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有幾種叫法
1、「生日」一詞的別稱?
1、生辰[shēngchén]
【解釋】: 生辰:生日;八字:指出生年、月、日、時所值干支,每項用兩個字代替,共八字。指人的出生年、月、日、時。
【出處】: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二回:「既要小人回背,用柳木一塊,刻兩個男女人形,書著娘子與夫主生辰八字,用七七四十九根紅線扎在一處。」
【舉例造句】: 你今日趕快差人去壽寧宮問明費珍娥的生辰八字,再將羅虎的~,都告宋軍師。
2、壽辰[shòuchén]
【解釋】: 生日(一般用於中年人或老年人)。
【舉例造句】:今天是老太太的八十壽辰。
3、誕辰[dànchén]
【解釋】: 生日(多用於所尊敬的人)。
【舉例造句】:我們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日。
2、生日的別稱是什麼?
生日的別稱是:壽日、生辰、母難日。有些地方的鄉間民俗認為,人的出生之日是母親的「受難日」,這一天,主要是為了報答母親,也被稱作「母難日」。
老年人的生日稱為壽日,在50歲以上逢十可稱為大壽。在中國的傳統中,生日吃長壽面和雞蛋。現代西風漸進,不少人以陽歷計算生日,慶祝方式也改為蛋糕和蠟燭。
中國人新的一歲開始於農歷新年的大年初一,就是說除夕過後,每個人就長了一歲。所以新年辭舊迎新也意味裡面含有歲數的一定含義。而一般過生日還是習慣使用農歷。
所以每個人可以有兩個生日,一個農歷一個公歷。因為中國農歷紀年法是一種經過修訂的月歷,是跟月亮的公轉周期有關的,所以每一年農歷生日對應的公歷日期不一樣。
生日聚會的習俗產生於很久以前的歐洲。人們認為在人生日的那一天,魔鬼會聞訊而來。為了使過生日的人免受傷害,朋友和家人會來到他家和他共度危難並帶來關切之情和良好的祝願。贈與禮物能讓氣氛變得更加愉快從而把魔鬼擋在門外。這就是生日聚會的來源。
起初只有國王被認為有足夠的分量獲得舉行生日聚會的權利。漸漸地,孩子們也能夠在自己生日的當天舉行生日聚會。 最早為孩子舉行的生日宴會出現在德國,被稱為Kinderfests。
3、過生日怎麼稱呼
過生日的其它叫法
【壽辰】對尊者生日的隆重說法,多適用於中老年人。
【華誕】生日的美稱。
【芳辰】女士生日的雅稱。
【長尾巴】過生日的俗語。
【母難日】就是自己出生那天,為了報答母親,有了這個母難日。
【牛一】廣東人生日的叫法。
【誕辰】就是出生的時日,是生日的敬稱。多用於對已故偉人、名人生日的紀念。
4、生日的別稱
生日的別稱有母難日、誕辰、華誕等,另外女士生日叫芳辰,廣東人生日叫牛一。生日是指人的出生之日,也是每年滿周歲的那一天。有些地方的民俗認為,人的出生之日也是母親的“受難日”。為了報答母親,便有了“母難日”的別稱。
生日的別稱
誕辰的意思是生日,多用於所尊敬的人。華誕的意思為稱對方生日的敬辭。芳辰的釋義是美好的時光,多指春季,借指生日,即生辰。
第一個生日稱為“周歲”,幾乎是最重要的生日。整生日指的是每逢個位數是9或者0的生日。大慶指每逢生日個位9的生日,正慶指每逢生日個位0的生日。
5、生日的雅稱是什麼?
