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七夕節
評論:七夕節為何干不過情人節
晏揚
昨天是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此節源於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故事,因為關乎愛情,故「七夕節」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節日夜晚,人們要抬頭觀看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偷聽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據說不僅僅漢族,壯族、滿族、朝鮮族等也有過「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節」是本土「情人節」,歷史悠久且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然而「七夕節」在年輕人群中的影響力,卻遠不及每年陽歷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每當西方「情人節」來臨之時,年輕人都會不失時機地互贈愛意,且花樣翻新,近乎瘋狂;而每年的「七夕節」,卻顯得異常冷清,鮮見年輕人有什麼熱情舉動,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么個節日。那麼,年輕人為何熱衷過「情人節」而冷落了「七夕節」呢?
「七夕節」受冷落,是相對於「情人節」而言的,而對「情人節」的熱衷,從根本上說還是緣於一種「崇洋心理」。西方「情人節」不僅受到了我國年輕人的青睞,而且是風靡全世界的節日,這與西方國家的國力較強大和文化較發達有一定關系。故而,雖然年輕人熱衷於「情人節」是緣於崇洋心理,卻不是批評教育所能扭轉的。
「七夕節」之所以熱鬧不起來,還有一個因素,即「七夕節」沒有一個統一的而且適合年輕人的活動作為「節日載體」。在西方「情人節」里,有情男女互送鮮花、巧克力,這樣的「節日載體」簡單而浪漫。「七夕節」的傳統活動,各地不一,但共同特點就是,這些活動大多適合在鄉下進行。生活在都市裡的年輕人,抬頭看不見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也不可能在瓜果架下偷聽他們相會時的脈脈情話。至於祈禱祭拜、穿針引線、殺雞洗澡之類流行於不同地區的傳統習俗,就更難讓年輕人普遍接受了。所以,想讓「七夕節」受到年輕人的寵愛,其活動內容恐怕需要一番改造才行。
當然,「情人節」興盛而「七夕節」冷清,並不是什麼值得憂慮的事情。「情人節」和「七夕節」都起源於忠貞不渝的愛情傳說,不管人們熱衷於哪個節日,其實際意義是相同的,都寄託著人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與嚮往。有了這一點,也就足夠了。
宣傳的不夠和民俗的失傳。
現在人們所用的是羅馬教皇編制的格利高里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陽歷,而一些中國傳統節日都是用陰歷記述的,這就使得很多傳統節日往往被人們忽略。去年是潤七月,有兩個七夕,一度成為商家贏利、媒體做節目的噱頭,於是人們才開始重視這個本土的情人節。
古代的女子是不能隨便出門的,但七夕這天,女孩們經常會聚在一起玩樂,並比較「女紅」水平的高低,看看誰的手巧,通常女子們會綉一些象徵美好愛情的鴛鴦荷包、綉囊之類的東西。在牛郎織女的故事中,女主角的本職工作就是「織」,民間女子為了能有和織女一樣的巧手,因而,七夕又被稱為乞巧節。關於乞巧節,人們最熟悉的描述出現在《紅樓夢》第四十二回劉姥姥給小姐起名字的一幕。關於七夕節女子們之間嬉戲的情景在」樂府雙璧「之一《孔雀東南飛》中也有所記載,劉蘭芝將要離開婆家時,對小姑子說:「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這里的初七,就是指七月初七,即七夕。
也可以說,西方的情人節只是情侶們之間愛情纏綿的一種記錄,而中國的七夕節,既是記載了牛郎織女之間堅貞不渝的美好愛情,更是寄託了古代女子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對女紅的精益求精也可以體現她們追求心靈手巧。
2、西安有個關於七夕的傳說的地方,在那裡,叫什麼
在西安的長安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七夕節與牛郎織女傳說,在西安市有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豐富珍貴的現實文化元素。位於該市長安區斗門街道辦事處的昆明湖遺址、牛郎織女石雕和石爺廟、石婆廟代表著西安七夕傳統古遠廣闊的歷史文化空間,牛郎織女傳說的形成與傳承,七夕節的興起與發展,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歷史軌跡。今天的斗門鎮一帶,依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的七夕民俗活動。這里有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的大型石婆廟會,有完好活躍的織女信仰和牛郎織女傳說。七夕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春節等並列為我國六大傳統節日。長安牛郎織女傳說已被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在申報國家級名錄。
