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宮七夕祭
1、牛郎織女是哪國人
牛郎織女是100%中國人。
以下資料請參考。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中國文化中的七夕傳入
參見:七夕
七夕文化融合
在日本,人們也有過七夕的習慣,其詳細來源淵遠流長,是為早期中日文化交流,中國的七夕與日本傳統文化互相融合,七夕的風俗在奈良時期已傳入日本,但日人很快便將它本地化。除了中國傳統的「牛郎織女傳說」外,日人加進了「棚機傳說」。「棚機傳說」原出《古事記》,謂古時有一少女棚機的為了替村莊消災解難,在水邊織衣祭神,並結成一夜夫妻。奈良時期以來,七夕紀念棚機及牛郎織女並存,從七夕的日文是たなばた可見「棚機傳說」的影響。另外補充一點,日本七夕的念法為「たなばた」由日文中的「棚機つ女(たなばたつめ)」(織女)而來,而不是直接由口語的翻譯為七夕「しちせき」。
七夕日期改變
而日本卻是在國歷的七月七日,其實在西元十九世紀末年日本還是在過農歷的,後來全都改為國歷七月七號,不過還是有少數地區繼續沿用舊歷天保歷或是日歷(被稱為「舊七夕」),其中日本最有名的七夕祭典,莫過於「仙台七夕祭」。
古代歷史
據說是宮中的儀式,祈求「芸事(げいごと) 」(技藝)進步的節日。傳說在691年持統天皇的時候就有這種儀式。日本的「棚機つ女(たなばたつめ)」與中國的牛郎、織女星的傳說融合。古時定此日為祭神之日,舉行天皇御覽相撲與文人的賦詩之宴之儀式。 到了平安時代(794年-1185年),將祭神之日改為祭星之日,江戶時代定為五節之一,食「冷やし素麺」(涼面)避除邪氣。
習俗
現代
現在日本的七月七號,是他們的七夕情人節。在這一天,會舉辦七夕的慶典來祝福牛郎跟織女的唯美愛情。 日本有個小習俗,他們認為在七夕,牛郎跟織女相會的這一天,農作物會被帶來豐收,因為牛郎把他的牛給牽來,牛在農民的眼裡是帶來豐收的吉祥物,所以這一天也被傳為豐收日子。 七夕在日本是許願日,大家把想實現的願望寫在書簽上然後掛在竹枝上,希望願望成真。當清風吹過綁在竹枝上的竹簽,轉啊轉阿非常漂亮。有些社區也會再這一天舉行祭典,似乎從這一天開始夏天就來臨了。
日本已經不過農歷很久了,原來指的是秋天的農歷七夕在這里就變新歷,日本各地有大大小小的七夕祭,號稱日本三大七夕祭是:仙台、平冢、一宮。 平冢、一宮的七夕慶典原是想摧鼓民心所辦,並想增加各區域的經濟收入,但隨著時間推移也越辦越大,與最初始的仙台並趨而成為日本三大七夕祭。
日本仙台七夕祭
聽到七夕一詞,很多日本人就想到仙台。每年八月五日到八日舉行的七夕節,規模全日本最大,吸引很多遊客到北方古城。今天,不僅市內各地都掛下華麗漂亮的七夕裝飾,還舉行大家穿上棉和服「浴衣」參加的晚間遊行等;節目豐富別有情趣。
宮城縣仙台的七夕祭,在日本是最有名的祭典,按照古老習慣,於舊歷的七月七日(國歷的八月初)舉行。主要的風景物是位於車站中央的七夕街道,商店街的圓拱形出入口被華麗裝飾著,許多的短箋、風幡,以及華麗的千羽鶴,這些都是仙台七夕才有的裝飾物。而在傍晚舉行七夕遊行,抬神轎、花車,鼓笛隊伍等,經由定禪寺熱鬧地遊行。近年來,仙台市在七夕祭典的前夜,舉行煙火大會,彩繪出夏天夜空的煙火,讓觀光客目不轉睛地欣賞。
沿革
