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傳統美食巧果
1、山東七夕巧果的做法
導語:夕節這一天要吃「巧食」。「巧果」又名「乞巧果子」「巧餅」,是用油、面、糖等做成的各種形狀的小面點,香甜可口,是七夕節這天必做、必吃的一種傳統節日麵食。下面就由我為大家帶來山東七夕巧果的做法,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食材:
主料:麵粉125克、牛奶60克、糖16克
輔料:乾酵母1克
做法:
1.拿出一半的`牛奶(冬天記得用溫牛奶發酵快點),加入酵母,攪拌融化
2.麵粉過篩,和糖一起加入容器內。將牛奶和酵母的混合液慢慢加入麵粉內,攪拌成絮狀,看情況再加入剩餘的牛奶(注意水不能過多)
3.用壓面機反復壓,壓出光滑的面片
4.然後揉成團(你也可以手揉,比較費勁)
5.面團放入大盆內,改保鮮膜,發酵2倍大(戳孔不會馬上反彈即可)
6.將發酵好的面團排去空氣,整圓,搓長條,切割成10克一個的小面團
7.將糕點模具撒上薄薄的一層粉
8.將小面團加入模具內,用手指用力按壓,使其貼合
9.用剪刀剪去多餘的面團
10.使勁磕出
11.將巧果胚一字排入不粘烤盤內
12.將烤盤入預熱180度,第二層,大約15分鍾,表面上色即可
2、巧果是什麼節日吃的
巧果是七夕節吃的。
巧果就是七夕果,是山東地區特色傳統糕點,乞巧果子,又稱巧食或巧舌,七夕的應節食品。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巧」的形狀。
上海郊縣農村有這樣的習俗,即新婚婦女在農歷七月初七(俗稱巧日)走娘家時,都從娘家帶些巧果回來送給丈夫。
因此,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前後乃是渣緩巧果的生產旺季。亦是紹興地區七夕必備食品。也是溫州地區在七月初畢弊七時娘家親戚送給外孫輩的一如數模種禮品。
3、七夕巧果的製作方法簡單
七夕巧果的製作方法分為五大步驟如下:
一、白糖糖漿的熬煮過程
1、鍋放火上,白糖1/2勺放在鍋中。
2、加入1勺冷水。
3、用鏟子攪拌加熱至白糖溶化成糖水,繼續熬煮。
4、煮到糖水表面出現大量氣泡,關火,這就是熬好的糖漿水。
二、面團的和制過程:
1、麵粉4勺放在和面盆里,在麵粉上面挖一個小洞。
2、煮好的糖漿水倒在小洞里。
3、磕入一個雞蛋。
4、撒入適量黑芝麻。
5、用筷子把所有材料攪拌均勻,形成雪花狀的面絮。
6、用手把雪花狀面絮揉在一起,形成面團。
三、面巧果餅皮的製作過程。
1、和好的面團放在案板上,用手繼續揉3~5分鍾。
2、揉至表面光滑。
3、用手把揉好的面團壓扁成厚厚的面餅,用擀麵杖擀制。
4、把厚厚的面餅擀成薄薄的大圓形餅皮。
5、用刀把圓形餅皮分切成約1CM左右寬的長條形面片。
6、再用刀把長條性面片分割成長3CM、寬1CM的小長方形面片。
四、面巧果生餅坯的製作過程:
1、取一個小長方形面片放在案板上,用刀沿著長方形面片的長度,在面片中央劃一刀。
2、長方形面片中央出現一條約2CM長的裂口。
3、左手持著面片,右手握著面片的另一端向上提起。
4、提起的一端穿過劃好的裂口。
5、左右手分別握著面片的兩端,輕輕向兩邊拉抻。
6、面片形成如「梭」字形的圖案。
五、面巧果的油炸過程:
1、重復以上製作方法,把所有的面片都做成如「梭」字形的圖案。
2、鍋里倒入適量食用油,加熱至50度左右。
3、做好的餅坯逐個放入油鍋中。
4、隨著油溫的升高,餅坯定型逐漸浮在油麵上。
5、用筷子把餅坯翻面。
6、直到炸至金黃色,控油撈出。
4、為什麼七夕要吃巧果
【七夕節習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賀牛生日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5、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巧果嗎
七夕節中國人一般會吃巧果。巧果即七夕果,是七夕的應節食品。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巧果的形狀。上海郊縣農村的新婚婦女在農歷七月初七走娘家時會帶巧果回來送給丈夫。巧果也是紹興地區七夕必備食品,是七夕節娘家親戚送給外孫輩的一種禮品。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巧果嗎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前後是巧果的生產旺季,巧果的製作主料是芝麻。此外,極具膠東特色的山東巧果,製作時會有專門的巧果卡子,即模子,大多用棗木、梨木刻成。
巧果一般呈棱形小塊,厚薄均勻,表面呈金黃色,油潤,無生粉。巧果口感鬆脆,並具有芝麻香味。
6、七夕節的傳統美食
七夕節的傳統美食:
1、巧果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由面、糖、蜜、油製成。
2、巧酥
許多民間糕點鋪會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售賣時又稱「送巧人」,這個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3、巧芽面
