳說苗族英雄天靈,經三年苦練,一箭可射到京城,功夫到家那天,為養精蓄銳,天靈早早就睡了,囑咐母親雞叫頭遍時叫醒他。誰知老母半夜後簸米,不經意拍響簸箕,「拍拍」之聲引起雞叫,天靈聽見雞叫後急忙爬上將軍山(山在貴州松桃、銅仁、湖南鳳凰的交界處大興尖坡),他兩腳各踏一座山峰(至今該地有兩座高度一致的平頂山),彎弓對准北斗星連射三箭射。三箭射中了皇帝的龍椅靠背,皇帝此時登殿正准備就坐,但見龍椅上三根剛插入靠背箭矢尚微微彈動,嚇出一身冷汗。皇帝查知刺客是苗疆的天靈,天靈因此被害,據說被害這天是六月六日。於是,每逢此日,苗胞便雲集將軍山下,吹哨吶、唱苗歌、跳鼓舞,祭奠先烈,祈禱吉祥,祈禱幸福,祈禱未來和希望。
「六月六山歌節」
湖南城步的苗族同胞們在每年的這天都會舉辦一場盛大的山歌會,當天苗、漢、侗、瑤等各民族便會相聚在此唱山歌。 六月節,哈尼語叫苦渣渣節,一般於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前後舉行,為期三至六天。節日里殺牛祭神,青年們聚集一起盪鞦韆、摔跤,唱歌跳舞,盡情歡樂。有些地方在這天夜裡還要在家裡點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每逢節日到來,哈尼族少不了備有三樣萊:溝邊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魚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還有涼拌生魚和苔要拌蚯蚓兩樣名菜。過節期間、家家都割來芭蕉葉鋪在桌子上,堆滿各種菜餚。除婦女外,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圍坐在一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不同的節日,有著不同內容的哈巴:過年,就唱過年的來歷;蓋房子、就唱房子怎麼蓋,最先在這里蓋房子的老袒公是誰;結婚,哈巴歌手就告誡新郎和新娘應當如何相愛,如何生兒育女。還要教人們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劃分以及農活如何安排等等。
每當節日到來,又是青年人選擇對象和充滿浪漫色彩的、歡樂而甜蜜的定情日子,那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把牢山和蒙樂山裝扮得花團錦簇。成千上萬的姑娘打著白傘、穿著白褲衩,象潔白嬌艷的白杜鵑,飄落在樹蔭下,忽閃在綠茵里。小夥子們也成群結隊,吹著把烏,彈著琴弦,目光在姑娘們的臉上留連著,中意後即離開自己的夥伴跟蹤而去。片刻,綠茵中,岩壁下,低沉而委婉的「阿茨」歌聲飄起來了,雙方開始詢問姓名、年齡、家庭、或有關天上地下網路知識的考試,如果合格就在一起,否則就分道揚鑣。
「阿茨」有別於「哈巴」情歌,是只適合在山上在這種場合唱的歌。如果是一般詢問和「考試」可大聲地唱,如是情話,就只湊著對方的耳朵慢慢地說,不能讓別人聽去了。關於六月節的來歷、哈尼族民間傳說,在遠古時代,哈尼族崇拜一個「神爺」名叫威咀,每年五、六月間,他都要到各山寨巡視,看看人、牲畜和莊稼,給人們帶來幸福,為了表示對威咀的虔誠,哈尼人扛夾鞦韆,給他做騎的「白馬」。採回松枝、青草、皮菜、籌辦豐盛的飯菜和馬料,迎接他進寨,並架起飛轉的「磨秋」,以驅害除邪,保護山寨的安寧。從此世代相傳,逐步演變成為哈尼族的民族節日。
節慶日期每年舊歷六月的屬虎或屬牛日,節慶特色舊歷6月,稻穀剛栽下不久,正在發青,人們稍有空閑,一般選擇屬虎或屬牛日開始過節,時間2至3天。
慶祝方式:第一天由龍頭指派年青力壯的小夥子上山砍兩棵質地堅硬的樹和一些藤條,准備修復磨秋,每家每戶還要湊上一些舊穀草翻蓋秋房(一種供娛樂用的簡易房子)。
第二天再派兩人到其他寨子買一隻大水牛,小夥子們在龍頭帶領下在磨秋志殺水牛,牛肉和牛血每家都平均分一份,殺完牛後,龍頭帶領小夥子們修復磨秋,換上新磨秋,龍頭拴好藤條,在沒舉行祭祀儀式之前,任何人不得隨意盪磨秋。婦女們則在家中舂粑粑,准備過節的物品。
第三天一大早,不管天晴還是下雨,龍頭首先在家中祭祖,祝全村平安無事,無災無害,並和其他的小龍頭把各自做好的酒菜端到磨秋場上祭祖先,祝全村人幸福吉祥,快樂安康。再到田裡祭田,祝糧食豐收、家畜興旺。祭祀儀式結束後,龍頭解開拴在磨秋上的藤條,人們開始盪磨秋,盡情唱歌,跳羅昨舞,直到太陽落山。 農歷六月初一是壯族一年一度的六月節(因地域不同,有的地方是過農歷七月初一)又叫過小年,亦有「六郎節」、「七郎節」的不同稱謂。相傳,壯族首領農智高從敵人重圍突破出來後,六月里經過的地方在六月過節,七月里經過的地方在七月過節。宋朝皇帝十分忌恨農智高,嚴禁人們紀念他。壯族人民於是把六月節稱為六郎節。七月節稱為七郎節,借過節之名紀念自己的民族英雄。