七夕節在日本仙台已有近400年的歷史,原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乞巧奠」。從江戶時代起,才成為一種民間慶祝活動。 反映著當地的悠久歷史,仙台的七夕裝飾五花八門而都有典故:紙衣服追溯到古代中國姑娘們的「乞巧」,風幡代表天河,紙錢褡則表示商人要多賺錢,因為現在的仙台七夕節是1928年,當地商店的老闆們為了吸引更多顧客而發起的。
活動
仙台七夕祭分為兩部份,「仙台七夕花火まつり」(仙台花火祭)又稱「前夜祭」是為後半段的主祭暖場,前後施放長達兩個小時的煙火,美不勝收,引人入勝。
「仙台七夕まつり」又稱「本祭」[8/6~8/8]為期三天的「仙台七夕まつり」,只能用豪華燦爛來形容,特有的仙台七夕裝飾純手工製造,一支從十幾萬日幣到數百萬日幣都有,最後還會有評選,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慶典味道。
煙火大會
在七夕祭正式開始的前一晚,還特別舉行熱身的花火大會,大約1萬2千發的亮彩煙火,燦爛大派地在廣瀨川上空燃放,更加點亮眾人對七夕祭的期盼,堪稱是七夕祭的華麗前奏曲,精彩程度與七夕祭相較實在毫不遜色,喜歡看煙火的人,千萬不要錯過。 而連著3天傍晚從5時到7時,在仙台市著名的定禪寺通舉行的表演遊行,使得這條街道被洶涌人潮擠得極為擁塞,包括40個團體、約2千人合力演出精彩的舞蹈與音樂,可說為七夕祭增添了不少動感,令圍觀群眾看得目不轉睛、頻頻拍手叫好,仙台市夜晚的表情簡直比白天更美。
裝飾習俗
每年七夕節的時候,仙台市中心大街的各家店鋪都裝飾著用和紙做的色彩艷麗的傳統竹飾。七夕裝飾品幾個月前就開始手工製作,在精心選好的十米長的竹竿上掛上紙花綵球、色彩繽紛的紙串、各色各樣的千羽鶴、錢褡等豪華絢麗的裝飾品,有的還掛上寫滿願望的長紙條兒,據說一根竹竿上所掛的裝飾品價格為數十萬到數百萬日元。主辦方會從眾多的展品中評選出當年最佳的金、銀、銅、優秀等獎項以示鼓勵。掛在鬧市上的七夕裝飾鱗次櫛比,爭奇斗艷,迎風飄盪,漫步在其中讓人賞心悅目。衍伸到現在多成了地方商店街招攬顧客的噱頭祭典。穿梭在被綵球串淹沒、布置得爭奇斗艷的一條條商店街上,與周圍的擁擠人潮摩肩擦踵,頗有參加廟會的感覺,根據仙台七夕祭協贊會調查,為了觀看七夕祭美麗的裝飾,3天的祭典共可吸2、3百萬人來到仙台觀光,可見七夕祭無與倫比的魅力。
現在七夕商店街上掛的大型吊飾附有好幾條須須的圓球狀吊飾稱「くす玉」便是自仙台商店街開始的。 仙台這個球型吊飾除了裝飾之外,還身負出錢店主賦予的特別任務,下面長長的須須,長到很擋路,這樣顧客就會晃晃晃到商店內,這便達到店主的目的。這種吊飾是用品質很好的和紙製成的,不容易破,也不用擔心會割傷路人,一具吊飾還挺貴的,所以晚上,店家還會把他收起來。
其它習俗
古代七夕是宮廷行事,宮中少女當天要學棚機般織衣,到了江戶時代七夕成為民間習俗,除少女織衣外,還出現笹飾及短冊許願的做法。明治以後七夕改在西歷七月七日,少女織衣、笹飾及短冊許願的風俗不改。近年少女織衣已不再流行,笹飾及短冊許願成為慶祝七夕的兩大方式。這似乎是日本獨自發展出來的習俗,在其它地方並無相似做法。
日本七夕的獨特性
今天日本人過七夕很少想起中國,大多認為是日本的傳統行事。安倍首相為了建設其「美麗的國家」,大力鼓吹傳統習俗。官房長官塩恭久更宣稱:「七夕是日本文化中的文化。」
2、古詩《乞巧》作者林傑是男還是女?
