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供奉
1、七夕節的風俗有哪些?
乞巧節的風俗有:
1、迎仙: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遲祥先備好用彩紙、通草、螞旦槐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2、游七姐水: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這個習俗和當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傳說有關。
3、儲七夕水:「七夕水」亦稱「七月七水」,據說「七夕水」有神奇的功能,久儲不變、可以治療燙傷、去除瘡毒等。廣東一帶都有儲存「七夕水」的風俗,就是在初七早晨頭遍雞鳴之後,各家到井邊或者河邊汲水儲藏。
4、為牛慶生:舊時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悶友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
5、染指甲: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2、七夕節風俗有哪些
吃七巧果。每逢傳統佳節,美食必定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春節與水餃、端午與粽子、中秋與月餅等,七夕節自然也有它獨有的美食——七巧果。七巧果又稱「乞巧果子」,《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並會做成瓜果花草等模樣。據記載,在宋朝市街上就已經有七巧果出售了。
種生,這是一個較為古老的習俗,又稱「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有的地方也叫「泡巧」。在七夕節前幾天,人們會在木板上鋪上幾層土,並種下粟米,讓它長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上一些小茅屋、花草在上面,做成小村落的樣子,稱為「殼板」。有時也將綠豆、小豆、小麥等種入碗中,等它長出嫩芽,再用紅、藍線紮成一束。
為牛賀生。在牛郎織女的故事中,老牛為了幫助牛郎跨越天河,讓牛郎把自己的皮揭了下來,使得牛郎能夠藉助牛皮過天河見織女。為了紀念自我犧牲的老牛,在七夕節這一天,兒童會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以此祭奠老牛,表示出對老牛的敬重。
祭拜織女。這個活動基本上都是女性參加,七夕節的晚上,在月光下擺好桌椅,並在桌子上放好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物品。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邊吃著瓜果點心,一邊向織女默默許願。
穿針乞巧,這應該是最早的乞巧方式了,在漢朝就有所記載。《西京雜記》中提到:「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在七夕節這天,每家每戶的女子都會走出家門,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通過穿針的方式乞巧。
曬書曬衣服。曬書曬衣服在古時非常流行,有記載司馬懿原本為避禍裝瘋,結果因曬書被抓,可見在古代曬書曬衣服是多麼流行的事情。不過這種習俗到了魏晉時期成為豪門炫耀財富的機會,因此也招來了很多文人墨客的鄙視。
拜魁星。這個習俗和浪漫的七夕節沒有太大的關系。民間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古代士子考中狀元會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這裡面的魁指的就是魁星。在古人看來魁星主考,為了能金榜題名在這一天讀書人會祭拜魁星。
3、七夕節都有哪些習俗
1、吃美食
每逢佳節吃美食我想應該也是中國的傳統。七夕節也不例外,過節的時候也有自己的專屬美食---乞巧果子,又名巧果。是用油、面,蜜、糖做成的,而且會做成瓜果花草等各種好看的模樣,自己做了端出來吃或者拿出去賣。反正,七夕這天美食是不可少的。
2、供奉小玩偶
供奉小玩偶這個習俗大概是為兒童准備的。七夕時人們會做一些形象各異的小玩偶擺在家裡。最開始玩偶都是用土塑造的,做一些牛郎織女和小孩子的玩偶形象,或者牛啊羊啊的小動物形象。不一定多好看,但是有趣。後來卻越做越精緻,不只用金銀,還有的人做成跟真人一樣高的奇特玩偶。
3、穿針比賽
七夕節有三大比賽,穿針比賽其中最早開始流行的,大約從漢代開始。在七夕節這天,各家各戶的女人女孩都會有出家門,大家聚在葡萄架下,一邊猜女郎織女相會會說什麼輕言密語,一邊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通過穿針的方式乞巧,穿的最快者就是手最巧的。
(3)七夕節供奉擴展資料:
七夕的傳說:
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
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4、七夕的習俗
七夕的習俗如下:
1、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旁段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2、喜蛛應巧。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戚顫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3、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運仔譽,此拙征矣。
4、供磨喝樂。「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穿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古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藉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5、曬書曬衣。古代,「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人們選擇七夕曬書據說是因為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是龍王爺「曬鱗日」,人們多在此日暴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往往在這一天曝曬書籍。
5、農歷七夕節有什麼風俗
一、 七夕節的風俗:為牛慶生
在牛郎和織女分開之後,牛郎所飼養的老牛為了可以讓牛郎和織女得以相見,便犧牲自己的生命,奉獻出自己的牛皮,讓牛郎乘著去和織女相會。於是在每年的七夕節當天,孩童們會去田間採集野花,懸掛於牛角之上,以此來紀念老牛的奉獻精神,便出現了為牛慶生這一風俗。
二、 七夕節的風俗:拜魁星
這是一項針對於讀書人的七夕節風俗。傳說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有著掌握考生仕途的能力,因而在這一天,想要考取功名的考生都會選擇祭拜魁星爺,便有了七夕節拜魁星的風俗。