在一些地方,七月初七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干凈飽滿的綠豆一小碗,平鋪在盤子上,用濕紗布蓋好,放在遮陽溫暖的地方,不定期噴水保持水潤。
七天後,生好豆芽,清洗好,然後熱鍋燒油,加肉丁爆炒,再依次加入蔥姜、醬油、醋熗鍋,放豆芽炒熟,加水做成豆芽湯。把手擀麵煮熟,過冷水,盛到碗中,澆上豆芽湯即可。
4、乞巧餅
乞巧餅俗稱「巧尖」,口味多種多樣,相比原味,加入地瓜泥或南瓜泥的外表金黃,味道更加香甜軟糯。
5、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有個獨特習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豆粉、芝麻等食材製成。
7、七夕為什麼吃巧果寓意是什麼怎麼做
七夕節到,人們會吃巧果,吃巧果是為了期盼自己和友人靈備態攜巧,那麼大家了解過什麼是巧果,為什麼要吃巧果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飲食文化一起來看看七夕為什麼吃巧果,它的寓意是什麼吧!
七夕為什麼吃巧果的三個傳說
1、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織女的凄美愛情,於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會做一種精緻的小點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織女能在天上相見。當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誠心所感動,將此事匯報到了天庭。玉帝礙於天規無法赦免牛郎織女,但是非常感謝小巧的心意,於是令月老牽線,促成小巧的美滿姻緣。此後,小巧和意中人廝守一生,夫妻不離不棄,和和美美,受到眾人羨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學習,在每年的七夕製作性狀各異的小點心,祈求姻緣美閉正滿,幸福一生,這種點心也被稱為「巧果」,流傳至今。
2、七夕做餅如手指與口舌狀,名曰「巧食仿伏」,婦女、兒童用五綵線縷貫「巧食」拋擲屋背,謂讓喜鵲銜去搭橋,夜渡牛郎、織女過銀河相會。
3、巧果是七仙女灑的淚,給寶寶們戴上,女孩子會心靈手巧,越來越漂亮的。
七夕吃巧果有何寓意
祈盼自己或友人靈巧
七夕節民間習俗吃巧果。巧果又稱作「乞巧果子」,花樣較多。主要的原材料是油麵糖蜜。巧果的製作方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人麵粉、芝麻,拌_後攤在案上擀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面巧胚,人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
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巧果做成後,到晚上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擺上巧果、蓮蓬、白藉、紅菱等,家人和親友圍坐在一起,一邊欣賞浩瀚的夜空,一邊品嘗各種巧果和其他食品,人人祈盼自己或親友會變得靈巧起來。
巧果是什麼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種油炸小點心,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靨兒」、「果實花樣」。因「巧」和「橋」諧音,因此人們認為在七月七日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通過「巧」(橋)來實現。
巧果種類
北宋時期的巧果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將發面團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蘋果、小雞、小豬、小獅子、金魚、蛙、蟹、蝦等各種花形圖案的木模(也叫_子)中,將成形後的小餅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還被點染為七色,有的以紅色點染,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掛於壁間,以為裝飾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環掛在小兒項間取樂的。相傳七夕節晚上,婦女兒童將巧果拋擲屋背,喜鵲銜去搭橋,讓牛郎織女夜渡銀河相會。
巧果的做法
原料
麵粉500克、溫水220克、奶粉15克、糖50克、酵母1小勺
做法
1、溫水溶解酵母,將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摻有奶粉和白糖的麵粉中,揉成均勻的面團。
2、揉好的面蓋上保鮮膜室溫醒發一小時,醒發好的面團拿出來用手揉勻,面揉得時間越長,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顏色越白。