1.西安七夕節的歷史文化空間。公元前120年,漢武帝為操練水軍征討西南諸國,在都城長安西南西周靈池的基礎上開鑿了方圓40里的昆明池。昆明池的修建,還妥善解決了長安城的供水問題,使之成為一個充滿靈氣的城市。漢武帝也常在此泛舟游樂登樓賞景。清代北京修的昆明湖,作用就與漢昆明池完全相同。
漢武帝在開鑿昆明池時,模仿牛女二宿隔著天河遙遙相對的情景,在昆明池的兩側,各立一座牽牛、織女石雕,象徵天上的星辰來到人間,從此,神話傳說中的牛郎、織女第一次有了具體的形象。織女石雕現在長安區斗門棉絨加工廠內,牽牛石雕現在斗門南灃村和常家莊交界處,相隔約1.5公里,1956年被列為陝西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牽牛石雕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貼腹,身體呈跪狀,上身微微向左扭轉,大眼闊鼻,表情朴實憨厚;織女石雕高228厘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轉,濃眉大眼,表情憂郁,作籠袖罷織的姿勢。他們相互遙望,卻無法相會,默默地訴說著相思之苦,正像《古詩十九首》中描繪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漢河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昆明池畔的牛郎、織女石雕,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傳為兩位神人,尊為「石爺」、「石婆」,公元798年修廟設案供奉,千百年來香火一直很盛。北宋宋敏求在《長安志》中寫道:「唐貞元十四年置石父廟」,其「石婆廟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據文獻所知,這是我國最早的祭祀牛郎織女的廟宇。
古代長安城作為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為七夕節的興起、發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文化空間。《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古代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七夕活動的記載。到了唐代,七夕文化臻於鼎盛,形成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唐玄宗非常重視七夕,在宮中建造了一座高達百尺,可容納數十人的乞巧樓。每至七夕在此歡樂達旦,引得民間爭相仿效,更加風靡普及。崔顥詩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執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就是對當時長安七夕盛況的真實寫照。
2.西安七夕節的現實文化空間。石爺廟、石婆廟從古到今,歷經滄桑,幾經毀損和重建。據當地老人講,石婆曾埋在地下,大約在清朝的時候,被一場洪水沖出半個身子,這場洪水才得以退卻,人們認為石婆拯救了一方人。因此,有人用土坯為石婆卷了一個洞。民國初年蓋了三間大殿,「文革」期間被拆毀。80年代當地百姓自發重建石婆廟,前後兩個大殿,佔地10餘畝。
石婆廟現在每年有兩次大的廟會活動,一是農歷正月十七前後,當地傳說是牛郎織女結婚的日子;二是在農歷七月七前後,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石婆廟會活動一般持續三至五天。香客以陝西關中居多,遠至甘肅、山西、河南等省,高峰時每日多達數萬人,敲鑼打鼓、扭秧歌、耍社火、放鞭炮,非常熱鬧,和春節相比毫不遜色。相比之下,石爺廟香火卻顯得比較冷清,雖然歷史上也曾輝煌過,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還在一間十分簡陋的小廟內。
廟會上的善男信女各有所求,主要有求子嗣、求婚配、求財富、求長壽、求病癒、求增福等。他們認為石婆能和觀音菩薩一樣大慈大悲,解脫煩惱和痛苦,有求必應。石婆會看病,是遠近聞名的,據說身上哪不舒服,只要在石婆相應部位摸一下,病就會好。在石婆像前,青年男女則向石婆燒香跪拜,祈求婚姻美滿,祈求心靈手巧。
廟里用樹干搭了一座簡易橋,名叫鵲橋。說是過了這座橋就可以得到婚姻美滿,青年男女爭先恐後搶著過橋。廟的旁邊臨時搭一個簡易戲樓,台下擠滿了看戲的人。演唱的都是秦腔傳統劇,從上午一直唱到晚上,氣氛非常熱鬧。
夜幕降臨,廟里廟外到處都是守夜的人。傳說在這里睡覺能夠托夢石婆的神靈感應,消災祛病,得到幫助。還有些人聚集在大殿里,聽遠道來的居士唱經歌,有些人也跟著唱,通宵達旦。經的種類繁多,內容大都是勸善的。
除上述活動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給牛郎和織女睡覺的石炕,供獻被褥,上香磕頭,祈盼他們今夜在此重溫洞房蜜月。廟里有一塊大石頭,有三米見方,石面上有條像水沖的小渠。傳說有一天牛郎不慎尿炕了,把炕沖了二條小渠,織女很生氣,打了牛郎一個耳巴,一腳把牛郎蹬到距石婆廟四里遠的斗門,兩個人從此分離。因此,兩個石像至今只能默默對視。