乞巧(唐) 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林傑(831~847),男,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詩人。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就能賦詩,下筆即成章。又精書法棋藝。死時年僅十七歲。
3、七夕節在日本的習俗
日本的七夕節習俗有舉行七夕祭、七夕詩會,穿針乞巧等。
日本的「七夕節」源自中國,據稱在奈良時代傳入。奈良時代中期開始,日本宮廷和上流社會模仿唐宮,七夕祭、穿針乞巧和七夕詩會蔚然成風。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但是與愛情無關。七夕節原本是陰歷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歷,所以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歷7月7日。
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這個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裡,很多地方都會有七夕竹子樹,在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設立七夕許願樹。
在一些大型的慶祝典禮上,還會舉行竹飾(由掛許願短簽演變而來)大賽,由當地的幼兒園、小學等學校組織或者公司,創作各自的竹飾,進行評比,選出最有特色的幾個進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4、日本七夕節的各地祭典
據說七夕是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提到七夕,人們即會聯想是牛郎織女見面的那一天。這個牛郎織女美好的傳說在日本也廣為人知。
與中國不一樣的是,日本自江戶時代在七夕這一天開始了一種特殊活動。就是把自己的願望寫在帶一根線的紙簽上,然後把寫好的這張紙簽系在竹枝上,這樣自己則會如願以償了。
這種做法只有日本存在,在別的國家是沒有的。可見日本人對他國文化不是照搬而是按照自己民族的習俗去吸收,並且將他國的文化融入自己民族生活之中。
在日本的仙台、平冢、一宮地方七夕這一天祭典活動很轟動,還有相模原市、安城市、高崗市等多處都大規模的舉行七夕活動
東京地區雖然沒有什麼大的祭典活動,但是在七夕這一天到處都可以看到人們把寫著自己願望的紙簽,吊在竹枝上的情景。在田町車站,這一天竹枝把站內中心的大柱子裝飾,上面掛滿了港區各個幼兒園小朋友們寫的志願和希望。
根據各地不同的習慣,慶祝七夕祭的形式也各不一樣,現在一般流行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願望寫在短冊,,即寫詩作畫用的長方形的紙上,並把它掛在竹枝上,以祈求心願成真,據說室町時代室町將軍家每年的七夕,由將軍親自在七張樹葉上題上詩,然後把它和掛面等祭供品一起綁在竹枝上扔向屋頂,以求詩意通達到了江戶末期,德川將軍家則以在竹枝上掛短冊的形式來慶祝了,那時的江戶,正好開始普及讀書習字,所以民間就流行起把彩紙,詩簽、筆、墨、綵線、布條等掛在竹枝上,以祈望書法,珠算,縫紉等的技藝長進。 到了現代,七夕的祝願已不再局限於此。人們把各種各樣的祝願都寫在短冊上,還因為這個習俗也來自美麗的愛情神話,所以如果要祈願戀愛成功的話,更富於羅曼蒂克的情調。從前,掛有短冊的竹枝一般在7月6日晚上豎起,7日就得把掛滿祝願的竹枝放進海里或河裡,任其漂走,這叫送七夕就像日本很多行事中的做法一樣,都含有希望水流帶走災難,帶來好運的意思。現在,附近沒有海和河流的地方,或者即使有也因為環境污染的關系, 送七夕的行事往往不能實現。在很多幼兒園、小學校,行事完畢後,把短冊等付之一炬,以代替送七夕的行事。