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跟清明
按時間順序以此為春節搭譽、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皮枝森。
春節燃畝:農歷正月初一。
清明:農歷四月五日。
端午:農歷五月初五。
七夕:農歷七月初七。
中秋:農歷八月十五。
重陽:農歷九月初九。
2、中秋節 端午節 重陽節 除夕 元宵節 清明節 七夕節 排序
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清明節(陽歷4月4日-5日期間)、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除夕(農歷虛辯臘月三十)。
1、「年」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與新年首尾相連,謂之「歲窮月盡、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交界點。除夕因常在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歲除之日,民間尤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布新,張燈結綵,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飯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2、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坦禪,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3、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讓譽塵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4、中秋節,又稱拜月節,仲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八月十五,
3、清明節 中秋節 七夕 元宵節 除夕 重陽節 端午節 春節的排列順序
按時間排序: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清明(四月五日),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春節
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元宵節
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寬簡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清明節
古時也叫三月節,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昌臘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
中秋節
我國的傳統佳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製的糕餅祭奉月神;祭奉之後,全家分吃,表示合家團圓歡聚。與春節、端午、清明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又稱為"雙九節""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一是登高,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正是游歷的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於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驅秋蚊滅蟲害。三是飲酒賞菊。菊花盛開之時,觀秋菊,喝菊花酒。四是食重陽糕。製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
參考資料:中國節日-中慎迅褲國網
「節日」介紹及具體日期-網路
4、清明節、寒食節、重陽節、春節、中秋節、七夕節、端陽節,按時間順序怎樣排?
春節正月初一、寒食節(清明節前一二日)、清明節4月5日、端陽節五月初五、七夕節七月初七、中秋節八月十五、褲雹罩重陽節九月初九。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肆前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胡鬧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5、清明節與七夕節的異同?
<
6、關於清明節和七夕節的傳說的名稱
清明節的傳說名稱:清明節和介子推
七夕節的傳說名稱:七夕節和牛郎織女
清明節: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受迫害而逃亡曹國,在途中,到了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身體虛弱到極點,再也無力站起來。
隨臣們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深受感動。
十九年後重耳回國,介子推認為使命已盡,帶著老母歸隱山林,侍奉身前,已報哺育之恩。重耳之後便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晉文公。即位後,他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然而介子推根本沒有任何抱怨,他打好行裝同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文公聽說此事後,頓時覺得虧欠了介子推,親自去尋這位忠臣。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又發現一血書,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在這一天,全國禁火,已懷念忠誠的介子推。
當第二年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死而復活。便賜老柳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晉文公忽視了一個忠臣,但介子推並沒有邀功請賞,這種甘於人後默默無聞的付出,只為孝敬生他養他的老母親,以償還多年沒有盡的孝道。清明節的來歷正是感恩,我們清明節上墳祭祀先祖,就是沿襲這種感恩的精神。
七夕節: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弊喊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
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租圓野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
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腔緩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7、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的民俗活動分別是什麼
1、清明來節的習俗是豐富源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2、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3、七夕習俗: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吃巧果等等。
4、中秋節習俗:祭月、賞月、拜月、觀潮、燃燈、猜謎、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玩花燈、燒塔。
5、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重陽節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8、清明節與七夕節的異同?
不同點: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是中國傳統的掃墓祭祀、緬懷祖先的春祭節日。回而七夕節又稱七巧節答,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和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最具浪漫愛情色彩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主要以掃墓祭祖、踏青為主,而七夕節的傳統習俗主要以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為主。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際,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後。而七夕節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
相同點:兩者都是中國傳統節日,都需要送花送吃的,還都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重陽節 七夕節 中秋節 元宵節 除夕 端午節 清明節的時間順序
按先後順序依次是:除夕、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信敬中秋節、重陽節。
「除中晌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是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時間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時間在每年公歷4月5日前後。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時間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乞巧節等,時間是每年農歷七月初七。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滑培慎八月節、團圓節,時間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
重陽節,又稱「踏秋」、重九節、敬老節,時間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