文山州境內壯族儂支系一年一度最為隆重的節日--六月節是在農歷六月初一舉行。節日期間,三天不做任何農活(和春節一樣),村村寨寨、家家戶戶宰牛殺雞、做五色糯米飯,進行祭祀活動,極為熱鬧、歡快。屆時,一般按族規規定,酒肉飯菜備辦就緒之後,先由寨主在村頭祭獻壯族首領儂智高,爾後各家各戶可在門前擺上竹榻祭獻、祈祝禱。這天晚上,還要舉行掃除「楊鬼」的活動。以村為單位,殺雞、豬、鴨、狗和用穀草捆成形形色色的魔鬼,敲鑼打鼓,由「仆摩」念咒語進行驅趕。在某些壯族村寨還舉行隆重的體育運動,如:搶花炮、打籃球、賽馬等等。在這一天,壯族婦女染五色糯米飯,互相比較所染的顏色,看誰的顏色最鮮艷。第二天以後還要將自己所染的五色飯背到娘家拜年,其表達的意思和春節差不多。 農歷六月初六,是漢族年中的一個重要節日,在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亦流行。這就意味著,雖然六月六是土家族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但並非本民族所特有,它既有漢族節日的史影,又有本民族的特色。
絕大部分土家族都將六月六稱之為「曬龍袍」,與漢族稱謂基本相同,但節日傳說截然不同。關於六月六來源的傳說很多,其中最廣泛的說法是:這一天是湖南茅崗土司王覃垕 蒙難之日。相傳,覃垕為反抗封建王朝的民族壓迫,在這天慘遭殺害。在刑場上,覃垕怒目圓睜,當劊子手凌遲剝皮時,忽然從他身上飛出九條金龍,霎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朱元璋嚇得從金殿龍椅上暈倒在地,連忙爬起來禱告蒼天。同時下令將人曬干,紮成覃垕像,讓他每年坐七天帝位。土家族人將覃垕血染的戰袍搶回來洗凈曬干,立廟祭祀,謂之「曬龍袍」。從民間傳說看,六月六是土家族的一個重要的紀念性節日。
土家族六月六具有十分豐富的節日習俗,有的與天有關,有的與地有關,有的與神有關,有的與祖先有關,有的與年有關。與天有關的習俗主要有「敬太陽神」。湘西部分土家人認為六月六是太陽的生日,要敬祭太陽神,祈求太陽神賜給陽光,溫暖萬物,確保豐收。與地有關的習俗是「嘗新谷」。六月六這天若逢卯日,又稱嘗新節,部分土家人家家打新谷,做新米飯,佐以鱔魚為菜,以示有餘,有的地方人們煮酒殺牲敬神,感謝、祈禱神靈賜與豐收。與神有關的習俗是「燒黑神」。利川、龍山等地的土家人相信黑神能驅邪除穢,每年六月六這天燃燒香燭,抬著披紅掛彩的黑神遊行,名曰「燒黑神」。與祖先有關的習俗是「曬龍袍」、「祭祀土王」,「祭祀向王」。絕大部分土家人每年六月六日這天,家家戶戶曬衣服,曬棉被,曬鞋子,稱為「六月六,曬龍袍」。湘西酉水流域的土家人在每年六月六要殺豬、打糍粑、做豆腐,把親戚朋友請來歡度節日,舉行以祭祀土王為主的擺手祭祖活動。鄂西清江流域土家人稱每年六月六為向王節,焚香燭、放鞭炮、祭祀向王廩君,祈求他保佑人們在水面上航行平安。與年有關的習俗是過小年。湘西嚴姓的土家族人在每年六月六過小年。盡管該節日習俗紛繁復雜,但仍以紀念土王覃垕的曬龍袍,以及由此延伸的各種祭祀習俗為主導。
土家族六月六的節日習俗如此豐富多彩,一方面反映它因地而異,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反映了它是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晶,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土家族六月六,包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儲存著土家族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信息。土家族六月六曬龍袍,與漢族曬龍袍一脈相承,盡管節日傳說不同,但節日習俗基本相同。事實上,六月六曬龍袍是漢族的一個比較悠久的傳統節日,至今在很多地區仍然流行。揚州有一個關於「曬龍袍」的民間傳說:乾隆皇帝在揚州巡遊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濕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換,只好等待雨過天晴,將濕衣曬干再穿,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曬龍袍」之說。當然,曬龍袍之俗絕非清代才形成,而是在很早之間即已形成。農歷六月初六,漢族民間稱為「洗曬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再加上值雨季,氣候濕,萬物極易霉腐損壞,所以在這一天從皇宮到民間,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曬物的習俗。可見,六月六曬龍袍之俗是土家族受漢族習俗影響,結合本民族傳說而形成的,並非本民族特有的習俗。嘗新谷之俗亦非土家族固有的習俗,而是湘鄂西苗族的傳統習俗。至於祭祀向王和土王為主的祭祖習俗、以燒黑神為代表的祭神習俗及以祭祀太陽神為代表的祭日習俗,只不過是土家族祭祀習俗在這個特定節日的集中體現,從而增強了這一節日和祭祀性。因此,六月六既是土家族的一個重要的紀念性節日,又是一個重要的祭祀節日。
