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七夕節活動
1、七夕節,中國人有什麼習俗?
農歷七月初七,傳統的七夕節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體也罷,包括熱戀中的男男女女們,又開始熱鬧了起來。單身狗說:我不care!Ok,祝你緣封不動,高興就好。
不管怎麼說,七夕是咱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很多豐富的節日活動,但這些傳統的節俗,今天已經很難見到了。我們今天所謂「過七夕」,或者叫「中國情人節」,其實大多數的節日符號都是從西方情人節復制過來的,諸如巧克力啊、燭光晚餐啊等等。雖然也挺熱鬧,但總歸少了些「中國范兒」。那麼,傳統的中國人是怎麼過七夕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一、「必也正名」,七夕節的傳統名稱咱中國人講究「名正言順」,所以在介紹七夕的節俗之前,先跟大家聊聊這個節日的名稱問題。
七月初七,這最早當然是農歷中的一個日子,據民間傳說,在這一天牛郎和織女會在天上相會。將天空中的星象附會成神話故事,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種敘事方式,咱們中國也不例外。據考證呢,牛郎織女的傳說大約產生於西周時期。七月七是牛女相會的日子,這便是這個日期最早的含義。
鵲橋相會
隨著牛女傳說的傳播,民間開始出現一些在這一天紀念牛郎織女的活動,比如在雲夢秦簡中有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記載,在《三輔黃圖》中也有在渭水上架橋,接引牛郎織女的活動。這些活動在西漢時逐漸傳到了宮廷之內,如《西京雜記》中有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後世七夕節最主要的穿針乞巧節俗,在這時已經出現了。不過這個時候,人們一般還是把這個節日叫做「七月七日」,而「七夕」的簡稱,要到東漢之後了。
七夕節也叫乞巧節
七月七日牛女相會,民間最早的節俗實際上也是跟男女相會有關。但後來傳到宮廷之中,皇宮里自然不能再慶祝男女相會。宮廷之中彩女(即宮女)眾多,於是就逐漸地變成以穿針為代表的乞巧、鬥巧活動。這些活動也隨著官方的推動逐漸地擴散到民間,七月七日也就有了「乞巧節」的名字。而由於這些活動主要都是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參與的,所以在很多地方,這一天也被叫做「女兒節」。
二、傳統七夕節的主要節俗七夕節起源於紀念牛女相會,但在後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其主要的節俗和牛郎的關系其實不大,織女才是這一節日的主角。相應的,參與節日活動的主體,也是以女性為主的。傳說中織女的針法非常的高超,所以在七夕這一天,人間的女子便趁她與牛郎相會的時候祈禱她能夠將巧藝傳給自己。所以乞巧就成了傳統七夕節的主題。而相應的,傳統女性的其他一些訴求,也會在這一天向織女祈願,所以七夕的節俗中還包含了乞美、乞子等內容。
1、乞巧的節俗
傳統的七夕節中,向織女乞巧的儀式可謂多種多樣。從官方到民間,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最著名的節俗當屬穿針乞巧。前引《西京雜記》中「穿七孔針」說的便是這種習俗。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也有「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的記載。一般來說,這種穿針活動,往往還要加入一點比賽的性質,稱為「鬥巧」,要比賽誰能穿得更快更好,才算是乞得了巧。而在後來的發展中,不同的地方又發展出了一系列新的「玩法」,比如對月穿針、暗處穿針、背手穿針等等,甚至七孔針已經不能彰顯女性高超的技藝了,天津等地的女孩子還流行過穿九孔針。通過這樣的比賽,實際上也體現了七夕作為一種節日,它的娛樂與社交的功能。
穿針乞巧
此外,既然是向織女「乞巧」,那自然也少不了乞求、祭拜的儀式。魏晉時期,「其夜灑掃於庭,露施機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熒重為稻,祈請於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七夕逐漸變成一種家庭的聚會,要擺香案、設供品,然後於月下向織女請求。具體的儀式和供品,各地依風俗和物產不同有很大的差別。除了常見的茶、酒、點心、水果之外,有些地方有供「針」的。這個針並不是縫衣服的針,而是少女提前幾天將豆子泡在水裡,發出來的豆芽。擺上供品後,自然要祭拜織女,或者是畫像、或者是泥塑的偶像,也有的地方直接對織女星祭拜。
