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何七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牛郎織女星象對應地理分野的記載見於《漢書·地理志》:「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
經歷史發展,牛郎織女天文星象被賦予了人格化的美麗傳說,以及民間女性向織女星乞巧智慧、祈禱姻緣等豐富的人文內涵。因七夕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古時候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七夕夜晚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七夕何七擴展資料
七夕習俗
【穿針乞巧】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趁著月光,身著新衣的妙齡女子圍坐在一起,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穿針引線。
據說,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這是我國最早關於乞巧的記載。
女子乞巧,求一顆七竅玲瓏的慧心。
【喜蛛應巧】
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對於少女來說,乞巧節亦是一個嬉戲玩耍的節日。
七月七日,女子們在小盒內放入小蜘蛛,次日再看,誰的蛛網結的最密、最圓滿,就是「得巧」。
【種生求子】
七夕前幾日,在小木板上負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待到數日,便可生出綠芽。
擺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
將綠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
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2、七夕幾月幾號
七夕節是什麼時候幾月幾號:8月14日,星期三,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起始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其實,七夕節並不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源自星宿(婺女星)崇拜,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又稱七姐、七娘媽等。七夕節是女子的節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也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織女的誕辰。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七夕節乞巧是向七姐(織女星)祈求心靈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滿。
七夕的傳說相傳古代天帝的孫女現擅長織布,每天為天空紡織七色彩霞,由於不喜歡這種枯燥的生活,所以織女偷偷下到凡間嬉戲,並遇到了河西的牛郎。織女因為貪戀人間情感,和牛郎過上了男耕女織的生活,還把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教會人們養蠶和紡織技術。
但是好景不長這件事情很快被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親自到凡間把織女強行帶回老扒天宮。牛郎由於上天無路每天痛不拆友欲生,後來他放牧的老牛告訴他,將老牛的皮做成鞋子就可以上天去找織女。於是等老牛死後牛郎就用牛皮,做了鞋子帶著自己的兒女踏上雲霄,王母娘娘得知之後用金簪劃出一道銀河,將牛郎和織女隔在銀河兩岸,只有每年的七月初七才能相見。
牛郎和織女的忠貞愛情打動了喜鵲,每年七月初七成千上萬的喜鵲就會飛過來為牛郎和織女搭乘鵲橋,長久分離的相思之情。使如此短暫的相會就像夢幻一樣,彷彿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沒有分別便不知相聚的不易。牛郎和織女的故事逐漸流傳,後人在七夕節這一天都會舉行各種活動和慶典,既對牛郎織女相會的祝福,也是希望自己能夠有一段美好的愛情經歷。
七夕節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自然界的崇拜,最早人們對天文的認知很有限,最早對於牛郎星和織女星的認識來源於紡織業的產生,由於民間傳說加上紡織業日趨發展對織女星的認知和了解越來越多,除了牛郎織女星之外還有北斗星。
北斗星第一顆星叫做魁星又稱為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之後,也將七夕叫做魁星節或者曬書節。筆者認為人們崇拜星宿或者對七夕節早期認知,都來源於自己的美好理想和願望,女孩子希望自己能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希望自己像織女一樣擁有高超的紡織技術,男孩子的希望自己將來能夠高中狀元建功立業。
七夕節古詩詞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林傑《乞巧》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佚名《迢迢牽牛星》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林傑《乞巧》
人間夢隔西風,旅含槐算天上、年華一瞬。吳文英《惜秋華七夕》
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盧摯《沉醉東風七夕》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李商隱《馬嵬其二》
恨人間、會少離多,萬古千秋今夕。張埜《奪錦標七夕》
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王建《七夕曲》
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范成大《鵲橋仙七夕》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徐凝《七夕》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李商隱《辛未七夕》
千家閉戶無砧杵,七夕何人望鬥牛。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
新秋逢閏,鵲橋重駕,兩度人間乞巧。顧太清《鵲橋仙雲林矚題閏七夕聯吟圖》
3、七夕何來
每年農歷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稱乞巧節,這個傳說和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段帆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悔燃塵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碧禪,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4、何為七夕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由於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並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日。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婦女亦會結綵樓,預備黃銅製成的細針(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2012年,烏丙安、葉舒憲等專家共同倡議將七夕節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基本信息
5、關於七夕的傳說
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
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5)七夕何七擴展資料: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主要講述了孤兒牛郎依靠哥嫂過活。
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
牛郎於是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想起老牛的話於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們洗好澡准備返回天庭,小仙女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於是跟小仙女織女製造了邂逅,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天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牛郎織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蘊含浪漫,更反映了難能可貴的曲折愛情。我們相信,在天河的兩側,牛郎織女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彼此,一直見證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可貴精神,激勵著青年男女追求美好愛情的決心和勇氣!
6、何為七夕?
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專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屬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gōng)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1-3] 。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