(王平 恩施晚報)
5、大方苗族相親大會是六月六嗎?
大方苗族的相親大會應該是六月六,六月六是苗族人的情人節,為了紀念忠烈的愛情而興起的,對歌是情人節的主要內容,也是苗家人表達愛情、選擇情侶的主要方式。
6、苗族六月六是什麼節日
苗族「六月六」苗語叫「奏月奏」,又叫趕歌節。
苗語叫「夠傻」或情人節,是湘西苗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到這一天,苗族男女老幼,特別是年輕人,身穿節日盛裝,三五成群,從各個苗寨來到歌場,結伴對歌,互訴衷腸,會親訪友,敘談家常,是苗族人快樂而美好的日子。正是這與眾不同,使苗家的六月六具有獨特的民俗文化價值。
1、也有的把六月六當作一年之中曬衣服的最好一天,這一天叫著「曬紅綠」。也有傳說:這一天是曬龍袍。如這天天下雨了,把龍袍淋濕了,將會有49天的晴天,意為要天旱。
2、還有一種說法是當地的苗族人民在封建統治下生活十分困苦,有一年六月初六與前來征糧的官兵進行了堅決斗爭,打退了官兵,保住了山寨然而後來在大批官兵的圍攻下,苗族人遭到了殘酷殺害。以後,每逢這天,他們就聚集在一起,舉行歌會,緬懷英烈。另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忠烈的愛情而興起的。賽歌是趕歌節的主要內容,而對歌是苗家人表達愛情、選擇情侶的主要方式。所以叫「情人節」。
7、六月六是什麼節日?
六月六是漢族和一些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佳節,根據地方不同,過的「六月六」也不同,如漢族的有洗曬節、曬秋節、洗象日、伏羊節、晾經節、蟲王節、回娘家節、天貺節、禾苗節、祭神節、半年節、鬼挑瓜節,少數民族的有布依族的六月節、苗族"六月六"、哈尼族的六月節、壯族六月節、土家族六月六。
六月六是漢族和一些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佳節,由於居住地區不同, 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漢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
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歷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
這一天的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有回娘家、曬蟲蟲等,民俗有雲:六月六,請姑姑。
「六月六」節已有悠久的歷史。據清乾隆年晨李節昌纂的 《南龍志·地理志》記載:「六月六栽秧已畢,其宰分食如三月 然,呼為六月六。漢語曰過六月六也。其用意無非禳災祈禱, 預祝五穀豐盈……」。其起源,各地傳說不同。
8、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六月六是什麼節
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六月六是踩山節。
踩山節是當地苗族同胞的盛大節日,又叫踩山坪、踩花山等,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苗族同胞的「情人節」。
(8)苗族六月六情人節擴展資料:
苗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貴州、雲南、湖南、廣西等地區。
苗族人以大米為主食,喜食用狗肉,素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族的美食主要有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等。
苗族人的歲時節慶很獨特鮮明,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較隆重的節日有:召龍節、吃薪節、苗年節等。
苗族人的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苗族人鍾愛銀飾,頭飾包括銀角、銀圍帕、銀發簪等,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苗族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大多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