七夕節既然是祈禱,那麼也免不了有一些占卜的習俗。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用蜘蛛來占卜,或許是因為蜘蛛結網,與人們織布有相似的地方吧。像《荊楚歲時記》中有「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的說法。具體的占卜做法各地有差別,但一般都是抓一隻蜘蛛,放在小盒子里,然後第二天如果結網了,或者結的網多,便以為得巧。
除此之外,吃巧食也是一種乞巧的方式,包括各種特製的巧果、巧飯等等。巧果除了各種時令的水果之外,一般會用各種油、面、糖混合然後油炸成不同形狀的面果果。也有的地方會烙各種形狀的餅子,也有見做各種糖人面人的。總之,各地風俗不同,花樣很多。至於巧飯,一般是面條、水餃一類,但有些地區加入了一定的社交元素。比如山東一些地方,過去有七個姑娘一起准備材料,一起包水餃吃的習俗。
巧果果
2、乞美的習俗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這一點從古到今都沒有變過。作為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節日,傳統的七夕節俗中,自然也少不了女性對美麗容貌的祈願。比較有代表性的乞美節俗有:
以花朵汁液染紅指甲。在沒有各種化學合成的指甲油的古代,用植物汁液染紅指甲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化妝手段。不過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這種對美的表達收到財力與社會的制約,平時是不太有機會顯露出來的。而七夕節正好給了愛美的女性一個表達的機會。用來染紅指甲的植物各地都有不同,比較常見的有鳳仙花、月季花等。
鳳仙花
用木槿葉洗頭。在一些地方神話傳說中,織女在七月七這天在機杼旁用木槿葉洗頭,頭發烏黑亮澤,牛郎看了遂心生愛慕。所以後世七夕,有用木槿葉煮水洗頭的習俗。這裡面除了對美麗、清潔的追求外,也暗含了女性對愛情的渴望。
此外,也有些地方有用露水洗臉、沐浴的習俗。在江浙一帶,有民間傳說七夕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約會時流下的眼淚,有清潔美容的效果。女子在七夕當晚將水盆置於屋頂,第二天用接的露水洗臉,洗手,可以讓眼睛明亮、心靈手巧。
三、壓抑與隱藏的真實乞求如前所述,傳統的七夕是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節日,其主要的節日內容為乞巧,故也被稱作乞巧節。然而,乞來的「巧」,是做什麼用的呢?或者說,女性為什麼要去「乞巧」?這有什麼好處?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手巧,在傳統的掛念里被認為是女性重要的「美德」,善紡織也是女性在家庭中立足的重要技能。這樣一種對「手巧」的強調,根本上來說當然是傳統農業社會「男耕女織」的家庭分工決定的。但一定程度上,在一個由男性掌握資源分配權力的男權社會,男性通過或明或暗的手段,對「優秀女性」標準的構建,在這種觀念的形成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於,很多女性自己也在潛移默化中認同了這種標准,認為「女人應當如此」。這實際上印證了波伏娃所說的:「女性是被創造出來的」。
男耕女織
然而,除了將女性工具化的「巧」的需求之外,女性也有對愛情的需求,對美好家庭生活的渴望。這些需求在傳統社會中被壓抑和隱藏起來了,但也是真實存在的需求。我們可以從一些傳統的文學作品中,窺見這種被遮掩的需求的一角。
比如,我們在傳統戲曲《長生殿》中,第22出《密誓》有「七夕乞巧,長生盟誓」的故事。這一出戲,名義上是楊、李在七夕乞巧,實際上通篇並未祈求得巧,而是在講述兩人愛情的誓言。
《長生殿》
當然,文學作品是男性構建的文本,可能也有些高高在上。那麼主要由女性俚語構成的《西和乞巧歌》(清代到民國甘肅西和女性乞巧節的歌本),則將女性的真實訴求表達的明明白白,如抱怨婚姻不幸的:「一樣的戥子一樣的銀,女子不如兒子疼。
十二三上賣給人,心不情願不敢嗯」;有抱怨抓壯丁的:「半夜裡射門心上驚,保長領人進了村」;等等。
對愛情、對美好婚姻、甚至對男女平等,這些都是埋藏在女性心底深處的乞求,又豈是一個「巧」能涵蓋的呢?
2、七夕節的時候人們會干什麼?
七夕節人們會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吃巧果等等。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3、七夕節習俗有哪些?