三、 七夕節的風俗:穿針乞巧
在七夕節當天,根據中國歷年傳統,女子需要在當夜跪拜織女星,希望在織女星的庇佑下,讓自己擁有睿智的頭腦和精湛的女紅手藝。
四、 七夕節的風俗: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也是七夕節的另一風俗。在七月初七當天,大人們會准備一些水果等吃食,等待一種綠豆般大小的蜘蛛,也就是「喜蛛」的到來,誰首先發現,誰就會在這一年變得吉星高照。
五、 七夕節的風俗:投針驗巧
在七月初七前一天,少女們要在臉盆里注入夜間水和日間水,之後放置一晚。經過七夕節的陽光照曬,臉盆中的水會形成薄膜,之後便可以用這層薄膜來「驗巧」,具體方式是用綉花針放置在薄膜上,投身到水底的影子,如果是一條直線,那便「乞巧」失敗,相反,如果不是一條直線,是其它的樣子,那便是「乞巧」成功。
六、 七夕節的風俗:曬書曬衣
根據司馬懿的記載而來,在七夕節當天,人們會把家中的書本或是衣物拿出去進行曝曬。
七、 七夕節的風俗:供奉「磨喝樂」
在七夕節當天,孩童們會供奉「磨喝樂」,也就是所謂的小泥偶。
八、 七夕節的風俗:拜織女
這是一項關於少女、少婦們的七夕風俗。在七月初七到來之際,參加活動的少女們會提前齋戒一天,在當天相約在一起,在燒香叩拜之後,圍坐在擺滿吃食的桌子旁,吃著食物,向著織女星祈求,保佑自己的願望成真。
九、 七夕節的風俗:吃巧果
吃巧果是七月初七另一項風俗。在七夕節當天,家家戶戶都會去市場買巧果,或者是自己動手製作,巧果多以麵粉下油鍋炸制而成。
6、七夕節日的風俗有哪些 七夕節日的風俗介紹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七夕節的風俗主要有:香橋會、接露水、拜七姐、鬥巧、乞求姻緣、游七姐水、種生求子、儲七夕水、為牛慶生、七巧貢案、迎仙、拜牛郎、拜魁星、拜床母、染指甲、七夕觀星、聽悄悄話、凈水視影、結紅頭繩、姑娘洗發、曬書曬衣、結扎巧姑、玩磨喝樂等。我認為在七夕節的眾多風俗中值得一提有4個,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七夕節風俗之一: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穿針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每年七月初七舉行。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展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
《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7月7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氏裂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乞巧節有著特別的乞巧方式,最有名的是穿針乞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准殲滲閉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節(或乞巧節),根據傳統,中國民間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
🌷七夕節風俗之二: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節「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所謂「喜蛛應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黃金瓜、巧果、花生、紅棗等為主)放在果盆上,這通常是在穿針乞巧前已由大人們作了准備。「穿針乞巧」以後,大家都睜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結網,誰先發現,誰就大吉大利。
所謂喜蛛,其實是一種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樹木上,常能見到,偶爾有一隻爬在人身上或被人發現在屋內,都說是喜事之兆,一般都會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會輕易弄死它。
但果盆上要有這種喜蛛的蹤跡,卻也不容易,有時為了早點分到瓜果,孩子們中總有一人會偷偷捉一隻放在果盆上。大人們其實也知道,睜一眼閉一眼的,在孩子「發現」喜蛛的歡呼聲中,邊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邊說道:」吃吧,吃吧,年年有巧,年年有巧。「
🌷七夕節風俗之三: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喊橡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投針驗巧」:先准備一隻面盆,放在天井裡,倒入「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陽一曬,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原來面盆里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於是取引線(即「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投針驗巧是中國歲時風俗,每年七月初七舉行。屬於七夕節期間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習俗,展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
🌷七夕節風俗之四: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織女,又名七姐、七星娘娘、天仙娘娘、七娘媽等,七月七是其誕辰。「拜織女」純是靚女們的事。在新中國成立前,「七夕」是婦女的盛大節日。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靚女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靚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不同地方在「七姐誕」的慶祝儀式各有不同特色。
在閩南和台即稱為拜「七娘媽」,七星媽又稱七星娘娘、七星夫人、七娘夫人。七夕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台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台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閩南、台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葯使君子和石榴。
七夕節是乞求婚姻幸福,追求愛情的一個節日,姑娘們會在七夕節那天的晚上,把自己家裡摘下的瓜果、鮮花和自己製作的一些手工藝品,擺在案前,案桌上邊,在庭院里擺在案桌上面,對月進行一個乞拜,一邊拜一邊在心裡默默祈禱,一個是向織女乞求智慧,另外又向織女乞求婚姻的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