石婆廟規模雖小,卻有濃郁民俗文化的厚重積淀,在歷經了兩千年風雨的洗禮後,長安石婆廟濃縮了七夕傳統文化的精髓,依然保留許多原生態的文化特徵。據史書記載,向牛郎織女兩星祈富、祈壽、祈子、守夜是古代七夕民俗活動的主要內容。
慈悲濟世,勸人向善,是石婆廟民俗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3.重建、拓展西安七夕節文化空間的構想。西安七夕傳統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的作用,應引起重視。西安斗門之所以至今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傳統的七夕文化習俗,就是因為有昆明池、牛郎織女石刻和石爺廟、石婆廟這樣好的文化載體和文化空間。保護文化空間就是保護民俗文化賴以傳承的載體。因此,有關方面提出在昆明池遺址上,建設七夕文化主題公園,為保護和弘揚西安七夕傳統習俗提供一個新的載體和文化空間,探索一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途徑。
西安斗門既有牽牛、織女石雕和石爺、石婆廟真實的載體,又有牛郎織女的動人傳說和根深蒂固的群眾基礎。在這樣有深厚歷史文化的背景所在地,建造七夕文化公園,可以有效利用石婆廟及其周邊獨特的文化資源,使人們對西安對門七夕民俗活動有更為全面、深入的認識。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護。
七夕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海內外華人中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民族的、傳統的就是世界的,牛郎織女歷史文化是中國、全世界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有條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3、七月初七的節日及風俗有哪些?
乞巧,觀星,看戲。
七月初七是七夕節,也叫乞巧節,歷史上蘭州人在這一天有乞巧,觀星,看戲的民俗活動,清代翰林,蘭州人秦維岳在道光皋蘭縣續志載,七月七日,兒女設瓜果於庭前,祀星,穿針乞巧,這是寫清代蘭州姑娘們七月七日夜晚乞巧的習俗。
她們在院中擺上小桌,供上時鮮瓜果,擺上針線剪刀,向織女星焚香禱告禮拜,引線穿針,乞求織女賜予智慧,讓自己心靈手巧,1915年蘭州甲辰科進士王烜賦詩詠七夕,綵樓針黹暗疑猜,破得工夫送巧來,聞說相思無限苦,情思斬斷即仙才,瓜果庭前眾女兒,巧娘祭罷愛游嬉,閑歌一曲長生殿,好為今宵譜竹枝。
這證明晚清民國初年蘭州還有女孩乞巧的習俗。
蘭州人還有在七月七夜晚觀銀河的習俗,大人們為小孩指指點點,在廣袤的星空尋覓牛郎星與織女星。夜空中淡淡的銀河如帶,東岸的是牛郎星,發出橙黃色光芒,屬天鷹座,有三顆星,即河鼓一,河鼓二,河鼓三。
河鼓二就是牛郎星,河鼓一和河鼓三即為牛郎挑的一雙兒女,而牛郎星東南的六顆牛宿星被視為牛郎牽的牛,彼岸的織女星發青光,屬天琴座,也是三顆,為織女一,織女二,織女三,呈三角形分布,被認為是織女的工具梭子。
織女星東南方的四角形的漸台一,二,三,四,被視為織女的織布機,這無形中為富有好奇心的兒童傳授了天文知識。
節日里文娛表演是少不了的,從前在七月初七前後數日,蘭州各秦腔班子都要上演天河配,老百姓則稱為牛郎與織女,場場人滿,現在由於社會發展,為傳統的節日輸入了現代元素,得到了一些年輕人的喜愛。
牛郎織女的故事
傳說,牛郎父母早逝,經常受哥嫂虐待,每天在外放牛,牛郎長大,老牛牛金星下凡所變讓他去偷沐浴的織女的衣裙,以此為緣由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育一雙兒女,王母娘娘發現後,捉回織女,牛郎牽著老牛,挑著孩子追上去。
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急忙拔出金簪一劃,一條驚濤駭浪的銀河出現了,將牛郎,織女分割兩岸,後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發了善心,恩准每年七月初七,讓喜鵲搭橋,兩人相會。
由此蘭州有一個傳說,七月初七那天喜鵲沒了蹤影,也聽不到喳喳喳的叫聲,人們說喜鵲都上天搭鵲橋去了,此外在七夕節時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有些年輕人躲在葡萄架或豆棚,瓜架之下,據說能偷聽到牛郎,織女說悄悄話。
4、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7個傳統節日是什麼
1、春節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這些國家的清明節與中國的傳統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習俗。
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4、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
古時候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七夕夜晚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中元節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