一、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是七夕節最傳統的民俗活動。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織女能夠賜給自己技巧,讓自己也變得心靈手巧。
在山東濟南一帶,人們陳列瓜果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意味著乞巧成功了。或者捉一隻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開盒子,如果蜘蛛已經結網,就稱為得巧。
曹縣、平原等地區有吃乞巧飯乞巧的風俗,也非常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湊集糧食蔬菜包餃子,把一個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餃子里,然後大家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銅錢的有福,吃到針的心靈手巧,吃到紅棗的很早就能找到如意郎君。
福建一帶的姑娘還有一種活動叫「賽巧」,大家比賽看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做得快,快的就叫得巧,慢的就叫「輸巧」,輸的一方就要把事先准備好的禮物獎勵給得巧者。
二、拜織女。
七夕節的夜晚,少女、少婦們「拜織女」。少女、少婦們把自己的親朋好友聚集起來,一起祭拜織女。人們在月光下擺上桌子,擺上供品,少女、少婦們齋戒一天,沐浴完畢,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禮拜。
禮拜完畢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面吃著瓜子、花生,一面向著織女星座的方向默默祈禱自己的心願,比如長得越來越漂亮、找個如意郎君、早生貴子、丈夫將來有出息等等,一般到了半夜時分才會散場。
三、吃巧果。
浙江杭州、溫州、寧波一帶,在七夕節這一天,人們用麵粉製作成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烹炸後稱為「巧果」。
到了晚上,大家在院子里擺上桌子,擺上巧果、水果等食品,親友們圍坐在一起,一邊欣賞著美麗的夜色,一邊吃著巧果等食品,期盼自己或者親友都能夠變得靈巧起來。
四、拜魁星。
七夕節這天,女的拜織女,男的則拜魁星。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爺的生日。魁星爺就是魁斗星,民間認為魁星爺是主管文事的,考試都貴他管,所以很多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就會在七夕節這天祭拜魁星爺,祈求他保佑自己能夠考試順利、金榜題名。有個大家都熟悉的成語叫「一舉奪魁」,也是由此而來。
五、送巧人:希望孩子心靈手巧。
在七夕節這一天,浙江台州地區流行送「巧人」。「巧人」就是一種織女形象的酥糖,然後在頭上、腳上染上各種顏色,俗稱「巧人」、「巧酥」,商販出售時,就稱「送巧人」。在這一天,長輩們都要給孩子們購買「巧人」,希望她們能夠像織女一般心靈手巧。
4、七夕節的主要活動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日是中國的七夕節,近些年被演繹成中國的情人節來過。其實七夕節也被稱作為乞巧節,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且在我們國家很多地區,乞巧節是很被重視的,特別是被廣大的女性們。關於七夕節的風俗多種多樣,今天咱們一起來聊聊,關於七夕節的那些風俗傳統活動吧:
七夕節
種生求子
這是舊時候的一些習俗了,要在七夕節的前些日子,在土裡種下粟米的種子,幾天後就會長出小嫩苗了。然後就像是孩子玩積木游戲一般,把一些類似於小木屋子啊,或者一些類似於家裡花花草草之類擺起來,打造成一種小村落人家的樣子,被稱之為殼板。或者是將綠豆紅豆小麥等等放在碗里或盆里催芽,等到長出嫩芽之後,在七夕節這天,用一些紅繩紮起來成一束,整個行為被稱為種生。
拜織女
七夕節的風俗活動基本上都是女子們的事情,而且大都是年輕一些的女子喜歡做的事情。一般都是幾個相處的很好的女孩子聚在一起,相約在七夕節那天相聚,一起做這些儀式。一般都是在七夕節月亮升起之後,就像是我們招呼自己的好友閨蜜在一起聚會一般,鮮花裝點環境,桌子上什麼酒啊茶啊水果啊之類,統統擺在桌子上。但有幾類是必須要擺放的,那就是所謂的「五子」,即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這五類,這五類算是一種祭品的,絕對不可缺少。等到相約的一群人都到齊之後,點上香爐,面對織女星的位置,在心裡默念自己的希望或者心事。這種儀式其實是女子們祈求織女保佑自己心想事成的一種美好希望吧。
拜魁星
在民間有傳說,說是農歷的七月初七日是天上的魁星生日。所以在這一天的那些學子們,或者家裡有學子的家庭,就會祭拜魁星的,保佑自己學業有成、考運亨通,能夠光宗耀祖有一個好的前程。
七姐誕
這個節日在別的地區不常見,這是屬於廣州地區女子們的七夕風俗。這個風俗只能是未婚女子參加,已婚女人是不能夠參加的,所以這個節日也被稱作為姑娘節。一般是幾個未婚的女孩子聚在一起祭神,擺放上牲醴、紅蛋、酸姜,用來祭拜天上的織女星。
染指甲
這個風俗一直沿襲至今,一般在我們的西南一帶有這樣的七夕風俗。在七夕節的這天,年輕的女子們成群結隊的在一起,用樹的液漿用來兌水給自己洗頭發,據說這樣做能夠永遠保持年輕美麗,未婚女子這樣做,能夠盡早的找到自己中意的郎君。還會有一些花花草草的汁液,拿來染指甲,可以自己給自己染指甲,也可以相互的染。據說這種行為,是一種神秘的生育信仰。
洗發、接露水
這些習俗在我們國家的湖南以及江浙一帶比較盛行,據說女子在七夕節這天洗頭發,用的水都是銀河裡的聖水,這樣織女神就能夠包郵這些女子心想事成。另外在七夕節的早上,女子們還會用臉盤去接露水,據說在七夕節這天的露水,就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時彼此流下的眼淚,如果用來洗眼睛,會使眼睛明亮漂亮的。
結扎巧姑
這是流行的我們國家的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這天的晚上,女子們要結扎穿著花衣的草人,俗稱為巧姑。在這天晚上不但要供奉新鮮水果,還要把豆苗或者青蔥剪下來,投入到手裡捧著的一碗清水裡,用來占卜巧拙之命。有些地區還會舉行剪窗花之類比賽誰的手巧的活動,是女子們非常熱衷的。
吃巧果
不管在哪個地區舉行的氣息風俗,都會有一些食物進行供奉的,所以延續下來就有一種風俗叫做吃巧果。主要的做法就是用麵粉加糖做成各種格式的面果子,在油里炸。也有不少手巧的女子,會把面捏成一些七夕節里相關的任務形象,這是非常受大家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