生日的雅稱有:生辰、誕辰、壽辰等。
生辰:指有生之日,生日。生辰八字在舊時中國民俗中應用廣泛。
誕辰:誕生的時辰,即出生的時間。現在一般是對尊敬的人的生日,雅稱之為「誕辰」。
壽辰:對尊者生日隆重的說法,多用於老年人。
除此之外,對女性生日的雅稱也可叫做芳辰,老年人的生日也可稱為壽日,在50歲以上逢十可稱為大壽。在中國的傳統中,生日吃長壽面和雞蛋,寓意著長壽和以後生活圓圓滿滿、順順利利。
過生日的祝福語:
在你生日的這一天,將快樂的音符,作為禮物送給你,願你一年365天快快樂樂,平平安安。
在你生日來臨之即,祝你百事可樂,萬事芬達,天天哇哈哈,月月樂百事,年年高樂高,心情似雪碧,永遠都醒目。
祈望你心靈深處芳草永綠,青春常駐,笑口常開。祝你生日快樂,健康幸福。
青春的樹越長越蔥蘢,生命的花就越開越艷麗。在你生日的這一天,請接受我對你深深的祝福,願你充滿活力,青春常在。
酒越久越醇,朋友相交越久越真;水越流越清,世間滄桑越流越淡。祝生日快樂,時時好心情。
6、生日的別稱是什麼?
生日的別稱是:壽日、生辰、母難日、Birthday。
相關介紹:
對於生日到底是哪一天,不同的國家和文化傳統對此定義並不一樣。所以東方人和西方人在解釋生日上,往往會產生分歧。這是文化差異帶來的顯著特徵之一。中國人過生日的時候時間也是不同的。一般南方人都按照出生那天的公歷計算,北方人都按農歷計算,也有公歷農歷都算做生日的。
西方人的生日日期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日期就是出生的那一天的公元紀年法的公歷日期。這樣如果恰好是2月29日生日的話,每逢閏年才會有生日。
在西方的占星術和12星座理論裡面,都是用陽歷來推斷「性格」,未來的「運氣」,「婚姻」,「情緒變化」等。西方人過生日習慣使用,並且分成12星座。雖然他們都帶有迷信的色彩,但是卻有十分悠久的歷史。
7、求關於生日的不同稱謂
稱呼很多,也有的叫母難日,下面是古人的一些稱呼,就是: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為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當而立感嘆弱冠,當不惑感嘆而立...」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
2至3歲稱孩提。
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
10歲以下稱黃口。
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
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
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
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
16 歲稱碧玉年華;
20歲稱桃李年華。
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票?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
30歲稱而立之年。
40歲稱不惑之年。
50歲稱知命之年。
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稱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另外,還有稱童年為總角或垂髫,稱青少年為束發,女子待嫁稱待年或待字,稱老年為皓首或白首,稱長壽老人為黃發等等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襁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 「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男女統稱:男稱須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8、古代對生日的雅稱是什麼?
古代對生日的雅稱有生辰、誕辰、華誕等。在我國古代,生日即誕辰、誕生日,老人的生日叫壽誕。古代生男孩要在門左邊懸上一張弓,所以男子的生日又稱「懸弧日」、「懸弧之辰」。南北朝以前沒有過生日和祝壽的風俗。
《詩·小雅·蓼莪》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生日那天,要思念父母生養的艱辛,作哀戚狀,是不能宴樂慶賀的。
起源
在希臘文化里,希臘人相信人人都有一個精靈保護。精靈在人出生時已在旁侍候,並且看顧他的一生。這個精靈跟某個神有神秘的關系,而精靈所看顧的人正是在這個神的生辰出生的。羅馬人也有同樣的看法。這個觀念一直流傳下來,至今還可見於有關守護神、仙母和主保聖人的信仰里。
在蛋糕上點燃蠟燭的習俗源於希臘人。希臘人在圓月般的蜜餅上點燃小蠟燭,然後放在阿耳特彌斯神的廟壇上,以供奉這個月神。根據民間的傳統信仰,在生日點燃的蠟燭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使願望實現。
自人類開始設壇祭神以來,點著小蠟燭或燃起祭火已有神秘的特殊意義。點燃生日蠟燭是向過生日的小孩表示敬意,能為小孩帶來好運。道賀和祝福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這個習俗來源於魔法。生日賀詞能夠給人帶來好運或厄運。因為在生日這一天人跟惡魔比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