3、揉好的面團切下一塊,搓成長條,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劑子,將小面塊放進卡子里,用手指按壓,並用剪刀剪去多餘的面。
4、最後使勁磕出來,一排小巧餅就做好了,蓋上干布醒發一刻鍾,烤箱185度預熱,十分鍾就好。
5、然後用模具磕出其他形狀的巧餅,也放進烤箱里烤熟後拿出,晾涼後即可食用。
8、七夕巧果的製作方法簡單
七夕巧果的製作過程如下:
主料:中筋麵粉250克、雞蛋2枚(135克)、白糖30克、自製豬油10克。
輔料:酵母3克。
1、首先稱重所有的食材。
2、把稱重的食材倒入麵包機里,雞蛋打散開始啟動和面模式。
3、和面10分鍾後再加入自製豬油,繼續和面10分鍾。
4、和好的面團揉勻,蓋上保鮮膜靜置醒發。
5、醒發好的面團排氣揉圓後。
6、用手搓成長條。
7、用刀切成大小一致的小劑子,我每個劑子是8克。
8、把木頭模具提前沖洗干凈涼干後,撒上一點乾麵,這樣可以防粘。
9、把劑子放入模具裡面,用手摁瓷實。
10、依次把模具里,都放入劑子摁瓷實。
11、我把兩個模具的花樣都做了一遍。
12、做好的巧果生胚脫模即可。
13、依次做完所有的劑子,真的是很可愛又很萌哦。
14、把做好的巧果生胚,放入鋪入油紙的烤盤上。
15、烤箱170度提前預熱10分鍾後,放入巧果生胚。
16、上下管170度烤15分鍾即可,(具體溫度還要看自己家烤箱的溫度脾氣)中途看見巧果上色了,要加蓋錫紙呀。
9、七夕巧果的做法
導語:七夕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外,除了充滿浪漫色彩的傳說有來之後,還有一些風俗習慣,而巧果就是七夕節的傳統美食,下面就由我為大家帶來七夕巧果的做法,大家趕快去學起來吧!
食材:
主料:麵粉250克
輔料:白砂糖25克、牛奶125克、酵母2克
做法:
1.將麵粉、白砂糖、酵母、混合均勻加入牛奶
2.充分揉成光滑的面團
3.發酵半小時後,再充分揉勻,排出氣泡,搓成長條,切小劑子
4.將小面劑子放入模子內,按壓結實
5.倒扣模具,輕敲,摳出巧果坯
6.鍋置火上小火加熱,將生坯從邊緣開始逐個擺入,烙至兩面上色均勻即可
7.成品
拓展:
七夕節吃巧果的來歷
1、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織女的凄美愛情,於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會做一種精緻的小點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織女能在天上相見。當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誠心所感動,將此事匯報到了天庭。玉帝礙於天規無法赦免牛郎織女,但是非常感謝小巧的.心意,於是令月老牽線,促成小巧的美滿姻緣。此後,小巧和意中人廝守一生,夫妻不離不棄,和和美美,受到眾人羨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學習,在每年的七夕製作性狀各異的小點心,祈求姻緣美滿,幸福一生,這種點心也被液皮稱為「巧果」,流傳至今。
2、七夕做餅如手指與口舌狀,名曰「巧食」,婦女、兒童用五綵線縷貫「巧食」拋擲屋背,謂讓喜鵲銜去搭橋,夜渡牛郎、織女過銀河相會。
3、巧果是七仙女灑的淚,給寶寶們戴上,女孩子會心靈手巧,越來越漂亮的。
七夕情人節巧果介紹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麵碼慶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遲埋握勻後攤在案上扞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
七夕節巧果的製作方法
麵粉420克、糖60克、雞蛋4個、花生油25克、鮮酵母8克、鹽1/4小勺,配料里的雞蛋、酵母粉、白糖、食用油和麵粉放在一起揉成面團後待發到一倍大,將面團重新揉勻,切成大片,用壓面機壓幾個來回,目的使面團更緊實光滑,沒有壓面機可不用,用手什錦的揉勻了就好。
再次揉勻,用刀從中間一切兩半,將其中的一條搓長,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劑子,模具灑粉,將小劑放在模具中,用手掌壓實,多餘的部分用剪刀剪掉,再整理平滑,手握模具一端翻轉,輕輕用力磕一下,七巧果就出來了。
將磕出來的七巧果花紋面向上,擺入烤盤,烤箱180度中層烤20分鍾左右,見上色就好了。如果是平底鍋或電餅鐺將花紋面向下蓋上蓋子烙,直至烙到兩面都起黃殼,熟透為止。
烤好的巧餅放在蓋簾上晾涼。多晾幾天干透了更好吃。
小竅門:
1、首先發面一定要硬一點,不硬的話,卡模子不好弄,太軟的面粘上去了,磕不出來。
2、傳統的巧餅是放在特製的大鍋里烙出來的,所以烤箱做容易掌握溫度和時間,不用來回不停翻轉,省時省力。
3、做好的巧餅一定要自然晾乾,晾幹了一是好保存,好久都不會壞,而且口感是脆脆的更好吃。
4、糖的用量可自行掌握,可多可少,個人覺得我的這個糖量吃起來甜度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