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
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相沿迄今。中元節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單詞
節日名稱
1. 春節:Chinese New Year's Day / Chinese Lunar New Year / the Spring Festival
2. 除夕:New Year's Eve
3. 正月:lunar January
4. 初一:the beginning of New Year
5. 元宵節:the Lantern Festival
6. 春龍節:the Dragon-head-raising Festival (龍抬頭)
7. 寒食節:the Cold Food Festival
8. 清明節:Tomb Sweeping Day
9. 端午節: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龍舟節)
10. 七夕節:the Magpie Festival / Double Seventh Day (中國情人節)
11. 中元節:the Hungry Ghost Festival
12. 中秋節:the Mid-Autumn Festival
13.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14. 臘八節:the Laba Festival
15. 潑水節:the Water-Splashing Day
二. 相關節日活動
16. 剪紙:paper cutting
17. 書法:calligraphy
18. 對聯:couplets
19. 紅雙喜:double happiness
20. 紅包(壓歲錢):red envelope
21. 壓歲錢:lucky money
三. 傳統飲食
22. 小吃攤:Snack Bar / Snack Stand
23. 元宵:sweet rice mpling
24. 火鍋:hot pot
25. 春卷:spring roll(s)
26. 蓮藕:lotus(荷花/荷葉)root
27. 北京烤鴨:Beijing roast ck
28. 餛飩:wonton
29. 花捲:steamed twisted(扭曲的) rolls
30. 羊肉泡饃:pita bread soaked (浸)in lamb soup
31. 冰糖葫蘆:a stick of sugar-coated haws
32. 八寶飯:eight-treasure rice pudding(布丁/甜食)
33. 粉絲:glass noodles
34. 豆腐腦:jellied (煮成膠凍狀的)bean curd(凝乳)
35. 東坡肉:Dongpo Pork
36. 鹹水鴨:boiled salted ck
37. 鴨血粉絲湯:ck blood and silk noodles soup
四. 傳統建築
38. 長城:The Great Wall
39. 故宮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
40. 天壇:The Temple of Heaven
41. 敦煌莫高窟:Mogao Caves
42. 兵馬俑:Cotta Warriors / Terracotta Army
五. 文學藝術
43. 《詩經》:The Book of Songs
44. 《史記》:Historical Records /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45. 《紅樓夢》:A Dream of Red Mansions(公館)
46. 《西遊記》:The Journey to the West
47. 孔子:Confucius
48. 孟子:Mencius
49. 京劇:Beijing Opera / Peking Opera
50. 黃梅戲:Huangmei Opera
51. 秦腔:Crying of Qin People / Qin Opera
52. 太極拳:TaiChi
53. 文房四寶 (筆墨紙硯) :the Four Treasure of the Study / Brush, Inkstick, Paper, and Inkstone
54. 宣紙:rice paper
55. 相聲:cross-talk / comic(滑稽的) dialogue
56. 木偶戲:puppet(木偶)show
57. 小品:witty(機智的)skits(滑稽劇。幽默短文)
58. 武術:Wushu / Chinese Martial Arts
59. 中庸:the way of medium / golden means
六. 四大發明
60. 火葯:gunpowder
61. 指南針:compass
62. 造紙術:Papermaking
63. 印刷術:Printing Technique
七. 新四大發明
64. 高鐵:high-speed rail
65. 網購:online shopping
66. 電子支付系統:E-payment systems
67. 共享單車:bike-sharing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